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711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711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墙之隔。黄门死士,列队穿行暗道。便有头目,抵近悄问:“敢问阿父,何不斩草……”

    赵忠猛然驻足。厉声言道:“我等汉室忠犬,焉能以下犯上,大逆弑主!再有此念,定斩不赦!”

    “喏!”头目惭愧败退。

    回头,又冲怀中贵子,谄媚一笑:“董侯勿惊。老奴名唤赵忠,往后便由老奴侍奉衣食起居。”

    “可是先帝阿母。”贵子竟也知晓。

    “正是老奴。”遥想当年,赵忠不胜唏嘘。然脚下不停,紧随何后出侧舷暗门。趁夜色遮掩,安然脱身。十里函园,鱼龙混杂。赵忠手眼通天,必有心腹接应。

    待董太皇悠悠回魂,已是天光大亮。入目正是劫后余生,逐鬼童子数人。

    “姐姐无恙否?”榻前窦太皇,面露关切。二人暗中行事,亦不敢声张。

    “无妨。”先前急血攻心,如今亦顾不得许多:“速命主记,遣人追回。”

    “姐姐昏睡许久,恐不及也。”窦太皇言道:“此船暗藏机关,我等皆不知关窍所在。童子已看过,暗门坚木包铁,急切间断难破壁。何后早有图谋,你我又不告而别,如何明示众人。”

    话音未落,忽觉地板震动,华云号似正徐徐离港。

    “有诏无子,如之奈何。”董太皇仰天悲叹:“机关算尽,功亏一篑。”

    窦太皇劝道:“你我姐妹,终归逃出深宫,性命保全。”

    董太皇含泪言道:“朕,愧对先帝。九泉之下,更无颜见王美人。”

    一众童子,各自垂泪。窦太皇亦感同身受。

    此去蓟国,得失参半。二宫太皇身家性命,得以保全。《起居遗诏》亦随身带出。奈何王美人贵子,为何后所掠。如何还能废长立幼。

    董太皇终归,心有不甘。

    如若不然……

    心念至此,董太皇忽唤:“申儿何在。”

    “申儿在此。”榻下童子,起身言道。

    见“童子申”,董太皇一时悲喜交加:“无恙否?”

    “无恙。”童子申答曰。

    “无恙便好。”董太皇眸中厉色,一闪而逝。

 1。30 以伪乱真

    目视华云号缓缓驶出阳港水砦,沿阳渠顺下洛水。

    主记蒋干,不禁长出一口浊气。

    窃以为,一夜谋划,神鬼不知,终得“完满”。岂料百密一疏。何后竟提前窥破二宫太皇所谋。假借华云号送嫁,事先伏于船上。待二宫太皇并一众逐鬼童子登船,突然发难。掠走王美人贵子。达成夙愿。

    二宫太皇,不告而别,暗中潜逃。投鼠忌器,如何敢将此事,公之于众。唯有“打碎牙齿和血吞”。乃至于天明前,蒋干登船问候。窦太后托辞夜行倦怠,并未出室相见。蒋干自也无从得知,二宫太皇竟遭何后突袭。痛失贵子。

    毕竟只蒋干一人。迎亲送嫁,身兼数职。力有未逮,亦情有可原。更何况,论才智,远不及算无遗策贾文和。

    自也未能料到。华云号暗设机关,密道往来。话说,蓟王车入濯龙园,赴何后宴。临行时,孤男寡女同舟共渡。若非蓟王恪守臣节。即便稍有冒犯,恐死无葬身之地也。时,何后行踪鬼魅,必是借船上机关(注①)。

    此其一也。最大失算,乃是长信太仆赵忠。

    先帝时,为十常侍之首。被先帝唤做阿母。屡遭生死两难,便是阿父张让亦投河自尽。然赵忠却历经大难,屹立不倒。先杀大将军何进,后又效忠何后。因悉知前朝隐秘,了解云台内情。自然而然,窥破董太皇“明送嫁,暗逃亡”之计。于是将计就计。携黄门死士,并何后先伏于华云号上。待二宫太皇自以为金蝉脱壳,虎口逃生。忽然现身相见。

    一战功成。

    于赵忠而言。立大功一件,止何后杀心。可谓一石二鸟。于人于己,皆有大利。

    于何后而言。得贵子,除少帝废长立幼之祸,当可保何车骑满门。

    正如窦太皇所言。三宫鼎足之势去。只剩何后并少帝,“一家独大”。

    待车驾回西园,已天光大亮。

    事不宜迟。何后立刻遣人入宫。告知少帝详情。

    “船到何处?”待心腹宫妃出殿,何后忽问。

    赵忠答曰:“此刻,怕已入鸿池,会师蓟国横海舰队,共下洛水。”

