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627崛起南海 >

第165部分

1627崛起南海-第165部分

小说: 1627崛起南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也仅仅只是看起来而已。”越之云继续解释道:“西式帆船在设计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们一味地加大风范的面积,但其船帆对风力的利用率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高reads;。顺风时支索帆、斜桁帆、主帆互相遮挡,因为支索的存在挡住主帆的转动角,侧风和顶风时只能依靠支索帆来利用风力,使用效率和‘操’作便利‘性’上远远比了中式帆船的灵活。”

    “既然越先生认为中式帆船如此好用,那为何过去没人以加高桅杆的方式来加大船帆?”李奈这话一问出来,就充分地暴‘露’了其外行的本质。

    “纵帆船没法加支索啊,不然仅有的灵活优势就没了,而且中式帆船都是尖底船,桅杆太高会导致重心不稳。”越之云当然也意识到了李奈的无知,这下就放心大胆地进行解释了:“而且中式帆船的船帆太重,增大面积就会增加重量,过高的桅杆在强度上未必撑得住,风力大了很容易会折断。”

    李奈这才恍然大悟道:“所以贵方才要造那空心的钢铁桅杆,便是要减轻桅杆重量,增加强度和高度,借以来增加船帆的面积。”

    李奈这下举一反三倒是很快,越之云也马上打住了向他详细解释的念头。新式帆船在桅杆、船帆和索具上所采用的技术革新远远不止钢制空心桅杆一项,但只有这一项是技术含量最高,外人最难以仿制的,因为在金属加工手段上很难达到穿越集团的水平。至于其他的细节改进,明眼人只要看过一次之后,多半便能得悉其中奥妙了。

    海运部对于甲板上层设施的技术改进要远远多于船体本身,最重要的便是根据现代力学原理重新设计的风帆系统。这个新的系统采用了东西方两种风帆的部分特点,但总体上与之差异极大,可以说是穿越集团又一个跨越时代的黑科技利器。

    早期的帆船所利用的是风在前进过程中直接吹在风帆上产生的动风压,而现代帆船所利用的却是气流流过拱形帆面时所产生的压力,这种静风压在船帆上产生的推动力要远远大于动风压。这种原理听起来难以理解而且‘抽’象到很难直观地想象出来,因此在这个时代还完全没有被运用到帆船风帆的设计当中。

    直到百年后的1726年,来自瑞士伯努利家族的丹尼尔伯努利才提出了“边界层表面效应”,即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而后这一伟大发现被科学界命名为“伯努利效应”,这也是流体力学最为重要的定理之一,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被广泛应用于船舶、航空器的制造领域。就连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现象,也可以用“伯努利效应”来完美地解释足球由于旋转而导致两侧的空气流速不一致,因而会向流速更大的一方发生偏转。

    西洋帆船所采用的横帆结构只能利用动风压,也就是说占据船帆绝大部分面积的煮饭只能在顺风或者侧顺风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否则风所提供的就不是动力而会变成了阻力reads;。而斜桁帆虽然能够利用一部分的静风压,但其扭曲的形状和有限的面积让它的实际作用也非常有限。

    而中式帆船虽然靠着相对较为灵活的‘操’帆方式可以利用到静风压的效应,但因为中式船帆的设计出发点是为了‘操’作简便高效而并非针对伯努利效应,加之受限于桅杆高度无法使用更大的船帆,这种相对的技术优势也就变得极为有限。

    海运部在船帆的设计上动了非常多的脑筋,验证了不下十个方案,最后才敲定了更接近于现代帆船的风帆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是采用纵帆结构,但使用的却并非中式硬帆,而是软帆,但与西式横帆所不同的是,帆面两侧都会加上弯拱形的竹木辐条,辐条中间有绳索穿过帆面进行位置固定,风帆在受风时的拱起就会限制于辐条的弯度之内。而这样的结构又有异于中式硬帆的单边辐条固定。

