八喜电子书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梦还楚留香 >

第43部分

梦还楚留香-第43部分

小说: 梦还楚留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穷朋友来到京城求见朱元璋.行过大礼; 这个人便说: ”我皇万岁万万岁! 当年微臣随驾扫荡沪州府; 打破罐州城; 汤元帅在逃; 拿住了豆将军; 红孩儿挡关; 多亏了菜将军.”朱元璋一听; 不禁大笑; 他认出了眼前的这个是孩提时的朋友; 心中更为此人巧妙地暗示他们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事而高兴; 於是让他做了御林军总管; 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另外明朝还有位大家,读者朋友们不可不熟,他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唐伯虎是了。

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兼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恃才傲物。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画家齐名成为: “明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

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  

 

      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  

 

      转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觉得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

  

      饭菜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谁也不让进去。唐寅一进屋就四处张望,只见有四个门,却没有一扇窗子。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见门外花红柳绿,山鸟飞翔,仿佛那山涧流水声都能听到。他想:这么好的风景,师傅平时不让我进来,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逛水,无心学画了。他正看得发呆,听到师傅说话了:“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你想到后花园痛痛快快地玩玩吗?”小唐寅顾不上满桌的饭菜,站起来就去开门,也许是走得急了,让门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开另一个门,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再去开第三个门,这回碰得更厉害了。原来这三个“门”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唐寅从兴奋中醒悟过来,他转身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我不想回家了,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  

 

      从此以后,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再也不提出师回家的事了。  

 

      三年转眼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骂道:“大胆畜牲,师傅还没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的一声就往窗上跳,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就是跳不出去,最后“呜呜”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是唐寅画在墙上的。  

 

      师傅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经四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了吧……”  

明朝赈饥状元的传说

明朝成化年间,渎浦横江有一个人,被皇帝封为“赈饥状元”,此人姓章,名仕昌,号正庵。章仕昌家中有百亩良田,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他全家人都十分同情贫民,凡碰到灾年,灾民们没有粮食可上交时,他们全家都主动为灾民们代交征粮。

 

      明宪宗成化二年,年景不好,连续发生台风、暴雨和干旱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生活极端困难,重灾户更是度日如年。章仕昌实在看不下去,就将家中三百石谷子赈济于灾民,又捐出一百五十石谷子运送边境作为军饷,支援边军。

 

      章仕昌赈济灾民、支援边军的消息传到了京都,成化皇帝为此下诏,封章仕昌为“赈饥状元”,并赐他皇银在横江村建了状元府。

 

      有一次,一位巡检司带领一班人马到渎浦等地巡查,队伍浩浩荡荡,锣鼓齐鸣,十分威武。渎浦赈饥状元章士昌家奴看见了,慌忙禀报状元夫人,说外面不知什么大官到此,十分威风。

 

      状元夫人知道了此事,心生妒嫉,当晚就在状元耳边讲:“你当什么状元?看人家巡检司都那么威风,你还不如别人一个巡检司!”

 

      状元被夫人唠叨得有点烦了,随口说道:“巡检司算什么官!我的一只靴子,就可以叫他三步一跪!”

 

      过了一阵子,听说巡检司又要来渎浦巡查,状元夫人真的就把状元轿扛到巡检司路过的地方,里面仅放着一只状元靴。巡检司路过此地,远远看见路中心放着一顶状元轿。巡检司赶紧下马,三步一跪,一直跪到状元轿,惊呼:“状元在上,受小人一拜!”一连叫了三声,里面无人答应。

 

      巡检司上前,通过轿帘,窥见里面仅仅放着一只靴子,其他什么都没有。巡检司又气又恼,心想:你这状元也欺人太甚了。

 

      巡检司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治一治这个欺人状元。

 

      过了半年光景,巡检司偷偷命人收集了很多刀枪剑戟之类的兵器,派人运送到状元府附近山边,把这些兵器偷偷埋到小河里,状元府大小家丁无人知晓此事。干完此事后,巡检司找人连夜快马密报朝廷,称温州平阳赈饥状元谋反,已经制造了大量兵器,藏在状元府附近小河里。

 

      皇帝听说有人谋反,派人火速到现场查证。果然,状元府附近小河里查获大量兵器。皇帝大怒,下了一道圣旨,择日要将平阳赈饥状元就地正法。

 

      温州府台听闻此事,觉得事有蹊跷。他想,赈饥状元因赈饥济贫出名,被朝廷封为状元,怎么会谋反呢?太府也到京都禀报皇帝,要求再次进行查实。皇帝觉得温州太府的想法有道理,就下了一道缓斩圣旨,派了另一队人马快速赶到平阳,当第二队人马赶到离斩首现场仅剩下五里路的时候,听到鉴斩场三声炮响,状元已经人头落地。

 

      事情查清以后,皇帝觉得冤枉了状元,就下诏厚葬赈饥状元,赐金头一个。为防止有人劫棺,皇帝还赐给状元棺木36具,外人根本不晓得金头在哪一具棺木里面。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屈死的状元,就在官兵听到炮响的离状元斩首之处五里的地方立了一个牌子,叫做五里牌。

明朝不慕权贵的状元杨慎

 “箐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客心何处切,夕照闪归鸦。”自清康熙以来,余庆共编就三部县志,每部都收录这首署名为明朝状元杨慎的《箐口关》诗。

每读此诗,眼前便立即呈现出雄关漫道?箐口来。两相对照,今之箐口固然早已不是“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的洪荒之景,但喻其“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仍不为过。于是,笔者在叹服这位明代状元文学功底深厚的同时,头脑中又涌出了许多问号。譬如:这位状元是何许人氏,官阶多高,著作多少?状元,何等显赫的声威,他到底是何时因何事涉足余庆这片曾经的“蛮夷”之地的?


