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3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3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阮伯山派来的采买宦官很看重上司给的任务,基本上一有机会就过来劝说卢忠再就业。

    要是卢忠真的决定了再觅前程,那他就算一口气抱上了两个领导的大腿,好处亦是大大滴有。

    但卢忠很执着,目前还在装疯卖傻。

    只有面对家人的时候,卢忠才会短暂的放下伪装。

    “还没有想好吗?”

    徐氏听了儿子的话,就打发他去厨房杀鱼煮饭,然后找到窝在主屋里躺着的丈夫,问他的话。

    “皇帝对咱们家也算过得去了,现在太子派人过来找你,你怎么就拉不下来脸了?”

    当初金刀案闹得事大,不少人抓着卢忠喊打喊杀,要不是景泰帝给卢忠留了条后路,哪里还容得下他们继续住在京城?

    早就被流放到岭南吃蘑菇了。

    可即便如此,卢忠装疯之后也只能低调做人,连个活儿也不能找,免得引起别人注目,导致现在卢家的生活来源都得靠着卢忠以前藏起来的小金库和徐氏做刺绣卖。

    虽然卢忠过去利用指挥使这个职务赚了不少来源不正当的钱,但坐吃山空是不行的。

    儿子也长到十四五岁了,还要供他读书和娶媳妇,彩礼又是一大笔钱。

    所以徐氏比较倾向于让卢忠去东厂再就业。

    反正太子殿下又不让他挨一刀,每个月的公粮还是有的。

    卢忠瘫在床上,头发凌乱的跟个鸡窝一样,对着老婆哼了一声,“你倒是想的简单!”

    “太子才多大年纪,你觉得他能做自己的主吗?”

    背后指不定是谁下的鱼饵,就等着卢忠咬钩呢!

    要知道钓鱼佬大多心狠手辣,就喜欢这么折腾别人。

    “可来的人不是说了,可以带着你进宫见见太子爷吗?”徐氏双手抱臂,“我看你就是一朝被蛇咬,胆气就泄光了。”

    “以前当指挥使的时候多嚣张啊……要是你害怕有人害你,大不了我跟着进宫一趟,先给你瞅瞅太子爷是天才还是连字都认不全的娃娃!”

    “你这……”

    “这什么这?你总不能一辈子装疯吧?”徐氏拍拍卢忠的大腿让他往床里挪点,自己坐下来说道,“你都这样了,还不肯离开京城过百姓日子,别以为我不清楚你心里的念想!”

    “你肚子里有几根蛔虫,又怎么瞒得过我这个枕边人呢?!”

    卢忠就势摸了把徐氏的屁股,被对方一手拍开后叹气说道,“确实还有点惦记。”

    总觉得皇帝还会想起自己,

    总觉得等皇帝位置稳固后,会再提拔自己,让他洗刷冤屈。

    也总念着南宫那位不安分的太上皇,猜他什么时候又跟大臣串通起来搞事情。

    卢忠就跟被主人抛弃的流浪狗一样,已经凄惨的瘦骨嶙峋了,还徘徊在主人待过的地方不肯离去,想着被主人带回去继续看家护院。

    他跟过天底下最尊贵的主人,享受过天底下最好的员工待遇,要他再去跟其他的家伙,总归有点难度。

    如果太子的年纪再大一些,到了能开府独立的时候,卢忠肯定二话不说,伺候完爸爸又去伺候儿子。

    可还是那个理由——

    太子还小啊!

    他还是个孩子!

    “你别顾忌太多,我回来的时候可听说了一件事呢!”

    徐氏告诉卢忠,“最近太子开始跟着陛下上早朝了,还处置了一个御史。”

    “听说太子受太宗皇帝眷顾,一夜之间读书识字明理,连给他教书的大学士都赞叹不已,是祖宗保佑,给大明江山的福气!”

    “结果有个不知事的御史,竟然顶撞了太子,被太子连着训了好几句,还给赶出大殿罚站了!”

    “当真?”

    卢忠听完直接坐起来,也不装瘫子了。

    “绝对的,有人去了那御史家门口转了一圈,还真在闭门思过!”

    “所以你也别把太子当小孩了,人家是真龙血脉,不是你家的狗蛋!”

    “要真是普通的五岁小孩,皇帝敢带着他一块上朝?”

    “我看你也别想太多,我看那宦官挺懂事的,想来指使他过来的人也看中你。”

    卢忠被徐氏说得左思右想,最后又让儿子跑出去再看了一眼那布告,确定是不是真的。

    以卢忠对景泰帝的印象,这位老好人陛下应当不会用这么损的手段——

    往人名声上泼脏水,已经算是打到文官们的七寸了。

    于谦王文他们也不像是会出这种主意的,所以……是谁?

