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62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62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诉求。

    当初也先能用自己的威望和手段强行镇压他们的反抗,阿剌知院能吗?

    他才通过造反上位,屁股下的椅子本来就不稳,儿子死的只剩下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即使有大明支持,接下来几年,他估计也要为了搞定集团中的利益集团而头疼。

    在混乱结束之前,大明是有时间去建设边境卫所的。

    而且他手里还有一个对付草原民族的利器!

    不是在二月份终于宣告研制成功的燧发枪,而是新式的纺纱机。

    琢磨已久的珍妮纺纱机总算被人折腾出来了!

    说来也是巧合,

    一个织布厂的女工在听说了太子重金悬赏的消息后,便想要拿下这笔赏金。

    在进厂之后,她的生活是改善了很多的,连带着家里也有了余钱,打算着把儿子送去学堂里读书,让他们家实现阶级跨越。

    但女工和丈夫算了一下,发现这半年来的积蓄并不足够让儿子读出具体的功名,书本费和学费都是高昂的花销。

    这是女工研究纺纱机的原动力。

    为此,除了在厂里织布外,她又在家里狠心购置一台常见的纺机,有空就想着哪里还能改一改。

    直到某天儿子顽皮,不小心把纺机推倒了,给了女工灵感。

    “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

    女工让她当木匠的丈夫按照自己的想法弄了一台出来,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引起了皇庄的轰动。

    研究小院里面被朱见济一直供养着的老手艺人简直羞愤欲死,觉得太子给了自己如此优待,结果从一开始就挂牌悬赏的纺纱机,却是被个织布女工做出来的……

    他们无能啊!

    为了弥补自己心中的罪恶感,老手艺人们跟打了鸡血一样,鼓捣起了新的研究发明,除了天上飞的有限制,水陆两栖的玩意都已经被他们画出图纸了。

    “我就是想多了一些……也许是上天见太子爷给咱们老百姓做了太多好事,冥冥之中给了我指点,舍不得见您苦恼吧。”

    朱见济还记得接见那位敢想敢做的女劳动者时,对方所说的话。

    就像之前的老头老太太一样,对方在自己面前仍然是拘谨畏缩的,但她自以为的小功劳,解决了朱见济一个大问题。

    于是小太子力排众议,不但给了这家人赏赐,还允许那个孩子入东宫学堂进行学习——

    现在,

    原本很皮实好动的孩子正在被题海淹没着,哭着喊着要回家。

    但穷人孩子早当家,

    这娃也是知道自己这种一飞冲天的机会有多稀罕的,常常是嗷两声又主动去背书做题了。

    而这种新式纺纱机,被太子呈送给景泰帝后,得到了好爸爸亲口赐名,称为“黄氏机”。

    虽然简单,但意义十足。

    因为那名女工和黄道婆同姓,以姓称之,还能同时纪念两位杰出人物。

    而且“黄”同音于“皇”,也能体现出皇家在这玩意儿问世前做出的努力。

    朱见济如此想着,便没有去嫌弃好爸爸几乎为零的起名能力。

    他决定,等黄氏机量产,便让人带着去往宣府一带,组建纺织厂,慢慢的侵蚀游牧民族的经济,效仿两千年前的管子,再现“鲁缟齐纨”的故事。

    养马帮大明的军队组建骑兵,养羊帮大明的百姓织就毛衣,然后草原人民也能发家致富,多好?

    小太子把他们的未来规划的明明白白。

    只可惜,燧发枪虽然问世了,但产量还没有提上来,不然送一些去北疆,还能让宋诚他们时不时去关外一些仍然不听话的部族旁边“打草谷”。

    朱见济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他一个文科生好不容易弄出来一个先进的枪械,不能第一时间拿去帮蒙古人在头上开第三只眼,着实不好。

