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1192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1192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言蔽之,有备无患。

    如皇上所虑。没鹿回,遗种众多,胡俗未除。北匈奴远遁,多有别部,滞留漠北。鲜卑大单于兵败身死,北逃枝属,兼而有之。论与皇上恩怨,非一朝一夕。今日寄人篱下,故不敢轻反。若有一日独大。焉知不举兵,以报前仇乎。

    遣牵招“出使”漠北,可解皇上心忧。

    稍后,又迁鲜于银,继为护乌桓校尉。

    甄都宫,承光殿。

    镇西将军,兼领益州牧刘焉上表。言及与镇东将军,兼领徐州牧吕布,结亲。皇上九子,当今天子,遂专开朝议。

    前有,袁术、刘表,互为表里。又闻,东西二镇,守望腹背。群雄连横之势成矣。

    之所以,唯恐不及。只因,皇上君流在即。

    见群臣无言,董侯居高下问:“骠骑大将军?”

    “臣在。”张济闻声应对。董侯入季汉家门,张济亦是外戚无疑。

    “刘镇西,意欲何为?”

    “臣,窃以为,乃求自保矣。”张济持芴奏对。

    “刘镇西,何所患?”董侯不解追问。

    张济答曰:“所患,乃陛下蓄兵马,以讨不庭也。”

    “哦?”董侯略作思量,转而又问:“曹司空。”

    “臣在。”曹孟德,早已准备。

    “刘镇西,为不庭乎?”

    《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注曰:“下之事上,皆成礼於庭中。”又注:“朝于朝庭也。九年《传》云‘宋公不王’故此云以讨不庭。义为不庭之国。”

    “臣,未可知也。”曹司空,谨慎作答。

    “刘镇南,与袁公路,又当何为?”董侯再问。

    不等曹司空作答。车骑大将军董重,持芴奏道:“禀陛下,皇上策合肥侯为王。袁术为合肥国吏。刘镇南,亲之无僭。”从季汉仪轨而言。刘表与袁术结亲,亦无僭越。

    “大将军,所言是也。”董侯轻轻颔首。假子亦是子。何况,合肥侯与董侯,一母所生。互为兄弟。皇上此举,亦为存续家门。

    “司空以为,当做何为?”

    “陛下毋虑。”曹司空早有定计:“九九重阳,陛下‘辞让者三,然后即位’。冬,‘郊雍五帝,还,拜祝祠泰一’,来年,元服立后,可诏四镇诸侯来朝。可知何人不庭也。”

    董侯欣然言道:“司空,所言是也。”

    曹司空之意,登基、郊祭、元服,三大典礼。传命四镇诸侯,入京觐见,正当适宜。来与不来,可辨忠奸。

    试想,寻常之事,遣使道贺足矣。然登基、元服大典。焉能不至。何况,季汉开朝,焉能不恐后争先。四镇诸侯,轻身赴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矣。

    若天子三召不至。四镇诸侯俱为反贼。天下有目共睹,毋庸置疑。

    此计大妙。

    董侯心安罢朝。

    百官鱼贯出殿。

    “孟德留步。”曹司空闻声驻足,正是车骑大将军董重。

    “大将军,何事之有?”曹司空,和颜悦色。谓“此一时,彼一时也”。端午行刺,乃史夫人所谋。与董氏无干。董承遂阴结诛曹同盟,终归有名无实。今同殿为臣,共辅季汉新主。自当,尽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窦)太后择小女为媵,不日北上。帝廷遣使,已入府中。欲请司空赴会。”

    “既是汉室之喜,某为人臣,岂可拒之。”曹司空,欣然赴会。

    车骑大将军,喜不自禁。四目相对,一笑泯恩仇矣。

    曹司空,先行出宫。车骑大将军,又转去后殿,告知天子。

    谓“将相和”。二董贵为外戚,却险遭灭门之祸,今与曹司空,同殿为臣。且甄都朝野,俱出曹党。自当“识时务者为俊杰”。何况,董氏外戚虽与董侯亲近,然并无实权。远不如,骠骑大将军张济,手握十万重兵。为朝野所敬。

    乱世之中,兵马称雄。

    “何人当车!”不及出宫,便听车前虎贲怒叱。

    “平氏君有请。”闻声乃是宫中小黄门。

    “哦?”无怪曹司空迟疑。平氏君吕贵,乃天子食母。因养育之恩,受封平氏君。并日并无往来。今日何故相约。

 1。242 曹氏立后

    “平氏君,何事?”命人放小黄门近前,曹司空隔窗问道。

    “奴婢不知。”小黄门乖巧作答。

    曹司空这便了然,必是机密事。略作思量这便言道:“先行。”

