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26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26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永宁表示这种事情自己最擅长!

    在年少时,为了跟阻止自己上街“行侠仗义”的家人斗智斗勇,他的确拆掉过定国公府的一面墙。

    “哈哈哈,我梁白开又回来了!”

    最兴奋的是曾经在这儿受过苦的梁白开。

    如今他摇身一变,有大军做靠山故地重游,还怕谁?!

    “我要报复回去!”

    于是他亲自带队,指认了一些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和物。

    尤其是那些圆顶庙宇,在了解过其中奥义后,梁白开深觉这玩意儿是不安分因素,需要清理。

    他们竟然不让人吃猪肉?

    这样的邪教简直罪该万死!

    “你们不能进去!”

    有头上缠着白布的阿甸带着人,在庙宇门口跟前来拆家的官兵对抗。

    “胡说八道!”

    “这是我大明疆土!现在大明将士奉命过来,还有不能进的地方?”张懋驳斥这人的言论。

    徐永宁跟张懋说道,“别对人太客气!”

    “本来就是来搞破坏的,还跟他们讲道理干嘛?”

    “但凡有人敢阻拦,就地处决,不用多说!”

    “把这些房子都给老子拆了!”

    徐永宁一声令下,就有无数将士响应召唤,开启了价值一座城的装修计划。

    不过拆到最后,在彭时的建议下,还是保留下了两座圆顶庙宇。

    没办法,这么多年渗透下来,哈密城里信奉回回教的还真不少。

    要说只在这边彻底铲除,轻而易举。

    可等以后发展到更西边呢?

    那边的情况更复杂,总不能还是一路拆过去。

    彭时横眉冷目,决定为大明未来治理这里奠定基础。

    “我中华自古便是包容天下。”

    “顺我华夏者自然可以留存,逆之者自当如白莲教一般,见一个杀一个!”

    “所以,此教也该从中国化之。”

    “本官知道,这个回回教不提倡吃猪肉,并且崇尚整洁干净……如此,你们便去给驻扎在此地的军官们养猪吧!”

    彭时摸着胡子,满意的下了决定。

    在这老头心里,还是怀抱着“教化世人”梦想的。

    可惜朱见济从一开始就没给他机会。

    这让彭时给人当老师的想法破灭,之后一直都没有了机会。

    现在能够引导回回教徒向善,他觉得非常开心。

    以哈密的重要性,以后驻扎的官兵肯定会是朝廷直接管辖的。

    可距离太远,物资运输也会变成问题,便需要哈密这边帮忙解决一部分。

    作为将士,他们需要足够的肉食才能有足够的战斗力。

    在大明的各种家养牲畜中,牛羊的产肉率都不怎么高。

    中国本土的黑猪虽然比不上美洲那边的大白猪,可肥膘长起来也是超过牛羊不少的。

    回回教禁止吃猪肉,又爱干净,要是把人安排去养猪,岂非相得益彰?

    这样猪得到了良好的伺候,明亮的环境,还不用担心被人偷吃,可以安心长肉了!

    真好!

    不过圆顶庙宇的数量仍然只允许保留两个。

    以后要是建了新的,得算“违章建筑”,需要用官方力量暴力拆除的。

    此前的圆顶庙宇,则是要被改建成佛寺,供养佛祖。

    留在哈密城近一个月,彭时在朝廷正式的官员任命下来前,担任了这边的临时行政官,对城中事物做出了深切指导。

    我要做明世祖

 第205章 梁白开吟了两句诗【别第204章 它重复发了两次……】

    等到哈密的情况稍微稳定后,和亦力把里的交流也提上了日程。

    毕竟在此之前,大明的实际控制范围其实只在嘉峪关之内,关西七卫处于长期的半失控状态。

    所以说,大明和亦力把里之间的交流其实是间接性的,中间隔了一片地方。

    现在朝廷的触角伸到了这边,也应该跟人家直接一点。

    “西域是我汉家故地,先帝在时,得陛下贡地球仪,便曾经感叹过千里西域,不复汉唐之时……”

    “大明需要一个善于交流,并且通晓波斯、蒙古等多种语言的人才过去,打探亦力把里的情况!”

    梁白开听到彭时前面的话时就警惕起来,在准备开溜了。

    因为他完美符合彭时提出的所有条件。

    在哈密待的那一年,他那优越的语言天赋就让梁白开从西边来的商人那边学会了他们的语言。

    但是还没跑出门,就有张懋和柳承庆两个门神拦住了他。

    彭时也结束了铺垫,大手果断的朝着梁白开一指,“朝廷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当这个交流人!”

