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02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02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原本的规矩,恩科和正常科举,通常都会放在三月份举行。

    可乾圣元年的情况不是“不同以往”嘛!

    南方的改土归流还在进行收尾,要设立新的州县;清田理户搞的如火如荼,征调过去的官兵不断冲击着地方上的地主势力,杀的手都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交通不免遭到破坏,阻断了部分南边的举子北上科考的道路。

    加上大明本就地域辽阔,政令传达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更让他们难以及时赶到。

    于是朱见济让礼部酌情将恩科开始时间往后面推了一个月。

    这个命令让各地举子对新皇的夸赞再一次上了高峰,把朱见济在南方的各种杀人姿势放到了脑后,冲淡了乾圣元年的杀气。

    哪怕南边北边都有军队行动,都有流血事件发生,可读书人当官最重要!

    如今会试已经结束,明天就要放榜,然后就得展开殿试了。

    因为编修已经成书的《寰宇通志》有功,加上本就是前朝老资格,由此被任命为新礼部尚书的陆瑜将会试情况禀报给皇帝。

    “各举子中,会试优良者鲜少……不过有一人却是数算达到九十分以上的。”

    这次因为是皇帝开恩另加的科举机会,本就以统治者的心意为主,所以留给朱见济的操作空间非常大。

    加上在上一届科举中,已经添加过数算等题目,于是朱见济干脆按照后世模板出了份卷子,给每个题目都标上了分额,让礼部按照分数录取。

    这种法子考生从未见过,好在题目内容跟他们以前经历的没多大区别,仍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于是也没有多说什么。

    反正当今天子从小就特立独行。

    他们去挑这些无关紧要的刺,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而且单纯按照分数录取,加上糊名制,也让考生在之后觉得更为公平一些。

    以前的科举能不能中奖,其实很大程度也得看主考官本人的口味如何。

    如果文章写的入他眼,那排名自然会高一些,反之则很有可能名落孙山。

    所以不论大考小考,在考试之前,学子们都会去搜集下主考官的消息,判断一下他的口味倾向,然后对号入座。

    榜上能否有名,名次又是多少,结果还得看玄学。

    而且不善于写文章,却擅长数算的人才,总有可能不被录取。

    吴敬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到现在都还是个皇帝赏赐的同进士出身。

    如今好了,就算仍旧有进士、明经等科目需要去试探下考官的味蕾,但数算等其他科目却是明确了分数的。

    只要保证测算正确,法条背的熟练,那总分就能拉上去一些,也方便考生之后估算自己能不能金榜题名。

    再说这次数算、明法等新科目的比重较大,更容易让人明白自己的下场了。

    “有这么高的分数?”

    “那人叫什么?”

    陆瑜回道,“那人名叫陈献章,乃是广州府的人。”

    广州岭南之地,在文化方面,现在还属于不发达地区。

    明朝的科举中奖率朱见济也曾看过,大多为江西、江浙等地的学子,岭南等其他地方,则是被视为文学不及之地。

    现在却是杀出来了一匹黑马,这让皇帝非常好奇。

    萧滋闻言,脸色却是变了。

    他是记得这个人的。

    景泰二年的科举考试,正是萧滋担任主考官,正巧陈献章也参考了那一次会试。

    萧滋对于陈献章的印象非常不好,因为他的文章写的肆意汪洋,被其觉得“不遵圣人之教,虽才思敏捷,却必为离经叛道之徒”。

    于是他大笔一挥,将之辍落。

    现在陈献章在新朝的第一次科举便将同科举子踩在脚下,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岂不是说明他的眼光有问题?

    但陈循和商辂他们顺势夸起了这个人,让萧滋找不到发言的机会。

    而且他想起至今仍在地方官场徘徊的江渊,最后还是闭了嘴。

    陈献章即便金榜题名,那也得入翰林磨几年。

    得罪他,自己是不怕的。

    可得罪了皇帝,那就会有大问题了!

    朱见济没有理会他的小心思,只是在阁臣们的一致好评下,对陈献章这人好奇了起来。

    他命人取来陈献章会试的卷子,要亲自过目。

    而叠放整整齐齐的试卷一端上来,朱见济一眼扫过去,就点起了头。

    数算的求解过程,此人写的简单分明,逻辑非常通顺,对比起其他学子还有点不太顺手的磕磕绊绊,可谓数学高手了。

    明法方面,每条法规都能详细解答,题目中列举的案件也被一一分析,结合情况给出了最佳的判断,可见此人不偏不倚的性格。

    如此,他能得高分也不意外了。

    让朱见济惊喜的是,陈献章的文章写的极为精妙,还隐隐透出“疑古”之态。

    要知道,科举考试的题目,最喜欢从经典老书里面挑几句话,然后让考生自己猜测这话的含义,随后引申成一篇议论文。

    让读书人时刻都离不开“圣人教诲”!

