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585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585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无不大骇。

    “何以至此?”童恢忙问。

    “乃生食鱼鲜所致。”良医答曰:“腹中赤虫未尽,三年后当复发。那时,非我恩师,不可救也。”

    “这可如何是好……”

    情急间,细观童恢面色。良医言道:“明廷亦有此症。”

 1。150 为国秉笔

    蓟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除去蓟钞,还有檄文。

    所谓暗行苟且。阴谋诡计,如何敢明目张胆。正如先前夷王子所为。凡丑事大白于天下,众目睽睽,受千夫所指。唯有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甚至不惜大义灭亲。三人成市虎。“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足见时下舆论之锋利,人言之可畏。

    “文休。”月初大朝,蓟王居高下问。

    “臣在。”便有门下功曹掾许靖,自侧席起身,入正堂参拜。如前所说,门下署,除门下祭酒司马徽外,皆排列侧席。

    刘备笑问:“孤闻,文休曾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著名,世称‘汝南月旦评’。不知然否。”

    许靖面露涩色:“年少轻狂之举,竟入我主之耳。”

    刘备又笑:“莫非有难言之隐。”

    门下祭酒司马徽,起身笑答:“回禀主公。时,朝政日非,奸佞弄权。为正国风,抑恶扬善,许氏兄弟,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辩人之好坏,分忠奸善恶。朝野皆在品评之列。评后得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名声大振。一时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月旦评’因而名噪一时。凡被许家兄弟‘所称如龙之升,所贬如坠于渊,清论风行,高唱草偃,为众所服。’号‘月旦春秋’。”

    “司马公谬赞。”许靖惭愧再拜:“主公当面,不敢隐瞒。自天下大乱,群盗蜂起。眼看汝南百姓,万民饥流,裹挟从贼,那时方知,先前所为,不过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无知之辈。今窃居千石高位,大彻大悟,清谈误国。”

    刘备宽慰道:“我曾去信本初,言及文休。本初答曰:‘先前,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忽想月旦评语之利,遂谢遣宾客,私语左右曰:吾舆服岂可使许文休见。遂以单车归家。’本初,乃公族豪侠,尚且忌惮如此,足见文休‘月旦评’之锋利。”

    “主公谬赞。”许靖汗颜。

    “月前,孤传檄天下,夷王子即刻改弦更张。足见大义之锋利,尤胜刀兵耳。”

    门下祭酒司马徽,心领神会:“主公欲兴‘清谈’否?”

    “非也。”刘备断然摇头:“正如文休所言,清谈误国。诸位,且看此物。”

    中书令赵娥,遂命宫人,捧入大殿。

    承盘内,乃是一节节,堆叠整齐之三尺竹筒。

    群臣逐一取来,打开视之。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竹筒内藏一纸卷。纸上分门别类,印满蝇头小楷。

    时政要闻,军国大事,名家名篇,街头巷议,分门别类,琳琅满目。甚至还夹杂有各式招募券书,闲文逸趣,广而告之。

    “此是何物?主公何意?”司马徽面色凝重。如此杂乱无章,非明主所为。

    “此乃,孤仿朝廷‘邸报’,命人编撰之蓟国‘日报’。”

    “一日一报乎?”司马徽又问。

    “然也。”刘备欣然点头。

    “莫非将国政民情,悉数罗列在此‘一日之报’中。”上庠令郑玄,亦难免动容。百官更无不骇然。

    “孤,正有此意。”刘备又语出惊人:“虽不能人手一报,却也要遍及大街小巷,蓟国全境。广为百姓所知。”

    “若如此,日日须勘印……”郑玄不由深思。

    “暂印五千份。”刘备掷地有声:“左国令何在。”

    “臣在。”左国令黄承彦,并将作令苏伯,双双出列。将所携设计图稿,当众展示。

    “此是何物?”饶是王傅黄忠,亦不禁问道。

    “乃出主公所绘。交由我等研制而成。由‘印钞机’改造,名曰:‘印报机’。可印日报。”黄承彦答曰。

    “二机有何不同。”上庠令追问。

    “印报机,取活动版面,可随意排版;内中文字,亦取活字。”黄承彦手指内部机构,逐一解答。

    “可日印几何?”郑玄急忙追问。

    “只需油墨、纸张、人手、机械足备。日印十万,亦非难事。”

    “主公此举,大利天下!”郑玄肃容下拜。

    “事无不可对人言,公道自在人心。”刘备伸手虚扶:“只需日报在手,日积月累,国政民情,尽在掌握。”

    “日报,书录何人之言?”郑玄起身再问。百官无不屏气。此乃关键之所在。

    “蓟国署寺,皆预留‘版面’。文武畅所欲言,只需于国有利,则百无禁忌。另置如‘名家答疑’等,特殊版块。国内读者,凡有不解,皆可来函。由名儒国士,择一答复。授业、传道、解惑,虽远隔千里,水路并进,一日可达。”刘备早有定计。