    这样的拱形帆可以充分利用静风压,并且转动灵活,可以有效利用侧风甚至是顶风来提供前进的动力,对风力的利用效率上要远超传统的中西式帆船。而且有了这种船帆之后,船上也不必再加装支索帆之类的辅助风帆,‘操’帆要比西式帆船简化了许多。以同等风帆面积和外界风力条件来计算,海运部认为根据流体力学设计出的新式船帆要比原有的中西式船帆都至少高出三分之一的效率,并且在使用了新的索具滑轮之后,所需的‘操’帆人手并不会比过去增加多少。这也意味着在同等的条件下,使用新式船帆的帆船航速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这正好满足了执委会所提出的‘操’帆便利、提高航速的要求。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新式船帆就十全十美,可以马上应用到先用的帆船上去。首先,帆布的制作对目前的穿越集团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难题。目前穿越集团并没有纺织产业,布料九成靠从外界进口,剩下的一成来自本地土著供应的吉贝布和穿越集团的自身储备。而现有的外界进货渠道并没有找到真正适合用来制作船帆的布料至少以造船厂的标准来看还没有任何的合格品出现。一号试验船的船帆,将会利用从后世带来的库存帆布来制作。但库存毕竟有限,日后若想规模化地制作这种船帆,那迟早还是得面对原材料的问题。

    其次这种设计目前只在排水量极小的试验船上使用过,真正放到大船使用上是否会获得预想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又会出现哪些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都还需要时间来进行验证才行。

第238章 胜利港造船厂(三)() 
驻广办和“福瑞丰”从大陆购买的布料用来做普通的衣服是肯定合格了,但要当作帆布使用,在强度上却是离海运部的要求差了不少,试制出的船帆幅面稍大一些,在强风环境下就很容易被撕裂。 虽然在船帆的材料上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但海运部认为也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参与船帆制作的一个姓王的本地裁缝就出了个非常不错的主意,用较为坚韧的多重布料来制作加强筋,在较大的船帆幅面上缝制了大量的加强筋之后,果然船帆的强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虽然整体强度暂时还达不到海运部的技术要求,但至少已经能够作为备用帆使用了,而且船帆的重量也并未因此大幅增加。而王裁缝也有幸凭借这个小小的献计功劳,获得了劳工等级的提前升迁。

    执委会已经给驻广办发去了最新指令,要他们设法从盛产棉布的松江府地区大量定制更为坚韧厚实的布料,同时看看能否搭上西班牙人或是葡萄牙人的线,从洋鬼子那里‘弄’到一些印度产的帆布reads;。执委会现在已经将帆布列入了战略物资清单当中,在自身缺乏纺织产业的状况之下,哪怕是多‘花’些银子,多绕些弯路,也必须要尽快找到一条供应稳定的帆布贸易渠道。

    根据流体力学所进行的船帆设计是海运部研制的新式帆船在外型上与现有船只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但偏偏这个技术含量最高的改进在仿制上却是相对最容易的。即便是那些根本不懂得何为“伯努利效应”的土著,在知道这种新式帆的使用效果会大大优于旧式船帆之后,也会出于实际考虑迅速地进行模仿。

    当然了,这种具有技术优势的船帆也必须有足够大的面积才能充分体现出‘性’能上的优势,因此海运部才会不惜想方设法要通过加高桅杆的方式来增加船帆面积。而按照这个时代的造船技术,要嘛就只能像中式帆船这样使用相对低矮的桅杆,要嘛就像西式帆船那样用上大量的支索来确保其稳固‘性’,想要像穿越集团这样直接造出空心钢管来当桅杆,在技术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难题。所以即便这种新式帆日后被人偷学去了,其船只‘性’能相较于穿越集团的正版货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差距。

    李奈又听了一阵,众人所说的话他倒是基本能听懂,但很多名词却是不明其意,而他又不便让人不停给他解释,因此多了一会儿之后反而更觉糊里糊涂。不过李奈注意到参与讨论的可不仅仅是海汉人,还有七八个明人船匠也偶尔会‘插’上几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其中一个姓张的船匠似乎特别突出,就连越之云、孙长弥也不时会以“张师傅”来称呼这个人。

    李奈听那张师傅说话一口福建腔,便侧头对蒋三低声问道:“这张师傅什么来头?”

    蒋三应道:“这张天贵张师傅可是造船厂的一把好手,首长们提拔他当了高级工头,现在造船厂所有的船匠都归他管,越首长和孙首长不在船厂的时候,就是张师傅说了算……对了,张师傅好像就是贵商行在广州招揽了送来胜利港的。”

    “竟有此事?”李奈倒是没想到海汉人的头号船匠居然还是自家帮着招揽的。“福瑞丰”在广州也算是数得上号的大海商之一,名下船只虽然比不了许心素那种省级大海商,但大大小小二三十条船是有的,平时需要做的修修补补也不少,而且跟海汉人搭上关系之后,李继峰已经在考虑需不需要自己搞个造船厂,多造几艘船专‘门’用来跑胜利港的航线。要是早知道自家招揽的匠人中有张天贵这种人才,倒是应该留下来替自家做事才对。