    当真是那位小太子吗?

    卢忠沉思,最终还是决定,等下回那小宦官再来,便跟着他混宫里去一趟。

    前程这种东西,总是搏出来的!

    ——————————

    正月初七,仍旧是大朝会。

    朱见济坐在自己的专属小位子上,眼神在底下扫来扫去。

    大臣们已经对此见怪不怪。

    小太子“天生神圣”,而且对于参政很有热情,没皇帝拦着,谁还敢说话?

    御史钟同可还在家里闭门思过呢!

    这两天他顶撞太子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半个京城,算是新出来的八卦,让百姓们讨论的乐此不疲。

    哪个大臣敢赴他后尘?

    乖乖的上朝,乖乖的议事,连景泰帝都觉得某些嚣张的臣子都顺眼了点。

    原来还有这种制住言官们的手段。

    景泰帝惊喜的发现自己竟然从儿子身上学到了点东西。

    “臣左副都御史王竑请奏陛下!”

    一名大臣走出,举着笏板大声说道。

    景泰帝挥手,表示他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于是王竑大声说道,“以太宗规制,原定往来于南北直隶之间的官马快船不许附带私货及往来人等。近来公差官员却往往私乘,又挟带私货以至于四处。”

    “臣请陛下遏其风气,以防止有人以权谋私!”

    景泰帝点点头,“确实,官府的船只快马怎可为私人驱使,这种行为应当遏制。”

    于是他让都察院出个榜,布告一下。

    朱见济听见这事,心想这不就是典型的公车私用吗?

    只是张榜公布下通知,没有实际惩罚可以遏制住这种风气吗?

    公车私用虽说只是小事,但却容易滋长官僚主义的作风。

    现在可以挪用公家的马和船,日后不就是要侵吞公款了?

    哪里能轻飘飘下个通知就成?!

    于是朱见济站出来,表示“这个主意很不错,但还需要加一点点细节”。

 第二十二章 太子心怀百姓

    “一旦发现私自乘坐官方快马车船,应到施以公告,让其承担车马花费。并且予以其主官斥责,事情发生超过三次,就要将之贬职,主官罚俸。”

    “如此,还可以让他们心中警惕,不敢假公济私。”

    “太子此言有理!”景泰帝对儿子几乎言听计从,而且把官员管的严格点,对皇帝和百姓都有益处。

    这也是朱见济慢慢的不敢让众臣小觑的原因。

    “太子”本来就是个具有政治权力的身份,而当太子遇到一个好爸爸的时候,产生的效果堪称一加一大于二。

    譬如当初的懿文太子。

    而宦官干政外戚专权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皇帝把自己的权力分给了这些人。

    所以只要景泰帝自己态度不变,朱见济就可以借用如山的父爱,影响政局。

    也许做不到随心情调动大臣的职位,但压压他们,让人别乱来也是有可能的。

    等到他长到足够大,就可以从父亲背后走出,自己圈地做主了。

    “这种做法是不是太过严苛了?”

    此时,户部左侍郎李贤轻咳一声站出,向小太子说道。

    只是没等朱见济有理有据的反驳他,王竑却是直接大声附和,“什么严苛?公家事物被私人滥用,本就违规!”

    “我看太子的提议,实在是良策。此法一出,谁还敢肆意滥用公家之物?”

    想他王竑本就被人评价为“豪迈负气节”,正直到很多敏感话题都敢提,甚至在当初群殴王振党羽时,也是王竑率先撩起袖子冲上去的。

    可以说,这位完全是一名暴躁老哥。

    算得上是这个时代很有性格的士大夫了。

    对底下的官吏严格管束,简直贴合王竑的性格,这让他对小太子也另眼相待起来。

    起先只觉得小太子着实聪明伶俐,没想到对方的主意这么合自己的口味。

    而朱见济接下来的提议,差点让王竑想用笏板给他鼓掌。

    因为小太子又提到了他。

    就看朱见济对着王竑笑了一笑,伸手一指,对着景泰帝说道,“我认得这位王御史,听说他在去年,就赈济过淮安、徐州的水灾,是个好臣子。”

    “只是听说了这位王御史的事情后,儿臣又找人了解了一些关于山东及江淮一带的事情,竟然发现这几年那里灾难频发。”

    “去年江淮一岸因为冬春之交过于严寒,以至于出现延误了春耕,出现了饥荒。今年的天气与往年类似,儿臣担忧这些地方又要出事,因此想要请父皇下旨,派几位大臣去看看。”

    “若无事还好,如果发现问题,也可以防患于未然。”

