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甲午之华夏新史 >

第36部分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36部分

小说: 甲午之华夏新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面对极端不利的情况,如果想要遏制住对方的进攻,那就只能在装备和训练上进行强化。而作为当时已经有的,最适合克制集团冲锋的武器。自然就是威名赫赫的马克辛机枪。每分钟高达600发的射速。(当然了,因为使用的子弹不同亦或者储藏时间不同,马克辛机枪的射速是以600发每分的标准上上下浮动,但是影响不大)而和马克辛同时代的加特林机枪和加纳德机枪都是手摇机枪,前者一般射速不超过400发每分,后者射速即使在设计者本人手中,最高射速也不超过250发每分。综上所说,真正的自动机枪马克辛的射速是最高的。至于马克辛机枪的战果,完全可以用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在英国与祖鲁人的战斗中,50名英军使用4挺马克辛机枪在连续打退对手5波冲锋,射杀5000名部落武装。在1896年的乌姆杜尔曼战役中,马克辛机枪至少屠杀了多达1万5千名伊斯兰战士。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对付装备落后的部队,那好,让我们看看日俄战争中的战例吧。在1905年1月8日的一次战斗中,2挺马克辛机枪在面对200名日军冲锋中仅仅射击2分钟,打出1000发子弹,对方的200人进攻部队就几乎全灭。至于马克辛机枪的可靠性上,奉天战役中,8挺马克辛机枪在一天之内打退对方7次进攻,射击20万发子弹而没有出任何故障。这足以说明了马克辛机枪是一种威力巨大,结实耐用的武器。
    当然了,此时的马克辛机枪还有很多问题,重量偏大,不适合人工搬运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不过在徐杰眼里,这些技术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德国一战使用的MG08马克辛机枪,和英国人使用的维克斯机枪的射击原理都深深的印在了徐杰脑海中。相对而言,维克斯机枪比德国MG08机枪更轻(重量低了三分之一,但是加枪架的话,维克斯机枪依然达到了近50KG。)。更加节省人力,MG08机枪的班组一般式7人,而英国维克斯机枪可以用4人操作(有时也会安排6人机枪组)但是呢,维克斯机枪也有自己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冷却水蒸发的太快了。据统计,维克斯机枪打出500发子弹后,冷却水就会变成沸水。因为维克斯机枪的整个枪管都是浸泡在冷却水中的,相对而言德国的MG08的冷却系统更加耐用。而且维克斯机枪的冷却系统是没有防护的,一发子弹就可以让这支造昂贵火力凶猛的武器失去效用。而细致的德国人则在冷却水筒,枪架部分设置了防护装甲用来保护冷却水系统和主射手。(当然了英法后来也不笨,人家没有给机枪设置装甲,但是主射手有类似龙虾的钢板装甲进行防护,恍惚中有一种让人回归到骑士时代的感觉)最后一点,就是德国MG08机枪的高精度,其高精度来源于2点,一是稳定并且可以进行微调的橇式支架。二是专门配备的蔡司2。5倍瞄准镜。(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德国当时的光学技术,有的1战时用到2。5倍瞄准镜,直到现在居然还可以清洗成像)再有瞄准镜的情况下,MG08机枪的面对小集群目标在2000米距离内直射有很好的精度,而如果使用间接设计,即使在4000米内都有一定的杀伤力。而维克斯机枪一般射程在2900码到3500码之间(因为用的弹种不同所以射程有些差别)
    所以综合考虑下,徐杰对马克辛机枪的改动有如下安排:第一,将原版马克辛机枪的枪机上方的弯曲解锁机构倒转过来,可以讲机匣整体高度降低2英寸。同时改进抛壳口,将原版马克辛机枪的向前抛壳改成向后抛壳。第二,水冷却系统参照德国的MG08设计,并安置适当的防护。第三,枪架使用维克斯的三角架,但同时具备部分微调功能。兼顾重量和效用。第四,机枪弹用德国标准的7。9257无烟发射药子弹。如果可以,装备德国蔡司生产的专业光学瞄准镜。于是乎,徐式1889年版马克辛机枪的设计特点就新鲜出炉了。至于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用当年参加甲午战争的汉纳根的一句话来评价。1889年版改进机枪射出的子弹就是一只“飞旋的火龙”。

第七十四章 自动武器的搭配
    但是有了机枪并不代表就可以发挥出它强大的火力,还需要一套完整的保养和射击准则以及高素质的机枪组去操作,方可发挥出机枪巨大的杀伤力。说道机枪射术,徐杰就不由得想起电视上双方机枪手用机枪宛如扫地般的来回射击,这在一般人眼中充满了气势。但是在徐杰这种军人眼里,这玩机枪的主是一点经验都没有啊。要是1战2战中的各国射手就这水平,哪机枪就不用装备了。除了浪费子弹一点用处都没有。
    说道机枪射术,主要分为两种射击方式,一种就是直瞄,这种方式顾名思义很好理解。其中射击的方法根据作战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定点射击,搜索射击,回旋射击,正面射击,斜向射击(与对方散兵线成一定角度),和纵向射击。而另一种射击方式就是间接射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机枪抬起一定角度,子弹以一个抛物线的方式进行射击。这种射击在战场上反而杀伤力更大。所谓的老兵怕机枪而不怕火炮也是因为这种射击方式。因为老兵可以根据炮弹在空中发出的声响而躲开,但是机枪不行,因为射速太高,你只能听见一连串子弹划过空气的声音,根本没法断定子弹到地从何而来,落到何处。而且这种设计方式可以越过掩体直接射击隐藏在掩体后的步兵,这才是最关键的。
