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1178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1178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一语惊醒梦中人”。

    刘表焉能不自醒:“善。”

    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正如祢衡所言。九子年少而居帝位,深陷曹堂重围。皇上君流在即。心中所虑,首当曹司空。

    关东群雄,如吕布、袁术,皆次之。刘表、刘焉,再次之。

 1。209 东女新主

    夏末秋初,暗流汹涌。

    皇上君流在即。太上皇廷,更有迁都大计。先时,皇上命函陵令加光禄大夫鲁肃,主持营造洛阳离宫别苑,为北天竺诸国主宫。日前,司州牧黄琬上表。言,诸宫皆已筑毕,可择日迁居。

    北天竺诸国主自随皇上东归,便暂居蓟北宫。本欲过九九重阳大典,再举家迁入洛阳不迟。奈何,事与愿违。九九重阳之后,皇上当君流十万里。彼时,诸国主再行迁居。皇上已不在其位。洛阳诸事,恐难速决。于是,趁皇上君临天下之时,先行迁居。三月之中,诸事皆可,迎刃而解。

    待安居洛阳,相沿成习。此生无忧矣。

    皇上所虑周全。诸国主,感激不尽。

    七月初秋。

    皇上于临乡北港,送北天竺诸国主,举家迁往洛阳。

    多摩梨王乞随皇廷,迁往长安。皇上言可。可先居洛阳离宫,待五陵原筑毕,再同徙长安。

    皇上所虑。赐支都护近西京。三百万天竺贵种,若知国主入长安,必起骚动。三载之后,赐支都护,民生安定。再议西迁不迟。

    比起拥居蓟北宫。洛阳离宫别苑,散布八关之内。山川锁固,更宜王居。

    皇上上表,北天竺诸国主,仍享王爵食禄。丰州千二百万贱种,编户为丰州民,尽显三登地利。诸国主,食俸有增无减。坐享其成,富贵荣华,享之不尽。更加汉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犹在天竺之上。诸国主,并无怨言。话说,天竺为王时,亦不过如此。夜夜笙箫,醉生梦死。只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纵朱门肉臭,又何妨。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所求无非,声色犬马,衣食无忧。

    将心比心。如皇上这般,心系家国天下,有道明主。世间罕有。

    试问。北天竺诸国主,焉不知国中贱种,为人牛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不如死乎?

    必然知也。

    只因,即便为一国之君,亦无力改变,种姓之恶。

    如皇上这般,神兵天降,摧枯拉朽。将天竺千年顽疾,一朝除尽。成非人力所能及,必有神助无疑。身证虎衣明王果位。亦是情理之中。佛门所求,众生平等,终非空谈。

    丰州之人事,如野火燎原。南天竺贱民,举家北投,不绝于道。中部台地,虽有百乘王朝,苦苦支撑。然持续失血,百业荒废,民生日艰。闻诸国主王宫,亦渐无人可用。不出三载,皇上当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至于扶南国。范氏篡位王,覆灭在即。柳氏女王登基,指日可待。九九重阳,亦王妃礼聘家门。扶南为宁州,亦无有例外。如此,南州半岛,悉归太上宫府所辖。效仿西域都护府,领护五十五国,山南方国,并雪山诸国,悉归为属国。遣属国都尉领护,受岭南亦或是赐支都护府所辖。

    皇上有意,立冰原日光城热阿沙,为枝郡。

    时皇上引军,顺下昆仑至此。日光城墙已先立。背靠红山,面陈吉曲水。横竖五里,易守难攻。

    红山之巅,乃皇上行宫。西南角山,为郡治。热阿沙城,围山而建。纵横街衢,交错闾里。一切皆出季汉营城术。

    待皇上满载而归,又过半载。三载之中,日光已近筑成。赐支都护府,因被西王母国所隔。日光城周遭,恐难为赐支治所。故皇上先立枝郡,待并东女国入汉土,再做计较。

    纳西王母入家门,非人力可及。

    然说王母,先封紫元夫人等诸女,为东女国主,再入蓟王家。当可一试。

    皇上班师,将将就国。便有王母四女,紫元夫人,携墉宫九玉女,入灵辉大殿觐见。上呈王母国书。字里行间,欲行“亲上加亲”之意,跃然纸上。

    皇上虑及,三殿名女仙,出王母门下者,已多达九女。余下仙门,不过一二妃,而已。即便,再纳女仙为媵,亦不欲再择王母门下。遂被皇上婉拒。

    紫元夫人,身负王母之命,岂肯善罢甘休。遂与同为王母之女,元、华二妃商定,行曲线救国。先为东女国主,再入皇上家门。

    须知。东女国风,不与竹隅相同。女王若薨,求宗女二人而立之。长者为王,次为小王,若大王薨,即小王嗣立。或“姑死妇继,无有篡夺”。

    东女承位,有二法:其一,宗女二人;其二,姑死妇继。

    据此可知,若以东女王论,皇上“三百子嗣”。悉出宗室。譬如,紫元夫人,若为东女国主,上元,云华,所生长公主,亦可承其位。如此一来,西王母国,皆可为长公主封地。循母国习俗,乃称女国。循大汉风仪,则称汤沐邑。虽各有出处,然殊途同归。

