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72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72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去了陕西,路过直隶,见了不少世面民情,得知此事后,心中着实难耐!”

    “官员、士绅,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税,小民百姓能耕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赋!”

    “何其荒谬!”

    “可这件事,本就是人人皆知,却人人不言!”

    “那些上奏疏,说朕要自掘根基,违背祖宗与士大夫治天下道理的,说朕与民争利的……是把朕当傻子,还是以为仍在前朝?!”

    “如今天下太平无有外敌侵略,可打一个亦力把里,也要花掉近半国库……”

    “你们说大明远迈汉唐,可汉唐灭国之战何其之多,哪有我朝这样的?”

    “诸卿列于朝堂之上,手里真就干净?”

    “朕告诉你们,”朱见济拔出佩剑,锐利的寒光映在了他的脸上,“朕既然发现了问题,也颁布了政令,就是离弦之箭,绝不回头!”

    “高山如何?朕也要踏平了它!”

    他猛地持剑一挥,将金台一角砍出一道裂缝。

    “乾圣之后,士绅一体纳粮缴税,就是基本国政。”

    “朕要看看,是抗税的人头硬,还是朕手里的刀硬!”

    朱见济当皇帝久了,也想明白了,要坐稳江山,最重要的就是办好三件事:

    公平,

    公平,

    最后还是他妈的,公平!

 第284章 李贤决定支持皇帝

    朝臣走出大殿之时,心里仍旧被皇帝刚才的作派,搅得无法平静。

    自古以来,天子着甲胄临朝,最著名的就是隋文帝废太子的时候,披甲领队,先声夺人,在不少臣子未能反应过来前,把嫡长子杨勇给废黜了。

    虽然历史证明了,他这么干没获得好结果,可在一切没发生前,皇帝是通过这样的行动,向朝廷传达了自己办事决心的。

    废太子,还是废一个此前未曾有大错,身份嫡长的太子,立嫡次子当新的,这在哪朝哪代,都不算简单轻松。

    搁在大明朝,那能弄出比万历朝“国本之争”更严重的腥风血雨。

    而今天皇帝的所作所为,不止证明了他的决心,还暗示群臣,他这是把“官绅纳粮”,跟国本放在同一地位的。

    “李阁老,这可如何是好?”

    等走出宫门,没了皇家禁卫虎视眈眈,就有臣子对着李贤围过来,想请教他的办法。

    李原德捧着笏板慢慢走着,从早朝出那事起,就没出过声。

    直到眼下被人喊住,方才一叹,“什么如何是好?”

    “陛下有令,为臣者行之便可!”

    “可自古帝王与士大夫……”还有人心里爱惜钱财,嘴上说着。

    李贤老眼一横,打断了他的话,“什么共天下?”

    “这天底下只有皇帝能管,你我都不过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罢了!”

    “如此腐儒自大的狂言,市井百姓说着尚且无罪,你为国家之臣,何以共之!”

    说和皇帝一块管天下?

    你要造反吗!

    “可家中田亩……”

    “陛下说得对,天下哪有让人占尽便宜的道理?”

    李贤说道,“之前太祖定制,不让官绅缴税,那是因为俸银较少,故而要减免优待……如今陛下给了夏冰冬碳,加了俸银数量,让你我养活一家老小,做个富家翁,决不成问题。”

    “甚至连乞老还乡后,也有退休待遇。”

    “如此,还比不上你家的那边田产?还比不上国家之重?”

    对方默然,脸上露出纠结之色。

    “阁老家中也有宗族土地,退休俸禄是保住了自己,可族里的人如何?”又有人道。

    李贤摇了摇头,“老夫是邓州人,为官日久,数十年未曾回过家乡了,宗族把土地靠挂在老夫名下,可收钱放钱,老夫从未管过,偶尔还要回信,以俸银资助乡亲,置办族田,点拨后人……”

    要是宗族里因为要缴税而唾骂自己,那李贤也没有办法。

    他是对得起自家人的。

    总不能,离了自己这个首辅,李家人就无法独立行走了?

    “而且敢问诸位,士人免田赋的好处,究竟有几分落到了自己头上?”