    而对于机枪阵地的布置,也十分有学问。一般人都知道机枪要形成交叉火力,这点确实没错。但是在实战中,机枪的布置还是要根据情况的,一般有机枪的阵地都会将重机枪布置在战场正面,用于应对敌人正面的进攻。同时还要在侧面布置轻机枪,这一是为了用短促的纵射来重创对方的散兵线,同时也为了对付敌人在侧翼的机枪阵地。侧翼的机枪布置不要求火力有多猛,但是一定要能机动。同时机枪与炮兵之间也有相应的配合,机枪攻击总有一些照顾不到的地区。甚至是射手故意留出来的地区,在这里,敌人很容易集结兵力进行反击后者进攻,在这种情况下,炮兵就需要弥补机枪的空隙。总之,随着战场形式的不断变化,指挥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机枪阵地,并把机枪的火力覆盖范围都标注出来。绝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将机枪一条线布置就行了。
    至于如何保养机枪,徐杰所知就十分有限了。凭借自己看过的资料,虽说对保养机枪和使用机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依然不足以去完全写一本如何使用机枪的书,所以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先把记忆中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再让部队在实战中摸索吧。
    把重机枪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徐杰又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呯呯炮”几个字。这东西对于一般人来说不熟悉,但是对于徐杰来说,却知道这东西可是代表着野炮杀手的角色。这东西和马克辛重机枪一样,不但是一个人设计的,连原理都基本相同。不过使用的确实1磅重的炮弹,供弹用25发的单链。按说这种比机枪重,但有没有火炮威力大的武器应该没啥作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此物在布尔战争中给英国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狡猾的布尔人经常隐藏在岩石或者树林后面,然后架设好只有185KG重的呯呯炮。接上25发弹链,先用一发炮弹进行较射。随后在锁定目标后,一口气打光25发炮弹直接覆盖目标区域。25发炮弹将在5秒内全部打出(呯呯炮的射速开始是400发每分随后降为了300发,因为马克辛本人觉得400发太快)。在一阵硝烟过后,对面的英军炮兵阵地上什么也剩不下。虽说英军炮兵素质很高,但是呯呯炮用到是无烟火药,而且射击过程十分短暂,你要反击都找不到目标。所以说英国人在吃了大亏后,果断的从驻扎南非的英军哪里运来了57门呯呯炮,这才重新夺回了步兵武器的优势。要是问呯呯炮有什么缺点吗?这个吗?最大的缺点就是炮弹太贵了,一发一磅炮弹居然要6先令6便士。而如果让呯呯炮打上一分钟的话,那就要打掉整整90英镑的炮弹。难怪当年丹麦国王说这种武器只要打上2小时就会让我的王国破产。但是相对于它巨大的作用,还是很值的,无论是对付步骑兵还是偷袭炮兵,呯呯炮在当时都是无双的利器。英帝就在布尔战争中采购了上百万发炮弹。
    所以本着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的原则,只要有钱,徐杰还是决定购买一些呯呯炮。当然了马克辛机枪是要大量采购的,徐杰对付那些猪突的日军,只能靠这些自动武器的绝对火力优势去应对。
    在重机枪和机关炮武器确定下来后,徐杰还需要一种可以伴随步兵冲锋或者在行进中遭到突然袭击可以立即转入备战状态的武器。这就是传说中的轻机枪(先汗一个)。至于轻机枪的制造,这个再当时的条件下并没有什么难度,甚至是气冷轻机枪都没有问题。例如美帝的勃良宁M1895型机枪(这款机枪数据很少,百度找不到,笔者实在海陆空天惯性世界上找到的,也只有一张图)要说轻机枪,徐杰倒是有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英国在一战中使用的刘易斯机枪,改枪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风冷的冷却方式,火力连续性上却接近水冷机枪。而且相对于维克斯机枪50KG的重量,刘易斯机枪仅仅14。9KG(包括47发的弹鼓)。而在成本方面,无论是造价还是工时,刘易斯只相当于维克斯机枪的六分之一!!而在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就是刘易斯机枪的散热体系。他的散热套并不是被动的用里面的冷空气散热,而是在射击的时候,高温燃气会在枪口位置形成真空,这样一来枪管后面的空气会进入,进而冷却枪管,整个冷却系统有点像现在的坦克炮抽烟装置。而刘易斯机枪的自动机设计更是经典,德国的MG42和美帝后来的M60都是这种设计思路。当然了,是否真能生产出来,这个还要看实际情况。另外一个让徐杰有些难受的就是,刘易斯机枪的弹鼓设计。弹鼓有的时候会因为环境问题而出故障,而47发的弹鼓火力连续性也确实差一些。如果能改成弹链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好吧,刘易斯可能超前了,大家多多担待吧--!)
