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甲午之华夏新史 >

第738部分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738部分

小说: 甲午之华夏新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在1战结束后,协约国就开始着手在同盟国占领区域内建立一整套情报体系。这套被称为风语者的情报网涵盖了北到挪威南到巴尔干地区的整个中东欧地区。虽然同盟国依靠强悍的军力在一战中获得了大片的土地。但是占领一个地区和安稳的通知一个地区显然不是一个概念。在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巴尔干地区,要说当地民众对奥匈帝国的统治没有反抗那是不可能的。而偏偏无论是奥匈统治下的巴尔干地区,还是德国统治下的俄国地区。同盟国生硬的高压政策不但没能彻底扑灭对方的反抗,反而使其中的部分摇摆不定的人转向了反抗者阵营。
    这个看似很难理解。但是熟悉历史的人就应该知道巴尔干地区各国就是从当年土耳其人手中独立出来的。好容易获得了独立地位,现在换一个新主子自然不服气。至于波兰吗?这个国家虽然在近代以坑爹而著称于世。但是同时波兰人的反抗精神之坚韧同样举世闻名,要不是波兰周围是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三个大国。恐怕波兰早就恢复独立了。历史上即使在三家瓜分波兰后,只要一有机会。波兰人依然会高举民族独立的大旗揭竿而起。而这个位面,虽然德国人以强悍的力量硬压住了波兰的民族独立运动。但是不满的情绪和复仇的火焰依然在暗地里酝酿着。而这些自然成为了协约国建立情报网的基础。
    随着意大利战争的结束和中东战局的开启,同盟国集团的势力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但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严酷的统治和剥削也让这些地区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作为同盟国的对手,意大利和伊朗的盟友,华夏也很早就和原意大利政府和伊朗政府展开合作,建立了一个隶属于自己的情报体系。随着华夏和协约国最终站在了一个战壕里,双方的情报体系开始对接。于是乎最终这个被称为风语者的情报体系涵盖了大半个欧洲和几乎整个中东。并且对未来的战争局势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搜集情报仅仅是目前风语者体系中的一部分功能,但是仅仅这一部分功能就已经让华夏和协约国受益匪浅。从各方面收集的资料来看,华夏和协约国能够较为清晰的掌握同盟事力量准备的动态,同时对对方的装备配属情况和后勤补给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华夏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战计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整个风语者体系并不仅仅负责情报的收集,随着最终摊牌日期的逐步临近,华夏和协约国领导人还在继续发掘这套系统的其它作用。
    “我们和对手之间的较量并不仅仅是在正面战场。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一个敌后战场,尤其是随着同盟事力量向中东方向倾斜。欧洲力量变的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建立一支敌后反抗军来消耗和迟滞同盟国的军事行动。”徐杰在和罗斯福的电话中这样建议道。
    从历史上看,德国在2战中除了对付苏联和盟国的正规军之外,还要在自己的占领区部署大量的军队和准军事组织来对抗风起云涌的抵抗组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南斯拉夫的游击队领导人铁托。在巴尔干地区,这位大能最终拉出了几十万的游击队。虽然这些游击队的战斗力并不能和他们的人数相一致,但是牵制了德国大量的资源却是事实。而在这个位面上,随着同盟国占领区域的不断扩大,发展游击战的地区也随之扩大。
    不过这一次,徐杰选择的不是巴尔干地区,因为和历史上德国快速占领巴尔干半岛不同,奥匈帝国在此之前就已经拥有了巴尔干半岛的部分地区,而等到1战结束后几乎彻底吞掉巴尔干半岛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统治基础绝非历史上德国人可以比的。选择游击区肯定要选择对方刚刚控制还不巩固的地区,比如说意大利本土和利比亚。
    虽然意大利已经置于了德国人的控制之下,但是好歹墨索里尼也算建立了一个政府,有些事情德国人终究不便直接插手。而由北部黑衫党为骨干构成的国家机器上的问题可谓是漏洞百出。所以这就造成了墨索里尼政府统治体系的脆弱性,而这自然是建立敌后反抗体系的基础。当然,受到意大利国土面积狭小,缺乏纵深的限制,这个反抗军的力量并不会多强。但是有总比没有强。
