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375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375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路辛苦。”示意女卫捧来坐席,李儒施礼就坐。

    “主公与女豪婚事,可乘机上表。”荀攸言道。

    “我亦有此意。”刘备笑道:“公达当与文和商议。”

    “喏。”

    李儒笑道:“陛下既开出‘九锡’高价,主公自当讨价还价。此次为讨赐婚,待陛下三赐,我主当可‘另寻他物’,讨要之。”

    “另寻他物?”见几大谋主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刘备这便醒悟:“原来如此。”

    诏至蓟国。王太妃六百里加急,送往大震关。刘备再“涕泪上表,固辞不就”。却在字里行间,夹带私货。请陛下再行赐婚,结好钟存西羌。

    饶是见惯刀光剑影,笑看宦海沉浮。拜读蓟王上表,频频拭泪的尚书令曹节,看到此处,亦不由一愣。细细品咂蓟王私货,不敢怠慢,急忙撇泪入宫,直奔西园。

    西邸,万金堂。

    曹节五体投地。

    陛下遂亲取蓟王表书一观。字里行间,起承转合,娓娓道来,沁人心扉。看到动情处,亦不禁湿了眼眶。“蓟王……”

    感慨将出,陛下亦是一滞。

    “求赐婚钟羌女豪,解汉羌百年积怨。”

    陛下不愧是皇商,电光石火,便已醒悟:“所以,蓟王不受九锡,却要赐婚?”

    “老奴……”曹节刚起了个头,却不知该如何接话。

    “钟存羌,尚书令可有印象。”

    “乃诸羌蛮夷。逐草而居,占西倾山,霸赐支河曲与洮水谷地。今汉初,常作‘马革船’渡大河,侵略边郡。种出西羌。”

    “原是西羌。”陛下这便醒悟:“年前蓟王平定的可是东羌。”

    “正是。”曹节早有准备:“有汉人六贼,裹挟先零别种三十六部,举兵而反。六贼已去其四,韩遂降汉,宋建外逃。又裹挟边郡东西杂羌,合兵十万再反。其中不乏烧当、参狼、白马等西羌种。”

    陛下又问:“钟存有何不同?”

    “钟存自陛下亲政以来,与大汉秋毫无犯。且伏于诸羌之背……”

    “前后夹攻。”陛下这便醒悟:“蓟王好计策。”

    “陛下圣明。”曹节暗喜。右丞所请,成矣。

    “即是国事,自当应允。何须蓟王夹抄。老大人代朕拟诏赐婚便是。品秩当与西域五十五国公主等同。”

    “老奴,遵旨。”正欲起身,又想起一事:“敢问陛下。‘三加九锡’,还诏否?”

    “与赐婚诏,同发。”陛下忽笑:“朕也学蓟王,裹挟夹钞。”

    “嘿嘿……”曹节媚声陪笑。

    南宫,云台。

    “此乃陛下之计也。”窦太后一语中的:“蓟王必固辞不就。今若不受九锡,明又岂能登临大宝?陛下抛砖引玉,以堵悠悠众口。”

    “太后所言极是。”程夫人点头道:“与先前封王爵时,蓟王舍‘配享太庙’,如出一辙。”

    “陛下此举,一石数鸟。”窦太后真知灼见:“我朝有功必赏,尤重军功。蓟王先助平冀州黄巾,又定陇右羌乱。增封三县,如何能够。故而再加九锡。如此位极人臣,天下自当赞陛下之明。然,蓟王固辞不就,虽留美名。却也终未能得享,应得之重赏。”

    “原来如此……”程夫人这才醒悟。

    陛下长袖善舞,深谙商贾之术。今日之见,果非同凡响。

    “若蓟王泰然受之,又当如何?”

    “陛下必然忌惮。日后寻机削县除国。身死国灭。”窦太后微微蹙眉:“想来,蓟王当不会如此行事。”

    悄悄抬眼窥视,程夫人这便言道:“太后切莫忧扰,奴婢不过是一时多嘴。”

    “无妨。”窦太后言道:“时候不早了,且退下吧。”

    “喏。”程夫人告退。

    陇右大震关城。

    雪后初晴,便有工匠沿山忙碌。刘备领百官,前往东坂山腰处的“升平里”。查看幕府属吏官邸,修造事宜。

    升平里,取“四海升平”之意。说是里弄,却重楼高宇,街道甚宽。足可六车并行。居中设“四海馆”,乃往来官吏,使节,或接待名流高士之所。居高远眺,俯瞰陇坂。山川美景,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比起拎包入住的民居,馆舍自当雕楹画栋,精益求精。否则又如何能称之为“精舍”。

    升平里,绕山而建。如玉带环腰。地势、风水,俱佳。为防火、防盗、防虫、防蛀。蓟国工匠,不惜工本。香樟盐渍,排瓦如鳞。外包搪瓷甲片,内涂白垩灰浆。水暖、水洗,水淋,设施齐备。便是支撑“悬臂梁”的木柱,亦用矿粉筒砖嵌套。坚如磐石。