    “喏。”小黄门如临大赦,引车驾入景福殿。

    景福殿乃天子为食母增筑。吕贵本是中常侍吕强之女。时中常侍吕强,与清忠五宦之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佑,受皇上所托,共入西邸,合力守护王美人母子。岂料,事与愿违。永安上寿,王美人误食毒饼,暴毙而亡。吕强自觉有负重托,饮药而死。王美人贵子,遂为永乐董太后养于偏殿。后招吕贵入宫,并程中大夫,俱为永乐食母之一。

    人皆以为。董太后此举,自有保全吕氏之意。然今日再观,彼时董太后所为,未尝没有,鱼目混珠,为己遮蔽之意。季汉三兴。董侯贵为皇上九子。不日当开季汉新朝,再续汉祚二百年。吕贵一门存续,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

    故闻平氏君相召,曹司空亦不敢怠慢。车驾入景福殿相见。

    “拜见平氏君。”曹司空先礼。

    “司空免礼。”平氏君垂帘相见:“请上座。”

    曹司空称谢落座。

    “永乐太皇,择董氏二女为媵,从嫁季汉家门。司空知否?”平氏君先问。

    “臣,知也。”曹司空如实作答。

    “黄门令言,陛下已通房中之事。司空知否?”平氏君又问。

    “臣,亦有耳闻。”曹司空答曰。

    “来年岁首,天子当元服立后。”平氏君言道:“司空以为,何人可为后。”

    “当是伏司徒之女,伏贵人。”曹司空答曰。

    “司空之女,可为后乎?”平氏君忽问。

    “这”曹司空一时惊疑不定。

    “司空毋疑。此乃永乐太皇之意也。”平氏君如实相告。

    曹司空遂问:“永乐太后,何意?”

    平氏君答曰:“闻许子将言司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季汉三兴,乱世终焉。司空当为能臣也。”

    曹司空一声长叹:“皇上何言?”

    “皇上无言。”平氏君语透深意。其意有二,皇上不知,皇上默许。

    然终归,一语惊醒梦中人。汉室三兴,已不可逆。扶南举国立为宁州,此时甄下尽知。南州既定,濮越归心。假山南方国,与丰州山水相连。待东女国亦为季汉长公主之汤沐邑。雪山内外,俱为赐支都护所辖。季汉何止二十州。当倍于后汉也。纵得关东并江东十州,四面合围,焉能负隅顽抗乎?

    “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一言蔽之。野心,因时而变,因人而异。纵怀狼子野心,亦需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深思。永乐太后,结亲之意。未尝没有,相试之心。乃假立曹氏为后,以试曹司空,是否有与董氏乃至季汉,化干戈为玉帛之心。

    心念至此。曹司空,神态越发谦卑:“既如此,臣当请开朝议立后。”

    “善。”平氏君欣然言道。

    车驾出宫,曹司空,面色凝重。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立曹氏为后,曹司空满门勋贵。乃季汉外戚,自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然若,不过是董太皇,缓兵之计。待大势已定,再行废后。彼时,延祸满门,自曹司空以降,坐以待毙,束手就擒矣。

    信与不信,两难之选。

    若出皇上之意。曹司空必深信不疑。然若乃出永乐太后之意。曹司空焉能尽信。

    车入司空府,曹司空自入后堂,卞夫人内室相迎。夫妻伉俪。见其面色不虞,卞夫人这便问道:“夫君,何故心忧。”

    “平氏君言,欲立吾女为后。”曹孟德实言相告。

    “此家门之幸也。”卞夫人笑言。

    “夫人何出此言?”曹孟德当局者迷。

    “皇上乃季汉立朝之君。又出皇上九子。夫君与皇上,刎颈之交。可曾见皇上,割袍断义,杀母立子乎?”

    思前想后,曹孟德喟然长叹:“未曾见也。”

    “闻皇上兵出大章道,与南榖王约为兄弟。南榖王涕泗而言,乃信桃园结义。皇上若不为保全陛下母子,何必君流十万里。”卞夫人亦有英雄气:“卢太保言,皇上可比光武。然妾以为,当论高祖也。”

    “夫人所言是也。”曹孟德涣然冰释。

    无论立曹氏为后,出何人之意。只需此事既定,皇上必无反悔之意。一诺千金,九死无悔。正是豪杰所为。试想,前有阿斗母子,后有董侯母子。皇上不惜君流十万里,亦保家门万无一失。曹氏若为皇后,司空为治世能臣,辅佐幼主,一统关东,皇上又岂生加害之心。

    遂命人上疏,共议立后之事。

    北都天宫,瑞麟阁。

    “拜见夫君。”皇英董太后,登阁来见。虽未行婚仪,然皇上早已昭告天下。故董姝唤夫君无疑。

    阁中诸妃起身恭迎。皇上悦色和颜:“太后免礼。”

    后妃依次就坐。五日上食,六后侍寝。未出三日,必事出有因。皇上笑问:“所为何来?”

