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扶明录 >

第245部分

扶明录-第245部分

小说: 扶明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三桂心血来潮,说观摩宫字营训练,见其弓马娴熟便有了比试之心,提议午后组织一场军演,双方各出三百人一较高下。

    常宇断然拒绝,理由简单,即便是军演也会出现伤损,大战在即当全力御敌,吴三桂只好作罢,心中却揣测,应是小太监心虚,毕竟论拳脚宁远军不敌宫字营,但论弓马骑射宁远军虽已名存实亡,然则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

    而他却不知道常宇拒绝的理由除了大战当前,不想让部下受伤外,实则还是想给吴三桂多留些脸。

    宫字营自第一次出京后,弓马骑射的训练从未间断,在太原期间更是各种对抗演练,周遇吉的人马,腾骧卫的人,金吾卫的人,甚至连晋王府的家丁,全都对抗过!

    虽说实战未必如宁远军,但对抗演练只恐能揍的宁远军叫爸爸,毕竟宁远军两年多没打过仗了,甚至日常操练都不知进行过几次而已。

    天已晌午,总兵府置了饭菜,常宇突又想起早上萧然想他汇报的另一件事,一夜之间城中冻死难民七十八人,便向吴三桂提及,希望其尽最大努力安置。

    吴三桂却也不以为然,此时军情紧急,眼下官兵都无法安置又如何安置这些难民,哪里还顾得上这些难民,打仗死人都是成千上万,死几个难民心下无感,暗道小太监假惺惺,嘴上却也是应了。

    常宇见他神色便知这种事吴三桂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也知眼下形势危急,根本难以顾及其他,不由叹息,乱世人命如草芥。

    晌午过后,宫字营轻装出城,除了李铁柱率五十太监军留守负责常宇安保,余下连同家丁全部进山,银车交付总兵府,只待少许粮草,奔西山而去。

    宫字营预先进山隐藏,消除痕迹可在关键时刻奇兵突袭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可眼下清军未至时在山中构建一些工事,以应对不测。

    西门城上,常宇目送宫字营入山,目光所及四下,白雪皑皑,唯正北壕沟正西点将台露出泥泞不堪的黑土,若是再下一场雪,把这痕迹掩了,那真是完美了。

    可不是,吴三桂说着抬头望了一下天空,突然一声惊叫,天空又飘起了雪花!

    “真是天助我也”常宇大喜,扭头问吴三桂“边关以前这么时候也下雪么?”

    吴三桂点头,边关农历九月底就会下雪,过年后三四月份暴雪封山也不足为奇,只是这种连下几天,下下停停的真的少见。

    。

第437章 水深火热中的多尔衮() 
有人欢喜有人忧,宁远城上,飞雪漫天,小太监就差翩翩起舞,可远在五百里外有人却焦头烂额,望着外边嘶吼的狂风暴雪,眉头拧成一团,出师不利啊!

    阜新往西十里山中有谷,谷中有村,村四面环山,莽莽群山叠嶂不见边际,村子四周帐篷旌旗林立,骡马成群,多尔衮集结的十三万大军行军至此,遇风雪止于此临时扎营。

    连续三天飞雪,地上积雪已快没膝,可恨的是老天爷还没有收手的意思,一直飘呀飘,飘呀飘。

    村子已被占为多尔衮等将领的下榻之地,每日除了看明城关图商议入关战事外,便是饮酒观雪,等待雪停进军,从阜新直奔西南朝阳,承德,直至京城正北密云处寻机入关,这一程近千里全是山路,预计半个月可达,至于粮草和辎重几无,因为他们是去抢劫的,走着抢着,抢着吃着。

    两年前松锦大战,多尔衮一举击溃明军俘虏洪承畴,祖大寿等明将,蚕食大明国土数百里,成了大清国建国以来开疆辟土第一人,战功赫赫不说,还是摄政王,此时的清帝福临还是个小娃娃,朝政大权皆为他一手把控。

    而如今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兵强马壮,按捺不住心中野心,加上此时大明境内形势混乱不堪,正是浑水摸鱼之际,从半年前就开始筹备再次入关的多尔衮,在月前闻贼军东征时,果断集结各部大军,这时贼军攻打太原的消息已传来,太原是大城,京城西大门,若失则后果不堪,明军定然集结大军前去应战,京城周边必然空虚,此时当真是入关大好时机,于是立刻发兵。

    可就在动身之际,又一消息送来,闯贼在太原折戟,调头逃往东边潞安府大闹中原,很显然清军的情报有些迟缓,毕竟相隔几千里。

    多尔衮和诸将商议之下,果断继续行军,闯军大败与大局无太多紧要,他胜了固然明廷是首尾难顾,他败了明军同样自伤八百,疲于应付,且必然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肆虐中原,还要去剿匪。

    所以多尔衮毅然进军,大举入侵。

    只是貌似出门没看黄历,老天爷给脸色看,连续几天风雪把他堵在这山窝中,多尔衮实是窝火,若是耽搁太久,所带粮草不足供应到大明边境,则会引发一系列困境。

    困境之后对他来说极有可能就是一击杀局!