    蓟王如此大力营造大震关城,便有常驻陇右之意。

    流徙三百里,完城旦舂。虽只为四年刑期,然待刑期将满,蓟王当另有计较。

    牢营羌人,每每论及此事,皆眺望陇山,指大震关方向言道:若只为监视我等,又何需劳师动众,营造悬楼列肆。

    蓟王,必不会舍我等而去。

 1。98 四海升平

    “主公。”见刘备亲临,工匠纷纷赶来见礼。

    “各自忙碌,无需顾及。”刘备笑道。

    “喏。”工匠便又纷纷自去。各自忙碌不提。

    关城依山而建。取水乃是关键。悬溜瀑布,坂上溪水,皆入沟渠。而后逐级下浃。又建天车、翻车引水。广立水塔,存以备用。

    下水管网的修造,匠人亦推陈出新。乃是就地建模,造龙窑一次烧成。换而言之,在预先规划的管网路径上,开挖沟槽,就地和泥,塑造陶管泥坯。而后建成龙窑,当场烧造。龙窑之所以得名,正因窑长。后世发现的最长龙窑遗迹,位于景德镇南窑遗址,总长达三十四丈余(788米)。

    如今石炭足备,蓟王又下令,不惜工本。匠人们索性将硬陶水管及埋设沟槽,一体烧造。如此一来,只需在管网交叉处,另造分水阀门,便可畅通无阻,又断无渗漏。

    不得不说。此举当真……匠心独运。直令人叹为观止。至于所费石炭,比起节省的人工成本,就时下而言,足可忽略不计。止回阀可装可不装。水借山势,一泻千里,如何能反灌。除非水漫金山。

    嗯,不可不防。装吧。

    “喏!”蓟王向来以备不虞,匠人自当领命。

    一体烧造,万一断裂,又当如何修补?

    几位匠师,互相看过。便有人出列答道:主公让我等不惜工本,故掺入颇多铜铁矿粉。烧造的十分坚固。且行雨污分流。清水管与污水管,各行其道,并无交错。埋藏管网之沟槽,亦被烧成硬陶,便有渗露,亦无从浸泡地基,乃至下陷。再者说来,除非陇山震裂,否则水管断不会先裂。万一……偶有破损,修补亦不难。锔匠足可补全。

    刘备欣然点头。

    后世唯经验论者,时常质疑夏朝的存在。言,未有充足证据证明,夏朝真的存在过。我们的历史,当从商代算起,于是将上下五千年,缩减为三千五百年。支持者甚众。刘备有时候觉得,严谨的考古学家,或认死理的老学究们,如此着想,可以理解。因为严谨的科学研究,不可带入过多的想象空间。然而,普通吃瓜群众,也这么想。刘备便有些难以理解。

    假若,我们真就和古希腊同时开局,为何到汉朝时,西方文明被我们甩开一千年。大小城主还在奴隶城邦里,喋喋不休时,我们已分邦立国,天下一统。同线起跑,怎么就跑输了呢。

    只有一个可能,我们开局早。

    对不对。

    把我们的开局时间,前移千五百年,是不是一切都合理了。

    又有人问。既然我们开局早,怎么反而落后了呢。因为跑着跑着,我们发现:羁绊太多。总有观众赤身裸体冲入场中,纠缠不放,各种签名拍照,还要爱的抱抱。挥之不去,挣之不脱,又不厌其烦。与其‘求放过’,不如……合体吧!

    于是。将所有入场观众,合体之后,我们这才轻装前行。所幸,我们早跑了一千五百年。没有落后太多。还有奋起直追,率先撞线的机会。且胜利的曙光似已初露。

    若不先合体,又会怎样。不妨看看现在的欧洲。当然,也很好。可若换成个统一如我的欧洲,又该多强大。

    所以。或早或晚,或前或后,殊途同归。融合一统,大势所趋。

    言归正传。

    “此策,何人所献?”刘备手指下水管网言道。

    “乃我等,合力想出。”便有匠师,近前答道。刘备识得,此匠,便是先前重金锻造麻钢铲之人。

    “皆升一级民爵。各赐铜钱一万。”

    “谢主公!”众匠师大喜。

    “以后再营城,当以此例。”

    “喏!”