    真正适合开展较大规模游击战的还是利比亚,首先,利比亚和法属北非相连,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直接就变成了游击队的总后方,游击队可以在法国殖民地进行训练、补给和修正,然后再越过边境线进入利比亚战斗。其次,利比亚的油田是德奥两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是这片殖民地却由奥匈控制,相对于强大的德国,奥匈可以投入的防御力量并不算多。这就让整个利比亚存在相当多的空白区。尤其是这一次,奥匈帝国积极参加伊朗战争,这势必会削弱利比亚的军事力量,所以这也为游击队的发挥提供了可能。
    “如果我们在利比亚的行动能够获得一些成就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把游击战推广到埃及和意属东非。我们有苏丹这个殖民地,完全可以作为这两个地方游击战的后援基地。在双方摊牌之前,无论是法属西非还是苏丹都是很安全的。”罗斯福对于徐杰的建议还是很赞同的。
    “那要等到双方爆发全面战争后,法属西非和苏丹这两个地区沦陷了怎么办?德国人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一名幕僚有些担忧的说道。
    “那就更好了。我们将利用这些不毛之地进一步分散同盟国的军事力量,这些地方将变成一个个泥潭。”罗斯福笑着说道。“反正那是法国人和英国人的事情,和我们没直接关系,我想徐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anhei016的月票支持。昨天晚上传的一大章本来是今天的,结果操作失误点成直接上传了……!今天继续更新,但是明天只有正常的一更了,侧位承诺这周每天平均5000字以上,不会食言的。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游骑兵
    “即将在伊朗爆发的战争和近代史以来几乎所有的战争都不一样。双方将在一片广阔而且缺乏现代工业的国家进行战斗。单纯的占领城市并不能给予对手致命的打击,因为无论是同盟国还是我们,我们的物资和装备都是从境外调运过来的,而不是依靠伊朗本土来供应的。只要我们能保证后援线路的通畅,那么伊朗城市是否会被占领就和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伊朗城市众多,但是除了个别转运站和油田之外,我们需要固守的地区并不多。”
    “相对于伊朗的国土面积来说,我们双方投入的兵力都不算多,这就造成了兵力密度的下降,建立巩固防御的基础除了堑壕和要塞体系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足够的兵力密度。所以在未来的战斗中双方不会组成一条连贯的战线进行一场一战模式的阵地战。而是会以装甲力量和机动部队为主打一场运动战,战斗的目的更倾向于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在这场战争中,机动性将被提高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一场华夏和协约国的会议上,彭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彭毅的观点得到了英美两国的认同,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都认同了机动性在伊朗战争中的作用。同时一个叫蒙哥马利的英官还引申出了另外一个思路,那就是,在广阔区域内进行机动作战势必会有相当多的空隙可供穿插和机动。而机械化部队和非机械化部队在机动能力上的差距必然会让这个空隙变的更大。(毕竟在这个时候,双方还都没有战力全开的状态下,想要让所有步兵都通过卡车或者装甲运兵车机动是很困难的。)
    同时这样的战争模式也使得同等规模部队的消耗变的更多。场地变大,部队要求有更高的机动性。那么对于后勤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燃油消耗的增加和运输车辆的维修频率增加。所以后勤对于整个战争的影响将变的更为巨大。谁能把对方后勤搞的一团糟,那么即使正面战场上出现一些失误也有机会弥补。所以蒙哥马利建议组建专门的快速部队来打击对方的后勤单位。
    其实从历史上看。英国人在2战中也拥有类似的部队,比如说大名鼎鼎的红魔部队,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他们在2战中执行的就是专门的游击和破坏任务。这个位面蒙哥马利想要建立的这种部队也是执行这个任务,但是他们的装备水平要比历史上更好,所要面对的敌人也将更精锐。
    蒙哥马利的意见受到了与会将领们的支持,而随后各国决定筹建统一的部队。而这支部队在华夏和协约国内部的代号就是游骑兵。为了能让这支部队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国将领可是着实费了一番脑筋的。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游击战自从有了战争以来就一直存在。而在这个位面,因为徐杰这个穿越者的缘故。想要单纯依靠有限的火力和机动能力来给对方造成较大麻烦的战术已经彻底行不通了。说直白点就是单纯依靠轻武器和畜力机动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他们面对的对手火力更为强悍,机动性也更强。
