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68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68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见济才不会浪费打击孔家神圣性的大好机会。

    思想上的枷锁是最难去除的,他现在无法让所有人都喊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话,但替孔夫子管教一下他不争气的后人,还是可以的。

    于是卢忠以锦衣卫指挥同知的身份,奔赴祖籍所在,也算得上是“衣锦还乡”了。

    且说自打朱骧被派去衡州府赈灾,朱见济就以“锦衣卫不能失去长官领导”的理由,推卢忠来到了前台。

    而前任老板景泰帝看到这位过去的忠犬时,也是饱含热泪,和卢忠互相叙述了一下感情后,便豪气的任命他成为锦衣卫的副长官,掌实权!

    这件事情在敏感的官员中引起了小小的波澜,但一想到太上皇都去凤阳了,卢忠作为皇帝旧时党羽,重新起用也是应当,便在明面上保持了沉默。

    再加上锦衣卫中本来就有不少卢忠的老部下,所以等朱骧回到京城时,他就悲伤的发现,自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时空。

    他被人迅速的架空了。

    好在他性子刚直,对于当初的金刀案也有所耳闻,既然皇帝下令如此做了,也不多说,忍着委屈认了这既定事实。

    对此,厚道的小太子已经在考虑给朱骧换一个岗位继续发光发热了。

    也许可以让他去大理寺任职。

    锦衣卫这份工作实在是不适合朱骧这种性格的人。

    综上所述,再过个不久,卢忠就能回到自己过去的位子之上了!

    坐在去往曲阜的马车上,卢忠豪气万丈。

    他倒要看看,衍圣公这个王朝祖传的吉祥物,对上锦衣卫这个大明首创的特务组织,谁更厉害一点!

    我要做明世祖

 第120章 要按律处理孔家事务

    而等过去不到一个月,曲阜的孔府内斗越发严重,在徐永宁和卢忠相继为反对派提供支持后,他们的腰杆子挺得越来越直,说话口气也是愈发的大。

    孔彦缙被熏的晕过去好几次。

    作为被他扶持起来的曲阜县令孔谇称病不敢过来,通过同样方式上位的当代族长孔克勋企图和稀泥,却是被人无情的推倒在地,扭伤老腰后卧床不起。

    不过孔彦缙的衍圣公也不是白当的,自然要想办法报复回去。

    于是你来我往之下,有不少本应孔家私密的事情被暴露出来,显然是撕的上头,连家门都给拆了。

    历史无数次告诉后人,内斗过了头,就要害人害己,可惜常常都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最后重蹈覆辙。

    比如说当初的八王之乱,以及原时空轨迹上的满清代明而立。

    腐朽落后的王朝被人灭亡,那是顺应客观规律的,但鞑清却是实打实的捡漏子上位,以至于中华数百年沦丧。

    如此血淋淋的例子就在眼前,大一统的王朝都逃不过这种噩梦,何况于一个已经沦为金子招牌的孔家?

    由此,在景泰六年的十月十九日,朱见济和好爸爸在进行日常工作时,接到了来自于曲阜的一封举报信。

    孔家人里辈分极高的孔克煦联合其他族人上疏,历数了当代衍圣公孔彦缙的种种违法犯罪行为,包括且不限于强迫民女,杀害寻常百姓。

    同时还举报了曲阜县令孔谇与孔彦缙同流合污,时常替后者隐瞒恶事,欺骗朝廷,使得曲阜成为了“法外之地”。

    看到这封举报信的时候,还在榻上躺着摸鱼的景泰帝都从榻上弹了起来,不可置信。

    衍圣公不是被人吹成圣人血脉,天下文首的吗?

    怎么会如此作恶多端?!

    只是锦衣卫的报表随后就到,皇权耳目的可信度,让景泰帝不得不相信,曲阜孔家是真的烂透了!

    然后没有给景泰帝冷静思考的机会,衍圣公自己的“辩解书”又跟着发过来,自述是孔克煦这群人想要倚仗在家族里的辈分,颠覆自己的权威,所以肆意的给自己泼脏水。

    他,

    衍圣公孔彦缙,

    虽然爱好酗酒,不善文采,并且真的**过民女杀害过平民,还对孔家人吃绝户搞专断主义……

    但他真的,

    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好人!

    朱见济看到这封由衍圣公亲手书写的辩解信之时,被逗的浑身肥肉都在颤抖,简直不敢相信,世间还有如此天真愚蠢的人物——

    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头子,说自己是个被人诬陷的傻白甜,还在奏疏里又哭又闹,让皇帝别信别人的举报……这是把统治者当傻子耍吗?

    还是孔彦缙当真以为,自己仰仗着衍圣公的名头,就能让皇帝无条件的信任自己?

