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822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822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吕布独有,众皆全无。

    张济心中忧惧,可想而知。

    若就事论事。是非功过,秉笔直书。张济亦全然无惧。奈何朝廷之事,往往党同伐异。若假诛贼凶为名,暗行血洗。诛尽西凉武人。由关东士人,把持朝政。如此一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恭送吕布出北军大营。张济面沉如水。

    侄张绣进言:“王太师,欲行‘东西制衡’,故钝刀割肉,徐徐途之。奈何西州武人已如惊弓之鸟,稍有不慎,必生兵乱。洛阳百里之地,断难保全。叔父需早做打算。”

    “另投明主可乎?”张济不置可否。张绣心意,焉能不知。奈何先机已失。且今张济贵为卫将军,若北投蓟国,又当屈居何位。

    “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见张绣无言,张济遂道破心意:“且鄙语亦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待大势已定,再投明主不迟。”

    “叔父明见。”张绣不与相争。

    “传令。严守大营,无令不离。”

    “喏。”

    东郭,建阳里,王允府邸。

    见府前中门大开,仆从进进出出,匠人忙忙碌碌。便有胖大豪商,手持名刺,近前询问:“王太师在否?”

    “足下何人?”便有苍奴,驻足相问。

    “某乃故人。”豪商举刺笑答。

    “既是故人,焉能不知,太师已迁万岁坞。”苍奴拒而不受。

    “闻万岁坞,本是罼圭苑,乃董卓所建。”豪商忙问:“王太师岂会与贼同流合污。”

    “足下有所不知。”苍奴答曰:“先前,陛下将万岁坞中宅邸,分赐太学博士并诸生。后诸生请命,求太师迁府,早晚耳提面命,指点训词文章。太师推辞不过,遂成一段佳话。”

    “原来如此。”豪商忙问:“可是鱼梁台。”

    “正是。”苍奴答曰。

    “多谢。”豪商称谢。

    “不送。”苍奴恭送。

    “王允非沽名之辈,为何如此行事。”豪商略作思量,这便醒悟:“乃为示好关东士族。”太学生,多出关东。王允善待读书人,便有示好关东名门之意。

    心念至此,豪商遂加快脚步,赶往南郭罼圭苑。

    鱼梁台上。

    王允正襟危坐,表情肃然。便是殿中歌舞升平,百僚亦无心观赏。史书言王允:“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果不其然。

    不其侯伏完,今为太仆。见一潭死水,鸦雀无声,遂捧杯相敬:“太师,似有心意未决。”

    王允举杯同饮。落杯后答曰:“如君侯所见,八关不稳,军心不安。十万大军,何去何从,尚无定论。迟恐生变。”

    “车骑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伏完斟酌言道。

    “吕车骑,深知西州武人,故有此言。然我所虑,乃关东群雄,并寿春废帝。”王允实言相告。

    伏完心领神会:“先前,董卓将麾下兵士,分置东西。关东西守,关西东守。故能无事相安。今太师欲取关东将校而代之。恐激关西将校兵变。”

    “故戒急用缓,徐徐图之。”王允言道。

    “如此,恐事得其反。”出言之人,正是少府张俭。

    “张公有何高见。”王允请教。

    “老朽窃以为,宜当速决。八关锁固,分布四野。彼此尚未及勾连。只需携一道诏命,各关即刻土崩瓦解。如车骑将军所言,罪首恶,赦从众。再行犒赏三军。则军心可用。兵乱自解。”

    “不可。”王允答曰:“董贼将亡,军心浮动。若此时入营,恐激兵变。”

    张俭言道:“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当杀一警百,以全大局。”

    见王允沉思不语。不其侯伏完言道:“八关锁固,易守难攻。万一贼将据险自守,久攻不下。反被关东所轻。”

    闻此言,王允轻轻颔首:“兹事体大,容后再议。”

    不料张俭一声长叹:“太师诛贼何其雷厉果决。今何以犹豫不决。”

    王允深看张俭一眼,未置一语。起身自去。

    群僚急忙躬身相送。

    待起身,不其侯伏完,急忙离席相劝:“少府慎言。”

    “君侯何故?”张俭佯装不解。

    “少府乃天下党人之首。先前与董贼颇多往来。太师念及少府重名,故不忍相害。”不其侯伏完,实言相告:“今论国事,毋论私交。何以言太师之功过得失?”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张俭笑问:“莫非太师除外?”