    因为这次出兵入关对多尔衮自身来说也极其重要,不得出任何闪失,这其中事关他在大清国的一切身家性命。

    后世拍宫斗戏主要都是清宫戏,可后宫那点争宠龌龊事比之大清国的亲王郡王的权斗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甚至可以说历朝历代无出其右。

    去年皇太极突然暴毙,没留下任何遗嘱,国不可一日无君,按理说应该是长子豪哥袭位,但多尔衮此时战功赫赫,权势滔天,他也想做!

    于是立刻变成了明初差不多的叔侄争皇位,朝中文武也各自站了队,原本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加上豪格本身的正蓝旗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的镶蓝旗都拥护豪格登基,但多尔衮同母的两个战功赫赫,实力强大的兄弟多铎和阿济格极力拥护多尔衮上位。

    这两拨人为争皇位差点兵戎相见,最终谈判各自退一步,取其中让六岁的福临登基,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同时摄政。

    最终看似握手言和,实则凶潮暗涌,毕竟只是文斗已经搞死了好几个,比如代善的二儿子硕讬和孙子阿达礼。

    皇权跟前哪来的父子情深,兄弟手足,说杀就杀,汉人的皇家如此,清人亦如此,努尔哈赤当年杀长子褚英可是眼皮也没眨一下。

    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把持朝政俨然太上皇,实则他也心中清楚的很,此时如暴风雨中的一叶扁舟,说翻就翻。

    虽说他有几个战功赫赫的亲兄弟拥护,但反对他的也不少,同辈的有济尔哈朗和代善自不用说,子侄辈的以豪格为首,更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因为这些侄子辈,如豪格,尼堪,博洛,岳讬如今都是清军中的中坚力量,个个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在军中影响力极大。

    有趣的是这些子侄辈分虽然比多尔衮小一辈,但大多都和他年纪相当,甚至比他还大,比如代善家的老二,岳讬就比多尔衮大十三岁。

    没办法,努尔哈赤老婆多,儿子也多,一共十六个皇子,最大的褚英比老小费杨果整整大了四十岁,而老二代善也比老十四多尔衮大了近三十岁!

    古代早婚早孕,十五六岁当爹一点都不稀奇,大户人家孙子比儿子大的更是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在威胁势力,多尔衮必须以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当然他也知道若是出师不利,找他秋后算账的能从沈阳排到长白山。

    清军军营外,四个明军特使被清军团团围住,然后被狠狠的掼在地上,尔后一人从其身上搜出一封密信,匆匆往大营跑去了。

    半盏茶后,大营诸将皆收到摄政王的口谕,大帐议事!

    清军此番入侵,以摄政王多尔衮为大将军统领满蒙汉八旗军另外还有二鬼子朝鲜兵共计十余万,麾下全是战功赫赫有名的悍将,除了满蒙诸将,多铎,阿巴泰,阿济格,豪格,尼堪,岳讬等外还有三顺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可以说除了济尔哈朗和代善在沈阳监国外,大清国的悍将几乎全部出动,其野心可见一斑。

    当然带这么多大将出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多尔衮不放心!

    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我特么的在外打天下,转眼回来时,你却偷偷登了基岂非没天理了。

    帅帐中,诸将已集齐正在传阅吴三桂送来的那封乞师信。

    闯贼在中原刀锋无人可挡,势如疾风一路北上至保定府,京城岌岌可危,山海关总兵高第趁机拥兵作乱,本欲入关进京勤王的吴三桂不得以前来乞师,求清军发兵相助。

    帐内喧哗声四起,一时间吐沫横飞吵的不开交,就事论事逐渐分为两派,一可能是诈,二极有可能是事实,但大部分偏向明廷此时极有可能已危在旦夕!

    依据很简单,贼军东征时本就兵分两路,闯贼主力已让明廷调集所有兵力到太原去应对,结果中原空了,反倒让刘芳亮大杀四方无人可挡,而闯贼败后直奔中原会师,刀锋更利,明廷应对不及被他们打到京城南大门保定府也极有可能一点都不意外。

    至于高第造反虽说意外但又一点不意外,大明此时各地盗贼四起,南有张献忠,西北李自成,江南白旺,在看明廷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军阀割地拥兵自重,不听号令早已不是新鲜事,所以高第造反一点都不意外。

    至于认为有诈的则是怀疑,清军入关数次围过北京城,都没打下来,那帮泥腿子凭什么,而且此时不过尚在保定还未围城,吴三桂急个毛!

