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627崛起南海 >

第1072部分

1627崛起南海-第1072部分

小说: 1627崛起南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又重新捡起了以前的一些生活习惯。

    马家堡的条件自然比不了三亚,虽然这房子的式样是照着图纸来的,但内部设施却没法一一照搬,比如海汉人最讲究的卫浴系统,在这套宅院里就只能使用简化的土版本。而三亚产的全套设施,目前还在运来山东的海运途中。好在家中也雇佣了几名下人,凡事无需陈一鑫小两口亲历亲为,倒也不算太麻烦。

    陈一鑫自己感觉最不方便的地方,其实还是用电问题。海汉北上山东时所带的太阳能发电装置不多,都安装在芝罘岛的指挥部那边,怎么算都轮不到陈一鑫的私宅这边,所以他这里也只有一台手摇发电机和两大箱子的蓄电池作为供电设备。他会在私下与马玉玲单独相处的时候,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向她展示另一个世界——那个穿越之前的空间。

    陈一鑫并未透露海汉人是从数百年之后穿越而来的秘密,他只是告诉马玉玲,在海汉人真正的故土,其明状况要比如今的大明领先得太多太多。如今由他们这帮漂洋过海来到南海的海汉人所成立的国家,实力连故国的万份之一都远远不及。但即便如此,他们所掌握的治国理政技能,也足以在南海之滨建起一个新兴的强国。

    如果是空口说白话,马玉玲自然不会相信这样的吹嘘,但陈一鑫通过笔记本电脑展示的影像资料,足以说服任何对此抱有疑问的人。更何况他也并不只是口头吹嘘,强大的海汉舰队就停靠在芝罘岛的港湾里,马玉玲也去芝罘岛住了数日,亲眼见证过这支来自数千里之外的武装舰队。哪怕是登莱之乱爆发以前的登州水师,规模也远远不及这支舰队,更何况登州水师也根本不具备出征千里之外的能力——他们甚至连渤海湾对面的辽东半岛都抢不回来。

    陈一鑫已经多次对马玉玲提过,等海汉在大明北部的布局完成,他们便可以举家南迁,去四季都温暖如春的南方定居。在那里不用担心战火、饥荒这类的天灾人祸,人人都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太平日子。当然了,至于具体的时间,陈一鑫也没法给出准确的承诺,毕竟他也不清楚执委会在东北亚地区究竟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之后才会暂时收手。

    不过在那之前,陈一鑫要为这些打算提早做好准备。马氏家族数百口人,他肯定无法全部照顾到,但自己老婆那是必须要好好安排的。除了生活习惯上要尽早开始适应海汉模式之外,陈一鑫也在有意识地教给她一些地理知识,至少要让她明白自己今后生活的地方到底在哪里,距离山东又有多远。

    陈一鑫放下手里的的紫砂壶,对马玉玲道:“昨天给你布置的功课,现在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吧!”

    马玉玲点点头,乖巧地站起身来,走到墙边的挂架下,将一幅卷轴挂上去展开来。这幅四尺见方的卷轴是一幅地图,上面描绘了自辽东半岛起,一路南下到中南半岛的大陆沿海地区,近海的主要岛屿也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只是上面一个地名标识都没有。对于不知地理的人来说,这幅图上曲曲拐拐的线条完全不知所云,但如果是懂行的人看到,便肯定会大为吃惊,一个山东乡下地主的家中怎么会出现了一幅完整的大明海疆图。

    这幅图自然来自陈一鑫的杰作,他这几年走南闯北,大明沿海地图早就已经熟记于胸,要绘制这样一副大致的地图并不什么难事。他特地没有在上面标注地名,这样即便是有下人无意间看到了,也不会明白这幅图究竟是画的什么鬼,以免给马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这样做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在教授马玉玲地理知识之后,还可以用这幅图来考考她究竟记住了多少。陈一鑫昨日给马玉玲布置的功课,便是熟记杭州湾至福广交界一带的沿海地名,这题目虽然不难,但对于没有地理学识基础的马玉玲而言,基本上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下来,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宁波府以南是与哪个州府接壤?”陈一鑫见马玉玲已经做好准备,便开始随口抽问。

    马玉玲看了看地图,似乎是在回忆宁波府的大致位置,然后用不太确定的声音应道:“是台州府。”

    “台州以南呢?”陈一鑫不置可否,继续追问道。

    这次马玉玲用了更长时间来思考,才开口应道:“是温州府。”

    “温州府沿海各卫所,最南边是哪一卫?”陈一鑫不假思索地又出了新题,看样子是一定要将马玉玲问倒为止了。

    果然马玉玲被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给难住了,娥眉微皱,半晌答不出话来。

    陈一鑫微微一笑道:“这可是昨天给你讲过的。”

    马玉玲嗔道:“昨天你说了那么多,哪里记得住啊!”