    “这……”不其侯伏完,顿时无语。然毕竟容人雅量,又劝道:“少府切记,只论国事,毋论其它。”

    “老朽深谢。”张俭肃容下拜。然眼中深意,一时难明。

 1。289 四面树敌

    群僚鱼贯出殿。列队乘车出园。

    遵照王允之意,万岁坞,四门大开,洛阳百姓,皆可往来。更加入住多为太学师生。恰逢春暖花开,和风徐来。出游会友,络绎不绝。且万岁坞,本是皇家苑囿,坞中美景如画,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盛况空前。

    董卓一朝毙命,三族覆灭,四散朋党。洛阳气象,为之一新。自王允主政,革除先前种种弊政。尤其废止三铸小钱,重铸四出五铢。令劣币逐良币之害,迎刃而解。民生向好,百姓称赞。

    王允生平,更广为人知。其人刚正不阿,隐忍持重。居太师高位,当大有所为。洛阳朝野,皆长出一口浊气。苍天有眼,苦尽回甘。

    唯一隐患。洛阳八关,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四关,皆由西凉兵把守。此四关,乃关东进出洛阳之咽喉。关东群雄,素俸合肥侯为主,与洛阳互有攻守。若趁军心不稳,雄关有失,关东联军长驱直入。废南宫少帝,大势去矣。

    太师府,鱼梁殿。

    收弘农豪商名刺,王允面无表情:“引入后殿一见。”

    “喏。”

    少顷,豪商车驾登台,步入后殿。

    “见过王太师。”此人正是女扮男装,史夫人。

    “夫人免礼。”王允磊落。既承诺在先,自不会闭门不见。

    “敢问太师,此去蓟国,事成否?”史夫人亦不见外。

    “回书在此。”王允遂取使者张种,六百里传书视之。

    史夫人不疑有他,急忙接过。扫眼一看,黯然失色:“蓟王真人臣也。”

    “蓟王言,‘妄言废立,取祸之道’。”王允面无表情:“我若强为,蓟王恐传檄天下,兵谏洛阳。”

    史夫人亦知不可强为,遂进言道:“若献鸩酒一杯……”

    “夫人慎言。”王允勃然怒斥:“大逆弑君,非人臣所为。”

    史夫人却浑然未觉:自顾言道:“若董侯无故暴毙,蓟王当另立麟子阿斗于易京甘泉宫。”

    “送客。”王允拂袖而去。

    “喏。”刀斧手一拥而入。

    史夫人再拜起身。无视利刃环抱,从容自去。

    王允列上公之首。位高权重,府中焉能不陈列死士。史夫人实不意外。且“妄言废立,取祸之道”,乃出蓟王明示。言下之意:无论何人,凡妄言废立,皆自取其祸,无怨旁人。

    蓟王传檄天下,身死族灭,旦夕之间。

    外舅王允如此。弘农王亦如此。无人例外。

    有蓟王道义盖顶,王允无需自食其言。然史侯终归空欢喜一场。且史门弟子,平白无故,为人所用。史夫人亦难免心有不甘。

    此去,断不会善罢甘休。

    “王允四面树敌,大祸将至也。”平乐会上,党魁张俭,举杯慨叹。

    “先生慎言。”侧席景顾,低声谏言。

    张俭不以为意:“座上高朋,皆我党人。有何不可言,不能言。”张俭一反常态。

    平乐会,名动京师。凡能被党魁奉为座上宾,必声名鹊起。多有太学生,自投门下。为求出仕之机。

    见与会嘉宾,清议朝政。论及得失,口无遮拦。

    景顾又劝道:“王太师以万岁坞中精舍,授予太学诸生。焉知馆中无有被其收买者。”

    张俭置若罔闻。与宾客高谈阔论。妙语连珠,百无禁忌。

    景顾心中忧惧,可想而知。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王允既能杀董卓,还有何人,杀不得。

    且王允本就有重名,且出身名门世家。与董卓等西凉莽夫,顾及名声,恐为千夫所指,故对党人颇多善待。截然不同。

    说名士相轻,亦难言尽。一言蔽之,若杀张俭,能以儆效尤。王允则必杀之。

    许是因董卓身死族灭。故党魁一时喜大忘形。觥筹交错,击节而歌。

    人生得意须尽欢。

    放浪形骸,不觉酩酊大醉。

    恭送宾客尽兴而归。景顾急入内室,服侍张俭。

    不料党魁,竟正襟危坐,醉意全无。

    “先生,何故如此?”景顾惊问。

    张俭目光清冽,名士风范:“子瞻毋疑,酒后戏言,皆有意为之。”

    “弟子愚钝,请先生明示。”景顾求问。

    “你自入我门,改字子瞻。顾后瞻前,明哲保身,乃万全之备也。”张俭言道:“天下大势定矣。汉室病入膏肓,不可救也。又岂是王允、吕布之辈,可以回天。”

    “先生自登朝廷,种种行事,弟子皆有窥见。”景顾问道:“窃以为,无论何进、董卓,皆非明主。先生折身屈就,又岂为只报党锢之仇乎。”

    张俭欣然点头,遂实言相告:“为师,乃受‘(太平)圣女’所托。掌天下残局。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何来圣女,何来残局。”景顾骤然得闻,如何尽知。

    张俭遂将前后诸情,娓娓道来。

    景顾惊怖,可想而知。不料党魁,竟是黄巾余孽!

