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191部分

大隋帝国风云-第191部分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失去山东贵族,而皇帝一旦赢得了整个山东地区的支持,杨玄感即便占据关陇,却未必能守住关陇。
    何去何从?杨玄感必须决断,否则如何谈判?偏偏杨玄感无从决断,他无论做出何种选择,结果都是灾难xìng的。
    这一刻,他不得不佩服皇帝,皇帝在二次东征之前命令越王杨侗镇戍东都、代王杨侑镇戍西京,的确深谋而远虑,自始至终,皇帝都牢牢卡住了他的咽喉,让他吃不下也吐不出来,胜利的果实明明唾手可得,却就是无法攫为己有,那种感觉,当真是生不如死。
    杨玄感没有权衡太久,既然没有更好的选择,那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他毅然决定推举代王杨侑为新皇帝,以此来赢得关中本土贵族的支持,而这一选择也符合据关陇而称霸的策略。也就是说,杨玄感拼着失去东都,失去河洛,也要力保关陇。
    然而,无论杨玄感是多么的杀伐决断,他都在争论和权衡中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一天时间。
    同日,卫文升整顿残军,以破釜沉舟之决心重列战阵,誓死一战,并向全军通令嘉奖禁军校尉伽蓝和他所指挥的禁军龙卫统,大肆宣扬骁果jīng骑击杀杨玄tǐng之功劳,以此鼓舞士气。
    同日,河北战场上,武贲郎将陈棱在独孤震和元宝藏的倾力帮助下,攻陷黎阳城。
    元务本弃城而逃,由白马津渡河,飞驰东都。
    八月十一日,杨玄感指挥大军再次发动攻击。
    卫文升再败,虽然他得到了援军,但兵力悬殊太大,士气又过于低mí,而叛军休整一天后,不但士气恢复,必胜的信念更是达到了顶点,于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杀戮开始了。一日之内,卫文升便丢掉了所有的前沿阵线,败退金谷,而所属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但是,在另一个“战场”上,韦福嗣、李密却严重受挫。西京的李丹、韦津始终不做正面回应,只是强烈要求杨玄感立即停止攻击,然后双方才能坐下来谈判,摆明了就是要拖延时间。东都的杨恭仁、杨师道一眼便看穿了杨玄感这个决断背后的东西。杨玄感有意放弃东都,可见杨玄感并没有信心击败皇帝,既然如此,自己何必回应?理所当然是继续观望了。
    李密再度警告杨玄感,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军不宜继续滞留东都,应该马上以最快速度杀奔关西,先行拿下一块立足之地,不要让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
    韦福嗣一如既往,极力阻止,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当前形势在他的分析之后可谓一片灿烂。危机?哪来的危机?当前危机最深重者,不是杨玄感,而是皇帝。
    李密气极,与韦福嗣据理力争,但结果更糟,或许是对未来不可知的畏惧,杨玄感本能地拒绝了李密的“危言耸听”,接受了韦福嗣的“甜言蜜语”,他更希望形势如韦福嗣所分析和推断的那样充满希望,而不是如李密所描述的那般绝望。
    李密退而求其次,主动要求带一支五千人的偏师先行西进,先行拿下潼关,打开进入关西的通道。
    杨玄感拒绝了。
    现在李丹在邙山战场,李长雅在西京,李密在杨玄感的帐下,这叔侄三人的一举一动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了当前局势的发展。此时此刻,杨玄感是否还像过去一样信任李密?答案是否定的。
    李密是太子余党的重要人物之一,虽然太子余党这些年惨遭禁锢,诸如李密等人看上去都是蛰伏不动,但实际上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复起的机会。杨玄感与李密之所以走到一起密谋以武力废黜皇帝颠覆改革,其真正的原因就是双方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然而,随着风暴掀起之后,两人在众多决策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分歧,尤其自韦福嗣进入杨玄感帐下参与决策之后,两人的矛盾迅速jī化,如今李密主动要求带一支军队远离杨玄感,试问杨玄感能放心授其以军权?能把自己的退路jiāo给他?