    但是你若一定说是诈吧谁也有说不上个实际理由,毕竟古往今来,国内出现动乱,借外军镇压的事比比皆是,此时明廷应对闯贼已是无力,关外的吴三桂是唯一可调人马,但却有被高第给堵在外边,此时求清军相助,不是没可能!

    此事若是真,绝对有暴利可图,最不济也可让明廷把宁远割让,把大清国土扩到山海关跟前,一想到如此,多尔衮就忍不住的浑身起鸡皮疙瘩,开疆扩土,大清第一人啊!那时候谁他们的还敢不服,还敢给我掰手腕!

    。

第438章 改道() 
吴钊是吴三桂的家将跟随他出生入死十余年,深的其信任此番和另外三人北上送信。

    半个时辰内他已被来来回回问了数次话,先是和另外三人一起,而后逐个分开问,期间各种恐吓恫吓。

    余下三人只说奉令保护吴钊前来送信,问贼军此时打到了何处摇头不知,问高第造反了?使劲点头,就这几天的事!其他事再问都是三不知。

    吴钊被带进帅帐,按明礼参拜多尔衮,却被帐前虎卫一脚踹到让他跪拜,惹的帐中诸将嘿嘿大笑,不得已只好跪拜见礼。

    多尔衮和诸将轮番闻讯,吴钊一一回答,最后还来了句“大帅若不信,可着人去打探虚实”。

    满清觊觎大明数十年,期间几次三番入侵,自是潜伏很多暗探奸细,甚至很多商贩也被其收买在大明境内大肆搜集情报,其中以清初八大皇商为最。

    只不过山高水远,千里迢迢,情报传递哪有那么快速和及时,大明边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两千公里都是长城雄关,深山老林,若是闭关,情报更是难以及时送出。

    也不可能随便寻段野长城翻越,到处都是深山老林,翻的过来未必走的出去,走的出去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何况最大的情报关口张家口此时已被东厂下令封关,可即便不封关,距离之远一来一回非半月难回。

    山海关距此算比较近,可高第造反必然封关,同样情报送不出来,所以眼下想让奸细查证一时间不可为。

    战机稍纵即逝,他根本没那么长时间等!

    情报真实性一时无法得到证实,那便反证一下假若吴三桂是诈,他有何企图?

    宁远弹丸之地,乃关外孤城又无险可守,仅兵马两万余军心疲靡,战备不足,根本不是清军对手,吴三桂总不会引自己过去要和清军决一死战吧。

    多尔衮和诸将怎么想都想不出吴三桂耍诈的理由和动机。

    而这时吴钊又言先前明廷侦得清军集结大军加上闯贼围攻太原京城告急,明帝着急兵马勤王,曾下旨让吴三桂从关外撤入山海关,后因撤退缓慢加上太原大捷,不了了之,然则尚未喘口气时,闯贼改道中原由正南北上直逼京城,吴三桂又被召撤入关内,但此时撤也撤不回了……

    多尔衮等人一听心中暗喜,闯贼东征之时,崇祯下旨召吴三桂放弃宁远撤回关内的时候他们是有所耳闻的,当时还窃喜凭空又得一城,疆土再扩两百里……

    也就说事情不管真假,宁远城都可垂手而得,甚至不需要自己动手,明廷自己就放弃了,白白捡了个大便宜,何乐不为。

    若吴三桂所言又是真,他出兵助其平高第叛乱便可再开条件,入了关若助明廷平贼那利益……简直无法想象!

    财帛动人心,江山更甚。

    如此大的利益在前,诸将皆心潮澎湃,嚷嚷立刻发兵前往宁远和吴三桂谈判,助其镇压高第叛乱时可趁机入关,甚至直接占为己用,真是越想也激动。

    然多尔衮行事历来小心谨慎,行军打仗更是如此,天上掉馅饼的事通常后边藏着陷阱,虽然想不出吴三桂耍诈的动机和理由,虽然也知道明廷现如今的确是深陷泥潭,随时土崩瓦解,但小心使得万年船。

    和帐内诸将商议一番后,便有了决策。

    第一,立刻遣探马去验证,清军势力此时最南已至葫芦岛和宁远城不过一步之遥,便是在关外那些三山五岳的好汉和他们多少也有些瓜葛,高第若造反了,动静自是不小,必有消息传出。

    第二,战机稍纵即逝,当派一支精骑兵做先锋前去宁远和吴三桂协商,大军随后便至。

    多尔衮这是确定要改变原有路线,调头奔宁远,收了这个便宜宝贝后,从山海关入关了。

    只是这先锋人马派谁去呢?

    诸将纷纷请令,其中以豪格和岳讬两人为最!

    多尔衮陷入沉思,宁远城小,但意义重大,若纳入囊中大明在关外国土尽失,番子大清版图又进一步,更很重要的是他老爹努尔哈赤两次折戟于此,此时谁若先取了,自是大功一件,意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