    换言之,若东女国,可为皇上长公主,汤邑之地。二家和合,并入汉土矣。

    如此,蓟王毋需迎西王母入家门,亦可并东女国入汉土。

    此举,于家国皆有大利。

    若紫元夫人,能为东女国女主,蓟王自当效竹隅女王,隆重礼仪,迎紫元夫人入宫。

    言犹在耳,千里之妃。扶南女王柳氏,陪嫁三千里三登沃土。亦不过得,太妃之礼遇。竹隅女王,虽不过百里之妃,却因功在先,故位在柳氏之上,尊贵太妃。紫元夫人,若为东女国主,当以太妃礼遇家门。

    不等西王母遣使北都。赐支长史傅燮,便六百里上疏。言,紫元夫人,已为东女国主。原东女国主,登王母瑶池,入墉宫修行仙术。以求早日,羽化飞升,位列仙班。

    人各有志。既心不在红尘俗世,亦毋需强人所难。

    毕竟,西王母乃东女国共主。由王母四女,紫元夫人继位,亦在情理之中。

    如此一来。东女国并入汉土,亦不出三五载之间。

    料想,此刻。王母使节,正快马加鞭,奔赴北都。以求赶在君流十万里前,纳紫元夫人入家门。

    亦如,“千里之妃”。

    今时不同往日。皇上一步登天,贵为天下共主。

    受命于天,监照下土。再无人,位居其上。乃礼法之极也。

    待君流归来,一统寰宇。

    恐再无,和蕃之举。

 1。210 受命于天

    三兴季汉,蓟国为基。

    嫡长子距及冠,尚有八载之期。皇上三载可归。足有五载,可供转圜。八载之内,太上宫府,当与蓟国,上下脱离。宫府陆续西迁,定都长安。蓟国回归,大汉一藩。

    两汉之交,西都毁于战火。百姓离散,赤地千里。后汉,西羌顺下高原,京兆残破。更加西域,三通三绝,丝路因而中断。陇右民生凋敝,不复前汉。幸有皇上,先平西域,再定羌氐诸胡。又南迁十四部鲜卑,立奢延属国。待漠北都护府创立,长城沿线,马贼绝迹。居延外道,因而兴盛。粮草辎重,大宗珍货,经外道直输塞上。

    又待皇上,命人疏通大辽水,首开草原航道。运力大增而僦费更低。助推草原牛马出栏。外道兴盛,尤胜先前。顺下奢延水入河,亦是常见。内外商道,陇右相连。大震关城,本为扼守陇山。随四氏云霞,多半北迁。大震关城,遂成商贾汇聚,丝路要冲。陇坂内外,人烟汇聚。

    时至今日,不算赐支都护府所辖诸羌。单陇右牢城,便足有千万羌氐,编户为民。凉州刺史府所辖汉民,亦足有二百万众。古羌出山,络绎不绝。

    太上宫府,留守西官,不惊反喜。如皇上所言。不出三代,皆为汉人。何患之有。

    为平衡分户。皇上有意,携千万蓟人,入主关中。亦是远瞩高瞻,定国安邦之策。

    此时再看,太行八径。

    时皇上传檄天下,收服白波、黑山残部。太行山中,黑山老寨,遂为蓟国屯驻。前有黑山别帅杨凤,拜黑山校尉。麾下五千勇健,自成一校。屯驻各处山砦,通渠修路,筑城圩田,四时操练。与白波右校尉杨奉、白波左校尉韩暹,互为犄角,守备西境。彼时,另有护军右校尉兼领北平令许定,率许氏部曲,并护军右司马兼领北平尉彭脱,率麾下葛坡黄巾,驻守北平关城。居中接应。

    数万雄兵,扼太行八径,足保西境平安。十载之内,旧貌新颜。

    太行八径,天堑变通途。山中屯田老寨,先为置驿,后扩坞堡。今多为城邑。扼八径要冲,守护往来商旅。并州南匈奴部,多驱牛马,穿八径,入蓟国互市。五阮关等,各处雄关,重兵把守,有备无患。

    待皇上迁都长安。关中内外,雄关漫道,固若金汤。且与洛阳百里之地,八关锁固,江山逼仄,无从自济迥异。凭八百里秦川,关中足可,自食其力。

    居中守正,分封五帝。只求皇上,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螽斯衍庆,百子千孙。

    后世百亿之众,皆可养活。世界之大,何愁朕之子孙,无从裂土封王,向化蛮夷。

    先前,奉二宫太皇诏,增筑王宫至九重。七重之上,唯皇英大殿。蓟王恪守臣节,不曾僭越。今为太上皇帝。“受命于天”,“监照下土”。

    据道义之巅,总礼法之极。

    岂能屈居人下。

    更有董姝、窦妙二太后,枕边耳语。愿迁居北宫,常伴夫君身侧。皇英殿,宜作他用。皇上一笑了之。三载之后,便将迁都长安。前汉宫室,足可转圜。北都皇宫,当改离宫。以充他日北巡,回乡暂居之用。毋需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见夫君,早有定计。董姝、窦妙,如丝媚眼。自顾不暇,再无闲言。