    蓟国署寺,皆有版面。终让群臣安心。所谓畅所欲言。又谓文无第一。若成一人言堂,乃我辈之耻也。

    “敢问主公,日报何名?”右相耿雍,亦跃跃欲试。

    “名曰‘朝闻’。”刘备笑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郑玄拜服。

    《朝闻日报》,正式创刊。

    “当由何人‘为国秉笔’。”右相再问。百官无不跃跃欲试。

    刘备亦有定计:“由门下署,全权负责。新设‘门下报馆’。主,朝闻日报。编撰核审,排版刊印,由文休负责。往来各属寺,传递消息,催促手稿,则交由季礼掌管。”

    “臣,领命。”门下记室掾张节,奋然起身,趋步登堂。

    “记室属吏,若不足用,可从太学生,女校生中,择选。若去异地采风,当遣公车前往。所募少吏,可称‘记佐’。秩百石至二百石。日报刊印前,当交由‘主编’审定。主编,可聘国士大儒兼任。”

    “喏。”许靖、张节,双双下拜。

    主公明以照奸,光融天下。

    凡有所出,皆经深思熟虑。赀库掌国之财富,报馆扼天下喉舌。无不如此。

    “老臣愿兼主编之责。”如此盛事,上庠令郑玄,当仁不让。

    “老臣当为郑公分担。”门下祭酒司马徽,亦不甘人后。

    “武人之事,自少不了黄某。”王傅亦抱拳出列。蓟国文兴武盛,崇文尚武。所谓以武会友。武人自当分去半张版面。

    “报——”便有白发御姬,趋步入殿:“四少师殿外求见。”

    百官心领神会。刘备亦始料未及:“速请来见。”

    为国秉笔,功莫大焉!

 1。151 君臣之约

    “臣等,拜见主公。”蓟国四师,齐齐行礼。

    “诸公免礼。”刘备连忙示意中书令,遣宫人捧入坐席。无需入二千石列。四人独坐,以示优宠。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此乃理所应当,自无人指摘。且四师德高望重,于国人心中,堪比商山四皓。理应优待。

    “悉知主公欲刊印邸报。我等星夜前来,责无旁贷。”蔡邕言道。

    陈寔亦道:“先前。老臣等,于轩下听闻,主公欲行‘一日一报’,公之于世。窃以为,兹事体大。虽老眼昏花,亦当仁不让。”

    刘宠接口道:“主公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启民智、聚民意、正民风。开华夏三千年施政之先河。功莫大焉。”

    崔寔一语中的:“主公此举,堪比《熹平石经》。”

    “主公,明以照奸,光融天下。乃国之幸甚,民之幸甚,臣等之幸甚。”蔡邕再拜。

    引百官齐声附和。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刘备这才道破心意:“孤虽远未称‘老迈昏聩’,然有备则无患。为防日后,闭目塞聪,阻塞言路,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故创刊《朝闻日报》,以为警醒。”人老而昏,两汉先帝,比比皆是。便是武帝,亦未能逃脱。

    此言一出,四少师纷纷以袖拭泪。古往今来,再无人君,可与我主相比。

    “如此,当有劳王傅、诸公,代孤妥善把关。”刘备起身行礼。

    百官肃容回礼,立君臣之约。

    门下报馆,随之建立。与风闻奏事,直言进谏之侍御史迥异。古往今来,国政民情,皆层层上报,直达天听。蓟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国策民情,层层下达。公之于众,广而告之。

    一升一逆,高下立判。

    就事论事。于一份报纸而言。主编的作用,毋庸置疑。由创立“月旦评”之门下功曹掾许靖,秉笔操刀。自是上上之选。再加蓟国肱股重臣,中流砥柱,合力把关。当万无一失。蓟王大可放心。

    细细想来。蓟王之所以能达成所愿,原因有三。左伯纸技艺成熟,产量大增,乃其一。活字印刷术,日臻完善,乃其二。大汉民风开放,从不墨守成规,敢于接受新鲜事物,乃其三。

    想着那条“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的汉律,时下早已不用。便可窥知一二。

    更有先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足见开放习气。此,亦是强势文明之显著特征。兼容并蓄,“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包罗万种,化为天下汉裔。

    当然。家国天下,列候次减。自前汉以来,无为而治之黄老之风,亦让洛阳朝堂,听之任之。未曾责难。

    五千份《朝闻日报》创刊号一出,举国轰动。

    “记佐”,遂成大热职业。虽不过是百石少吏,然却令国中才子,趋之若鹜。三百出仕,二千及冠,自令人心驰神往。然才高八斗者,毕竟万中无一。若能以记佐出仕,亦是我辈上佳之选。试想,驰骋国境,采风、催稿。上拜大儒,下访黎庶。耳濡目染,学业自成。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既长见识,又得薪俸。二全齐美,何乐而不为。