    梁白开也果断的转过身,冲着彭时跪下,泪流满面的说道,“还请上官另请高明吧,我也不是谦虚……”

    “大家说,我一个山东来的小百户,怎么就担负得起这样的国家重任呢?”

    山东距离西域有多远,你们知道吗?!

    但是彭时说,陛下已经拍了板,任梁白开喊破喉咙,也是没人能解救他的。

    “就是,我听你经常念叨你家八代单传。要是害怕出事导致梁家绝后,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多运动运动!”

    徐永宁蹲下来安慰梁白开,跟他拍着胸脯保证,“我的眼光绝对可以,我去给你介绍几个姑娘,让你有了种再上路!”

    对于这样的热情,梁白开只能抹泪接受,“好,那请定国公早点安排……”

    他是真的担心自己一去国外就出问题。

    像关西七卫这边,就差不多磨掉了他一层皮,何况子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外国?

    想来情况会更加严重。

    但事已至此,他是没有办法的。

    彭时作为中央特派员代表皇帝给了他任命,梁白开哪里有资格不要?

    于是他只能颓废的站起来,含泪吟了两句诗,“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诗歌之中,慷慨报国的气势十足,却是把梁白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描述的极为具体。

    “走,兄弟带你去嫖……不对,带你去相亲!”

    徐永宁和柳承庆一左一右,把梁白开夹起来,为他做远行前最后的疯狂。

    而在北京城里,朱见济收到彭时的报告,得知他在那边为少数民族同胞大方的开辟了“养猪业务”之后,大为赞叹。

    这绝对是从未想过的道路!

    不过这只是小事。

    养猪虽然好,但也只是基础的农畜业,以后提供的大客户,估计就是驻守当地的士卒。

    能够让西边真正发展起来,还得要靠商业拉动经济。

    谁让西边如今远不如汉唐之时的繁华,就连西安这个千年古都都颓废了数百年,前几年还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瘟疫,让上万人流离失所,还是朱见济不停的调动各种资源,忙了不知道多久才把问题压下去的。

    长时间的衰落让西边的基础设施比起中原地带来明显落后,农业发展也略有不足,人口生活方面,老百姓除了每天努力种田外,基本没有其他的就业出路——

    就大明西边这种状态,只要天灾人祸严重一些,就能养出“闯王”来。

    而这些东西,都是要等以后花时间才能慢慢缓解的。

    迅速的繁荣,主要便在于丝绸之路。

    大明现在能卖钱的商品有很多。

    透明到犹如水晶的玻璃、物美价廉的棉布和毛织品,甚至还有随着武器更新而被淘汰下来的武器,这些都可以放到市场上面去。

    加上传统的丝路商品,瓷器、丝绸、茶叶和香料等等,让朱见济对从这方面赚钱很有信心。

    听说现在的东察合台汗国君主笃思忒马黑麻行为放荡,对于各种新鲜东西很有需求,也是一个未来很有可能的大主顾。

    只要有了足够多的外汇,那建设西部地带又有何难?

    朱见济在畅想了一番大明的商业后,随后又令秘书处将他早就写好的“鼓励西部商人重走丝路”的册子交给内阁,让那些大臣去完善章程,然后拟个旨意下去,用政策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如此,东西两边,海陆并举,朱见济的国库基本也就没多少关于财政的困扰了。

    他跟崇祯帝终于越走越远,不再相似。

    “对了,给李秉和项忠去一道旨意,让他们注意抽空出兵,清扫掉附近的女真人!”

    “再让李继业去一趟朝鲜,让他和李瑈联系一下出兵时间,不要忘记跟着大明一块夹击女真!”

    “巩珍那边,让他把移民吕宋岛的事情交给马云去办……他要给朕专注航海!”

    朱见济把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一件件吩咐下去。

    对东北犁庭扫穴,这是早就做好的规划。

    虽然大臣们很疑惑于皇帝为什么会对女真人抱有如此厌恶,还有人“秉持公道”的上疏,为那些女真部落求情,但都没能抵过朱见济的坚持。

    至于巩珍那边……飞剪船也快修好下海试航了,不能再让杂务拖累他。

    大明的海外殖民,可是建立在航海业足够发达的基础上的。

    而且只是走熟悉的海路带着人过去,放下就走,这工作也不是很难。

    没必要大材小用。

    “遵旨!”马冲立马应下,随后去了安置在未央宫偏殿的秘书处传令。

    现在的秘书处已经成了朝野间众所周知的权力机关。

    就跟内阁一样。

    虽然内阁在法律上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但因为其中官员距离皇帝最近,能够接触到的权力也最大,由此慢慢的脱胎换骨。