    陈一鑫见她撒娇,心情更是大好,笑着应道:“那我就再说一次,你可不能再忘了,是金乡卫。”

    陈一鑫并没有指望要将马玉玲培养成脑子里自带地图的学者,何况这些沿海卫所设置的军事情报,马玉玲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用到。他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马玉玲在熟悉地理知识之余,还能潜移默化地意识到海汉在一路向北行进的途中,降服了多少大明卫所驻军,才能有了这条直通山东登州的航路。

    本书首发创世中,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讲究生活品质一直都是穿越者的一种坚持,哪怕是穿越早期最为艰难的那段时间,很多人在吃完土灶烧出来的大锅饭之后,也还是会给自己泡一壶茶消消食。那时候陈一鑫虽然才十九岁,但跟着大人们一起在三亚打拼了近一年的时间,很多生活习惯也是那时候效仿而来。只是过去在军中多有不便,如今暂时退下来做了职,换了生活环境,便又重新捡起了以前的一些生活习惯。

    马家堡的条件自然比不了三亚,虽然这房子的式样是照着图纸来的,但内部设施却没法一一照搬,比如海汉人最讲究的卫浴系统,在这套宅院里就只能使用简化的土版本。而三亚产的全套设施,目前还在运来山东的海运途中。好在家中也雇佣了几名下人,凡事无需陈一鑫小两口亲历亲为,倒也不算太麻烦。

    陈一鑫自己感觉最不方便的地方,其实还是用电问题。海汉北上山东时所带的太阳能发电装置不多,都安装在芝罘岛的指挥部那边,怎么算都轮不到陈一鑫的私宅这边,所以他这里也只有一台手摇发电机和两大箱子的蓄电池作为供电设备。他会在私下与马玉玲单独相处的时候,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向她展示另一个世界——那个穿越之前的空间。

    陈一鑫并未透露海汉人是从数百年之后穿越而来的秘密,他只是告诉马玉玲,在海汉人真正的故土,其明状况要比如今的大明领先得太多太多。如今由他们这帮漂洋过海来到南海的海汉人所成立的国家,实力连故国的万份之一都远远不及。但即便如此,他们所掌握的治国理政技能,也足以在南海之滨建起一个新兴的强国。

    如果是空口说白话,马玉玲自然不会相信这样的吹嘘,但陈一鑫通过笔记本电脑展示的影像资料,足以说服任何对此抱有疑问的人。更何况他也并不只是口头吹嘘,强大的海汉舰队就停靠在芝罘岛的港湾里,马玉玲也去芝罘岛住了数日,亲眼见证过这支来自数千里之外的武装舰队。哪怕是登莱之乱爆发以前的登州水师,规模也远远不及这支舰队,更何况登州水师也根本不具备出征千里之外的能力——他们甚至连渤海湾对面的辽东半岛都抢不回来。

    陈一鑫已经多次对马玉玲提过,等海汉在大明北部的布局完成,他们便可以举家南迁,去四季都温暖如春的南方定居。在那里不用担心战火、饥荒这类的天灾人祸,人人都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太平日子。当然了,至于具体的时间,陈一鑫也没法给出准确的承诺,毕竟他也不清楚执委会在东北亚地区究竟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之后才会暂时收手。

    不过在那之前,陈一鑫要为这些打算提早做好准备。马氏家族数百口人,他肯定无法全部照顾到,但自己老婆那是必须要好好安排的。除了生活习惯上要尽早开始适应海汉模式之外,陈一鑫也在有意识地教给她一些地理知识,至少要让她明白自己今后生活的地方到底在哪里,距离山东又有多远。

    陈一鑫放下手里的的紫砂壶,对马玉玲道:“昨天给你布置的功课,现在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吧!”

