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93部分

我要做明世祖-第93部分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他是等不来了。

    朱见济强笑安慰道,“等父皇病好了就能看到了。”

    “我听说那东罗马灭国之后,还有不少好东西流传去了地方上,到时候让人带点回来!”

    好爸爸可是个喜欢收集好看东西的收藏家。

    景泰帝也扯出一个笑容,但没多久就消失了。

    “青哥儿,”

    “扶为父起来,去看看那个沙盘吧。”

    朱见济听话的把好爸爸从床上搀扶下来。

    十三岁的少年郎因为长期营养充足,身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肥肉瘦下去后,更让朱见济看着高挑。

    大脸儿子在这时候,终于跟他的好爸爸在外形上相似了许多。

    清瘦到极点的景泰帝斜着身子,能稳稳的靠在儿子身上。

    这种对比让景泰帝忍不住想起了以前胖墩墩的儿子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学小大人背着手走路的样子。

    他又感叹,“青哥儿现在能让为父倚靠了……”

    长的真快啊。

    “以后还能继续长呢,到时候父皇还能更轻松一点!”

    “好,好。”景泰帝含笑应下。

    父子俩扶持着来到沙盘前,朱见济调整了下站位,让景泰帝能更好的俯瞰大明的江山。

    随着关外卫所的收复和重建,沙盘上的版图也变了一些。

    “当年太宗皇帝为了收复大宁卫,亲征兀良哈而病逝途中,现在它在为父手里回来,为父是有脸见祖宗的!”

    景泰帝忽然说道,“朕守住了北京,没有迁都放弃祖宗陵寝,重用了朝中能臣,缔造景泰中兴,朕是有功劳的!”

    他倏忽流泪,然后又打起了寒战,手脚发抖到失去全部力气,整个人趴到了儿子身上。

    消瘦的身体没有给朱见济带来很大的重量。

    “这是朕的天下……”

    “以后,也是青哥儿的天下……”

    景泰帝喃喃自语,“我儿当为此处天子……”

    朱见济咬牙不让自己出声,但眼眶却怎么也兜不住眼泪。

    其实他清楚,景泰帝的久病不愈代表着什么。

    可他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

    “青哥儿……”

    “为父去后,不必让人殉葬了……”

    朱见济却摇头不肯。

    唐妃是导致景泰帝变成这样的罪魁祸首,他是不会放过这女人的。

    可景泰帝为的也不止是唐妃。

    他的确宠爱这个貌美娇憨的妃子,可这里的宫人都服侍了他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只对着后妃开恩。

    “不用后妃、宫人殉葬了!”

    “这种祖制,不必遵守了!”

    “青哥儿以后,要好好做皇帝……然后再做好皇帝!”

    景泰帝用力抓住儿子的手,对他做出最后的关心。

    我要做明世祖

 第158章 安葬【本卷完】

    景泰十一年的五月,

    皇帝因为痢疾久治不愈,最终山陵崩倒,龙驭宾天。

    临终之前,他召来了自己信任的老臣,含泪请他们继续辅佐皇太子。

    虽然朱见济年幼便参政,到现在已有数年,但景泰帝还是有些担忧没有自己这个挡箭牌,会有人利用他的年纪问题故做手段。

    作为父亲,就算皇太子已然在朝臣中有了一定声望,还总会觉得对方是个孩子,离了自己就会出问题。

    但真可惜,

    他就要死了。

    话说到一半,景泰帝已经无法发声,只能艰难的指着他舍不下的独子,亲眼看到于谦他们点了头,发誓尽忠职守,才彻底没了生息。

    皇太子在父亲病逝的床前泣不成声,挣脱他人的阻拦趴到景泰帝还有一些热度的身体上,哭得几乎昏死过去。

    即便有杭皇后和吴贤妃守在旁边,多次劝慰,也无法让太子缓和情绪。

    两个女人只能互相靠着,抽泣起来。

    整座紫禁城,就在景泰帝去世的消息中,陷入沉重的灰白色。

    有臣子提议太子莫要伤心过度,以至于损害心神,应该以国家为重,先行登基,再为大行皇帝处理后事,却被太子置若罔闻,仍是趴在景泰帝的灵柩前嚎啕不止,声嘶力竭。

    直到于谦等老臣上前,强行扶起太子,不顾君臣之别抓住朱见济的肩膀,语气既悲痛又关切的喊道,“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大行,太子迟迟不登基,便要生乱!”

    “殿下莫不是忘了陛下此前对你说的话了?”

    朱见济嘶哑着声音,“孤知道,孤记得……”

    但有些事情,是不能单纯的用理智来判断的。

    他披麻戴孝,神情无比的憔悴。

    “要做什么,请先生们去为孤准备吧。”

    “孤,想再陪父皇一段时间。”

    于谦盯着他看了一阵,方才放开手臂,后退几步大声应是,“臣,谨遵陛下口谕!”

