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78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178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上船来吕宋,也是馋朝廷给的移民待遇,其中甚至还有不少人,是拿了钱就跑,企图白嫖朝廷的。

    如果不是因为朝廷抓捕的及时,他们还不会过来。

    等到了吕宋,他们在最初还会为了生存而干点活。

    现在沂国慢慢稳定了,开垦出来的土地也成了熟田,能够收获不少粮食,还建立起来了几个人口聚集的小城,便不由得暴露本性,又搞起事来。

    吕宋从年末到年初这段时间,正是凉爽少雨之时,便于出行。

    所以朱见濡光是在这个月,就收到了不少关于流氓们“走街串巷”,偷盗抢劫的消息。

    虽然顶多抢点小东西,根本不敢动手伤人,可带来的影响,也是很恶劣的。

    “凡事开头最重要,要是在立国之初不把民风改好,以后人心散乱,就不好弄了。”

    待在自己的王宫里面,朱见濡召见了他从本土招募来的一些谋士臣子,预备学习堂弟,给沂国来个“新年新气象”。

    王宫修建的并不豪华,因为是赶时间建造的,还有点逼仄小气,完全比不上本土那些王爷的府邸高大阔气。

    不过在内的君臣都相信,这只是一时的。

    等沂国发展起来,自然会有大房子给自己住。

    为了不损诸夏之国的风度,合理利用空间,朱见濡还响应手下人的提议,采用古时的跪坐礼节。

    反正他们的情况,和西周的诸侯也差不了太多。

    在朱见济提出的“尊孔复古”号召下,加之沂国是大明第一个海外实封藩国,自有不少在沂国落脚的文人雅士,想在这儿恢复一下上古之貌。

    一个道士打扮的人趁机在蒲团上朝朱见濡拱手道,“有赖于皇帝恩德,我国得以三年之功,而定基业于此。”

    “然正如大王所虑,人心难测,定要慎重对待!”

    “流氓带来的扰乱要做整治,可百姓中的思乡之情,却无法以强势治之。”

    治安问题,的确是小事。

    沂国虽然小,但也能组织起几百号打手,把流氓抓起来,恢复秩序就成。

    正因为如此,朱见濡也想着自己要找个机会立威,才一直放任流氓们到现在,准备过年杀猪见血。

    “此话怎讲?”朱见濡对着那道士一头雾水。

    在他看来,民间骚动,多为游手好闲之人挑拨的。

    把人解决了,问题就没有了。

    怎么突然说起了“思乡”?

    道士露出惭愧之情,解释道,“贫道原为本土一处观宇小道,只是数年前观主不尊王法,执意抗税,故而被流于吕宋。”

    “贫道来此地后,多有反思,为恕己罪,清心中贪念,常于百姓中行走……”

    后面,他就莫名在移民中有了点声望,被朱见濡招募过来,成了沂国殿堂上的顾问。

    移民之初,忙活于生计杂事,老百姓没空想太多。

    但偶尔看到个道士和尚,也喜欢蹭过来说两句,拜拜那用泥巴随手塑出来的偶像神仙。

    毕竟是离乡之人,抛弃了祖宗来到异地,心里总有点过不去。

    这种情绪,在生活忙碌之时,还可以压制。

    可随着日子安稳,衣食暖饱了,就会浮出水面,搅乱一池春水。

    这道士发觉,从今年起,喜欢来他的简陋道观里拜神的越来越多,也有些人喜欢抓着自己,倾诉一下漂泊的烦恼。

    他们虽然有了土地,但心神还没有在沂国扎根。

    “此等民心,堵不如疏。”

    道士伏地叩拜,“贫道请大王于国内修些观宇,不论佛道,以供百姓舒解。”

    “而且此地土著众多,既荒且蛮,一时难以将之教化,不如借神灵之名,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朱见濡想想,觉得可以,便点头准了。

    儒释道三家本就交融极深,朱见濡自己也是深有体会。

    他闲的没事,还拿着佛经炼过仙丹呢,两年前也画过一张《一团和气图》,当做给儿子的小礼物。

    不管是在国内推广哪一家,只要有利于自己统治,还在华夏文明之内,都不成问题。

 第295章 沂国的新年(下)

    随后,又有人提出了另一件事情。

    完善治安、兴建观宇给国人当做情绪发泄的通道,安抚他们,这是沂国在给老百姓做事。

    而现在,到了老百姓给沂国做贡献的时候。

    “如今国势稳定,应当向百姓收税,以全国家事务了。”

    朱见济给移民开出的条件,是免除他们三年间的一切税收,还会由朝廷出钱组织人力,修建一些基础设施,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垦荒物品,以及收获之前,保障人的口粮供给。

    这是短短几年内,大明能从本土找来这么多移民的主要原因。

    这条件比起鼓励人口去闯关东和走西口的,还要优越。

    为何?

