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968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968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齐民之家,凡有营造。需良匠一人,工匠、工师、能工、工徒不一而足。若是官造,最低亦需大匠牵头。营城非匠师不可。择址必出大匠师。诸如此类。

    医者职称,亦分十级:医(校)生、行(游)医、(坐)堂医、良医、名医、大医、医师、大医师、医宗、大医宗。十级大医宗,亦为民爵九等“五大夫”。

    商人职称,亦分十级:贩夫(贩妇)、游商、处商、市商(贾)、良商(贾)、商家、大商家、豪商、国商、王商。

    子钱十家,并交易所一众券商,皆是豪商。前辽东豪商田韶,贩卖三支舰队,为国经商,便是国商。为王经商者,尚未出现。若东海麋竺转投蓟王,可为王商。代理蓟王家商事。

    就常人而言。除职称外,民爵晋升,另一个重要依据,便是税赋。

    国之石民,士农工商。皆有晋升之路。

    且最大程度,匹配民爵。爵民日增,乃国策既定。特权亦逐级开放。田宅岁俸、妻妾车马,吃穿用度,衣食住行,不一而足。便是出路。

    甄都,朔望朝会未果。董侯专开朝议。

    公卿就位,百官列席。

    董侯先问:“荆州牧,遣使上表。言,淮南袁术、江东袁绍,似有所动。欲兵分二路,侵掠州郡。众卿以为如何。”

    言罢,董侯先看太师。见王允闭目养神,便知其意。又看太保曹嵩。

    上公之争,暗流涌动。朝野上下,水深火热。董侯虽年幼,亦悉知。

    曹太保,心领神会:“启禀陛下。荆州虽称八郡,然南阳毁于大水。余下七郡,为大江所断。江北接袁术,江东伏袁绍。二袁不服王化,常有吞并之心。以一州之力,御交、扬二州之兵。刘景升上表求援,亦尽人臣之事也。”

    时局正如曹嵩所言。董侯遂问:“太保以为,该当如何。”

    曹嵩答曰:“回禀陛下,何不加官以持重。”

    闻此言,王允徐徐睁眼。

    “太保以为,当加何职。”董侯急忙追问。毕竟年少,有失稳重。见诸侯有难,心中急切,溢于言表。更何况天下三分,荆州心向甄都,且又是关东第一富庶大州,跨蹈江汉。扼汉中史侯东进,防江东合肥侯逆袭。还需御淮南袁术于州境之外。以一敌三,身上重担,可想而知。

    “老臣窃以为,非雄职,不足以震慑二袁。”曹嵩并未明言。

    然董侯,自有答案:“袁术为江东车骑将军,袁绍为江东大将军。若要与二袁相比……”

    “启禀陛下。”王太师终于开口:“江东二袁,岂能与辅汉大将军,蓟王尚父相提并论。”

    言下之意,二袁尚不能与蓟王相比。岂能令刘景升,与蓟王并肩。若惹恼蓟王,万事休矣。

    “太师言之有理。”董侯如何能不醒悟。

    一切皆不出曹嵩所料:“董贼曾言:‘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今据江东,兵势强盛,老臣自度势,刘荆州实不敌之。”曹嵩绝非危言耸听。

    与小霸王割据江东,全然不同。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二袁天下知名。更得合肥侯,皇权庇护,大义傍身。江东士族,望风归降。且与曹操《抑兼并令》下,与名门反目成仇,形势大不同。

    “袁绍,据土人雄,爱士养名。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收英雄之谋,假士民之力,东苞巨海之实,西举东吴之地,北阻江淮天堑,南有劲弓越骑,地方二千里,众数十万,可谓威矣。”睨视王太师,曹太保掷地有声:“何况二袁乎?”

    “袁术,末世奸雄也。”六雄传言,董侯亦知。忽童心未泯,转而问道:“六雄各有其人,为何无蓟王在列。”

    王太师微微一笑:“陛下明见,蓟王不在六雄之中。”

    “因何?”董侯必有此问。

    “蓟王乃人主也。”王太师掷地有声:“老臣窃以为,当居『不世雄主』也。”

 1。26 王立义法

    蓟王乃汉室宗亲。于汉家天下言,乃是主。

    故不在六雄之列。

    “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注曰:“不世者,言非代之所常有也。”言指,非一世所能有。是谓罕有,引申为非凡。

    此语与稍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异曲同工。庸主不能用良臣。“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于是《荀子·王霸》:“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

    《商君书·修权》:“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便是许攸所言,“投君之所好,毋投君之所恶”。

    如何规范?