    他带着臣子们退下,去准备起了新皇登基的事宜。

    外面的所有人都在等着迎接新朝廷,只有这间停放了大行皇帝灵柩的大殿,留在了景泰十一年的五月。

    朱见济撑着身体过去给好爸爸烧纸,迷信的想着以他爹喜欢享乐的性格,在地下是不能缺钱的。

    他依稀记得后世有种说法,烧纸钱必须得孝子贤孙诚心来做,才能让下面的人真正得到。

    所以朱见济只能努力的做一些类似的事,来祈求景泰帝能继续在阴土中享受福和贵。

    火光把他的脸映照的有些红润。

    “青哥儿去休息一下吧。”

    杭皇后跟吴贤妃走了过来。

    她们是自请留在这边,为景泰帝念经祷告的。

    没想到两人念了大半生的佛,最后却要为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送一程。

    朱见济愣愣的被她们拉起来,手里还拿着一叠黄纸。

    “我还得烧……”

    万一传到下面的钱少了怎么办?

    好爸爸当皇帝的大半时间都在为国库拮据一事苦恼,后面赏赐人不大手大脚了,到了另一个世界,总不能再受这种问题困扰。

    “已经烧了很多了,你父皇在天有灵,也不想见你这副模样!”

    “跟奶奶去旁边坐坐吧!”

    吴贤妃语重心长,让杭皇后留下,带着孙儿去了旁边。

    “其实你父亲早逝……他对此也是早有感觉的,你不用一直挂怀。”

    吴贤妃手持佛珠,面容有些飘渺。

    “我是罪臣女眷,出身低微,即便受了宣宗宠幸,有幸怀上龙子,也被长期养在宫外,根本不敢进入宫廷……”

    她缓缓的,对朱见济说起了过去的故事,将景泰帝小时候的经历讲给他的孩子。

    那时候孙氏宠冠六宫,一个罪人的女儿怀孕,在她看来是非常刺眼的。

    所以,即便生子困难的宣宗皇帝也不想引她更伤心,一直将吴贤妃母子安顿在宫外,甚至默认了孙氏对其时常的敲打。

    很多人都知道她生下了皇子。

    但很多人都当她没有生下过皇子。

    在景泰帝小时候,他是跟着母亲担惊受怕过的。

    他的父亲只在乎他体内的血脉,对他的生活情况很少过问,尊贵无比的嫡母厌恶他的存在,刻意刁难个不停。

    在这样的情况下,景泰帝并没有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和身体。

    在他的大哥朱祁镇被宣宗皇帝抱在腿上逗乐的时候,景泰帝还在跟这时候常见的小儿病纠缠。

    直到宣德十年,宣宗感觉自己不行了,才把养在外面的母子接进宫,给他们正式的名分。

    正统皇帝继位,景泰帝被封为郕王——

    这不是什么很好的封号。

    “郕”,除了是一个周代小国之名外,没有任何的美好含义。

    然后他跟吴贤妃又被赶出宫,去了他的王府住。

    他原本就是要做个不惹眼的王爷到死的。

    可命运开了玩笑,他成了监国,又被于谦拉住衣袖,打断了他的惊慌失措,被臣子拱上了皇位。

    捡来的皇位让景泰帝最初有些飘飘然。

    但瓦剌围攻北京、战后要处理正统朝留下的各种烂摊子,让从来没有接受过正经皇家教育的景泰帝感到很棘手。

    毕竟他连自己当皇帝的父亲都没见过几回,想学都没办法。

    他努力学着史书里英明君主的作派,把架子摆起来。

    有大臣投其所好。

    在那段时间,总有人总结一些过去皇帝的名人名言,做了本简单的册子就交上去,为自己博取圣心。

    景泰帝还得夸他们用心辅佐。

    然后就是废立太子的事件。

    当了几年皇帝却连自己的儿子都无法册立成继承人,这让景泰帝非常焦躁,感觉自己的努力在“正统”面前,一文不值。

    好在后面朱见济有太宗托梦,解决了他的苦恼。

    但年幼时候的磨难,登基后的放纵,以及宣宗皇帝壮年而逝的例子,让景泰帝对自己的身体有了隐忧。

    他有时候来探望母亲,忍不住就会说一些这方面的事。

    他知道自己应该克制一点,但皇权在手的快乐,儿子的懂事分忧,让景泰帝一边想着他得养生长寿,一边忍不住溜去后妃的床上。

    其实,景泰帝也是贪慕权势的。

    毕竟屁股做到了万人之上,就很难挪开。

    但要涉政掌权的是他儿子,景泰帝也就放下了。

    他是心软的。

    朱见济听得哽咽。

    “所以,放唐妃一马吧,让她去宫外青灯古佛的活着。”

    “就听你父皇的话,不必他人殉葬了。”

    “你父皇是心善的,总不能让他一去,就血流成河。”

    皇帝大行的这段日子,景泰帝的后妃和宫人都惶惶不安。

    她们以前尽力讨好的皇帝,现在成了要她们命的恶鬼。

    妃子和宫人都非常害怕。

    唐妃已经哭晕过去好几次了,甚至还尝试着吞咽香炉中的灰自杀,避免仁孝的太子追究她导致皇帝病亡的事。

    朱见济深呼吸。

    最后点了头。

    “好!”