    而且孔彦缙的字写的比朱见济还差,都不知道他这把年纪,究竟活到哪里去了!

    “真是要翻天了!”

    从十九日那天起,景泰帝基本隔一天就能收到两份来自孔家的奏疏,内容跟第一天大同小异,都是在各说各话,互相攻击。

    而且随着口水仗越打越久,孔家暴露出来的丑事也越多。

    只是看这些奏疏,都把景泰帝吵的脑袋疼。

    他对着儿子抱怨,“圣人之后,就是这般模样?”

    撕逼程度竟然和村头妇女互扯头发相似,着实让景泰帝大开眼界。

    朱见济安慰好爸爸,“圣人的后代,终究不是圣人……虎父犬子的故事也是常见的嘛!”

    “可把事情闹成这样,大家都不好看!”景泰帝按了下自己的太阳穴,小黄书都被他扔一点去了。

    可见衍圣公给他带来的烦恼并不轻松。

    毕竟对方是大明朝着名的门面工程,要是倒了,那朝廷的颜面也不好放。

    景泰帝纠结着,跟儿子说道,“不如为父派人过去为他们调停一番吧,到底是一家人,哪里有互相成仇的道理?”

    可朱见济拦住了他,让好爸爸千万别学某些领导的样子,因为怕麻烦和爱面子,而放弃了真正的解决办法。

    对用着朴素目光关心这些事情的人来说,他才不在乎有没有丢脸了,只有伸张正义,再收拾好烂摊子才是正道!

    再怎么狡辩和隐瞒,甚至于禁止人讨论相关事务,就能让错误消失,当作从未发生过了?

    善恶有报,

    这是中华儿女最传统和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朝廷,才是最让他们喜欢的。

    有时候做错事不可怕,毕竟家大业大不可能管到方方面面,可错了不承认,乃至于上下都装聋作哑,那才是真的败人缘。

    古来王朝,有多少是因为死要面子而活受罪的?

    朱见济也不想让衍圣公就这样轻飘飘地度过这次的槛。

    孔家人递上来的奏疏,走的都是正经通道,是层层往上传的。

    等奏疏到了景泰帝手里,他们的丑事早就让别人知道了,甚至流入民间,让乐于听八卦并且胆子不小的京城百姓又多了几个“下酒菜”。

    而事情已然传开,要再行遮掩的话……那大家也只能说下这命令的领导是个装糊涂的天才!

    于是他向好爸爸建议,“我听说现任的山东巡抚薛希琏是个刚正不阿的好官,深受百姓爱戴,不如让他去调查此事?”

    薛希琏其人,朱见济是有所了解的。

    听说这人在正统六年奉命巡视直隶地带的时候,用了一个月不到就把周边土豪整治的服服帖帖,随后去地方任职多年,期间修水利整吏治罢贪官赈灾情,功劳显着。

    在大明朝的奖励体制下,只是升官是体现不了这人有多好的,于是薛希琏又被加封为文勋中的“正治上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爵爷。

    自古当官容易,而获爵难。

    毕竟官位大小可以按照领导的心思安排,不少佞臣本事没有,却是做了朝廷要员,但正经的爵位,却是需要官员有实打实功绩做基础的。

    因为朱太祖知道,文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制订了非常严格的文官获爵规则,能够到达这个条件的,大部分不是寻常人。

    而这些聪明的实干家,自然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局限于衍圣公这个虚名。

    虽然心里很嫌弃士大夫们,但朱见济还是相信“屎里可以淘金”的。

    起码景泰朝的骨干成员中,的确存在着不少能吏。

    现在的大明才走过洪武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余晖犹在,社会的思想和部分官员操守,还没有堕落到南明那种让人想想就胃疼的地步。

    这还有得救!

    而薛希琏的名声,景泰帝也听说过。

    他对于这种名声卓着的老臣是非常信任的,于是在儿子的劝说下,他点了点头道,“那就依青哥儿所言,让薛希琏去曲阜看看。”

    “如果查出来真有其事,依大明律法惩处?”朱见济继续诱哄好爸爸,以免景泰帝最后考虑着孔家声望,又想去和稀泥。

    景泰帝犹豫一下,然后肯定道,“依律惩处!”

    “青哥儿放心,要是衍圣公当真有做天怒人怨之事,为父也不会心软放过他的!”

    最差的结果,也无非是废掉孔彦缙的衍圣公爵位,再选个品行良好的孔家人继承罢了!

    我要做明世祖

 第121章 处理结果出来了

    其后皇帝下令,让都察院的王竑和山东巡抚薛希琏去当地调查,中央地方联合办事,选的人还是当世负有名望的能臣,应该能为他们还一个清白。

    景泰帝还是愿意相信“孔圣”这面招牌的。

    可惜做人一厢情愿的常见下场,就是被对方骗感情——

    王竑和薛希琏联袂而至,迅速的抓了济宁和曲阜的长官,让他们不能给孔家通风报信,随后明察暗访,在曲阜亲眼见证了孔家人当着孔庙的互相辱骂后,觉得这群家伙真是丢人!

