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官商 >

第6部分

大明官商-第6部分

小说: 大明官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花所:今长乐市梅花镇;万安所:今福清市东瀚镇万安村;
  莆禧所:今莆田市秀屿区忠门镇莆禧村;福全所:今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金门所:今金门县西南旧城;高浦所:今厦门市杏林区杏林镇高浦村;
  崇武所:今惠安县崇武镇;永宁中左所:今厦门市;
  六鳌所:今漳浦县六鳌镇;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
  玄锺所:今诏安县梅岭镇玄钟村;武平所:今武平县钟山镇武溪村;
  万年县:今台南市;万年州:今台南县仁德乡二行村;
  思明州:今厦门市;
  南路安抚司:今高雄县左营镇;北路安抚司:今彰化县。
    正文 星座起源
     更新时间:2009…6…18 18:21:58 本章字数:887
  星座起源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古代巴比伦人将天空分为许多区域,称为“星座”,不过那时星座的用处不多,被发现和命名的更少。黄道带上的12星座初开始就是用来计量时间的,而不像现在用来代表人的性格。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提出30个星座。那里有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波斯湾,所以又叫“两河流域”地区。
  两河流域文化传到古希腊以后,推动了古希腊的文化发展。古希腊天文学家对巴比伦的星座进行了补充和发展,编制出了古希腊星座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综合了当时的天文成就,编制了48个星座。并用假象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它们想象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结合神话故事给它们起出适当的名字,这就是星座名称的由来。希腊神话故事中的48个星座大都居于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
  中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需要向外扩张,航海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船舶在大海上航行,随时需要导航,星星就是最好的指路灯。而在星星中,星座的形状比较特殊,最容易观测,因此,星座受到了普遍关注。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时,不仅利用星座导航定向,而且还对星座进行了研究。
  19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决定将天空划分为88个星座,其名称基本依照历史上的名称。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公布了88个星座的名称。这88个星座分成3个天区,北半球29个,南半球47个,天赤道与黄道附近12个。
  人类肉眼可见的恒星有近六千颗,每颗均可归入唯一一个星座。每一个星座可以由其中亮星的构成的形状辨认出来。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把星空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中国很早就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史记·天官书》记载颇详。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3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是在黄道和白道附近的28个区域。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正文 锦衣卫简介
     更新时间:2009…6…18 18:21:58 本章字数:575
  锦衣卫就其本身而言属于正规武装力量体系出身,前身为朱元璋抗元时期的检校组织。
  历经拱卫司,拱卫指挥使司,都尉司,亲军都尉府,仪鸾司至锦衣卫。后地方化色彩较浓,但还算是军队的一部分,只不过不归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节制,是直属皇帝的亲军卫之一。
  锦衣卫的业务主要是几部分:
  皇帝警卫系统:大汉将军
  官员反贪及监察、秘密监视、肃反、独立侦查逮捕审讯宣判关押权力(诏狱)、藩王监视、反间谍:北镇抚司
  军事法院、检察院、宪兵、情报、军工系统:南镇抚司
  地方派出机构:十三行省及南直隶千户所和下属府、州、道、县百户所、以基层各行业身份为掩护的密探据点一般为客栈、酒楼、青楼等
  执行部队:缇骑
  官职体系: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指挥同知若干,从三品
  指挥佥事若干,四品
  南北镇抚司镇抚二人,五品
  十四千户所千户十四人,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小旗,从七品
  基层为力士,校尉等
    正文 明代的“小冰河时期”
     更新时间:2009…6…18 18:21:58 本章字数:971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Ice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居第二位,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前六七位。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八千多年。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但是到了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整个降温过程十分明显,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这段时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万年以来的次低点,在百万年也是最低的6、7个极度寒冷的时期之一。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极度寒冷的时期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LittleIceAge)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这时发生了萨尔浒之战,以火器军械为主要战力的明军被迫在粮草和装备都匮乏,且训练并不足备的情况下和后金军开战,更为不幸的是此战中的三个分战场上,明朝军队的数量都不如后金军,后金军以其机动性取得了每每数倍于明军的优势兵力,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崇祯即位以后灾情更是进入了谷底。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
  明朝灭亡以后,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和明朝正常年份比还差很远。
    正文 三江感言
     更新时间:2009…6…18 18:21:59 本章字数:731
  之前做了几年起点的老读者,发现各位作者大大上三江、上封推都要写个感言什么的,今日便轮着我了,不遵着这规矩说不过去。在我看来这是对起点编辑肯定、抬爱本文的一种应有的尊重、感激,也确是个好传统(筒子们,请鼓胀)。