    “当如何善后。”何后又问。

    “南北二宫,耳目众多。宗亲贵胄,常来常往。二宫太皇之事,不出三日,禁中皆知。不出十日,洛阳满城皆知。无可隐瞒。”宫闱之事,赵忠说一不二:“老奴,窃以为。与其被人暗中窥知,不若明示天下。便说,二宫太皇,随船北巡,不设归期。当可堵,悠悠众口。”

    “归期不定,世人如何轻信。”何后言道。

    赵忠答曰:“只需一年半载,待陛下坐稳江山。二宫太皇,可有可无。远离京畿,久而久之,又有何人惦念。”言指世态炎凉。曲终人散,人走茶凉。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此乃诛心之言。然何后却深以为然:“二人不过是天家脸面。老将至矣,实无大用。既已弃宫远遁,亦无需再念旧情。”

    “太后明见。”赵忠媚笑。诚如何后所言。如今少帝手握京师军政大权。二宫太皇恰如两尊琉璃观音。除受百官顶礼膜拜,实无有一用。

    从来“请神容易,送神难”。如今自去。于少帝而言,或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唯一所患,便是王美人贵子。

    得报贵子被何后夺回。少帝终是心安。即刻移驾入西园,赶来与何后相见。

    “拜见太后。”少帝入殿行礼。

    “既无外人,我儿何必见外。”太后并未垂帘。

    “儿,惭愧之至。”少帝随即改口。

    母子连心,岂能轻易割舍。先前形势所迫,刻意疏远。一心俸窦太皇垂帘监国。如今人去座空,少帝后顾无忧。自当百无禁忌。

    “起身说话。”何后目光慈炯。

    便有赵忠,捧席入内。

    待少帝落座,何后先言:“我儿可知今日之危。”

    少帝心领神会:“儿已尽知。”

    “窦太皇早有退意,此去并无意外。董太皇却受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知先帝《起居遗诏》已入蓟王之手。于是假赐婚之名,暗携贵子北投。欲行废长立幼。于河北,三立汉帝。试想,若幽、冀、并、凉四州,皆转奉董侯为君。我儿困守八关百里之地。还有何可为?”

    少帝一声叹:“母后,所言极是。”

    “来人。”见少帝服软,何后一声令下。

    便有心腹宫妃,携童子兹入殿。

    “拜见太后。”童子兹已不似先前那般惊慌。

    何后冲少帝笑道:“此乃王美人贵子。董侯是也。”

    少帝杀心骤起,又急忙散去。稳住心神,和煦一笑:抬起头来。”

    童子兹奉命抬头。

    四目相对,少帝足以确认。董侯身份无误。

    “谢母后成全。”

    “母子之间,何必言谢。”何后句句不离母子:“禁中内外,再无旁人。我儿当可安心。”

    少帝拜服:“这便将舅父放归,择日官复原职。”

    “何必择日?”何后笑问。

    少帝无有不应:“即刻放归,官复原职。”

    “甚好,甚好。”何后甚是欣慰,转而言道:“来人。速请何车骑,入宫赴家宴。”

    “喏。”赵忠亲出传命不提。

    母子心中芥蒂,似涣然冰释。一时其乐融融。

    翌日。

    少帝诏告天下,二宫太皇,随送嫁船队,北巡蓟国。不定归期。

    蓟王无小事。二宫太皇如此持重,亦合情合理。再者说来,二宫风平浪静,并无兵戈之声,更无空穴来风。当如少帝所言,无有宫变。乃出二宫太皇本意。

    洛水,华云号。

    “不可。”闻董太皇所想,窦太后断然摇头:“大汉天子,岂是儿戏。贵子焉能假冒。”

    董太皇岂能甘心:“贵子自幼养在深宫。与一众逐鬼童子为伴。无有外人窥其身份。你我姐妹若认定,何人敢反驳?”

    “如何后所言,二人相貌,天差地别。蓟王与先帝,君臣同契。是否先帝子嗣,一眼可辨。且蓟王为人,天下皆知。如何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伪乱真!”窦太后再劝。

    “妹妹所言,字字珠玑。”言及蓟王,董太皇幡然醒悟。若无蓟王鼎力相助,单凭董太皇一人,如何能逆天行事。

    颓然无语,乃至积郁成疾。一路竟卧床不起。

    窦太皇遂命蓟国良医,登船诊治。

    先保住性命要紧。

 1。31 垂绥琬琰

    人的名,树的影;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又说,君前臣名。名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备少时名平,后得名备。公孙长姐,一身二主,公孙岚、烟,破而后立,恢复本名公孙妍。刘备更历经“刘平之乱”,明隐二主,麒麟合一。得『真我』,方配『真名』·『刘备』。

    七位小姐姐,慕容嫣、苏绾、拓跋缃、阎碧、秦黛、狄霜、孟黎。刘备煞费苦心,不惜只身夜登太仓,入折桂馆豪掷亿钱,与一众大内官虚与委蛇,这才如愿取得真姓名。

    “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曄其扬华。”

    七位小姐姐,乃刘备红颜知己。母亲遂以七颜命名。岂料被曹节暗中替换的安素,其名亦循此例。“素,白致缯也。”

    果然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然,安素是其真名否?