    马玉玲点点头,乖巧地站起身来,走到墙边的挂架下,将一幅卷轴挂上去展开来。这幅四尺见方的卷轴是一幅地图,上面描绘了自辽东半岛起,一路南下到中南半岛的大陆沿海地区,近海的主要岛屿也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只是上面一个地名标识都没有。对于不知地理的人来说,这幅图上曲曲拐拐的线条完全不知所云,但如果是懂行的人看到,便肯定会大为吃惊,一个山东乡下地主的家中怎么会出现了一幅完整的大明海疆图。

    这幅图自然来自陈一鑫的杰作,他这几年走南闯北,大明沿海地图早就已经熟记于胸,要绘制这样一副大致的地图并不什么难事。他特地没有在上面标注地名,这样即便是有下人无意间看到了,也不会明白这幅图究竟是画的什么鬼,以免给马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这样做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在教授马玉玲地理知识之后,还可以用这幅图来考考她究竟记住了多少。陈一鑫昨日给马玉玲布置的功课,便是熟记杭州湾至福广交界一带的沿海地名,这题目虽然不难,但对于没有地理学识基础的马玉玲而言,基本上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下来,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宁波府以南是与哪个州府接壤?”陈一鑫见马玉玲已经做好准备,便开始随口抽问。

    马玉玲看了看地图,似乎是在回忆宁波府的大致位置,然后用不太确定的声音应道:“是台州府。”

    “台州以南呢?”陈一鑫不置可否,继续追问道。

    这次马玉玲用了更长时间来思考,才开口应道:“是温州府。”

    “温州府沿海各卫所,最南边是哪一卫?”陈一鑫不假思索地又出了新题,看样子是一定要将马玉玲问倒为止了。

    果然马玉玲被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给难住了,娥眉微皱,半晌答不出话来。

    陈一鑫微微一笑道:“这可是昨天给你讲过的。”

    马玉玲嗔道:“昨天你说了那么多,哪里记得住啊!”

    陈一鑫见她撒娇,心情更是大好,笑着应道:“那我就再说一次,你可不能再忘了,是金乡卫。”

    陈一鑫并没有指望要将马玉玲培养成脑子里自带地图的学者,何况这些沿海卫所设置的军事情报,马玉玲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用到。他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马玉玲在熟悉地理知识之余,还能潜移默化地意识到海汉在一路向北行进的途中,降服了多少大明卫所驻军,才能有了这条直通山东登州的航路。

第1344章 利益冲突() 
北上援建的这批人会给山东方面带来的变化,远远不止陈一鑫这一处而已。军方希望将烦人的民政事务慢慢交接给专业部门去治理,让军官们能够回到军中履行自己的本职。而执委会也已经意识到山东的占领区不宜再长期维持军管状态,这样下去迟早会影响到海汉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布局,是时候将其纳入到正规化的管理体系之中了。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这种新的安排,比如陈一鑫就因为个人原因,仍然对此抱有一定程度的犹豫。此外也还有一些掌握实权,并且能通过职权获取收益的人,对于这样的安排也难免多少有些不满。

    海汉每到一地,最先展开的活动便是贸易与移民。挣钱和吸纳人口,这两件事几乎可以算是海汉的基本国策,甚至比使用军事手段更为优先。事实上海汉在绝大部分时候采取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也都是为了保护贸易和移民的顺利进行,只是外界未必能看得透这种本质而已。

    管理和经手这些事务的人,从中获利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哪怕不去主动贪污,也会有人源源不断地送上好处,为的就是求这些临时充当主管的军官们能提供一些方便。当然了,他们手上一松提供的方便,对于另一方当事人来说可能就是极大的利益了。

    这样的做法,在军中其实并不算是什么隐秘的事情,而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潜规则。海汉在海外占领的地区大多是以武力手段占下之后再慢慢进行治理,而前期所有地方事务几乎都是由军方代管,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自然有人摸熟了其中获利门道,然后在小圈子里慢慢传播开来。

    既然不是秘密,上面的大人物们自然多少也知道下面的这些猫腻,不过只要无碍大局,不犯军律,大人物们一般也不会刻意去阻止虾兵蟹将们自己找些吃食。毕竟想要马儿跑得欢,总得给些好东西吃吃才行。这道理很粗浅,也很实际,所以即便是有军令军规,在军方管制的占领区内也依然不能避免出现权钱交易的状况。

    虽然分管民政事务的陈一鑫不屑用这样的手段为自己谋利,但他手底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军官可未必有这么高的觉悟,接触到的银钱来往数目大了,要抵挡住诱惑也颇为不易。其中也不乏有贪心不足蛇吞象,玩大了收不住手的,不过只要被查实,都被施以重惩。今年山东驻军的军事法庭就已经判了好几起这样的案子,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一名陆军少尉连长在内。

    想要禁绝这样的现象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在于这是人性的弱点,即便隔段时间就抓捕一批玩过火的家伙杀鸡儆猴,但过段时间也还是会有其他人抵抗不住利益的诱惑,前仆后继地继续从事类似的勾当。而真正最有效的根治办法,莫过于将这些岗位交接给主管部门,让军官们从中抽身。

    本书首发创世中文网,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北上援建的这批人会给山东方面带来的变化,远远不止陈一鑫这一处而已。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