  说起来,上元码书也有两个来月了。由看书到码书,这个转变过程对上元而言,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人是离不开故事的,有听故事的冲动,也有讲故事的冲动。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便有了一种讲述、倾诉的冲动,或许单田芳、袁阔成老师也就是这么走上说评书的道路吧。此外,上元是学文的,离开象牙塔摸爬滚打了若干年,总会有些积累、感悟,慢慢造就自己的“第三只眼”。因此,上元下笔,也算是厚积薄发了(这人脸皮够厚的)。
  与起点许多的大神比起来,最令上元自惭形秽之处,便是码字速度了。一天四更、五更,八千字、上万字……生生吓煞某家了。上元也不怕挨板砖,目前码字速度是一天2000-5000不等,灵感是一个取决因素,还有一条也是很累人的。那就是上元秉持这样一个理念,就是作为传统派穿越文,但凡所涉史实,必有出处,必经推敲,单凭记忆难免常常出错。看文的朋友相信对这一条不至于有太大的非议吧。不是挑不出毛病(有这本事上元早改行当正经历史学家了,不是挨耳光的那种类型),至少在大样上能勾勒出较原汁原味的明中叶历史风貌。好不容易穿越一回,要还觉着是一帮现代人在演蹩脚古装戏,那多没劲!只是如此一来,更新速度便快不起来,一日三更已是人品大爆发。不过,随着情节的深入,时代大格局的清晰化,之后的写作速度必然会逐步加快。一日四更是我的挑战目标!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说了一通不着边的,惹各位看官嗤笑,唉,还是顾正事要紧,某家码字去也……
    正文 关于“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绍
     更新时间:2009…6…18 18:22:00 本章字数:564
  《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绍:从小就有为国靖难、做圣贤想法的王守仁,十八岁时开始苦读朱熹的书,认为那样能帮他走向圣贤之路。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了金光大道:格物穷理。意思就是“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愿意怎么格就怎么格。那么“格”到什么时候能够“格”出理呢?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便会“豁然贯通”。这下好了,王守仁就开始“格”上自己家的竹子了,就这么没日没夜的“格”,不吃不喝的“格”,雷打不动的“格”,每天呆呆的看着这个有“理”的竹子,终于,王大师被“格”倒了。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后来通过与一位禅师之间发生的事情,王守仁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在历经十九年的痛苦沉浮与挣扎后,在那载入史册的一瞬,他顿悟出了“理”。简单理解就是:万物一体,知行合一。天人本是一体的,懂得道理是重要的,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正文 火绳枪与燧发枪资料
     更新时间:2009…6…18 18:22:00 本章字数:16149
  看来不少朋友对火器的发展史还是颇有心得。这里我将个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贴出,请诸位指正。
  火绳枪
  火绳枪的结构是,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由于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捻紧的布条,放在**或其他盐类溶液中浸泡后晾于的,能缓慢燃烧,燃速大约每小时80毫米~120毫米,这样,士兵将火绳枪枪机金属弯钩压进火门后,便可单手或双手持枪,眼睛始终盯准目标。据史料记载,训练有素的射手每3分钟可发射2发子弹,长管枪射程大约100米~200米。
  操作过程
  1、火绳枪手身上一般装备一个装引药用的梯形铁边的小壶、装弹丸的皮盒,装发射药用的小瓶,每瓶装一发的药量,这样可以避免士兵在战场上因紧张,而装多或装少发射药。
  2、第一步:清理引火孔和引药锅。火药残渣阻塞引火孔,这是火枪常出现的毛病。
  3、将引药倒入引药锅,并合上引药锅盖。
  4、拧开装发射药的小瓶,将发射药从枪口倒入。
  5、将预先含在嘴中的弹丸(当时火枪兵普遍习惯)从枪口装入。
  6、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弹丸和发射药。
  7、点燃火绳:火绳燃烧速度较快,加上点燃后容易暴露,所以,不到射击前一般不点燃火绳。
  8、把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也就是后来枪的击锤)上。由于此时引药锅盖是关上的,所以不用担心火绳的火星引燃引药造成走火。
  9、扣动扳机,火绳落下的同时,引药锅盖打开。引药点燃发射药,弹丸发射~为了避免火药灼伤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击最后关头,枪手是闭眼的。
  【火绳枪的历史】
  火药武器的西传
  众所周知,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为世界所作出的一项杰出贡献。自火药从唐朝的炼丹炉中诞生时起就和战神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10世纪末期,我国北宋的军事技术家和统兵将领根据以往炼丹家们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曾经使用过的火药配方,经过调整和修正后,配制成最初的火药并制成初级的火药武器用于作战,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使用火器的新时代。到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火器研制者发明突火枪,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单兵手持式竹制火枪。突火枪的创制,受到后世各国火器研制者的重视,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堪称世界枪炮的鼻祖。
  公元1206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在斡难河被拥立为蒙古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人崛起后不但在短时间内灭西夏、破西辽、亡金,还南下覆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而且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极力扩大对外用兵;东征西讨;南下南洋西攻欧陆;把初级管形火器辐射到欧亚两洲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1252年旭列兀所率之蒙古军攻入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使当时初级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传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直到100多年后;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才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长足的发展。手持火门枪的士兵
  火绳枪的诞生
  14世纪30年代,欧洲出现了第一种管形金属制火器,称之为火门枪。
  欧洲最早的关于手持枪炮的记载是1364年,意大利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