    “德国人吸取了意大利战争中的经验教训,他们给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配属了大量的装甲车辆,这些车辆装备着20mm和30mm机关炮,这些武器面对步兵和轻装甲目标时完全可以用恐怖两字来形容。而且他们的装甲已经可以免疫12。7mm机枪的中远距离攻击。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单兵武器都无法对其造成致命伤害。当然如果我们的火箭筒能够早点服役的话,也许会让情况有些改变,但是以我个人角度来看,我对这种飞行速度极慢射程很近的家伙还是不怎么看好,因为在射手进入有效射程钱。对方的机关炮已经可以把射手杀死好几回了。”布莱德利揉了揉有些发木的头说道。
    “不要说那些用于正面战场的装甲车了,即使经过建议改装的装甲货车都够游击队受的,同盟国在意大利战争中就面对过游击队的偷袭,为了应付这些神出鬼没的人。他们将部分卡车进行了改装。这种改装十分简单,只不过在车体正面焊接了部分装甲,然后在货箱的位置设置了一个夹层。中间用沙袋填满。然后再撞上2挺大口径机枪和几挺冲锋枪就可以有效的遏制游击队对车队的袭击,这种简易的车辆成本非常低。但是对付请装备的游击队还是足够了。”一名意大利军官痛心疾首的说道。
    “除了战斗力的问题,机动性和补给同样是一个大问题。伊朗存在大量的隔壁和沙漠,如果用骆驼的话速度很慢,而如果用马匹的话,大家都知道直肠子的战马对饲料的消耗有多大。所以我们最终还必须准备车辆来供这些勇士使用,而要是准备车辆的话,那么这支部队的作战规模就一定不能小,同时为了保证车辆的稳定性,我们还要配属一些零件以随时更换。再加上所要携带的燃油甚至是淡水。如果我们的作战范围再大一些的话,那么对这支部队的规模和装备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几十人的规模肯定不够用。”另外一名军官说道。
    总之,华夏和协约国将领面对的困难很多,他们需要这支部队有一定的火力,至少不能被德国人的改装机枪车和装甲车打的满地找牙,同时需要有一定的机动性,不说在沙漠里溜得德国人团团转吧,至少发现情况部队的时候可以赶紧跑路。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人员储备,战争中人员损失是很常见的事情。别到最后跑了好几百公里,结果损失几个人就导致战斗力大减。
    于是乎,如何给这支游骑兵一个合适的编制和武器搭配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考虑到面对的敌人多是后勤部队,他们一般可以拥有的最强火力不过是30mm机关炮和步兵战车。有的时候可能会有几门反坦克炮和迫击炮。那么游骑兵的装备不求能够防御住50mm反坦克炮或者机关炮的攻击,至少也要能击穿对手。也就是说拥有对等摧毁的能力。所以最终决定一个游骑兵分队中至少配属3辆装备30mm机关炮的轮式装甲车。
    按照以往的经验,30mm机关炮可以对原有4号坦克侧后装甲构成威胁。但是后来得到的情报让单纯装备机关炮的想法最终泡汤。因为在情报中提到了德国人似乎增加了侧后装甲。先不说这个情报是否准确,不过德国人有一个改进是已经证实的,德国人在坦克侧面加装了8mm厚的裙带板,并且在坦克四周挂上了备用履带。虽然履带的钢材防御力比不上装甲,但是至少也是高锰钢啊!有的比较奇葩的德国人还把备用负重轮挂到车体上。想想厚厚的履带和负重轮。30mm炮想要打穿侧面和后面的困难可是很大啊。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上马更大口径火炮的计划也许并不会实施,原因很简单,在后方碰上能战斗的4号坦克概率本来就不是很高。而且如果提前发现对方拥有坦克这种重型武器的话,大不了一走了之。到后方是让你打软肋去了,不是找坦克钢正面的。但是随后,有人提到了机关炮弹药消耗过快,同时摧毁同样半硬目标,迫击炮所需要的弹药也比正常平射火炮要多,所以最终高层认为游骑兵还是需要平射火炮的,平射火炮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美国的m2型75mm榴弹炮,另外一种则是英国人的6磅坦克炮。最终军方还是选择了第二种。因为第二种可以兼职反坦克,而且携带的弹药基数更大。至于榴弹杀伤力不足的问题则可以交给迫击炮来解决。近距离打软目标,没武器比迫击炮更猛。
    所以在配属三辆装备30mm机关炮的装甲车的同时,协约国还给游骑兵们配属了装备57mm炮和82mm迫击炮弹的装甲车各2辆。这样的话,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就已经很高了。再加上乘坐卡车或者运兵车的步兵,整个突击队的规模大概在一个加强连左右。而且考虑到携带的弹药量终究比较有限,所以对参加这支突击队的官兵还有一个额外的要求,那就是可以熟练的使用同盟国的制式武器。小到鲁格手枪,大到机关炮和迫击炮。自己的武器用光后,就只能就地取材了。
    这样的规模已经有些大了,单纯燃油的消耗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轮式装甲车内油在越野情况下400多km的航程看似很远,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