    很多学子循规蹈矩,不敢质疑先贤,但陈献章却是很有胆量。

    虽然在这背后,也有朱见济的功劳——

    自打前朝之时,还是储君的皇帝亲自在《文政杂谈》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尊孔复古”后,就给大明一潭死水般的思想界搅动了一下,让其动荡起来。

    虽然朱见济知道自己的思想水平不足以另开一脉成就文学宗师,加上统治者亲自下场影响不好,没有拿着后世的观念强行套用于这个时代,但他在背后提出某些新鲜观点,支持几位叛逆者,还是有能力的。

    再者,景泰朝的大辩论引出来了不少不满于现状的民间键客,后面他们也频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哪里不能再匿名,说点大实话会被人群起而攻之,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也是不带怕的。

    到现在,《文政杂谈》都改版无数回了,还成了一天一刊的,就为了能把各方的辩论文章及时发表出去。

    在京城周边,提倡新思想,反对旧有风气,特别是批判官场浮华清谈之风已经形成了时尚,吸引了不少正处在叛逆期的年轻学子。

    可朱见济知道,京城能如此,不代表岭南能如此。

    陈献章能做到这个份上,很大可能是自学成才。

    于是还没有见面,朱见济就对这人非常有好感了。

    “等殿试的时候,朕要好生瞧瞧他!”

    皇帝把将卷子还回去,心里对监考有了点期待。

    其实他对于看人埋头考试是有些不耐烦的。

    太无聊了!

    幸好刷了个人才出来。

    而既然有人才要蹦哒进自己怀里,朱见济就觉得有了动力。

    随后散会,朱见济又处理了一些宫中杂事,便换上了一身便服,准备出宫。

    他已经很久没去外面视察一下自己的产业了。

    虽然以皇帝之尊,没必要在这种小事上亲力亲为,但还是那句老话——

    不接地气,便要脱离社会实际了。

    只听底下人给自己打报告,那某些人阳奉阴违怎么办?

    “官”字,那可是上下两张口啊。

    我要做明世祖

 第174章 育种田和纺织厂

    他首先去的,是皇庄那里。

    作为农会模式的发源地,而且有“皇帝所有”这个招牌在,顺天府周边的皇庄发展的非常顺利。

    朱见济接见了几个老农夫。

    对方还是有些瑟缩,但膝盖起码没打抖了,胆气也显得多了。

    他们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捧着茶水,回着皇帝的话。

    “今年的麦子长势不错,应该又是一个好年景。”

    “庄子里的管事都很厚道,没有欺负咱们。”

    皇庄的管理人员这些年也换过两批了,特别是朱见济登基之后,要对自己的手下论功行赏,原东宫秘书处的人当然不能放过。

    于是不少人都得到了调任升职,入了司礼监、内官监等重要部门。

    现在管理皇庄的,应该是马冲新收的干儿子。

    估计是被干爹提点过,这人干的也算矜矜业业,不敢仗着朱见济当皇帝后,因为事忙而减少了来皇庄视察的频率,就做些欺负人的事。

    朱见济对此很满意。

    果然,身边的人很重要。

    选对了马冲,那有很多事是不需要他去多虑的。

    朱见济让老农带着自己在皇庄里逛逛。

    “宿舍里面还住人吗?”

    “住的住的!”

    只是因为日子好过以后,很多人都成家了,为了不浪费地方,集体宿舍又被改装成了几个隔间,分给人住。

    “这些农具呢?”

    “都是小院里的先生新做出来的,咱们现在还在等麦子熟,囤在这里……还有一些是借给旁边的农户了。”

    “原来如此。”