    “不殉葬了!”

    “以后都不用人来殉葬了!”

    既然这是好爸爸的嘱托,那他肯定会去做好!

    于是,从太祖高皇帝时就定下来的人殉制度就此废除。

    几天后,礼部议定的大行皇帝庙号和谥号都出来了。

    谥号为“尧天舜道圣治禹功神文汤武正仁行孝宣皇帝”,庙号则是为“世宗”。

    朱见济将那谥号每个字都看了一遍,发现都是寓意良好的,便点头通过了。

    但他没有认可“世宗”这个庙号。

    世宗者,守成之主,还隐喻着皇族内部帝系的转移,让朱见济觉得不够完美。

    在他看来,景泰朝能击退瓦剌,收复太宗皇帝到死都没能拿回来的大宁卫,并且安抚百姓,靠农会制度让很多人都吃上了饭,已经完全超出了“守成”的范围。

    “何况我父皇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退瓦剌全宗庙,皇位还不算正统吗?!”

    “谁是正统?在凤阳守陵的太上皇吗?”

    朱见济驳回了礼部的“世宗”庙号,自己精挑细选,最后不管不顾的,将景泰帝尊为“中宗”。

    中宗者,社稷中兴之主,并且统治时期将国家带上新的高峰,是一个很好的庙号。

    庙号之中,最好的就是“太、高、中、世”,即便是排序,朱见济也是不愿意好爸爸落于人后的。

    最后,景泰帝葬入寿陵。

    朱见济在寿陵旁边建了一座小庙,让唐妃在那里出家。

    其余的妃嫔,愿意回家的便将之赐下银两放出宫,允许她们改嫁,不愿意的可以留在宫中恩养,由杭皇后管理。

    几天后,登基称帝的皇太子宣布了新的年号。

    等到还剩下半年的景泰十一年过去,大明朝便要迎来新的时代——

    “乾圣”。

    我要做明世祖

 第159章 新朝新气象

    新朝当有新气象。

    虽然时间上还没有过完景泰十一年,但也差不了多远了。

    在朱见济登基之后,按照惯例,他要对朝臣百姓进行施恩,以显示新皇帝的慷慨和仁慈。

    第一,重新颁布了大臣退休和俸禄制度:

    这是在高谷和胡滢等老臣又一次暗示朱见济自己年老力衰,不堪重负后,新皇帝所考虑到的。

    作为老臣,他们不可能在新旧朝更替之时就主动辞职。

    新帝虽然年少,属于少主,但人有执政经验,在景泰朝时,各部大臣就习惯了被朱见济叫去开会,所以即便景泰帝临终,也没有直言“托孤辅政”之事,再有孙太后已去,杭皇后和吴贤妃都深居内廷潜心修佛,没有干政的想法。

    可见先帝和朝臣都是默认了年少的朱见济一上位,就有亲政掌权的资格的。

    但老臣还得为新帝撑起场面,让朱见济有时间去习惯自己从储君到帝王的身份转变。

    所以高谷他们只是私下暗示,没有明确的上疏请辞。

    对此,朱见济投桃报李。

    这次他没有再强行挽留这几位老臣,而是长叹一声,点头同意了。

    然后他就颁布了乾圣朝退休法案。

    官员年满七十,除却被皇帝点名挽留的情况,则当自动退休告老,而退休后的待遇,则是依照考成法的记录来计算。

    若是每次考核合格,并在任期间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由吏部给出上等评价,那该退休官员的待遇应当保留原有水平,逢年过节朝廷还要对其送些礼品和派人去表示慰问。

    若是在任无功无过,那待遇只能是原来的一半,但朝廷会根据官员的在职年龄发放相应的退休金。

    如果考核有污点……

    那没追究你的过错已经算是天恩浩荡了,还想着要好处?

    朝臣们对于这个法规接受良好。

    毕竟此前的朝廷关于臣子的退休问题反复不一,有六十有七十的,现在新帝能明确的把这件事定下来,还规划好了养老待遇,也算少折腾了大臣。

    而官员俸禄问题,则是彻底停止了大明宝钞的发放,改为定额的银两和米粮,每半年仍旧是根据考成法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