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44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44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是黄忠麾下无法披重甲的弓弩手,也配有复合皮甲和护身短剑。装备可谓精良。

    更别说由吕冲、魏袭二人率领的白毦武卒。正在港口塔吊,练习飞爪攀爬,高台跳水,绳索速降等特殊战技。

    不仅如此,还需习包扎急救术。

    这些都是刘备要求。

    训练强度上去,口粮的消耗也随之暴涨。食物尽量取精。干粮肉脯,辅以青盐泉水。各自携带三日口粮。不求味美,但求果腹。每日苦练却无一人叫苦。刘氏宗人也就算了,为何附民子弟也不抱怨。皆因白毦二字。

    众人皆知,此乃护卫少君侯的亲卫!

    正值万物萌青,春暖花开。刘备在三楼花厅的陶缶fǒu中,意外发现一奇物,葡萄。此时的盆栽,因将花草植于一缶中,所以又叫缶景。和后世的盆景是一个意思。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张骞在西域大宛国发现和引进了葡萄酒,时人已有藏酒之俗,且品质不凡,能经数十年而不败。武帝甚喜爱,令广种于长安周遭肥饶之地。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至此,中原便有了深谙西方制法的葡萄酿酒人。只是此时的葡萄酒,还只限于在贵族中饮用,平民百姓是绝无口福的。

    史记中写作蒲陶,汉书中写作蒲桃。

    问过方知,这株珍贵的葡萄秧苗,正是家中的西域胡姬所种。刘备大喜。这便向美艳胡姬好言想问。胡姬取出一香囊,打开一看,竟全是西域物种!

    时人远行,常怀揣一捧故土。或携带故乡草木异地栽种,以解乡愁。胡姬随商队远赴中原,便把家乡的瓜果种子随身带来。也是人之常情。

    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还有一些刘备不认识的种子。

    葡萄和苜蓿,一个用来酿酒,一个用来喂马。都是极好。

    刘备这便命胡姬专心照看这株葡萄秧苗,待长成后移栽院中。旧都长安还有没有葡萄?远在楼桑的刘备不得而知。

    建水榭,需先将石柱钉入湖中。再上建梁架,已成楼阁。刘备本以为诸如石柱这些建材,都需亲自开山取石,运到现场后细细雕琢。一问方知,原来石材也有贩卖。

    只不过此时的石材和汉砖一样,多用于墓葬。

    王公贵族墓前的石阶、石柱、石雕、石兽、石祠、石阙和全石结构的石墓和墓中的画像石等等。且在这些石质建筑上,大多雕刻有人物故事和各种图案花纹。

    和棺椁一样,都属于墓葬用品。

    自前汉高祖建国,到今汉新帝继位,世代裂土分封,赏赐功勋贵胄,世家大族已成气候。哪天不死人呢?

    奢侈的石质墓葬品,来不及死后雕刻。于是便有商家早早雕刻成型,在街市贩卖。刘备先前铺地的方砖,也是买来。

    于是便向县中豪商购买。

    问过方知,北地的石材商人多来自泰山郡。尤以南武阳县商人居多。泰山石天下知名。自然是一等一的好。石雕、石兽、一概不要。刘备只要石阶、石柱。

    用量虽大,却可分批运来。断不会误了工期。

 1。94 熨斗直衣

    身居高位,不宜远行。白湖水榭正大兴土木,诸事都需他亲自定夺。

    白湖周围荒地,约有一半不在刘备封邑之内。好在荒滩无法耕种,未被辟为公田。刘备出资买来,转售与附民。

    亭侯虽爵小,可在涿县却是一等一的尊贵。加之刘备声名在外,又多结交北地名士豪杰,乃是本地一等一的豪强。县中官吏更是经常出入楼桑,与刘氏宗人相厚。这些许的小事,又有何难?

    劵书到手,刘备便大刀阔斧,督造水榭。

    作为楼桑特产的寝垫,一直未停过。技艺纯熟的良匠,还进行了颇多改良。除了刘备信口一说的神农百草垫,各种类型的养生寝垫皆有制造。软硬适中,长短皆宜。仅此一项,收入大增。然而除去给雇工的工钱和材料成本,寝垫赚取的利润,大都被用来购买辽东盐渍木。源源不断运来的辽东巨木,是楼桑能够大兴土木的重要倚仗。

    至于往来行商存在赀库的钱币,刘备分未动。花的都是自己赚的钱。

    如今石材又成了一项颇大的支出。

    捉襟见肘的财政,让刘备购买战马组建骑兵的想法,再次后延。

    久而久之,良马便成了刘备心中最大的缺憾。

    除去督造水榭,通渠围堰、改造水田,也是另一要务。此事交由族亲负责,无需刘备操心。正是见刘备家水田丰产,刘氏宗人才纷纷把自家旱地改成水田。如今再督造邑民水田,可谓熟门熟路。