    李密急怒攻心,却茫然无措,此刻,他深切感受到了“老大”位置的重要xìng,要做就做“老大”,否则,命运受制于人,迟早都是死。
    十二日,杨玄感继续攻击,并命令偏师攻占了渑池,切断了常平仓与西京大军之间的粮道。
    卫文升、李丹、韦津“龟缩”金谷,指挥两万余人马据险而守,负隅顽抗。
    就在战事最为紧张之刻,率军在河谷做短暂休整的伽蓝接到了温城司马氏密信。
    武贲郎将陈棱于初十日攻占黎阳城,随后率军沿白沟急进,估计今日可抵达临清关。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的帐下悍将费青奴率领水师选锋军,正沿着大河北岸急速推进,估计今日可抵达黎阳城,而水师主力也已经进入大河武阳郡段,距离河内河阳城大概还有八天左右的路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左骁卫将军屈突通率蓟燕大军已抵达魏郡首府安阳,距离河内河阳城还有六至七天的路程。
    司马同宪在密信中告诫伽蓝,西京大军能否坚守到最后一刻至关重要,若邙山失守,仅大河天险就足以挡住平叛大军,到那时,平叛大军不得不兵分两路,一路继续从河阳方向强渡大河,一路则从延津关方向强渡大河以南下进入荥阳,实施两路夹击之策,如此一来,则平叛必然受阻,jiāo战时间无限延长,东都局势存在重大变数。
    司马同宪虽然没有说明援军的具体人数,但很显然,因为时间过于紧张,辽东战场距离东都又过于遥远,皇帝能及时调用的军队非常有限,当前投入东都战场的戡luàn大军人数与叛军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这才是司马同宪担心战局会持续拖延下去的重要原因。
    像司马氏这样的大世家都控制着所在势力范围内的驿站,所以非常时刻他们常常比官府更早一步得到机密消息,而在非常时刻,谁掌控了讯息,谁也就掌控了主动,必然可以抢得先机。
    伽蓝毫不犹豫,当即请来了崔逊,把温城送来的讯息详细告之。
    “西京大军折损近半,卫尚书已经支撑不住,形势极度恶劣。”伽蓝直言不讳地说道,“假若让杨玄感全歼了西京援军,则大事去矣,东都局势再无挽救之可能。”
    “计将安出?”崔逊眉头紧锁,开mén见山地问道。
    “即刻派人潜入东都,把当前局势详呈越王,请越王迅速决策,马上集结皇城守军,出城作战,向上chūnmén方向的叛军行台发动猛烈攻击,置叛军于腹背受敌之困境,继而给西京大军赢得更多时间,以便在邙山一线坚守到援军的到来,确保蓟燕大军和东莱水师能以最快速度tǐng进东都。”
    此言一出,崔逊惊诧无语,傅端毅和薛德音也是愣然,三人都没有想到伽蓝竟会拿出此等匪夷所思之策。
    东都现在还有多少守军?虽然这些守军大都以禁军为主力,战斗力强悍,忠诚度也高,但人数有限,更重要的是,一旦陷入叛军的包围,皇城和宫城的戍卫怎么办?岂不把东都拱手送给了杨玄感?此策不是行险一搏,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根本不可行。
    “伽蓝,这是不可能的事。”
    崔逊摇头苦叹,感觉这位年轻的禁军军官为了赢得这场决战,已经失去了理智。
    “没有选择。”伽蓝正sè说道,“目前能改变战局的唯一力量就是东都守军。如果东都畏怯不战,那么可以肯定,西京大军必定全军覆没,东都必定失陷,而蓟燕大军和东莱水师必定受阻于大河北岸,更可怕的是,关西必失。两者相比,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崔逊思虑良久,缓缓说道,“若想说服越王出战,唯有将军亲自赶赴东都。”
    伽蓝身份特殊,与越王杨侗,与杨恭仁、杨师道兄弟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正如崔逊所言,此刻若想说服东都破釜沉舟,也唯有他尚可一试。
    “既然如此,某即刻起程,秘潜东都,”伽蓝不假思索,断然说道,“请崔监察马上拜会费郎将和卫尚书,代某禀报此策。”
    崔逊一口答应。
    =
    ……
第两百一十七章 秘潜东都
    第两百一十七章秘潜东都
    八月十三日凌晨,伽蓝带着高泰和乔二,在崔逊所遣的两名亲信属从的引领下,顺利抵达东太阳mé由网友上传==
    此行之顺利,让伽蓝充分领略了大世家那无处不在的庞大势力。
    下了邙山大摇大摆就进了叛军阵营,崔逊的属从牛气烘烘的自保报家mén并呈上信物,马上就有一名鹰扬府郎将出面接待。崔逊的属从连一句谎话都没有,直接说奉命去东都送信。
    很快,他们就被送到了行台,而出面接待的官员非常客气,甚至都没有索要崔逊的信件以做查验,实际上也确实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因为这种信件肯定有暗语,看了也白看,不如送个顺水人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杨玄感的自信,他对自己对手的情况一清二楚,根本不担心崔逊玩什么huā招。当前形势下,脚踩两条船甚至三条船的贵族官僚比比皆是,双方之间能够隐藏的秘密实在有限。
    行台马上派人把他们送到了东太阳mén外。镇戍东太阳mén的正是右候卫府武贲郎将崔宝德。他拿到崔逊的信物,马上命人放下吊篮,把伽蓝等人接进了皇城。
    崔宝德看完崔逊的书信,大感惊讶,万万没想到眼前之人竟是那个神秘的禁军校尉伽蓝。今日崔氏几位中坚人物对伽蓝青睐有加,正是因为他的进言和“牵线搭桥”,崔氏才在luàn局中掌控了主动,并在关键时刻与当朝几大重要派系携手合作,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东都局势的发展。
    崔宝德与伽蓝亲热寒暄,然后依照崔逊信中所求,急报崔赜。崔赜闻讯,知道东都局势发生了重大变故,当即亲自赶往东太阳mén,以期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消息,牢牢掌控主动权。
    最近崔氏日子难过,可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虽然知道杨恭仁、杨师道兄弟与杨玄感、韦福嗣等人一直小心周旋,意图拖延时间,但西京大军一旦覆灭,关中本土贵族就不得不屈从于杨玄感,到那时东都还能支撑几天?谁敢保证以杨恭仁为首的东都关陇贵族就不会背信弃义,临阵倒戈?