    朱见济即便历史不行,但前世终究是听说过“大明亡于天灾人祸”这件事的。

    罕见的小冰河期摧毁了大明朝很多地方的农业,然后贪官污吏的搜刮盘剥激起了四方民变,最后将整个大明炸上了天。

    朱见济也为此心忧。

    因为他知道,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要真有什么气候变化,肯定不会只在明末那十几年里。

    也许现在就有体现了,只是要再过一百来年才跌到谷底。

    更何况在计划建立自己的皇庄后,朱见济有派人收集有关于农业的资料,随后得知了王竑曾在去年上疏赈灾的事,并在其中明确指出这些年的气候正在变得糟糕,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各种水灾饥荒。

    这让朱见济一下子紧张起来。

    他是文科毕业的,知识储备比起那种一穿越就熟知火药制造,肥皂研发的理科前辈远远不及,但却是感性不少。

    他深知面对人力无法抵抗的天灾,老百姓会出现什么场景——易子而食,饿殍遍野。

    更厉害的是,一向温顺的老百姓过不下去,是会造反的!

    朱见济的屁股已经一半坐到了龙椅上,怎么能让人造他的反呢?

    于是他在大清早的一起来,就在思考如何说服他爸派人去江淮一带,预防……或者说赈灾。

    因为对比前几年的春季灾荒时间掐算,那里很有可能已经发生了不妙的事,只是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城罢了。

    景泰帝听完儿子的话,又习惯性的看向于谦,问他道,“兵部尚书以为如何?”

    关乎赈灾,不问别人偏问兵部,这是一个比较奇葩的选项。

    但是在景泰朝,大家已经很习惯了。

    于谦举着笏板出列,倒是肯定了朱见济的担忧,“自正统以来,山东、江北沿岸几乎年年闹灾荒,区别只在于大小而已。”

    “太子顺天应人,见今年气候反常而顾念百姓,是值得肯定的。陛下不妨依言而行,派人前往这些地方看看。”

    于谦开了口,其他人也纷纷表示可以这样做。

    随后他们的讨论,也算是印证了朱见济的想法。

    在大明还没有走过一百年的时候,老天爷已经不给它面子了。

    比如说让朱见济稍微熟悉点的徐有贞,本以为这人还在朝堂上混着打算投机太上皇呢,谁知道他派人一打听,才得知这家伙早就被派去治理决口已久的黄河了。

    这样热衷于政治活动的人才都被逼着干正经事了,可见此时的大明天灾有多频繁。

    也许灾难的程度并不高,远不及明末的雪旱交替而至的危害,但它以数抵质啊!

    动不动就来一波,以当今的生产力,谁受的住?

    朱见济开了头之后便没有他插嘴的机会,只坐在椅子上看着大臣们讨论派谁过去预防灾害。

    景泰帝不想如此浪费时间,于是下令等朝会过后,内阁成员都来宫里报道,再详细讨论这件事情。

    朱见济自然是要跟过去的。

    他现在总算看明白了,

    穿越一趟,不止要和他大伯的残余势力斗,还要和老天爷斗。

    啧啧,

    真可怕。

    还好自己一来就是太子,而不是普通老百姓。

    还好自己传来的时间正巧,不但有个好爸爸,附赠的大明官僚们还没有彻底的腐败堕落,有良心的官员还是存在的。

    他努努力,应该可以把朱明这辆大车开的更远一点。

    不过朱见济在之后参与内阁议论的时候,再次明白了想得好归想得好,做起来却难的道理。

    如果朱见济读过《明史》,就能了解到曾经有人如此评价景泰帝时期的内阁——

    “内阁七人,言论多龌龊。”

    首辅陈循才高善辩,但私心也重,并且有些不乐意别人染指自己的权位,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往往爱下定论,指挥别人如何办事。

    大学士高谷则是守旧的士大夫一派,人品尚可称好,但看不过陈循的私利,并不附和,甚至还爱挑刺。

    户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萧滋性格猜忌,遇事又喜欢避让,经常迎合双方,两边徘徊。

    这等等情况,把朱见济这样的精神小伙都看得头痛了。

    难怪景泰帝把儿子放到内阁议事处就走了,感情是早就受过折磨。

    只可惜能够压制住众人的于谦并没有在其中,不然何至于一地鸡毛?

    大小事务有十几样,包括赈灾安抚百姓这等大事在内,炉火都要再加碳了,他们还没讨论出结果,已经让朱见济坐不下去了。

    这跟他想象中的内阁完全不一样!

 第二十三章 太子觉得内阁不行

    “够了!”

    小太子终于忍不下去,抢过吏部侍郎江渊放置在一旁的笏板狠狠拍了下桌子。

    场面顿时肃静。

    皇帝不在,那么深受皇帝喜爱的太子就是他的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