    是故,“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

    法,王法也。约法三章前,需先为人主。如何为王?义立而王。于是,『王法,立义也』。用后世话说。王法,必须惩恶扬善,维护公平正义。

    足见,诸子百家,儒、法、道。义理皆是相通的。

    董侯机敏。

    与王太师,一问一答。看似童心未泯,却令殿中百官,各有心得。

    如二袁,不过六雄之一。蓟王却是雄主。刘景升,甚至不在六雄之列。如何与雄主并列?若一意孤行,必激蓟王怒。若无蓟王,忠君之事。甄都顷刻间,飞灰湮灭。何必二袁来攻。

    百官心思各异,朝堂一时落针可闻。

    便是曹太保,亦不敢轻易触蓟王虎须。

    董侯眼中,一闪得色:“荆州之事,当做何为?”

    尚书令桓典,持芴跽奏:“回禀陛下。臣,窃以为,先除淮南袁术,可解荆州之危。”

    桓典一语道破关键。袁术好比一颗獠牙,深嵌关东腹地。只需逐走袁术,江北防线,上下通连。足可防江东逆袭。更有甚者,淮南乃合肥侯封国所在。若能被甄都所据,可灭江东嚣张气焰。

    “何人可除袁术?”董侯顺势发问。

    “先前,卫将军曾掘环渠,火攻寿春,逐合肥侯过江。”不其侯伏完,持芴跽奏:“何不令卫将军,再除袁术,竭尽全功。”

    卫将军曹操,兼领司隶校尉。亦是三独坐之一。闻此言,曹孟德眼中,戾芒一闪。

    不等曹太保,朋党反驳。董侯居高下问:“卫将军,以为如何?”

    “臣,愿往。”曹操不动声色,持芴而跽。必有人阻拦,何须自辩。

    “曹太保,意下如何?”董侯又问。

    果不其然。“老臣,窃以为。乱臣贼子,尚未诛尽。卫将军需护甄都周全,不宜轻动。”曹嵩答曰。

    “敢问太保,何来乱臣贼子。”不其侯伏完,持芴发问。伏完位居九卿,当可一问。

    “小沛吕布,淮泗宗王。”曹嵩朗声答曰。

    “这……”百官失声。不料曹嵩竟将淮泗宗王与吕布,相提并论。

    话说,曹嵩洛阳丢官后,辟祸琅琊。待曹操得势,又举家迁往甄都。若非偶遇蓟王门下,必举家被害,无可幸免。岂有今日上公之位。何人指使,曹嵩心中必有疑凶:“袁术不过二郡之地,又孤悬江东之外。何恃而不恐也?”

    便有御史中丞荀彧,闻风奏事:“闻,袁术以传国玉玺相质(押),与陈王宠暗结同盟。”

    便有太尉赵谦,持芴跽奏:“此乃风闻,不足为信。”

    赵谦,字彦信,蜀郡成都人。太尉赵戒之孙,去年,以光禄勋为太尉。太尉马日磾,迁官太常。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荀彧出口成章:“不可不防。”

    司空种拂,亦进言道:“如御史中丞所言。传国玉玺,兹事体大。洛阳二宫大火时所失。闻先为孙坚得于井中,后为袁绍窃据,献宝于合肥侯座前。今江东亦不见玺。陈王宠素有大志。若得传国玉玺,恐生异心。”

    种拂,字颖伯,名臣种暠之子,洛阳人氏。去年,代朱儁为司空。朱儁迁司徒。大司农仍为张温,廷尉亦是皇甫嵩。

    曹嵩乃大宦官曹腾养子。“(曹)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

    正因“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故曹腾所积政治遗产,方能为曹嵩、曹操父子所承。甄都上下,朋党无数。甚至大司农张温,亦与之相善。每每附议其言。

    言及传国玉玺,董侯亦知事大:“若果在陈王处,何不索回。”

    太尉赵谦答曰:“正因无有定论,故难取之。”

    董侯叹道:“陈王果有异心乎。”

    曹太保遂言道:“正因陈王,忠奸难辨。故不可不防。且逆贼吕布,副将张超,仍驻陈国大营。卫将军若征袁术,甄都危矣。”

    见百官频频点头,曹嵩话锋一转:“武威将军公孙度,奋武将军公孙瓒,号公孙二雄。二雄择其一,可灭袁术孤军。”

    “太师以为如何?”董侯求问。朝议至此,逐渐明朗。欲除荆州之危,必先逐袁术。不然,唯放权刘表,加官以持重。然若加刘表为大将军,恐激恼蓟王。故此议作罢。

    然关东形势,扑朔迷离。吕布屯兵小沛,淮泗宗王,心思莫辨。卫将军曹操,需拱卫甄都,不可擅动。论能征善战,唯剩公孙二雄。却不知王太师,意下如何。

    “回禀陛下。奋武将军公孙瓒,可攻淮南。”王太师果然大局为重。

    “便依太师所言。”董侯暗松一口气。

    从始至终。执金吾王斌,皆不置一语。谓“好事多磨”。又说“宜缓不宜急”。刘表所求乃大。即便无上公之争,亦非一日之功。待甄都朝堂,穷尽对策,仍不能逐袁术过江。必有人旧事重提,加官刘表以自重。那时,百官束手无策,唯有听之任之。事可成矣。