    因为事先说好了,这些钱财的一半,会转嫁给沂国,等朱见濡这边上手以后,他是需要用矿物和粮食来偿还这巨大支出的。

    除了这基本的投入,还有利息和藩国对大明本土的额外供奉。

    这些对刚刚成立不久的沂国来说,是绝对的大包袱。

    出生即负债。

    虽说沂王和皇帝是感情良好的手足,但在账本面前,亲兄弟都能撕的死去活来,何况隔了一代的?

    而且实封藩国,这是汉朝以后极为少见的。

    以华夏数千年的立国经验,只要熬过最开始的一段艰苦日子,后面差不多就是一个完整国家了,更何况吕宋岛还是个大岛,作物一年三熟,比起朝鲜来也是毫不逊色的。

    这样的大手笔,如果沂国不能及时表示感恩的话,只怕会惹来麻烦。

    起码要凑一笔钱,先给皇帝交上去,表明态度吧?

    朱见濡也有此意。

    如果说人口是国家的根骨,那税收就是一个政权的血肉!

    没有财政收入,没有问题也能变成问题。

    古来兴亡,基本都是倒在了一个“钱”字上。

    沂国要走上正轨,建立起健康的税收制度是应该的。

    “只是眼下,国人大多只会耕织,工商之业并不繁盛,故而臣请大王先收田桑之赋,再徐徐图之。”

    “可以。”朱见濡又一次同意了,“沂国还小,是该好生呵护。”

    “不过只是田桑赋税,还是少了点。”

    “我国土地粮产丰富,可以将之卖去本土,以换取一些财物。”

    朱见濡欠了堂弟一屁股债,绝对不是一时半会能还清的。

    他打算主要靠开矿还债,再靠卖粮食换收入。

    一大家子在这儿,吃喝都是要钱的,不可能只顾着还钱,什么都不管了。

    “还要操练卫队。”又有一人举手说道,“我国虽有上国皇帝庇佑,可吕宋岛上还有不少蛮夷抗拒,若是没有自己的卫队,恐怕难以防备。”

    沂国可以不建军队,但用以自卫的武装力量还是要的。

    岛上的土著蛮横,只会害怕拳头大的。

    沂国相对而言,更为富有稳定,如果没有武力,肯定会引来他们觊觎。

    “寡人此前已修书去北京,请陛下派了几个老军官过来,为我国练兵。”

    在座的这些家伙,基本上是朱见濡利用空闲时间,在北京那一块招来的帮手,以及他来吕宋后“礼贤下士”请来的顾问。

    他们或是落榜后对中进士失望的举子,或是觉得投资沂国比在本土刷题考试更有前程的士人,还有因罪而被贬于此处的改造分子。

    文化水平对治理沂国来说绝对够了,但在练兵方面,的确不行。

    所以朱见濡老早就跟皇帝打了招呼,让他再帮点忙。

    他现在是债多不压身了。

    最后,就是理定从明年开始,正式对沂国进行统治后,沂国的官吏结构。

    他今年才到这边,对沂国上下都是生疏的。

    从本土带来的人平时说的天花乱坠,也得实际操作一番,方见真本事。

    所以即使就藩,朱见濡也没急吼吼的直接任命国相、长史这些官职。

    现在到了年底,各人都露了一手,足够让朱见濡替他们安排好座位了。

    就此,沂国的军、政、财的三大方面,都有了基本定调,只等过年那段日子来推行了。

    “阿苟今天还闹你吗?”

    等处理完了事情,朱见濡退回王宫内院,跟万贞儿享受起了二人时光。

    他俩的小儿子朱祐樘才出生不久,正是哭闹不定的时候。

    而万贞儿高龄产妇,生孩子的时候损了身体,眼下才恢复过来,应付小孩子的时间很少。

    偏偏朱佑樘生来体弱,让万贞儿怜爱不已,再怎么着也得把小儿子放身边看着。

    朱见濡没办法,只能应了她的要求,同时遵照“贱名好养活”的老传统,给朱佑樘取了个“苟”字小名,希望他能好好长大。

    “今天他倒是安稳,没有闹奶。”

    即使上了年纪,万贞儿也难掩美艳姿态,只是新生一个孩子,让她看上去憔悴了一些,“大王怎么样?国政还好吗?”

