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扶明录 >

第59部分

扶明录-第59部分

小说: 扶明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京,剿过贼,其他都是小白,虽然锦衣卫牛逼,但他擅长的领域是搜集情报,缉捕追逃,审讯拷问,当然单打独斗锦衣卫中不乏好手。

    出了德胜门往东北便是一条通往昌平的大道,说是大道自然不能和后世的高速路比,但相对一般乡道已然算宽阔平坦。

    沿途并未甚风景,因前日飘雪,道路两旁俱是残雪茫茫,一望无际的田野,偶见杂林村舍一副冬日破败之相。

    常宇和吴孟明的马车并驾齐驱跟在银车之后,车子都经过改装,可坐可卧,遮风避雨舒坦至极,春祥以及几个心腹太监骑马侍其左右,这番出京宫中的心腹几乎全带出来了,唯一留下的是老胡。

    老胡也曾想跟着出来,说是几十年没出京,世界那么大想出去看看,且被常宇以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拒绝,毕竟他年纪不小,但更重要的是潘家窑那宅子必须有个心腹在那坐镇,所以老胡现在已经被调到那当管家了,不然也轮不到方三给常宇赶车。

    吴孟明撩起车帘,眼神不停的在周边的太监身上瞟,一个个绵甲头盔在身,跨刀背弓,气势迫人,若是外人怎么也不相信这些人是太监。

    “常公公,您这些手下一个个看上去够神气啊,不成想宫中还有这等挺拔人手”。

    嘿,常宇微微一笑:“宫中太监近万,若三百人手还抽不出来,那吴大人可太小瞧我等了”。

    “哪敢,哪敢”吴孟明赶紧正色:“常公公万不可误我之意,我只是一时被您这手下气势倾倒,仰望,仰望,哪敢小瞧!”言语神态浮夸至极。

    常宇大笑:“这三百人乃咱家从宫中千挑万选的精壮,日夜磨练本为拳赛备用,不成想临时应了这差事!”话里之意,你丫别多想。

    “怪不得一个个看上去英勇不凡”吴孟明轻轻点头。

    “那是必然,不是咱家吹牛,不管单挑还是群殴,恐怕你手下那些锦衣卫都不是对手”他这话故意说的大声,果真周边的那些太监军闻言之后,脸上不由露出一丝傲然。

    常宇就是要给他们自信,让他们知道自己不光不比任何人矮一截,反而要有碾压之势!

    “是吧”吴孟明不置可否,微微一笑,岔开话:“常公公咱们到昌平可歇息,那儿有驿站”

    “于此至昌平百里都不到有何可歇息,此行不比一般,越快到达越好,这一口气不到居庸关不得停歇!”常宇本着脸道。

    吴孟明点头,随即让身边的侍卫传话下去。

    “出关以后,形势复杂,吴大人可要多操心了”常宇又道,因为他知道出了居庸关世道就不那么太平了,山贼悍匪遍布。

    “这个常公公只管放心,大军出城,探子先行,一早我就派了三支探子出了城,最快一支现在应到昌平了,每个二十里便有沿途情报送达”。

    “嘿,果然是锦衣卫,能干”常宇伸出大拇指:“不过出了关后,要每隔十里通报一次”

    吴孟明对常宇赞赏很是受用:“皇上亲卫二十余,各有所精,唯咱锦衣卫几乎全能,而且若论搜集情报,跟踪缉捕之术,当属这个”说着伸出大拇指。

    常宇点头表示认同,不过突的好似响起了什么,看着吴孟明问道:“吴大人,在咱俩见面之前你是不是就已经知道有咱家这号人?”

    吴孟明一怔,不知常宇此话何意,随即点头应道:“常公公大名在内宫那是如雷贯耳,在下怎会不知”

    常宇笑了:“这个咱家承认,只是吴大人不是宫中之人,怎会知晓?”

    …………………………………………………………………………………………………………………………

    出京了,求票票,求收藏,感谢投票朋友的支持!

第一百章 夜行出关() 
吴孟明额了一下,有些小尴尬,随即道:“常公公在皇城内号称拳脚第一,威名赫赫,不仅内廷太监宫女如雷贯耳,便是亲卫军也人皆尽知,锦衣卫也是在皇宫中当差的,我这作为指挥使怎么会不知晓呢”。

    说着对常宇嘿嘿一笑。

    便是这一笑,常宇懂了,那是一种你懂得,尽在不言中的笑。

    常宇此刻也终于明白那几日在宫中宫外一直有被人盯梢的感觉,怪不得跟踪手段这么高超,原来是锦衣卫。

    吴孟明没有理由跟踪自己,即便自己威名再盛,但能使动锦衣卫的只有一人,于是这位大老板浮出水面,常宇也忍不住惊出一身冷汗,皇家行事,果然名不虚传。伴君如虎岂是儿戏!