    “乃为陛下立后之事。”董姝据实已告。

    闻董姝欲立曹氏女为后。皇上遂言道:“伏贵人又当如何?”

    言指,董侯年幼,皆是伏贵人相伴至今。且初尝人伦,亦是伏贵人侍寝。岂不为后。

    “夫君何意?”董姝遂问。

    “如此,可立二后。”皇上言道:“伏贵人为尊。”

    “夫君明见。”董姝心满意足。

    阁中诸妃,亦知立后事大。曹司空为权臣。甄都朝野,皆为其一言堂。皇上君流在即。董侯孤悬河南。曹司空麾下,济济人才。辅佐天子,足可保关东无虞。待皇上归来,江山一统,指日可待。

    董姝欲立曹氏为后。于公结好治世能臣,于私除家门积怨。于家国兼有大利。皇上焉能不知。

    不出十日,甄都朝议,并立二后。伏贵人尊右,曹司空女次之。

 1。243 以全取胜

    群雄连横,曹氏立后。

    二事并起,别有深意。

    群雄唯恐,甄都曹司空,蓄兵马以讨不挺。故联姻自保。不料曹司空为固宠,而结亲天子。曹氏贵为季汉外戚,又总甄都朝政,更加手握二十万精兵。新的汉中五郡。南都宛城,距荆州一水之隔。驻守西凉十万大军。遂因南阳大水,百万居民北上蓟国栖身。然仍有野民留存。尤其北部诸县,因近伏牛山,地势高绝,得以幸免。尚余人烟。南都城中积水退后,又经刘表修缮。原貌重现。

    今西凉十万精兵,驻守南阳各城。曹司空遂开军屯:“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司空屯田,分民屯、军屯二种。民屯每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所获与国共分:用官牛、农作机关者,官六民四;用私牛并机关诸器者,官民对分。屯民不可擅离。军屯以士兵屯田,六十人为一营,边戍守,边屯田。

    人称,“司空屯田”。

    民屯虽不利。然军屯大兴。尤其南阳百姓,大半迁徙河北。无主之地,皆归戍守兵卒耕种。十万大军,单凭南阳一郡,足可自食。

    前汉宣帝,神爵年间,西羌播乱。

    名将赵充国,年逾七十,挂帅出征。为就地取食,以省粮草辎重,令行边塞屯田。彼时,以一万士卒,辟田两千余顷:“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

    西羌各部,五万联军,竟被赵充国,分化瓦解,去四万六千余。不战而屈人之兵。赵充国《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注①)》,遂出名言:“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此便是赫赫有名,“种田克敌”。

    亦如古稀名将,金玉良言:“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是皇上少时,与神上宗师对弈天下棋局,所行也。

    “帝王之兵,以全取胜”。亦是皇上,今日之所行也。

    不及日中,迎风馆再传喜讯。又有麟子,呱呱坠地。

    皇上喜逐颜开。遂携诸妃入馆探视。

    四氏云霞,深受皇上家国大恩。陇右牢城,羌户安居。大震关城上下,羌汉和睦,兄弟相亲。雍凉二州,因而复兴。西羌东进,势不可逆。谓,“富在深山有远亲”。反亦然之。

    闻牢城富足,远亲亦出深山。拖家带口,赶来投奔。唯恐避而不见。岂料宾至如归。酒足饭饱,安然入睡。翌日便有,属吏登门。先入瓮城营地,洗漱更衣。待录入诊籍,再入临时营帐栖身。足月无恙,且验明正身。遂分户安家,授田宅牛马,机关诸器。吃穿用度,先取后偿。短则三五载,长不过十载,足可还清。如愿入籍。陇右梯田、茶山、马场,星罗棋布。辎车载重,足可日行二百里。僦车一里一钱。即便僦车西行,亦可日赚二百大钱。

    陇右风闻,皇上欲将天下驰道,悉铺轨路。名曰:“季汉轨路”。与《季汉大典》,名留青史,并著于世。

    陇右编户,无不咋舌。亦与有荣焉。西林轨路,闻名遐迩。北都机关,如有神助。皇上已命蓟国五十二县治,内城皆铺轨路。稍后,五百城港,互相通联。新式“连舫列车”,可往来城港之间。

    连舟曰舫,正如其名。

    蓟国九河之地,四季长流。机关画舫往来,亦便捷如斯。有无轨路,大雅无伤。然如横贯大漠,掘渠不如铺路。省时省力。待蒸汽机车大成,日行千里不是梦。

    有生之年,天下驰道俱轨路。

    不急。皇上春秋正盛。和光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