    崔赜急匆匆而来,直奔崔宝德的指挥所。
    屋内崔宝德正与伽蓝探讨西北疆局势。早年崔宝德也是西北军里的一员战将,不过他镇戍在灵武和朔方一带,主要对抗东。突厥诸虏,对西土和西突厥诸虏不是很了解,故以此为话题,不料却听到了伽蓝的危言之辞。伽蓝推断,吐谷浑人将复国,帝国将迅速失去对西疆的控制,西征所有战果将毁于一旦,而未来严重威胁中土的不是西突厥,反倒是正在重新崛起的东。突厥。
    伽蓝的分析有理有据,颠覆了崔宝德对西北两疆局势的认识,不得不重新思考这场风暴对帝国所造成的无法挽回的致命伤害,而崔氏若想在未来bō涛汹涌的大cháo中“劈bō斩làng”,非但要对中土大势的发展有正确判断,更要以此判断拿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否则,稍有不慎,便会灰飞烟灭。
    千余年来,崔氏世代延续屹立不倒,一代代杰出子弟影响甚至决定着历史的走向,凭借的是什么?原因无他,就在于崔氏处理危机的高超能力,崔氏历代子弟在每一次危机中都能拿出正确的策略,确保了宗族和血统的延续。
    现在崔宝德心中的疑huò有了答案,无怪乎裴世矩器重伽蓝,多年来委其以重任,此子确有非同凡响的天赋,眼界非常开阔,眼力非常敏锐,在听了他对时局的分析和推衍后,马上便给人一种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之感,让人在钦佩之余对其观感也瞬间改变了。
    当初崔逊说到伽蓝的时候,崔赜和崔宝德都不以为然,但后来伽蓝所说都变成了事实,伽蓝的设想也在关键时刻帮助了崔氏,崔氏这才对其重视起来。伽蓝第一次进京,崔赜与其匆匆见了一面,随即便赞不绝口,崔宝德不禁对伽蓝其人充满了好奇。今日一见,随便聊了聊,伽蓝的谈吐和举止便赢得了崔宝德的好感,双方相谈甚欢。
    崔赜推mén而入。崔宝德和伽蓝都很惊讶,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此时丑时已过,正是酣睡之刻,崔赜显然是从chuáng榻上爬起来的,并且亲自赶了过来,这不仅仅是对局势的关心,更是对伽蓝的重视。
    伽蓝深施一礼。崔赜形神憔悴,比上次所见削瘦很多,似乎连发须都已全白,可见他在重压之下也是不堪承受。
    “将军劳苦。”崔赜急行几步,伸手相扶。
    伽蓝无论在东都,还是在北邙山,都是关键人物,尤其在裴弘策阵亡、独孤武都和司马同宪渡河北去之后,伽蓝坚持留在北邙山作战,其意义就重大了。这一点东都清楚,河内清楚,卫文升和李丹更清楚,而卫文升在岌岌可危之际通令嘉奖伽蓝,更是有的放矢之举。事实上伽蓝就是皇帝派遣到东都战场上的秘兵,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而风暴过后的清算中,伽蓝的呈奏无疑会决定很多人的命运,所以,伽蓝虽然决定不了东都战局的进程,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局势的发展。
    此刻,东都战事最为紧张之刻,伽蓝再次进京,不难推测出其承担的使命之重。
    崔赜呼吸稍显急促,双手微颤,心中的紧张情绪难以掩饰。伽蓝顺势挽住崔赜的手臂,将其搀扶到上首坐下,自己敬佩末座,崔宝德次席相陪。
    崔赜亲自赶到东太阳mén,崔宝德又留在这件屋子里,其代表的含义就很明显了,不论局势如何变化,崔氏都要维持与几大势力的联盟,而要维持这一局面,伽蓝是关键,所以,这是崔氏决策层与伽蓝的一次正式会谈。
    当然,伽蓝可以拒绝,可以视崔氏的诚意于不顾,直接要求觐见越王或者拜见杨恭仁,而这一“拒绝”的含义就多了,因为在韦福嗣的斡旋下,韦津、李丹、杨玄感、裴弘策和杨恭仁正在商讨是否由代王杨侑继承皇统,假如此事成为事实,崔氏不仅仅被动,就连选择余地都没了。
    好在伽蓝没有拒绝,不待崔赜询问,便把近一个月来发生在东都城外的事情详细述说了一遍。
    近一个月来,直接影响战局的关键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