    “岂不闻神上宗师之事乎?”党魁不为所动。

    待稳住心神,景顾又问道:“恩师何所求?”

    “『汉室三兴,天下太平』。”张俭掷地有声。

    闻此言,景顾不由涕泗横流。心头虽有千言万语,却哽咽难言。无法自已。

    “王允不杀我,如何能服众。”张俭笑道:“自党锢祸起,为师望门投止,牵连甚众。无辜惨死,家破人亡。此时归去,亦是心中所愿。”

    党魁求死也。

    景顾一时泪如雨下。

    张俭宽慰道:“为师若得善终,党人皆不得善待也。唯以死殉节,党人复起有望矣。‘求仁而得仁,伯夷、叔齐又何怨?’”

    言罢,张俭离席,将景顾亲手扶起。

    待其止住悲伤,这才以心腹之事相托:“党人十不存一。然天下尚未归一。诸贼亦未投子。残局不可尽废。为师去后,当由子瞻,续掌天下残局。三兴汉室,天下太平。”

    “三兴汉室,天下太平。”景顾咬破舌尖,强行开口。

    “为师,可去矣。”张俭言尽于此。

    果不其然。

    不等天明,便有阿谀投机之辈,潜入鱼梁台,告知席间隐秘。

    “张俭老贼,自寻死路。”王允怒极反笑。

 1。290 春王正月

    兖州治,昌邑。

    兖州牧曹操,于众僚属,齐聚一堂。

    曹操遂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

    “明公欲将州治,徙往何处?”别驾陈宫,起身奏问。

    “吾观鄄城,最为适宜。”曹操言道。

    “此城,位大河南岸十八里处,乃河上之邑,最为峻固。”治中程立心领神会。

    曹操言道:“且又是昆吾旧壤,颛顼遗墟。尧葬谷林,舜耕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谷林、历山、雷泽,均在县境之内。”言下之意,鄄城人杰地灵,乃兴盛之地。

    主簿荀彧,闻弦歌而知雅意:“明公欲据坚城,扼河、济水路。静待时变。”

    陈宫亦深以为然:“兖州据河、济之会,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东带琅邪(琅琊),地大物繁,民殷土沃,用以根柢三楚,席卷三齐,直走宋、卫,长驱陈、许,足以方行于中夏矣。”

    曹操欲将州治北迁。除去扼大河上下水路,亦又远避淮泗诸王之意。

    兖州土地丰饶、水气丰沛。东临徐州、西依司隶、南接豫州、背靠青、冀。亦可谓兵家必争,四战之地。时,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阴、东平八郡国。境内巨野大泽,并雷、菏二泽。曹兖州自到任,便效蓟国督亢、雍奴、掘鲤、文安等泽薮,兴港津,立水砦,通航道,练水军。筑堤凿渠,灌溉良田。数年大治。

    《周礼·夏官·职方氏》,“河东曰兗州”,“其畜宜六扰,其穀宜四种”。疏曰:“四种,黍、稷、稻、麦。”

    换言之。兖州上古时,便兴稻作。

    北疆稻作,兴于蓟王。蓟国粳米,贩运四海。风靡十三州。兖州亦不例外。尤其支渠四通,水网纵横。非但境内再无水患,民众舟船往来,亦迅捷方便。

    兖州因而大兴。

    诚然,兖州豪强遍地,坞堡林立。不如蓟国千里白泽,万丈高楼平地起。换言之,今汉二百年所积弊政顽疾,兖州亦沉疴深染,无有例外。

    今季案比,不及八十万户。将将四百万民。

    远不及蓟国二百万户,千五百万众。

    蓟国大汉一藩,自当实至名归。

    蓟王言,将国中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曹孟德,深以为然。然具体施为,却重重困难。首当其冲,撤村并邑。豪强世家,立坞中野。周遭良田环绕,垄断四野。更加坞堡之中,为所欲为。如何肯迁入城中栖身。

    逼急。豪强大姓,遂勉为其难。城中立宅,遣族中弟子,二三老仆,充当门面。阖家老小,仍居于坞堡之中。轻易不出坞门半步。

    若非陈宫等心腹,再三劝阻。曹操几欲发兵,强攻豪强坞堡。将堡中农奴佃户,悉数迁出。如荀彧所料,隐匿人口,当不下百万之众。

    曹操北迁州治,濒临大河。亦有用兵之心。

    目视群僚,曹操以心腹之言相告:“董卓既灭,董侯难保。更加洛阳八关,十万守军,谣言四起,军心惶惶。王允、吕布,恐难善终。操,窃以为。董侯若亡于萧墙之内。玄德当另立新主。”

    陈宫遂问:“若果如此,明公又当如何?”

    “我与本初,并玄德乃至交。”曹操答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