    心中想着对着吴孟明遥遥抱了抱拳,这货还算仁义,点了他一下。

    今儿天气还算好,虽有风刀子,但也有阳光,只不过常宇实在受不了这时代的寒冷,即便他此刻很想策马奔腾一番,但想想还是蜷缩在车里暖和,一路无话索性倒头大睡起来。

    不过常宇还是失算了。

    在他看来这支押饷队伍清一色骑兵,连银车也是双马齐驱负重并不算重,虽不至于时刻跑起来,但跑跑走走到昌平五十公里左右的路程,晌午十分应该就能到了。

    然而,这五十公里竟然走到下午两点多,这个时候他醒悟自己高估了骑兵速度。

    中国马的极限速度在宋朝金牌制度就体现出来一日夜200到250公里,但这并不是驿站的极限速度,驿站每个一段距离就有换成马匹,时刻保持最佳速度,那个速度是惊人的,其中最盛名的便是古波斯的信使,波斯驿站大约22公里,著名的皇家大道总长2400公里,步行要90天,但波斯帝国的信使仅用七天就跑完,平均下来一日夜三百五十公里。

    但这些是驿站,行军打仗的骑兵对此是遥不可及的,安史之乱,唐玄宗令“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太子李“通夜驰三百馀里,士卒、器械失亡过半,所存之众不过数百“。能把皇家近卫骑兵跑散大半,这应该是骑兵的最大速度了,不过这个速度是逃跑,部队也跑散了,算不上行军速度。

    三国曹操追击刘备的战斗中,“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这是无马镫的中原骑兵一次超水平发挥

    ……………………………………………………

    以及等等等历朝历代行军案例,骑兵加急行军日夜兼程也仅在三百余里左右,虽然常宇的队伍属于轻装上阵,但有二十辆大车,不肯能随时飞奔,拖了后腿,以至于耗时远超他意外,这让他十分不满。

    从早上八点多一口气奔到昌平,竟然用了六个多小时,还走的人马疲惫,不满之余,却也无奈,望着昌平城常宇还是下令就地休整半小时。

    人下马,马下鞍,罗塘等人已经支锅煮雪为水,他们三十余人相当于这支队伍的勤务兵,当然此时他们也大概知道自己这位管家的身份是多么牛逼,虽知之不清,但能指挥那么一支队伍自然不是一般人,可想那主家该是多牛逼了。

    常宇和吴孟明下车,站在旷野中伸着懒腰闲聊,望着不远处的昌平城若有所思,士兵们都已下马舒缓筋骨或小解又或相互走动扎堆闲聊。

    唯独常宇的部下的那三百太监独立成团,窝在一起不与锦衣卫和府军前卫们走动,一个个的默默的吃着干粮,偶尔望向那些锦衣卫府军卫也是一脸的不屑,即便对方也若有若无的嘲讽表情。

    要知道常宇之前在成国公府大骂朱纯臣时把那些太监先贤们捧到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一番激扬言辞早已传遍宫内,让太监们立感自豪。

    特别是这些太监军们更是信心爆棚,加上常宇总是时不时的瞅准时机就给他们洗脑打鸡血,所以这三百人自卑之心渐去,取而代之的是日渐自信。

    一杯热水下肚,身子也暖了不少,常宇随即下令继续进发,也就是在这时,从昌平城内奔来一队人马。这是来查证,毕竟莫名出了一直军队,之前也没什么消息传来。

    很显然崇祯这次又干了一件破天荒的事情。

    按照常规不管是出征军队,还是押饷队伍,但凡用到军队出行的必然要经过兵部和五军都督府。

    简单来说这两个部门的区别,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但没调兵权,军部有调兵权但没统兵权,所以按理说常宇这次出行,应该由兵部调集指定人手,由五军都督府点将出行。然后放出兵符沿途告知,方便行军。

    但这次是崇祯一句话,啥事都由常宇给办了,就这么大喇喇的出京了,而此时估摸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都还蒙在鼓里,可以想象回头得到消息的那些内正事无能,扯淡一流的内阁又要死磕崇祯了。

    查证之后,常宇的队伍并未进入昌平,绕城继续朝西北方向进发。

    一路向北,到达居庸关的时候天色已黑。

    居庸关东起西水峪口黄花镇界九十里,西至坚子峪口紫荆关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榆河驿宛平县界六十里,北至土木驿新保安界一百二十里。以起最难端算起,距离京师一百二十里。

    作为京城咽喉,这个北大门一直都是重兵把守,对于进出都有严格的规定,何况常宇这支人马没有兵部的任何通关文件,所以查证相当麻烦,这个时候就要吴孟明出面了,锦衣卫的招牌不管到哪里都吃的开。