    奋武将军公孙瓒,临危受命,厉兵秣马。已备雪化路开,攻淮南,逐袁术。

    春,正月,辛丑,赦天下。

 1。27 天下达义

    受人请托,为人办事。应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切记不可强为。

    譬如今日朝议。从始至终,曹氏父子,皆未替刘表,只言片语。甚至董侯亲口追问,曹嵩亦避而不答。深谙此道也。

    实则,荆州别驾蒯越,早与曹氏父子,达成默契。

    只需求得“并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惟其所裁”。刘表必投桃报李,与曹操结盟,共进退。

    毕竟甄都,非曹氏父子一言堂。上公之争,关东尽知。唯恐曹嵩力有不逮,荆州别驾蒯越又与骠骑将军董重,执金吾王斌,暗通曲款。二家联手,当可扭转乾坤,力压王太师一系。

    更有甚者。刘表大力疏通汉水航道,重筑樊、邓二城。与上庸往来密切。闻汉中史侯,亦常遣使往来荆州。

    天子都甄,刘表虽遣使贡献,然又与汉中史侯相结。治中邓义(羲)屡次劝谏,表不听,答义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汉室,此天下之达义也。治中独何怪乎?”

    谓“内不失贡职”,言指臣服甄都,四时贡献,不失臣节。

    又谓“外不背汉室”,言指与汉中史侯,同属宗亲,于家国天下,往来榜村,亦是分内之事。

    邓义辞疾而退,终(刘)表之世,不为其仕。稍后流离于江东,与袁忠、袁沛、桓邵、桓晔等人为友,待袁绍攻略江东,与袁忠、袁沛、桓邵、桓晔等人,一同出仕合肥侯。

    两头下注,又岂止刘表一人。

    今,天下三分,群雄并起。又有何人能言,稳操胜券。便是陈王宠,亦与袁术、吕布,甚至蓟王,或明或暗,兼有盟约傍身。

    关东乱局,可窥一斑。

    小沛,车骑将军营。

    彭城相王盖长史刘优,去而复返。

    吕布亲出相迎,共入大帐。

    宾主落座。吕布笑问:“子良且说,王相何所言?”

    “回禀将军,明公言,厉兵秣马,三月之中,必有用武之处。”

    “哦?”吕布一愣。这便看向陈宫。本以为彭城相王盖,不过暗中行事,必无所作为。岂料竟定下三月之期。

    电光石火,陈宫似有所悟:“莫非,王太师,果迁旧都乎。”

    此言一出,满帐皆惊。

    刘优慨叹:“公台果称足智。”

    “敢问子良,此乃王相之意,还是太师之意。”陈宫急忙追问。

    “明公岂能违命?”言下之意,必是奉命行事。彭城相王盖,乃王太师长子。于公于私,必是奉太师之命。

    四目相对,张邈心领神会。遂请刘优,别帐休息。

    待张邈重入中帐。陈宫已厘清思路:“闻刘表遣别驾蒯越,甄都上计,至今未归。再思彭城相王盖行事。甄都上公之争,恐难善终。”

    陈宫足智多谋。帐内众人,无不言听计从。

    主簿张邈求问:“公台且明言。”

    “某(我)以为,刘表欲与曹氏暗结同盟。故王太师遣子,与我(方)结盟。甄都天子,已敕令奋武将军公孙瓒,攻略淮南,欲逐袁术。若将军趁机起兵。甄都无人可用,必遣曹孟德,引军对垒。时甄都空虚,此时朝廷西迁,曹氏追之不及。”

    “武威将军公孙度。”张邈幡然醒悟。

    先前,王允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命公孙二雄,将兵入兖。拱卫甄都天子。以均曹操之势。时,公孙二雄,领兵初至。人生地不熟,根基尚浅,不敢妄动。今已扼固,甄都内外。朝廷百官,大汉天子,皆稳如泰山。正当大用。

    “如此说来,王太师遣公孙瓒南下,乃轻敌之计也。”吕布亦有所悟。

    “时人皆知贾文和,破羌连环计。却不知王太师,亦惯用之。”陈宫眼中一闪精光:“曹孟德虽有荀文若、程仲德,恐亦未可尽知也。”

    此便是连环计的高妙之处:环环相扣,貌似无害。

    八厨之张邈,却难免生疑:“王太师,若欲强为,只需蓟王一声令下。曹太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