    只能等以后有机会了。

    瓦剌还在乱,但辽东的女真可不会安分。

    大明这次夺回了旧有的卫所之地,自然也将联系大明本土和辽东的通道打通扩张了。

    这意味着,大明可以更大力的,去辽东这种苦寒之地,扩张自己的影响力。

    距离朱见济“犁庭扫穴”的目标,不远了。

    我要做明世祖

 第110章 京城的新变化

    景泰六年的四月到五月。

    击败瓦剌的消息传到各处,很明显的振奋了大明上下的心气,让永乐盛世时那种睥睨天下的豪气稍稍回到了大明人的身上。

    不论真实想法如何,起码在这一段时间里,朝堂总是会对景泰帝和小太子歌功颂德一番的。

    至于打仗导致的国库空虚……

    朱见济毫不留情的派遣卢忠和阮伯山联手出动,抄了几头年猪的家,翻出来的赃款被充公,给国家创收了。

    国库瞬间回了一点血,等今年的夏季税到账,那就能缓解朝廷财政匮乏的问题。

    而且携大胜之威,趁着臣子们被朝廷的军事行动所震撼,不敢多搞事时,更加严厉的考成法被推行了出去。

    不少官员闻风丧胆,就算是吏部自己人看见了顶头上司,那在考核官员时走路都带风的王文尚书,都有些害怕。

    去年没有被揪出来的猪儿虫被摘了乌纱帽,轻者通报批评,重者被革职查办。

    地方上面的吏员也有慢慢来吏部报道的。

    他们起先并不相信朝廷真的想任用自己成为新官僚,毕竟三途并用还是太祖皇帝时候的事情了,到现在基本没人会提。

    但随着考成法的强力推行,顶头上司都被都察院带走了,心中自然生出了点大胆的想法。

    特别是直隶地带的,距离京城又不远,来回根本不怎么浪费时间,来试探试探,假的他不亏,真的他更是赚了。

    于是有人在吏部门口徘徊几天,最后大着胆子进去报道,还真成了!

    那人被留在吏部考核了几天,在确定他处理地方事务很有经验而且作风踏实后,便授任某一地方的代理知县,等三年后再考核一遍,通过便能转正。

    官吏官吏。

    官和吏,是两个相近却又像白云黑土一样遥远的东西。

    不是随便哪个都能当官的,尤其是在太平繁盛年代,怎么着都不缺能当官的人才,内卷严重。

    可他真的……

    那人走出吏部,怀里捂着委任状的时候,还有点飘忽,感觉自己在做梦。

    这种感觉让他见了王文这个近来被官僚们骂的狗血淋头的刻薄尚书时,都觉得这上司和颜悦色,气宇轩昂。

    这是好人啊!

    而有了这个例子摆着,其他地方的吏员也动了起来。

    去关外那种破地方,都有人忍不住报名。

    毕竟只要多熬几年,就能立地当官,光宗耀祖。

    而没过几天,宣府那边又传信过来,说是阿剌知院愿意接受册封,并且把太上皇的妻子都送了回来。

    至于玉玺……这人没有提到。

    估计还想着用它从大明那里换取更多的东西。

    对此,大明方面也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鼠目寸光!”

    “他以为玉玺能有什么用?”

    未央宫里,朱见济跟好爸爸一块躺着听报告,完了冷笑一声。

    玉玺让皇帝拿着,才会引天下人趋之若鹜。

    一个部落酋长拿着,难道也能号召天下?

    也先还飘在天上看着他呢!

    原本以为阿剌知院是个聪明的,没想到一上位,他就走上了也先的老路。

    “青哥儿理他做什么?大不了过几年再去打他一顿,让他见识下大明天威!”

    景泰帝看的很开,安慰着儿子。

    自打赢了瓦剌,他对大明的军事行动就抱有很大的信心。

    当然,这和太上皇的盲目自信是不一样的,景泰帝除了有些膨胀外,还是“专人专事”,不去乱插手自己处理不来的事情。

    一切发展的都挺好。

    “父皇最近怎么不和唐妃一块玩了?”

    朱见济啃着景泰帝递给他的大青果子,一边问道。

    按照好爸爸睡美人的频率,唐妃应该是他的真爱,两人也常凑在一块探讨磨合技巧,但这两天却是少见二者贴贴了。

    在原来历史上,朱见济依稀记得,唐妃还成为了大明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只是后面被他大伯强行送去殉葬了。

    在儿子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景泰帝的心态也没有崩的稀碎,行事也很端正,并没有给人册封皇贵妃,算是很尊重杭皇后了,防止了后世喜闻乐见的“宫斗”事件发生。

    毕竟太子的生母,景泰帝必须给面子,就连杭家那迟迟没有受到的皇亲待遇都被补上了。

    可以说景泰帝为了好大儿,已经给足了太子外家体面。

    所以朱见济和杭皇后都对他宠信唐妃一事并不排斥,看两人不操劳了,还得过问两句。

    景泰帝就此摇了摇头,“她和为父闹了别扭,正躲起来哭呢!”

    “为何?”唐妃是有些娇纵,但她不至于这么不给景泰帝面子吧?

    景泰帝一脸唏嘘,“为父临幸她的时候,说亲起来有些扎嘴,她便生气了。”

    好爸爸至今搞不明白,唐妃说亲自己扎嘴,那自己也反嘴回去,怎么就把人气哭了呢?