    这种事情常宇自然不会出面,当然他出面也没啥效果,所以落得清静,队伍在关内暂停歇息,他便下了车。

    车外寒风入刀子,似狮吼,常宇裹紧了棉衣扫了一眼队伍后,目光便停留在巍峨城楼,居庸关如一野兽蹲在黑夜中无声喘息,傲然俯视。

    北大门啊,北大门,常宇仰视黑暗中的怪物,嘴里低声默念着,他不知道居庸关此刻镇守将领是谁,但他知晓马上唐通就会跳来驻守,也知道在杜之秩这个垃圾的背叛下不得已投降李自成,于是大门尽开,闯贼入京。

    太监可恨呀!常宇好似忘了自己其实也是个太监,突的狠狠的扫了一眼旁边诸人,弄得春祥等人莫名其妙,心下有些慌张。

    吴孟明的锦衣卫指挥招牌就是好使,报上去后镇守将领也亲自接待,亲自招呼士兵开门送信,常宇远远的看了一眼,理所当然也不识得,不过却知道此人军衔自然不低,毕竟作为京城的西北大门,居庸关规格是较高的,其兵力平时保持在千余人以上,并从明初就设立镇守总兵,守将武将从总兵,副总兵,参将,副总兵的数次规格调整,但从来没低于参将级别。

    ………………………………………………………………………………………………………………………………………………………………

    各位书友见谅,一般情况我周末有私事不会更新,但尽量!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请收藏投票,谢谢

第一百零一章 疾行() 
不知是否心理作用,出了关口,立时感觉风更大,天更冷,即便常宇的车中有个小暖炉,但耳听外边那风刀子的声音还是让他忍不住起鸡皮疙瘩。

    吴孟明其人虽然贪财,但做事却很精细,出了关口,便让队伍前后中点起火把照明赶路,估摸近百把,远望如一条火龙蜿蜒数里。

    “春祥冷不冷?”出了关门不过二里地,常宇有些坐不住了,探出头问车边的春祥。

    “不冷”春祥很坦然的看着常宇打了哆嗦:“你出来试一下!”

    嘿,常宇有些尴尬,讲真他真的怕冷,而且这个时代又出奇的冷,偏偏又有没有羽绒服这种高抗寒的棉衣。

    虽然出行前他给手下做足了抗寒准备,比如每人小棉服外套绵甲,绵甲外边大棉服,加上棉帽围脖甚至手套,可谓是这支队伍里抗寒装备最严实的,但他也知晓即便如此坐在马上在寒夜中迎风夜行也是一种蚀骨煎熬。

    如此包裹春祥都冷的牙齿打颤更何况装备不如他们的锦衣卫,府军卫以及腾骧卫了,可想都在咬牙坚持。

    常宇不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更懂得体恤士兵,他也想下令就地休整,然但军情紧急,此时不是发善心的时候,但自己躲在暖车中又实在难以心安。

    于是他做了个决定,下车上马,与卒共甘苦。

    然而这个决定,在他刚下车的那一瞬间就后悔了,冷,真尼玛的冷!

    但放出的p自然收不回,自己约的p含泪也要打完。

    看到常宇挂甲上马,吴孟明探头看了一眼,嘴角露出一丝莫名笑意,随即又缩进车内,不闻动静。

    山路慢行,寒风凌冽,四周一片漆黑,除了嘶吼的北风外,仅闻马蹄声,天气冷到士兵连窃窃私语的兴致都无。

    常宇抬头张目朝西北望去,那边有星星之火,便知前方不远就是八达岭。

    居庸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隘,或者说就没有独立的关隘,都是由隘口,墩堡,城墙组成的防御体系,每个关隘都下辖数个到数十个隘口不等。

    其中八达岭就属于居庸关的一个隘口,也是最重要的隘口,是居庸关的前哨,其地势险要,山峦叠嶂,道路崎岖陡峭,车马难行,当年修这段长城要转八道弯,越过八座山岭,工程异常艰辛,前后死了八个监工,工期依旧迟迟未能如期完工,后遇高人指点采取修城八法,即“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把木料运送上山方成。

    常宇蜷缩一团骑在马上,春祥等心腹太监围在他周边帮他遮风避寒,同时倾听这位大忽悠天南海北讲着轶事野史,行路倒也不寂寞。

    不多时,队伍到了八达岭隘口,自有人前去交接出关事宜,常宇又开始打量这个号称天下九塞之一的关口,奈何风高月黑,难窥真貌。

    不过这隘口守兵并不多,其实后人被各种影视剧误导以为收关特别是居庸关这种大关口守兵至少也成千上万的。

    并不然,即便居庸关这种京畿要地关口,日常驻兵不过千余,甚至不过千,比如洪武九年,朱元璋下令北平及周边十一个卫抽调兵力共计六千三百八十四人守卫,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松亭关四个关口,平均下来每个关口不过二千人。

    又如正统年间和居庸关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