    秘书处也是这样。

    即便其中成员都是皇帝一手培养出来的,办事沉稳的宫人,身份比谁都低微,但却是被皇帝直辖,受皇帝命令都要跪接圣旨的。

    现在朱见济有什么事要人去办,很多时候只是动动嘴巴,让秘书处的人接到圣喻后,登记成文册再传给内阁,由其具体规划。

    至于执行,则是有五军都督府和六部来分管军政。

    所以在私底下,就有人对乾圣朝的政治构架做出评价,说这是汉武帝“内外朝”的翻版。

    前两者为内,后两者为外。

    不过在出兵和处理国政等大事上,内外都需要去文渊阁参与皇帝亲自主持的会议,由此在此时没有显出分裂来。

    等以后来个偷懒搞副业的皇帝,这种权力的分散就会变得严重起来。

    不过这个问题,还不至于让朱见济去烦恼。

    他眼下只是翻开了最新一期的《文政杂谈》,看上面记录了什么新鲜东西。

    还有《太学报》上面,那些学生又搞出来了哪些惊世骇俗的理论——

    在太学和工科院相继开业以后,朱见济大笔一挥,以解放青年学子思想为由,特批他们可以在校内办一份报纸。

    太学以其名为报,工科院则是号为《格物报》。

    不管是哪个,每天都能在上面看到学生的口水仗。

    朱见济为此感慨万千。

    不知道他模仿后世流程搞的思想运动,能在大明泛起多大的波澜。

    我要做明世祖

 第206章 太上皇崩和下西洋【月末求票】

    “陛下!”

    “太上皇崩了!”

    就在关西情况逐渐稳定,朝廷也明确发出了政策,已然有一些商人被鼓动起来,尝试着走出嘉峪关,前往西域之时,阮伯山突然来报。

    此时正是半夜,朱见济正在泡脚,打算泡完了就上床睡觉去。

    没成想,却得知了如此消息。

    他放下了手里的睡前小报,已然长开的五官刚毅帅气,眉头皱起。

    “怎么死的?”

    “是病死的!”阮伯山又是诚恳的发誓,说自己绝对没下手。

    土木帝之前就得病了,断断续续的。

    拖到现在才真的咽气,都算他能折腾了。

    朱见济于是哀叹一声,“太上皇去了,朕心里真是难受。”

    阮伯山跪着蹭上来安慰皇帝,“陛下不必伤感,人皆有生老病死……太上皇享福多年,是善终的!”

    不到四十岁就病死了也算善终吗?

    朱见济差点绷不住表情笑出了声。

    “对……太上皇是善终的。”

    一想到土木帝终于和他爹妈团圆去了,朱见济心里都为之感到开心。

    “太上皇有什么遗言留下?”

    阮伯山回道,“听说太上皇临死之前,曾以手指着太妃鲜氏,让她为之殉葬。”

    鲜氏,便是也先他妹的汉名称呼。

    朱祁镇在凤阳待的那些年,很长时间都在跟她进行互相殴打辱骂,就连生病的原因之一,也在于跟她经常吵架。

    现在土木帝临死前也要拖着这人陪葬,也不怕去了地下继续折腾。

    “不必了,我朝已经废了殉葬之制,太上皇再怎么舍不得爱妃,也不能违背朝廷法度。”

    朱见济抬脚让宫人擦干再套上拖鞋,站起来慢慢爬上床。

    “把太上皇运回京城安葬吧,再把凤阳那边安排的人都迁回来。”

    做戏要做好,他大伯当年留在北京这边的皇陵可没被废弃。

    既然人死了,当然是要去陵墓中待着的。

    虽然那个皇陵因为土木帝的中途被俘而中断了修建,远远不及正常帝陵规模,但改改还是能用的。

    好歹做过十来年皇帝,要是最后连个坟头都没有,那总有士大夫们说闲话。

    更重要的是,朱见济不想为了他大伯再修个新的陵墓。

    毕竟还顶着“太上皇”的牌子,坟头再也么说也得花掉一笔大钱才能修起来。

    现在国库虽然有了好几个进账项目,但也不能浪费在一些可有可无的小事上。

    两天后的早朝,也有礼部官员论述了太上皇的去世,请问朱见济如何安排。

    得知皇帝大方的允许太上皇回北京安葬后,朝野之间又是一大片的夸赞之声。

    毕竟作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走狗,下场凄惨者十有八九。

    好多臣子都以为太上皇得落地凤阳陪祖宗去了。

    没想到天子如此仁德。

    果真是天下之福!

    而当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