    此话一出,更多人沉默了起来。

    这还真有道理。

    虽然有士绅免税的特权,但真让个人吃到满嘴流油的,没有几个。

    因为在官僚集团出现以后,皇帝为了防止他们膨胀成新的“贵族”,瞒着自己在地方割据,便规定了一个“回避制度”。

    简单来说,便是官员不能在自己家乡任官。

    这就导致了授职之后,官员长期漂泊在外,“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数不胜数。

    偏偏流官制度下,由于升贬有序,很多官员放弃了在任职的地方买田置业,乡土观念也让他们大多喜欢在老家搞田庄。

    家族、地主靠挂田产,基本也都是在官员老家那边发生的,好处大多基本进了老家人的口袋。

    要保障官员个人生活,还得靠朝廷俸禄。

    这就使得大明的官员生活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当官的待遇好,能免税,可当个清廉守法的官员,在京在地,那日子却又是紧巴巴的。

    如果朝廷拖发工资,更是拮据。

    像于文正公在世时,按照免税特权,只收地主豪强靠挂田产后给的保护费,或者只是把田地租出去收粮食,也够全家吃喝了,何至于去世之后清点家产,只有京城一座简陋的二进小院,和几十两的遗产?

    连回老家安葬,都得皇帝掏钱,安排专人送行?

    在考成法出来后,贪污腐败没以前那般厉害了,清廉的官员也多了不少。

    没有额外收入,特权带来的便利没落实到自己手上,只靠乾圣朝以前的工资水平,他们会过上什么日子,懂得都懂。

    但还有人不肯松口。

    “唉,真是执迷不悟。”

    李贤又是一声叹息。

    “景泰朝和乾圣元年的旧例,竟然就忘到脑后了!”

    他甩袖而去,不再掺和进其中。

    政令之初,李贤也是在服无不服之间摇摆。

    他被人评价为有“宰相之才”,脑子自然是清醒的,也明白以国家之重,不可掺杂私欲。

    只是背后各种利益纠葛,让他无法像直肠子的王竑一样,当即站队支持皇帝。

    昨天跟着皇帝看了一天报告,又让人统计了各方发言,李贤别的不说,却是把心中迷雾给看开了——

    纵使反对又如何?

    他今年已然六十,随驾陕西之时便生过一场病,此后便觉得手脚颇为无力,于政务力不从心,可见天不假年,寿数有定。

    而皇帝才二十岁。

    他们之间差了四十年,两代人。

    如果乾圣天子决心要推动官绅一体纳粮,那是谁也挡不住的。

    顶多一时阻碍,光阴过后,皇帝就能把他们这些老顽固一脚踢开。

    他是没有时间和皇帝作对的。

    而且对“公平”一事心知肚明,李贤也不忍昧着良心说这是暴政、苛政。

    他思来想去,最后竟然回忆起了于谦。

    如果此人在世,估计会对天子此法举双手双脚赞同,然后宁可背负骂名,也得帮皇帝把政策推行下去。

    “于廷益啊于廷益,世上怎么会有你这样的人?”

    也许是老来难眠,半夜李贤披着外袍在院子里静坐,忽然就对着庭中月光感慨起来。

    “难怪你会有个“文正”的谥号。”

    之后,他便定了主意。

    他已经老了,以眼下辅佐两代天子重振大明的功绩,青史之上,自然能得几声赞誉,没必要给自己寻污点,弄个晚节不保。

    相反,他要帮皇帝分担一些压力,把这个“君臣想得”,做到最后!

    “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回家路上,路过太学大门,李贤轻声念出了皇帝亲笔御赐给太学生的校训,竟是露出了几分笑意。

    他李贤,岂能不得“贤”哉?

    当天下午,早就有所准备的京中诸将以皇帝手喻出行地方,和都察院的御史坐镇各省,用武力帮士绅们算清楚,他们应该缴的税额,也顺便免费帮他们清点一下家产,免得这些人连自家田土有几亩都不知道。

    在南京的李继业极为兴奋。

    这活,他熟啊!

    想当年,他就是靠着拆别人房子有功,成功抱上了皇帝的大腿,才有如今“南京镇守使”的风光。

    若是再来一次,先祖的国公爵位,岂不能够失而复得?!

    而且比起别的家族,李家的情况要轻松一点,缴税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要知道,在物流专家李景隆作死,导致全家戴罪之时,李家的产业都是被抄了个干净的!

    后面虽有李继业兴复家族,可他们家在南京这种繁华之地,田土早就被别人给占有了,没多少地方给他们插手。

    而且李景隆起家便在于查抄土地,于兼并田庄一事,自有忌讳,不愿多干。

    所以搞到现在,他家名下的土地都不多。

    “今日又能得一场富贵!”

    李继业抱住他老婆,大声笑道,“若是此生能以功勋重开曹国公府,为夫必要给你挣一个夫人诰命回来!”

    妻子有点为他担忧,“像这种得罪人的事,夫君还需要多加小心。”

    “我家为天子做事,何须小心他人?”李继业毫不在意,“大不了用刀枪棍棒,去和那些人讲道理!”