    不过看了海汉人这造船厂的规模和运作方式,李奈深知即便自家能出得起足够高的佣金,也很难给张天贵这种船匠足够的发挥空间。首先自家如果真要开个船厂,规模肯定比不了海汉人的这间船厂要供几百号工人的吃喝拉撒,这一年得造出多少船才能平衡收支?而据李奈所知,海汉人对这个造船厂的投入根本是不计成本的,他们要的只是成果,而非投入,这种运作模式肯定无法套用到“福瑞丰”这边。

    其次海汉人给予张天贵的尊重和自由度也是相当高的,很多船只建造细节上的问题,海汉人居然还得以他的意见为主,而且这船厂试验小船一艘接一艘的造,正经能用来跑海运的船半年都还没定型,这要是搁在别的船厂,肯定早就把负责建造的工头给辞了,哪能像海汉人这样依然把他奉为上宾。

    李奈好不容易熬到了讨论会结束,众人起身拍拍屁股,各自忙着开工去了。越之云走到李奈面前问道:“李先生要不要去看看我们的新船?”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李奈很恭敬地应道。在对待匠人的态度上,李奈与相当一部分明朝士人不同,因为他出身商贾之家,而这个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依然不高,士农工商,真说来这商人还排在工匠的后面。当然了,商人的身家大到一定地步之后,地位还是会有显著的上升,但如果是商人子弟要入仕做官,出身的劣势就会被放大李奈在考到举人功名之后,放弃了继续参加科举也有这个原因在内。

    正是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李奈在对待匠人的时候一向还是比较温和谦逊的,何况面前这个造船匠人还有海汉人的身份。在李奈看来,越之云、孙长弥虽然不像陶东来、施耐德等人的地位那么高,但起码也是一方管事之人,自己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才行。

    而越之云对于李奈的这种态度也很满意,伸手作势道:“那请李先生随我来。”

    出于保密的需要,一号试验船的船台外面有一圈一人多高的竹篱笆,从外面是很难看清内里的工作情况的。李奈前一天进港的时候,也只看到了‘露’出篱笆顶的一小部分船体。这次由越之云带着他进到了篱笆里,他才真正看清了这艘被海汉人十分重视的试验船。

    这艘尚在船台上由众多支木支撑起来的半成品长约十丈有余,而因为甲板上层仍处于施工状态,船体的宽度还不太好辨明,李奈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这艘船的宽度应该在两丈到两丈五之间,但以目前已经建成的大部分船身来看,船体深度要大于同级别的福船或是广船,目测至少在一丈以上,仅从船体尺寸看,这艘船应该比惯常所见的四百料海船要稍大一些,特别是在吃水的深度上,比一般同级别海船多了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尺寸reads;。而船体的形状则依然基本保持了中式帆船上宽下窄的尖底模样,可以想到较深的吃水船身将会给这艘船带来更好的海上适航‘性’。

    在这个船台上的工作的船匠明显要比其他几个船台少得多,李奈不问可知,这必然也是海汉人出于保密的考虑。但从目前所见来看,李奈觉得这艘船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不过李奈觉得这多半是自己的见识问题,否则先前在旁听讨论会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完全听不懂的内容了。

    如果李奈比较懂行,他就应该能看出这艘船的龙骨有向尾部下倾的趋势,与现有的各种帆船是存在不太显眼的差别。这种结构可以获得较大的尾部吃水深度,能使其水下船体的横向水动力中心大大往后挪移,从而有利于抢风航行和减小船体横漂幅度,有效地提高船只在海上的稳定‘性’和航速。

    这种结构是来自于十九世纪才会出现的“巴尔的摩纵帆船”,两百年之后出现北美切萨皮克湾的这种北美纵帆船在世界航海史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角‘色’,是十九世纪之后最优秀的快速帆船之一,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船舶设计思想,并且也对之后的造船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之后出现的飞剪式帆船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高级快速帆船。

    而在船艏的设计上,海运部就的确借鉴了飞剪船的设计,水下部分的形状如同一把利斧,几乎是最小的阻力形状。关于船艏的设计也有过一番争论,还有人提出过使用球鼻艏的设计方案,但后来还是被海运部否决掉了。球鼻艏一是建造的技术难度相对于较大,二来在中小型船只上安装球鼻艏的减阻提速作用并不明显,而穿越集团在最近几年之内可能都不会具备足够的条件去造那种排水量几千吨的大型船只。

    这些优秀的设计方案也被海运部采纳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并且‘揉’合到新式帆船的试制当中。当然了,在帆索系统的设计上海运部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毕竟是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