    朱见济跟着他们转了一圈,然后就去了育种田那边。

    所谓育种田,是朱见济交给皇庄的一个任务——

    考虑到国内的农作物产量不高,想要获得土豆、玉米这种能够改变社会的“佳禾”还得等到大明的船队到达美洲。

    可远航的大船还有修起来,郑和宝船虽然符合条件,但造价过于高昂,耗时也过于漫长了。

    即便有洋流可以借力,可就算一路上风平浪静,也得花费很久的时间。

    朱见济等得起,步入小冰河期的大明却等不起,被天灾蹂躏的大明老百姓也等不起。

    所以他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培育一些产量更高的良种出来。

    他没有在大明找到类似于后世大德鲁伊的存在,只能依靠有丰富种田经验的老农来进行这个计划。

    去年朱见济在某次视察皇庄农田的水稻长势之时,曾经发现过一株高出众稻之上的水稻,在一堆同类中鹤立鸡群,气场不凡。

    他立马相中了这个稻子,感觉自己再一次受到了祖宗点化。

    当时正好是七八月份,在华北之地,普通的水稻还在孕育自己的大米呢,可这株稻子的子实捏上去却已经饱满坚实了。

    朱见济让一个老农过来鉴定一下,得到了“这稻子早熟”的结论。

    为了证明这种早熟性状是否能遗传下去,朱见济便满怀希望的把这株稻的种子单独收下来,让皇庄的专业人员开辟了一块实验田特别负责。

    现在,那些特殊的水稻种子早就育苗移栽去了田里,长的郁郁青青。

    而根据照看这些水稻的老农所述,这些稻子可能会像它们的母株一样早熟。

    走在育种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皇帝弯下腰亲自摸了摸那稻苗,对于旁边的老农说道,“若是这种水稻能培育成功,并在各地推广,天下应该能少一些饥馑之民了。”

    老农被朱见济的话感动的老泪纵横,“陛下挂念百姓若此,真是少见的仁德之君!”

    他就是被朱见济改变命运的万千百姓一员,说这话完全发自肺腑,没有一点拍马屁的意思。

    但朱见济也没被这夸奖给吹得飘飘然,他只是鼓励负责这部分的老农,“来日佳禾功成,诸位都得成大明的功臣。”

    “国之根本,民之根本,都在于一个‘农’字,这也是朕一开始便安排人去研发新农具的初衷。”

    “农业发展好了,粮食能让人多吃一点,大明上下才有力气走的更前……到时候,朕要给你们这些功臣封官赐爵,以做嘉奖!”

    这不是假话。

    就在朱见济登基奖赏心腹之时,就向陈研等工匠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瓘玉局参与望远镜制造者,如陈研等主力,受封“望远伯”、“博望伯”等爵位,其余人升官发财,允许其子女入当初朱见济在东宫时设立的学堂学习,为“天子门生”,算是鱼跃龙门,完成阶级蜕变了。

    研究出火炮、火枪的匠人也是同样待遇,让大明又新增了十来位爵爷,同时又对军器监和宫中兵仗局等匠工进行恩赏,去掉了他们全家的户籍限制,赐予良田和子女科举入仕资格。

    这种大肆封赏科研人员的行为放到大明朝臣眼里,并不是很能让他们接受。

    但朱见济把边疆来的各种关于“排队枪毙”“火力炮轰”取得的成果扔出来,实打实的功绩加上皇帝眼中的警告,让想要反对的臣子闭了嘴。

    谁让他们摊上的是一位刚上台就敢动刀子的天子?

    而且内阁六部诸臣都跟着皇帝走,谁敢乱说话?

    匠户封爵之事,还成了民间持续一个月的谈话内容,勉强扭转了一点世人对于匠户的歧视。

    所以朱见济此时给出的承诺,是很有可能兑现的。

    甚至朝堂的阻力都会变小!

    依照看不起“奇淫巧技”的传统,匠户当官封爵他们还能哔哔两句,可对有作为的农人却是不敢多说的。

    自古至今,农本思想嘛!

    老农激动的又想跪下,被朱见济打断后嘴上不停的说道,“草民谢陛下大恩大德!”

    “是朕要替万民谢谢你们才对!”

    朱见济摆摆手,再看了一眼育种田,便转去皇家纺织厂那里。

    在黄氏机发明之后,织布厂也扩张了业务,成了纺织厂。

    此时的厂子已经发展壮大,因为人手充足,又有皇家招牌,资金雄厚,所以每天能生产出成千上万匹布,算是江北之地的布业领头羊了。

    在以皇家纺织厂为主导的新式工厂冲击下,此时江北的棉布价格已经下降了很多,老百姓家中基本都能攒点钱,逢年过节给自己扯一匹新布做衣服,并且还对南方的布匹市场发起了冲击。

    而物美价廉的商品无论到哪里都是受人欢迎的。

    南方虽然气候热上一些,可他们那儿的冬天属于魔法攻击,同样需要厚实的棉衣保护自己的生命值,所以市场仍然广阔。

    在过去的形势下,南方一直都是占据纺织业的龙头位置,江南之地多种棉麻等经济作物,有时候粮食还得来北方购买。

    因为当地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