    耳闻目睹,又有卢忠早就准备好的各种资料,王竑一看,当初在朝堂上殴打王振党羽的那只手又蠢蠢欲动。

    他拍案而起,“世间竟然还有这种事?”

    “皇恩如此厚重,结果圣人之后,就不晓得知恩图报,报效天家?”

    薛希琏在一旁哀叹。

    他做了好几年山东巡抚,但长期专注于内政修缮,年纪上来后精力不足,对于孔家的事情也只是略有耳闻,默认衍圣公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便没有关注过这一边。

    谁能想到他做了人,对方却不肯当?

    “是老夫的过错……去岁今年,朝廷都在推行考成之法,结果济宁曲阜这边,官员欺上瞒下,老夫却未能查明,以至于让人横行至此……”

    薛希琏老眼通红,抚着胸口长叹。

    虽然他能者多劳,但谁能料到当官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会碰到“灯下黑”这种事?

    薛老头都想上疏请辞,回家给自己准备棺材了。

    “薛御史不必将他人过错揽入自己怀中,事已至此,我等也不该只顾着圣人脸面,做那济宁知州之事……”

    王竑相较于薛希琏是后辈,而且后者功勋卓着,便对其语言柔和,“我等为臣,自当为陛下分忧。出京之前,陛下便召见过我,强调大明律法之重,想来也是要秉公处理此事的!”

    “我等该做什么,便做什么,无需多虑!”

    王竑劝导对方,然后喊来书童磨墨洗笔,开始写奏疏。

    “臣奉命查衍圣公家事……情伪相半,论克煦等徒而谇,不能为族人所服,宜改择之。孔彦缙所奏亦有妄言,请加罪!”

    王竑一口气写完,随后拿给薛希琏过目。

    作为一名实干家,王薛二人虽然学了儒家道德,但也不是死读书的人,对于劣迹斑斑,已经把孔家声名传到京城去当下酒菜的衍圣公不可能再有什么偏袒,再加上同时调查此事的,还有锦衣卫,便更不能表露出任何私心了。

    锦衣卫代表了什么人,他们当然清楚。

    既然卢忠比他们还要早来,那就意味着皇家已然盯上了这里,要是有谁做什么手脚,企图随意蒙骗过去,那下场应该不会很美妙。

    于是王薛二人一同上了奏疏,将来龙去脉一一叙述。

    孔家内斗至此,谁也不可能保持干净,孔彦缙老而弥坚**人妻,他的族叔祖孔克煦也堪称宝刀不老,新娶的小妾比徐永宁还面嫩。

    谁也别说谁!

    这封奏疏传到京城,被烦死了的景泰帝扔到奉天殿的地板上,摊开给大家过目,连同锦衣卫调查的各种孔家黑料,占了好大一块地方。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明朝的官员们表现各异。

    “唉!”五朝元老礼部尚书胡滢叹气。

    “唉……”吏部尚书王文沉默不语。

    “唉。”刑部尚书俞士悦脸色不愉。

    只有兵部尚书于谦是最安静的,他动都没动。

    因为研究燧发枪有功,从而获得再次调任,成为兵部另一位管事尚书,为年纪大了的于谦大爷分担工作的李贤整理了一下衣冠,捧着笏板站出来了。

    “臣附议王竑、薛希琏二位御史之言!”

    李贤的话,让某些踌躇中的官员松了一口气。

    虽然上次他为了站队皇帝那边,义正言辞的给了太上皇一记背刺,让不少人都觉得惊诧,乃至于他在不久后从实权清贵的吏部调任去工部,都让同僚们暗自偷笑——

    因为不知道燧发枪的事,所以他们还当李贤舔得太急切,适得其反了。

    但在两个月前,由于于谦年老称病,主动上疏请求皇帝给自己派一个帮手时,李贤被提拔成了兵部尚书,便让很多人看明白了,李贤这是真的“简在帝心”。

    毕竟在兵部另一位尚书仪铭于今年去世后,有不少官员为了更进一步,都在拉拢帮手,想要给占了那个萝卜坑。

    听说内阁的江渊都在走关系,结果高谷不理他,本应该是狗友的陈循却因为得到了太子那边的意思,也没有给他开后门。

    在李贤被提名前,大家都在观望谁能成为兵部新的主事者。

    谁让于谦和景泰朝的很多名臣一样,都有年纪大这一特点。

    景泰六年,他已经五十七岁了。

    常年清苦劳累的生活是注定了他不能长命百岁,子嗣就一个女儿,女婿朱骧性格跟岳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