    正说着,便有客入场。

    “拜见蓟王。”盈盈下拜者,正是许师与卢氏。

    “二位免礼。”刘备和煦一笑:“外出冬狩,未能相迎。失礼之处,还望见谅。”

    “王上日理万机,今天得见‘天颜’,亦是三生有幸。”卢氏出口成章。‘天颜’二字,乃出赵长君所著《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群臣拜舞天颜舒,我王何忧能不移。”之句。

    赵晔,字长君。会稽人氏。早年为县吏,奉檄迎督邮,耻于斯役,弃官去资中,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一去二十载,音讯全无,家人误以为亡故他乡。回乡后,闭门著述,写就《诗细》、《历神渊》和《吴越春秋》,后蔡邕到会稽,读其《诗细》、《历神渊》,以为优于《论衡》。

    “既曾拜读赵长君之诗,二位必是开明女子。古羌旧习,当可弃也。”刘备笑道。

    “此乃女豪之命,不敢不从。”许师又答。

    “女豪聪慧如此,亦识大局。又岂能以此低劣手段,只为折辱与你。”刘备言道:“料想。此行,乃是让二位,见识陇山旧貌新颜,观我羌氐汉胡共存。以为纾解。”

    “女豪所想,我等岂能知晓。然既奉王命,自当砥砺前行,迎难而上。纵百死不悔。”许师对曰。

    “孤,已知也。”刘备轻轻点头:“二位且随我来。”

    出精舍,登车驾,沿街而行,直达四海馆。

    四海升平。有升平,必有四海。

    四海馆,背山东面,巍峨高耸。仿黄金台四方馆而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山水花木,步入人间。宛如仙境。

    “可是取四海升平之意?”一路叹为观止,卢氏忍不住发问。

    “正是。”矗立高台,刘备手指西南:“待扫平西羌,孤将重开西海郡。大汉终将,富有四海。”

    见许师面无表情,卢氏笑靥如花:“王上文治武功,今汉少有。”

    刘备笑道:“二位可知,大震关城,有民十万。多羌氐诸胡,西官游商。如孤一般,出身关内的汉人,凤毛麟角。然,城中百姓,又岂非我大汉子民乎。汉人,古往今来,并无定种。自高皇定立天下,四夷纷纷来投。只需习汉字,说汉语,知天道,晓人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仁义礼智信,人伦五常。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见素抱朴,和光同尘。四海升平,天下大同。那时,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民。”

    “王上心胸,又岂是我等山野愚妇能及……”卢氏眸生异彩,不禁喃喃自语。

    “孤,言尽于此。二位当珍之惜之。”刘备目光如炬。

    二人心怀叵测,竟不敢忤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九天神皇:

 1。99 进身之阶

    乘幕府马车,驶向关首。许师与卢氏,枯坐无言。

    许久,卢氏言道:“此事或不可为。”

    “姐姐何出此言。”许师问道。

    “先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今日得见,蓟王果然英雄了得。”卢氏言道:“我之媚术,或可惑乱众生。然却无法令英雄折腰。此事,不如……就此作罢。”

    “姐姐怕了?”许师反问。

    “若只我一人,纵是刀山火海,又有何惧。然万一事败,牵连一家老小。悔之晚矣。”卢氏言道:“所谓‘卑不谋尊’,只因‘尊者’权势滔滔,生杀予夺。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君王一怒,血流飘杵。蓟王今日面见,乃是行‘先礼后兵’,劝我等回头。”

    “若不回头,又当如何?”许师再问。

    “若不回头,许,再也回不了头。”见惯生死的卢氏,眼中竟隐有惧色。

    “如此,姐姐当自回。舍我一人,能阻汉人役我百万族众,又有何所惜。”许师不为所动。

    卢氏一声轻叹,不再言语。

    同上陇山,半途而废,舍友独回,是为不义。行走江湖,断不可如此行事。然心中又升一丝侥幸。许,蓟王并未发觉,亦未可知。再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以我二人上佳姿色,得蓟王幸之,事或能成。

    心念至此,卢氏这便强留作陪,寻机行刺不提。

    升平里,环绕陇山一圈。东坂多东官。西坂多西官。东官便是流徙敦煌的关东罪官。西官自是西域都护府之官。

    诸如西凉刺史府一众属官,多聚居在比“升平里”稍低一阶的“承平里”。承平里,取“四海承平”之意。又往下,便是士人聚居的“清平里”,取“四海清平”之意。再往下,乃丝路豪商聚居的“富平里”,取“四海富平”之意。

    正因四海馆依山而建,虎踞陇山正中,纵跨数个街衢。故数个里弄,皆内涵“四海”之意。

    取名亦有深意。足见蓟王长据陇右之心。

    上行而下效。

    见匠人不惜工本,将升平里馆舍立柱,皆用筒砖嵌套。关城居民亦纷纷购买,包裹自家立柱。画像筒砖为“雌雄空心砖”。雄砖有轨,雌砖有槽。凹凸相合。包裹立柱,甚是牢固。筒砖可防山鼠啃食盐渍木。早在管宁修造督亢时,便已令匠人烧造。亦历经数代改良。乃掺入东凌运回的冶炼矿渣,烧造而成。坚如磐石。“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有“铅砖”美誉的秦砖,与汉瓦并称于世,足见一斑。

    话说。自北海一龙离任,新任督亢令一职,悬而未决。一城政务,皆由蓟都尹娄圭代管。去年正腊前,大朝会。王太妃还问起四方馆可出大贤。今春伊始,便传捷报。

    有北海营陵人,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