    年初,老族长三次编户造册。计两千一百六十七户,两万零一百余口。

    楼桑邑民,来源有三。

    宗人、附民、顺阳卫族人。

    除去邑民,还有往来商队、游侠、旅人、学生等。加起来也有千余口。

    这就是分封和赏封的区别。若是赏封,必规定户数。如封都亭侯,食两百户。都乡侯,则食三百户。诸如此例。

    依律,食封千户以上者,置家丞、庶子各一人。

    若是单论户数,刘备虽是亭侯,却可拥有自己的家臣了。当然,即便不设家臣,世家豪门还有一个招募人才的方式:门客。

    蓄养死士,可不是刘备的嗜好。

    富甲一方是一回事。可若是图谋不轨,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楼桑邑也实行乡里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分设伍长、什长各司其职。百家为里,设里魁,里吏主要有父老、什长、杜宰、里监门等。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亭佐、亭父等职。

    赶在立夏前,水田终于改造完毕。芒种前后,宗人开始育秧。待秧苗长成,便可移栽。若无大灾,必将大熟。

    建宁五年,五月,己巳十六日,赦天下,改元熹平。

    为熹平元年。

    雨季来的早。芒种之后,阴雨连绵,难有晴日。

    好在涿县地势平缓,楼桑沟渠通畅,未遭水患。

    雨多潮湿。衣物洗后无法晾干。

    母亲便取出一物。只见此物,圆腹宽沿、有长柄,通体素面,底部有四字铭:熨斗直衣。

    竟然是熨斗!

    话说,便当盒都有,再出一个熨斗,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吧。

    据说,熨斗最早是一种刑具。商代最初发明时,乃是被当作一种刑具使用,专门用来烫犯人的皮肤。到了秦末汉初,才被用于熨烫衣服。

    熨斗一词,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熨衣前,将烧红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发烫,便可去熨烫衣料。因多是青铜质地,所以熨斗又叫火斗、烫斗、金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樵斗。

    青铜熨斗多用来熨烫丝织物。此时只有王公贵族家才会有大量丝衣,普通百姓都是粗布麻衣,用不上熨斗。

    母亲时不时拿出的青铜器,让刘备很是神奇。话说这些祖上传下来的青铜破烂,不都被母亲典当掉了吗?

    这便问过母亲。

    母亲笑道,老宅屋舍众多,堆满旧物。先前杂草丛生,门房坍塌。不常去的犄角旮旯,总有些遗存。

    这个解释

    刘备想了想,很合理啊。

    如此想来。炭火熨斗和蒸汽熨斗的距离,也不是很遥远啊。

    刘备觉得,之所以美人愿入侯门,或许是因能穿彩衣。这个时代,一切用度都与等级挂钩。普通齐民身上的衣服,甚至不能染色。白衣、白身,便时指此。后来放宽,也不过只许染成青色。

    诸如黑、红,这样的高级色彩,甚至只有王公贵族才能配享。

    能在草庐中用黑漆木碗宴客,最低也是士人!

    齐民多配陶碗,或用青瓷。故而邑中食器酒具,多为耿氏青瓷。

    逾制这种事,可大可小。加之大厦将倾,礼乐崩坏。多半民不举,官不究。只怕有人故意构陷。一旦追究起来,那可都是夷三族的大罪。

    所以往来豪商皆穿青衫。至于贴身的亵衣,又岂会为外人所见。

    甚至权倾朝野的宦官们,也颇为忌惮。

    史书有载,因灵帝常登永安侯台。宦官怕各自逾制在城中建起的高楼被天子所见,就诓骗说,天子不应登高。灵帝深信不疑。从此不再登亭台楼阁。自然也就不会看见宦官们在洛阳城中逾制修造的豪宅了。

    不能出游,只能靠书信往来。

    好在邮驿就在设在邑中。刘备的书信自是优先送达。比从前不知快了多少。

    前些日子刘备收到了华县狱掾臧戒的一封手书。

    听闻刘备复爵,臧戒颇为高兴。又说了成为狱掾后的一些琐事,与上官不合等等。刘备把他当朋友。既是朋友,无论身份如何转变,情谊始终不变。刘备便把身边诸事,捡有趣的写在信中。并邀他再来楼桑一聚。

    士异的兄长士燮,也从洛阳寄来手书。说了些帝都的情况。信上说,恰逢京师大水,有人在宫中朱雀阙上手书:“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禁太后,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

    宦官竟敢幽禁太后?