    门下署前,列队如龙。整日门庭若市。青年才俊,远道而来,皆为应募记佐一职。

    儒宗郑玄,掌太学坛。墨门钜子,掌将作寺。王充门徒,掌元素馆。道门女仙,掌观天阁。今又遣“月旦春秋”许靖,掌日报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蓟王知人善任,足令人称道。

    青州东莱,不其县。

    经海市良医,细心诊治,童翊病症消退,人渐康复。旗船功能齐备。巧匠、良医,一应俱全。尽可好生休养。

    不其令童恢,亦住隔壁。正如良医所言,兄弟二人,皆患虫瘕之症。只不过,尚未病发。童恢、童翊,史上亦是如此。若无蓟国良医诊治,二人皆得暴疾而亡。“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青徐近海,其人喜食鱼脍生鲜。此病颇为常见地域病。奈何苦无良医,虽能暂时缓解,却终无从根治。且何时复发,亦无定期。救之不及,必死无疑。

    尤其童翊,症状早发。如若再发,普天之下,唯华大夫能救。那时,再北上蓟国,如何来及。童恢遂与海市令商议,可否将胞弟,送回蓟国安心休养,以备万一。

    海市令言:求之不得。令弟既举孝廉,除须昌长。必有真才实学。如入四方馆,当一鸣惊人。三百出仕,手到擒来。

    童恢大喜下拜。

    待童翊暂愈,北上蓟国。凭海市令举荐书信,入四方馆,幸登六层楼。拜为西林港令,比千石俸。西林港距楼桑,不过十里。性命无忧矣。

    作为新任西林港令之举荐人,海市令亦得蓟王褒奖。欣喜之余,又心忧童恢恶疾复发。于是苦劝,待任期满,当出仕蓟国。

    童恢感激不尽,深谢不提。

    蓟国良医,善治虫瘕。随之不胫而走。

    不出数日,便有青州百姓,顺墨水而下,赶来海市寻医问药。

    从一日数人,数十人,乃是数百人。

    医者父母心。所幸医药足备,海市令遂命良医,悉心诊治。

    这日。便有一人家,自琅琊而来。言,乃是前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长兄今为泰山郡丞。年初卧塌不起,久治不愈。

    良医诊过,实言相告:“此病非是虫瘕,而是水瘟。且病入膏肓,唯吐酒石散可治。然此散,乃虎狼之药。用量多寡,天下唯恩师可万无一失。为今之计,当速往蓟国。迟恐不及也。”

    “如此,如此……”一门老小,尚在家中。患者胞弟,一时难以决断。

    便有十余岁童子,躬身下拜:“叔父自归,我陪阿父,同往蓟国。”

    “瑾儿年幼,如何能担此重任。”叔父摇头。

    “闻太史子义,年不满十,携母归蓟。今已十二,叔父当信我。”少年温良敦厚,目光坚毅。

    “如此,可与父先去。待我理好家中诸事,再去寻你。”叔父不忘叮嘱:“此去,不可生事。若起争执,当礼让三分。以退为进。切记。”

    “喏。”少年再拜。

 1。152 涓滴成海

    蓟国季季稻谷,供济天下。内河沿海,凡水路相连,必有商船定期往来。不其港亦不例外。时至今日,沿海港津,皆有客船,如期北上,往来蓟国。泊入勃海泉州港者,十之八九。

    绕行半岛,远赴苍海郡,亦不在少数。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终归是有利可图。

    将诸葛珪父子,送上客船。诸葛玄这便返乡,打点妥当,再北上蓟国。服侍兄长。

    凡有蓟国海市,停经沿线港津。类似事件,层出不穷。海市十令,见惯不怪。除去南下。亦有海市,定期北上半岛,或顺下倭岛。经停海外港津。将蓟国风物,源源不断贩入蛮荒之地。汉家风尚,冠绝四海。华夏风貌,蛮夷如何能挡。海市不仅贩入汉家造物,亦建起支付体系。将蓟钞的使用范围,及货币规模,不断扩大。贯穿陆地、海上,二条丝绸之路。

    邪马台(yé  ǎ  tái)国,博多港,渐与蓟国港津无异。衣食住行,好恶时兴,皆与蓟人比同。女王那美,遂求赐国名。因立国都于筑紫岛(九州岛)邪马台地,故刘备亲赐国名为“筑紫国”。邪马台地改称“福冈”。以此类推,倭女王又将三十余附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