    喜欢的读者们投个推荐票吧,弄个收藏吧如果今天推荐能到1950,或者收藏能过700就双更
    另外推荐一下海军小说《大国海魂》别的不说,作者对问题和历史的把握相当到位,现在如此细心写小说的人不多了

第七十五章 迫击炮和海军陆炮队
    有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火炮是战争之王!”这句话即使放到2战也是相当有道理的,苏军惊天动地的炮火准备,和美军精准有效的VT空炸引信炮击,都给德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句话放到甲午时期,更是至理名言!再猛的机枪也怕火炮,无论是普法战争中的法国排枪还是日俄战争期间203高地上的俄国机枪阵地,都在克虏伯火炮和本子的280重炮的打击之下灰飞烟灭。所以,光搞机枪是不可能打赢甲午的。而至于火炮选择。徐杰在绞尽脑汁想了几天后,终于理出了一个大概的思路。
    北洋的招牌火炮克虏伯75MM行营炮还是需要保留的。不错的性能,而且北洋也装备了不少,本着能用好用的准则,徐杰决定有机会继续采购。但是单纯采购75MM炮绝对不够,而为了以尽可能少的资金获得尽可能高的战力。徐杰决定先把迫击炮这种东西搞出来。说实话,迫击炮这东西的原型很早就有了,迫击炮就是臼炮的改版。是日俄战争期间一个叫尼古拉耶维奇的人用一个海军47MM炮发射长尾炮弹客串的迫击炮,当时是为了对付逼近的日军而设计的。你还别说,这东西后来在1战战壕战中被发扬光大。
    要说迫击炮的有点还真是不少,射速快,结构简单,射击几乎没有死角,最关键的是火炮加工难度小,炮管比较短,膛压比较小,对炮管加工要求不高。而且不用各种复杂的火炮伺服设备。重量轻便于机动,好处多多啊。至于炮弹?经济上的优势更明显了,一般野炮的炮弹壳都是铜制的。而迫击炮的炮弹可以用铸铁,真真正正的便宜啊。这对工业落后的清国来说可是相当实在的。至于具体迫击炮的种类,徐杰决定参考以下几种迫击炮作为今后迫击炮装备的主攻方向。而考虑到北洋孱弱的工业实力,火炮开始要在意大利造了,北洋开始最多也就生产炮弹了。至于各种迫击炮的母型,徐杰也想的差不多了,决定以当年民国时期的一些迫击炮为原型。(你还别说,民国别的炮不行,迫击炮还是有些水平的。)
    60MM迫击炮,以民国31式迫击炮为原型。在1942年量产。在抗日战争时期造了2770门。(抗战结束后造了8515门)初速148,射速18发每分,重量18KG。以4包装药时发射,有效射程1440米。很不错的数据,而且成本和技术难度绝对不高,连国民党都可以量产。
    82MM迫击炮,以民国20式82MM迫击炮为原型。(民国20式迫击炮又是以1930年式法国布朗德式迫击炮为原型)从31年投产到45年生产了7000+门。初速196米每秒。射速8发以上,射击距离2860米左右。重量69KG。真正的步兵大杀器啊。
    120MM迫击炮,以民国33—1式迫击炮为原型。(该炮又以布朗德120MM迫击炮为原型)炮长1080MM,重217KG,射程4900+米。这东西如果能造出来的话,估计比75MM野炮都要猛。当然了这些都是预计,到地能达到什么性能徐杰也没底。不过就算射程近一些,只要能达到3KM以上就行了。
    迫击炮除了炮本身以外,发射药也是很有讲究的,现在的黑火药根本没法用。不过好在当年徐杰看过一些资料,大概的配料还是知道的。迫击炮的发射药由附加药(双环药),基本药管中的双带药,扩燃药(黑药),底火组成。整个过程是击针触发底火人,然后是黑药,双带药和双环药。其中底火由雷汞(主要)氯酸钾,硝酸钡和氯化锑组成。黑药则是由木炭和组成。双带药和双环药则是由硝化棉和组成。当然了,具体配比徐杰是记不清除了,这个只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