    我大汉朝为何总在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斗不休。

    士燮追随御史刘陶,远赴洛阳。信中所言,必定不虚。

    除了臧戒和士燮,司徒崔烈也写信来问恩师卢植诸事。并询问刘备,恩师是否通晓军事。

    刘备叹了口气。这是要启用恩师平乱了吧。

    去年冬,鲜卑寇并州。

    鲜卑屡寇边疆,不知战况如何。

    外患未灭,内忧四起。望着窗外大雨,刘备忽生出一丝风雨飘摇之感。

 1。95 本末倒置

    累日阴雨,今日终于放晴。

    清溪水满,好在之前及时疏通渠道,又蓄水田,白湖水面终未能漫过廊街基座,水线已开始下降。大雨影响了水榭工期。好在邑中楼阁众多,借住在宗人家中的附民,如今生活安逸,不用着急。

    顺阳卫的桥楼归市,便是最好的先例。只需安心等待,早晚能落户楼桑。

    驵侩张世平又从中山寄来书信。再说去塞外贩马。刘备很有些意动。须知塞外草原,马价奇低。传言半袋青盐就能换良马一匹。此时盐价不过每石八百钱!一袋也不过数千钱。

    路途遥远,危机四伏。是马价居高的主因。如能从塞外贩马而归,便可解楼桑无马之忧。

    刘备便回信张世平,让他多加留意北疆战事。如有良机,便与他同去贩马。

    士异家的水榭,名曰:沉月阁。类似后世的会馆。不对外营业,只招待故友亲朋。士家乃交州大族。北上求学为官者,不在少数。能到士异这里喝一杯家乡酒,吃一顿家乡菜,说一说吴侬软语。也可稍稍解一解思乡之苦。

    异地为官,在本朝并非个案。刘备祖父雄,不就在范县为官的吗。想我大汉地域广大,幅员辽阔,号称天朝上国。从人员往来便可见一斑。更加上三互法,即婚姻之家的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于第三州有亲属关系亦不能交互为官。意思是说,在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第三州有亲属,也不能交互为官。诸如此类官吏选任回避制度的掣肘,也让异地为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邮驿之所以强大,也是因此。

    崔钧掌管的邮驿成为继市长耿雍收取的市租后,收入颇丰的另一个侯府进项,也就十分合理了。

    编户齐民之所以能使用大汉邮路,便是打着陆城侯的名号。谁用谁知道。实在是太方便。

    比起边疆,北地还相对太平。邮路通畅。对邮寄物品的封装,也堪称精细。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中。其中,用来装简牍的函,为一种小木盒,上面有木板盖,刻线三道,凿一个小方孔,用绳子扎好后,方孔处要用封泥封好。

    因蔡侯纸远未普及,所以往来书信还是多用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往来书信,都写在简牍之上,封装在函中。所以后世用来函,指代来信。

    醉心于大木鸾滑翔翼的苏伯,也送来了好消息。大木鸾已初见成效。弹射之后,能飞行数圈,才坠落湖中。唯一问题是,降落点还无法掌控。刘备深知,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不仅与弩车的弹射角度,弹射力度,甚至与大木鸾展开双翼的时机,以及飞行者的身形体重,息息相关。刘备也无法给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唯有让工匠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

    涿县的马市胡商,托人用牛车送来一件来自漠北草原的珍贵礼物。

    一块硕大的陨铁。

    陨铁又叫石铁。顾名思义,就是从陨石中取出的铁。又称石中铁。陨石坠落地面,日晒雨淋,受潮锈蚀,久之表面乃会龟裂。断面有银亮金属颗粒和金黄锈渍,剥去表皮,嵌在陨石中间的纺锤型构件,便是铁合金。合金继续锈蚀,会产生交错的炉条状结构。于是,脱皮的陨石露出内部炉条状的金属骨骼,就被称为石心铁骨。此便是最早的镍铁合金。用其锻造的武器,堪称神兵。

    与给黄忠锻造坠星刀的天然花纹钢不同,此块陨铁,断难炼化。猛火烧炼三天,只换来表面微微发红。这便是陨铁中镍和钴的功劳。提高耐高温性,使得陨铁能够抵抗普通炼钢炉的烧炼。

    三叔试了很多种办法,都未能炼化。算了,把陨铁取回,留待他日。

    话说,胡商送来陨铁,莫非也知楼桑缺马?所以才以重金结好少君侯,为卖马铺路?

    现在想想,前些年他花费重金购买的极品寝垫,究竟送给了谁。公孙瓒说,胡商生意兴隆,已成涿县马市一等一的豪商巨贾。不知与那张黑熊寝垫,又有无关联呢。

    石阶、石柱卸满岸边。工匠们正将一根根石柱夯入湖中。再上建桥架,起重楼水榭。

    岸边荒滩也被清理完毕。夯实土壤,铺青砖。起墙桓,圈建院落。架桥梁,横跨沟渠。忙的不亦乐乎。

    百工居肆。

    布告栏上,招募工匠的告示是最多的。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