    朱见济一头雾水。

    他看了看好爸爸的胡子,有点稀疏,感觉非常柔顺,不像会扎人的。

    而且唐妃是女的,哪里能扎上人的嘴?

    他俩亲到哪儿了?

    小太子跟父皇交流完毕后,在返回咸阳宫的路上,才后知后觉的发现,他爹刚刚从自己脸上碾过去一辆五菱神车。

    ……

    差点又把脸给蹍肿了。

    算了。

    小人不记大人过!

    朱见济自我安慰着,心想他爹的姿势水平越来越高了。

    自己以后必须向好爸爸学习!

    ——————

    “轩輗怎么突然提出辞呈?”

    两天后,景泰帝忽然翻出一份奏疏,对着儿子问道。

    朱见济也非常疑惑。

    轩輗在衡州府赈灾一事上表现的非常良好,吃苦耐劳还敢于辣手杀官,根本不怕别人喷自己唾沫星子。

    这让景泰帝和小太子都关注起了这位老臣,还打算过段日子把人召回京城任职。

    赈灾结束之后,轩輗返回南京,推广考成法。

    由于中央三令五申而且徐永宁去了一趟南京搞事,所以这次考成法施行起来比较顺滑,成功抓出来了更多蛀虫。

    作为交换,徐承宗受到了一份来自皇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问候圣旨,双方叙述了一番太宗和徐皇后的情谊后,徐承宗便顺便出任了南京左军都督府。

    由此,南京的老派勋贵们对轩輗的工作支持起来。

    相对的,办事越顺利,也意味着轩輗要干的活就多了。

    谁让他能干?

    朱见济当然要人尽其才了!

    更离谱的是,鉴于衡州府瘟疫之事,朝廷又抓紧时间刊印了一份由小太子指导总结出的防疫手册,分发地方,并且要求当地官员严格按照小册子行事。

    一旦出现问题,就要问责。

    朱见济知道在小冰河期古怪的气候之下,总避免不开各种天灾祸乱,但他能救多少是多少,凡事防患于未然。

    于是在原本历史上,本应该横扫东南诸府和西安府的巨大瘟疫被削弱了许多,并没有造成几万人的伤亡。

    但抑制了天灾蔓延,自然意味着背后付出了巨大牺牲。

    比如轩輗这个犟老头又白了一半的头发。

    所以连续忙碌了大半年后,基本没休息过的轩輗罢工了!

    他妈的!

    工作永远干不完,领导还不停的下发新任务,干得好是应该,干不好就问责,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么被使唤!

    在勉强平定爆发于松江府等地的瘟疫后,轩輗终于想通,上表了辞职信。

    奏疏之中,他自述年老力衰,已经无法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告老归田。

    看着这封奏疏,朱见济反思了一下——

    大半年不放假,一直高强度的工作,对轩輗的伤害很大吗?

    上辈子作为一名打工人,朱见济觉得这程度还可以啊!

    起码给他办事的,虽然因为事情多会没有假期,但小太子给的福利到位啊!

    而且这不仅仅是能拿更多的钱,你还能升职成更大的官!

    没看到考成法之下,都察院的御史们一边拖着疲惫的身体,一边还要忍痛举报同僚换钱?

    又不是让你白干活!

    于是受好大儿影响的景泰帝回复轩輗,说他去年才升任南京左副都御史,今年就辞职,影响不好,不给通过,如果身体不舒服,可以派遣太医过去为轩輗调理身体,并且安抚他,继续努力,再过不久自己就把他从南京调回京城当差了!

    老夫身在南京就被你们父子如此压榨,去了京城那还了得?!

    辞职信被打回来的轩輗更加气愤,偏偏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让他不能随便吐槽皇家,于是就拿南京周边的官员们撒气。

    由此,王文和轩輗一北一南,成了让官老爷们绕着走的存在。

    更年期的老男人真可怕。

    我要做明世祖

 第111章 周六福要参军

    “大哥,我要去参军!”

    当朝廷要重建大宁诸卫,并且向民间羡慕兵丁的时候,周六福思考了好几天,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吃完了最后一碗饭,对着大哥周大福说道,目光坚定。

    周大福听了就生气,“你在说什么屁话?你想把咱们全家都连累成军户吗?!”

    他们村子好不容易借着皇家整合农庄的机会,走上了一条小康之路,怎么能放任弟弟做出这样的傻事?

    军户?

    那是正常人能当的吗?

    在如今的卫所制度下,那是真的一人当兵,全家受罪!

    是送去给军官老爷们当奴隶使唤的!

    “你别胡思乱想,要是觉得自己在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