    闻史侯车驾,已入封邑。甘后亦得心安。虽说,再世为人,往事一笔勾销。然终归,十月怀胎,剖腹而产。史侯,纵与甘后不亲,亦是骨肉亲生。岂忍轻弃。

    不能为帝,亦是天命所归。史侯能安度此生,甘后足可安心。

    日前,小妹何贵太妃,入殿相见。言母舞阳君之事,问该如何自处。

    甘后颇多淡然。宽慰道,舞阳君为三药之之,救夫君之命。于你我姊妹而言,乃存续家门之大恩。即便大恩不言谢,又岂能恩将仇报。况,舞阳君已随夫君,远去昆仑。拜入西王母门下,今道号“夫人”。虽常有书信往来,然已是方外之人。了断红尘,不问俗世。何惧之有?

    何贵太妃,涣然冰释。毕竟,仙人殊途。

    甘后又道,若有一日,“夫人”奉王母之命,传夫君玄素之术。于家国天下,皆福莫大焉。

    何贵太妃,心领神会。

    自皇上班师就国。河北风调雨顺。蓟国千里青禾,又是大熟之相。更加一丈青海禾,遍植滩涂。三十载不辍耕耘,终得大成。待颗粒归仓。纵君流十万里,皇上亦无心忧。

    何为豪杰。遇事不慌,处变不惊。义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

    买定离手,子落无悔。于人于己,从不勉为其难。

    譬如,坐领首谋,保全家门。既定并娶二宫太皇,便连幸七日不绝。鸳鸯合欢榻内,极尽宠溺之能事。非但窦妙,人伦初尝,欲罢不能。便是董姝,粗通皮毛,亦一日千里,食髓知味。受宠若惊,尽显妩媚风姿。

    董姝私语窦妙。言,与孝仁皇相伴十载,尚不及夫君七日之幸。

    窦妙窃问详情。董姝答曰:‘朝露日晞’岂比‘百川赴海’。

    声势骇人,触目惊心。

    窦妙闻弦歌而知雅意:长姐所言是也。

    皇上家和万事兴。除去不偏不倚,千锤百炼亦是主因。

    北宫,合欢殿。

    不等天光大亮,王上抽身下榻。

    九重华盖,鸾帐微动,鸳鸯宝榻,一闪春光。

    皇上披衣下楼,自入浴室。函园太妃,已恭候多时。

    洗漱更衣,赴无极殿用餐。侍寝九妃二夫人,犹在海棠酣睡。

    无极前殿。长姐携群妃,起身行礼。刘备英气勃发,含笑示意。

    问过今日,羹肴美味。便由七贵太妃,为夫君依次取来。

    夫君动箸,群妃用餐。毋需举案齐眉。心意相通,举手投足皆自然。

    今日休沐。逢五日上食礼。当由长姐携诸后侍寝。皇上已先行告知,皇英二太后,昭阳宋太后,当同寝。

    长姐,无所不应。

    论爱刘备至深。唯长姐公孙。

    。

 1。211 仁主无敌

    季汉三兴,始料不及。

    天下有识之士,悉投河北。皇上广开言路,博采众家之长。《朝闻日报》,国风民情,一览无遗。本以为,天下三分,群雄未灭。少则三五载,多则十余载。皇上方能平定天下,三兴汉室。

    不料,形势陡转。十载之前,董侯诞生之日。已是炎汉三兴之始。彼时,天命所归,皇上亦蒙在鼓里。便是董太后本人,亦茫然未知。

    本欲携二子,北逃蓟国。华云号上,被何后掠走。又为贼臣董卓,立为汉帝。王太师灭贼,总朝政。欲行拨乱反正,询问皇上之意。皇上不欲再动摇社稷,董侯得保大位。待朝廷东迁,曹氏父子专权,陷王太师饮鸩伏罪。唯恐曹党不能相容,董侯引董氏外戚自保。董承遂阴结刺曹同盟,岂料行事不密,为家中食母窥破。食母出身史门,史夫人遂设毒计,端午刺曹,嫁祸董氏。

    至此,董侯出身被破。才有,太皇范太后,增成公审。

    十年隐秘,大白天下。

    董侯竟是,皇上九子。

    今汉代后汉,已有十载。而天下无人知晓。

    诚然,董侯称帝,不满五载。言十载前,今汉已代后汉,为时过早。然终归,有迹可循。

    “代汉者,宗王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董姝母凭子贵,亦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唯一所憾。皇上世间豪杰。耻于涉事人等,代己受过。坐领首谋,自罪君流。三载之间,十万里路。如儒宗所言,皇上求仁得仁。董侯母子,非但不为,“负俗之讥”。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