    再往深处想。阿斗之母,得其真名否?

    蔡少师二女,取名“琬”。

    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传》:“垂绥琬琰。”

    注曰:“《汲冢周书(竹书纪年)》(记载),(夏)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斲(zhuó)其名于苕华(美玉)之上,苕是琬,华是琰也。”

    后世遂有“夏后苕华刻,周王重璧台”之句。

    二女皆取夏后(夏朝王后)之名。蔡少师之意,不言而喻。

    蓟王羡仙。

    蓟国长安令甄逸小女,取名“宓”。乃洛水女神之名,亦见良苦用心。

    先前,巫山神女降为试儿之礼。董骠骑并何车骑,同登玉堂殿。见武夫雄壮,遂闻其名。得知“胡车儿”,嗟叹“毁于儿名”。亦可作证,时下名字的重要性。

    言归正传。

    二宫太皇,送嫁北巡。

    长信、永乐宫人,进出有度,一如先前。此亦佐证,并无宫变传闻。何后神来一笔。截下王美人贵子。除少帝心头大患。少帝投桃报李,释放何车骑并满门家小及幕府属吏。又擢升董卓为光禄勋,以为安抚。

    何苗获释,闭门不出。亦知避嫌。少帝心领神会,必是太后授意。

    一场宫变风波,消弭于无形。于少帝及整个洛阳朝堂而言,皆是重大利好。背后赢家,非何后莫属。

    蓟国,临乡城。王宫,灵辉殿。

    自陈寔亡故,紫渊王子馆便少一大贤。蔡少师等联名上疏劝谏,请蓟王另择大儒,补文范先生身后之缺。

    蓟王于是专开朝议。问计群臣:海内大儒,何人可继文范先生之位。

    便是奉国守孝的博士祭酒陈纪,亦素服出席。

    蓟王话音刚落,百官齐看陈纪。

    陈纪起身奏报:“禀主公,臣,窃以为,慈明先生可继之。”

    闻此言,百官嗟叹。

    刘备心中一动:“可是无双慈明?”

    门下祭酒司马徽答曰:“正是颍川荀爽。”

    荀爽一名谞,字慈明。经学大家,出身“颍川荀氏”,名士荀淑第六子。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桓帝延熹九年,曾被太常赵典举为至孝,拜郎中。上书请进孝道,行三年之丧,正男尊女卑之义;讲礼制,“省财用,实府藏”,“宽役赋,安黎民”。书报禁中,遂弃官而走。

    为避二次党锢,隐遁汉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

    黄巾乱后,党禁解除,相继为三公五府所举,皆未应命。

    刘备遂看向幕丞荀攸:“公达以为如何?”

    “臣,亦如此想。”荀攸答曰。

    幕丞荀攸,曾举家门,荀悦,荀衍,荀谌,荀表,荀棐,荀祈,叔侄六人,一同出仕。震动天下。

    叔侄六人,分授文安六城之长。安置数十万黑山众。不出月余,政通人和,气象一新。“五尹之南”陈群,曾赞:“荀氏七贤,当今无对(无双)。”

    颍川荀氏,出仕蓟国,几成惯例。

    刘备又看向侧席女官之首:“仆射以为如何?”荀爽乃中书仆射荀采之父。

    荀采起身答曰:“臣,并无异议。”

    刘备欣然点头:“如此,当安车蒲轮,请来慈明先生。”

    “臣,遵命。”门下祭酒司马徽,起身领命。

    凡徵辟敕令,皆门下署操办。门下督郑泰,数月前远赴西域,至今未归。主簿孙乾,资历尚浅。此去徵辟颍川硕儒,唯司马徽亲自出面,不至失礼。

    关东群雄,阻断交通。所幸蓟国海市往来不断。大江之上,更有幕府水衡都尉,巡弋舰队。此去当无惊无险。

    事不宜迟。散朝后,门下祭酒司马徽,这便携蓟王诏命,远赴汉滨,征辟硕儒荀爽。

    博士祭酒陈纪,举荐有功。擢升为门大夫。循例,宫职为加官。若官秩不及,当于宫职比同。博士祭酒为千石俸。擢升门大夫,则领双二千石俸。

    除去举荐有功,蓟王亦念文范先生旧情。厚赐其子,以为哀荣:“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蓟王行事,有礼有节,有凭有据。

    群臣叹服。

    二宫太皇之事,主记蒋干,已先行奏报。不料稍后又得黄门令左丰密报。言,王美人贵子,被何后所劫。

    待群臣出殿。蓟王又留一众肱股重臣,商讨对策。

    “可惜未尽全功。”中丞贾诩,一声叹息。

    荀攸言道:“此乃天意。”

    王傅黄忠言道:“骤失贵子,董太皇即便身怀先帝《起居遗诏》,亦无从废长立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