 第285章 后续

    乾圣元年发生过的事情,又在乾圣六年上演。

    只是上次被祸害的,乃没有足够依靠的普通地主,手握免税权的官绅是没有被牵扯进来的。

    甚至在地主被收割过后,还有不满自家要交的赋税多,一怒之下,卖了土地的事情发生。

    吞下地主不要的田宅,一般老百姓就别多想了,大部分自然是让旁边的官绅们接了盘。

    所以在朱见济刚刚登基之时,下的均田赋之令,搁在某些官绅眼里,是一件“德政”!

    反正他们是吃饱了的!

    可是现在,被拿去收割的变成了他们,官绅们哭爹喊娘了。

    不是没有人想靠自己的力量反抗一波,只是在朱见济下定决心,还有军权辅助后,他们再怎么抗议,也是无用的。

    皇帝拿枪顶着他们的脑袋,不服就杀,不缴税就杀。

    杀得个人头滚滚,杀得个天地清明。

    地方上面,除了受皇帝命令来监督查办的心腹勋贵将领之外,都指挥使这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也行动起来。

    由五军都督府下令,让其带兵,辅助官府进行查田收税一事。

    在朱见济“军政分离”的操作下,都指挥使基本上都是受都督府统属,其中有一些人,还是崛起于景泰朝打击蒙古之战中,差不多跟着朱见济执政经历一块过来的。

    所以他们很习惯这位天子的操作。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兵多为募兵,都是朝廷出钱再养。

    拿了领导的钱,自然得为领导办事。

    不然后勤口粮一断,引发大动乱,都指挥使自己就能直接吊死在北京菜市场了。

    而地方官府在黑黝黝的枪口之下,不管自愿不自愿,也只能硬着头皮,给皇帝把这件事办了

    某些人为了表示“人风骨”,放出过豪言,说要辞官,要挂冠而去的,不肯给剥夺自己特权的皇帝干活。

    结果他们真的被免了官,还被判定为玩忽职守,不止有都察院弹劾,还有吏部追责,需要承担额外的代价。

    没多久,吏部调任的官员就要过来,接手他们的职务。

    天晓得,这些人只是一些传统的庸俗官吏,碰上这事口嗨一句罢了。

    谁知道当今天子年纪轻轻,这么喜欢较真啊!

    明明自己只是放话出去说不干了,又没真的要写辞职报告

    以为自己很高贵,结果朱见济用事实告诉他们,“你们不配”!

    “又不是国朝之初,人才凋敝的情况,如今天底下想当官,能当官的多了去了!”

    “这群人还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个宝啊!”

    渊阁内,因为官绅被迫缴税一事而需要加班很久的王老头拍桌骂道。

    七十多岁了,老头子精神还挺好,骂人也有劲。

    “王天官,你坐下歇歇吧,别气坏了身子。”朱见济在一旁笑着对王劝道。

    “那些跳梁小丑,朕从没有放在过眼里,平时考成没有查出错误,那不妨事,现在既然跳了出来,朕就当他是苍蝇,打了抓了就是。”

    “你是先帝老臣,朕的肱骨,比那群人重要多了。”

    王老头哼哼唧唧的,又坐回去看起了报告。

    他也是最先表示支持朱见济新政的官员。

    虽然王自己也有私心,发生过儿子没考好就针对过主考官的事,但被人咒骂“刻薄”的老头对于钱财,倒是看得很开。

    他性子急,也许在小事上容易过不去槛,但大事上却未曾糊涂。

    区区免税而已,很正常的事情嘛!

    向天下收税,本就是朝廷的权力,哪里能因为是官绅就得以豁免?

    要说捞钱,屁股下坐着吏部尚书的凳子,又有考成法这种对付官僚的利器,谁不赶着给王送钱,以求自己能有个好官途?

    可王还是我行我素,十几年来,愣是没把“刻薄”这个评价甩出去。

    “老臣已经七十四岁了,世人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臣受先帝和陛下两代信重,居高位多年,如今正是当以国士报之的时候!”

    给官僚集团放血,这是一件讨人骂的事。

    可王不怎么在乎。

    他已经被骂几十年了,还介意后面的?

    这锅,王老头很爽快的就替朱见济背了上去。

    朱见济对此也很感慨。

    毕竟拉着个老头子给自己干活,良心上有点过不去。

    但他必须和中央的几位部堂达成一致,这样才好把力量凝结在一起,推动政策落实。

    王和李贤是六部中权势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