    朱见濡上前抱住她,“自然是好的。”

    “我在北京城里待了这么多年,也从先帝和天子手里学了点东西,管好沂国不成问题。”

    这么大点的国家要是还疏通不好脉络,朱见濡感觉自己都能一头撞死在他亲爹的坟头前了。

    “你放心,等佑极继位的时候,沂国会比现在好很多,他不会有什么烦恼事的。”

    他都是一国之主了,总不能还保不了妻和子的前程。

    甚至朱佑憆都能有足够的遗产继承,反正吕宋岛面积很大,只要好生经营,三代之内,子孙是无忧无虑的。

    “那荣王何时就藩呢?”

    万贞儿跟小老公温存了一会,又问道。

    朱见清按年纪,也该就藩了。

    此前乾圣天子不是给他选了吕宋更南边的棉兰老岛作为封国吗?

    “这个不知道,京城那边应该还有别的事情处理……今年不是才收复西域吗?估计是陛下忙了这头,把他给忘到脑后了吧。”

    “咱们也不要惦记别人的事,顾好自己才是正道。”

    “阿苟总是爱哭闹奶,大夫说是没喝饱……”

    万贞儿哼了一声,“他为什么喝不饱,你这个亲爹会不知道?”

    “我替他尝尝味,也算尽父爱了嘛!”

    朱见濡一脸正直,打算把脸贴过去,再透支一下儿子的口粮。

    结果朱佑樘立马感应到了危机,哭得惊天动地,逼的父母放弃温存,看他折腾去了。

    等到正月,沂国王宫颁布了新政令,说从今年起,要对国人进行收税。

    同时,沂国的城管大队也出动了,到处抓捕游手好闲的流氓匪徒,把他们关入大牢进行改造,仍旧死皮赖脸,决意白嫖者,则是会被送去矿场那边做工——

    就在沂国名义上的国境之内,有一个优质铜矿存在。

    朱见济也明确提出要求,在沂国有一定能力后,替大明本土开采这些矿物。

    朱见濡在自己的封国上度过了第一个新年,就此展开了属于他的统治。

    而在北京城,才给自己过完生日,还没享受完老婆这几天任其施为,予取予求温柔的朱见济,正在被迫面对荣王新一轮的撒泼打滚。

 第296章 荣王只能说爱过

    “陛下放我一条生路吧!”

    “给我定个封地,棉兰老岛挺好的!”

    “我马上就去那边就藩!”

    朱见济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荣王朱见清在下面站着,勉强装出一副笑脸。

    “去年还在哭死苦活的不肯就藩,现在突然急着来求朕了荣王莫非是中了邪?”朱见济挑眉说道。

    正在给他暖脚的橘猫也跟着喵呜喵呜,完全不给朱见清面子。

    朱见清支支吾吾,“这臣只是想着陛下不易,自己也到了岁数,应当为陛下减少些麻烦,自立自强了。”

    “而且臣也十八岁了,该效仿沂王一样,成家立业了!”

    朱见济把脚在猫肚子上蹭了蹭,换了个姿势。

    大橘顺势抱着他的脚开始舔。

    “以前不着急,现在也不必急着,再潇洒两年也是可以的。”朱见济揣手回道,“前些日子,不是跟佐安公主走的挺近吗?”

    “朕怎么听固怀说了,你这段时间又给人脸色起来,躲着她走了?”

    “这是传出去,人家要把我大明皇族当成什么样儿的人了?”

    “臣是为了公主名声考虑!”朱见清瞪大了眼睛,“我跟她都不是小孩了,哪里能相处过久?总得避嫌的!”

    朱见济差点给他一个白眼。

    这话说的义正言辞,可去年也没见着他学会这道理。

    谁不知道荣王是京城里有名的纨绔子弟?

    要不是有钱氏和皇帝压着,早就能飞上天了,还管别人家姑娘的清誉?

    无非是从某些地方听到了风言风语,说皇帝需要宗室跟佐安搞联姻,让大明有理由去为罗马复国罢了。

    这个消息,也是朱见济不在乎,任由某些管不住嘴的人传出去的。

    反正以后的确要出兵去大陆的另一头,现在有个打底的消息,也算做个心理准备。

    从去年开始,朱见济就指示手下的舆论组织去宣扬中华和罗马的情谊了,以及蒙古人远征亚欧大陆的事

    虽然后者可能会让人惊叹于蒙古的能打,但朱见济特意做出过批示,强调之所以宣传蒙古帝国的事迹,不是为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而是要立足于太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伟大事业,前宋危亡之时仍旧可以炮死蒙古大汗,更为蛮夷马踏之处,抵抗最久,也是率先实现兴复之国这三点,升华出“蒙古做得,我大明也做得”的思想感情,减少以后跨大陆作战的抵触。

    蒙古帝国能打,不管是老天爷给他们面子,征服四周的时候恰巧碰上那些老大帝国的中衰期,还是人家真本事如此,总归是缔造过一个军事神话的。

    哪怕在此途中充满了血腥暴力,摧毁了先进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