      翻开《明史》,其内有《杨慎传》。以传中九百余言为基础,再结合其他资料,我终于了弄清了:此人并非沽名钓誉的凡夫俗子。他才华横溢、秉性刚直、命运多舛,但却坚忍不拔、功勋灼灼,是一位可与戚继光相提并论的民族英雄。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六) '本章字数:3027 最新更新时间:2010…07…15 10:00:00。0'
 
 杨慎生于1488年,卒于1559年,字用修,别号升庵,新都(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六年(1511),他殿试中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职。嘉靖三年(1524),因涉 “议大礼”一案,在遭受两次廷杖后,谪戍中缅边界的永昌卫(在今云南保山地区),直到72岁病死。


      《明史》有言:“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其著述多达四百余种,单是诗作就达2300余首……杨慎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其祖爷杨春是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读《吊古战场文》和《过秦论》重撰二文,深得长辈赞赏;十三岁时,他随父入京师,写《黄叶诗》,轰动京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遂将其收为门下弟子。不过,叫人哭笑不得的是:21岁那年,他参加会试,主考官见其文章出众,便将其列在卷首,不料烛花炸落,将试卷烧坏了。所幸的是,这把火并没有烧掉他的信心,在三年后殿试中,他中了状元。


      但可惜的是,良才不遇明主。武宗皇帝朱厚照既不喜欢读书,又不理朝政,还经常与太监们化装后外出寻花问柳,奸污民女。忠勇刚直的杨慎不避斧钺,犯颜直谏。正德十二年(1517),他以奏章《丁丑封事》,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尽快停止这种荒唐行为。然而,朱厚照根本就没当回事,继续在妓院歌楼里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杨慎实在气愤不过,在写下“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等讽刺性词句后,便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武宗终因酒色过度死去。由于武宗无子,其位由堂弟朱厚熄继承,;这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世宗登基后,招回杨慎,并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之职。杨慎以为,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到了,便常用给皇帝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以期他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比如,当他得知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最后竟被世宗破例赦免后,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对世宗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可是,这个朱厚熄比朱厚照并好不了多少,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他便龙颜大怒,让杨慎停止讲书。而杨慎呢,他却坚持着“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就这样,他数度失欢于皇帝同时又结怨于权奸,虽有雄才大略,但却难于有机会施展。尤其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他的政治生涯便走到了尽头。好在他不是那种稍有不顺就郁闷郁寡欢,灰心丧气的主儿。在恶劣的环境中,他挺直腰杆,及时调整人生的航线,让生命焕发出了更加灿烂的光辉。


      所谓的内阁“大礼议”纷争,事起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


      朱厚照真不熄是个昏庸的皇帝,他死后,人们发现其遗诏中只有“兴献王长子来京嗣皇帝位”一言,其他的什么也没交待。于是,杨慎的父亲??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一批大臣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要朱厚熄登上皇帝宝座后认先皇帝朱厚照之父孝宗为“皇考”,享祀太庙;称自己的生父为“本生父”或“皇叔父”。可是,朱厚熄却偏不信这个邪,在即位后的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并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同时,张聪、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孝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对此,杨慎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以至后来,这种纷争演变升化成了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1524年春,杨慎的父亲被迫辞官归里,他也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


      然而,此后不久,刚愎自用的世宗帝朱厚熄变本加厉,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大学士丰熙等见状,再次上疏,但朱厚熄还是不听,他们便一同到左顺门一带跪着力谏。朱厚熄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便联合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大哭以抗议非法逮捕朝臣。朱厚熄暴怒,下诏将其全部逮捕入狱,并廷杖为首之人,结果死伤十七人。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分别于七月十七日、二十七日被廷杖,每次都死而复生。最终,他被判发配滇西戍边的重罪。


      嘉靖三年(1524)八月初,杨慎被押解从潞河上船,经山东、江苏入长江溯流而上,至湖北江陵登陆,经湘西、贵州入滇,然后经南宁(曲靖)、昆明、楚雄,于次年春达云南永昌卫(在今保山地区),行程数千里。《箐口关》一诗,就是1524年12月,他路经余庆司之箐口时写的。


      “箐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客心何处切,夕照闪归鸦。”箐口关何险?从波涛滚滚的乌江岸边蜿蜒而上十里之后,便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及至箐口,但见两峰高悬入云,唯中间数丈之阔的沟谷可通行,今有省道穿越,仍让人产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啊!试想,五百多年前的山道,不就像是从别人那里赊借而来那样吝啬吗?回望来路,盘旋曲折如盘踞山野的长蛇,行走其间,犹如蚂蚁在转动的石磨爬行。再环望四周,竟然看不到一户人家,只有官府所建的守关小屋孤零零站立在那里。此时此刻,正是夕阳西下时分,乌鸦振着双翅往家里飞去。可是,作者那满含悲愤而又游移不定的心啊,怎么才能找到依附呢……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杨慎满腹经纶,却壮志难酬,进而入狱受刑、谪戌千里边关等史实读此诗,不禁使人怆然落泪。


      正如俗语所言,真金不怕火烧。杨慎真不愧为文人中的真金。政治生涯遭受如此重创,仕途已经走到民尽头,但他良心不泯,正气犹存。到云南后,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