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627崛起南海 >

第18部分

1627崛起南海-第18部分

小说: 1627崛起南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升东细问之下,才知道这帮水手上午被安排操作海沧船出海巡逻,当然船上多了不少荷枪实弹的短毛。而在行船过程中短毛要求这些水手不停的改变航向,升帆降帆,反反复复多次,甚至连在船上如何堵漏如何灭火等损管措施也叫他们做了许多遍,看样子似乎是要借此学习操作海沧船的方法。而下午这帮水手则是被拉去了岸边一处刚刚平整出来的地方,开始搭建工棚,据说短毛是打算要建一处造船厂自行制造木船。当然这些水手在经过一天的辛苦劳动之后,也得到了相应的了两个积分。与罗升东这边的队伍一样,水手们为了能保证有足够的体力完成明天的苦役,也是选择了用积分兑换伙食的待遇。

    罗升东听完之后长叹了一口气道:“看样子,我们难有出头之日了。”

    刘顺惊道:“罗大人何出此言?”

    “今日短毛贼人驱使我们去河东开荒,我看他们划定之地只怕有千亩之多。短毛贼人又是开荒种地,又是修厂造船,铁定是要在此定居不走了。”罗升东很无奈地说出了自己对于所知情况的分析。

    罗升东无法想象的是,短毛们并非仅仅是打算在此定居而已,而是要把这里改造成未来争霸寰球的起点。不过未来的霸主们此时还没法享受到锦衣玉食,还有千头万绪的工作要等着他们一一去铺开。比如此时虽然已经入夜,但一号基地外围却是架起了灯光,一帮年轻人正在按照军警部和建设部的要求,加班加点地修建一号基地的外围防御工事。

    因为目前的各方面条件都很有限,所以工事的防御墙暂时还只能以土木结构为主,两层手臂粗的木材为壁,中间填充约一尺厚的砂土,这样可以有效的防范对手的远程攻击武器。面向海岸一方采取了棱堡设计,除了突出的棱角防御部之外,还将采用高低多段式立体防御体系,确保在56式半自动的射程内充分发挥出集火优势。再加上外围已经快要竣工的壕沟,等引入田独河水之后可以在一号基地外形成一道微型护城河。

    按照军警部的预计,防御工事完工之后,穿越众在有预警的情况之下至少能在一号基地内轻松抵挡住三至四千本时空军队的攻势,但如果要面对装备火炮的军事力量,目前的防护墙还有点不够看,只能等未来条件允许的时候再另行改建加固了。当然,按照执委会“御敌域外”的指导方针,未来的军事发展思路肯定是要建立强大的海上炮舰舰队来护卫胜利港的安全,而随着炮兵部队的建立,相应的岸防炮台也会出现在港湾出海口的要害位置,到时候一号基地的安全性就会大大增加了。

第25章 黎人(一)() 
随着基建项目的逐步铺开,人力资源特别是劳动力数量的短板也开始凸显出来。除了占穿越众比例极小的老幼成员之外,几乎所有人都变成了廉价劳动力,不管穿越前是当大老板的还是搞科研的,现在统统都得到工地上搬砖。而这还仅仅只是胜利港和一号基地这片区域的基建工程,接下来对于内陆田独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更是需要大量劳动力才行。

    于家父子所在渔村的村民在得到安全的保证之后已经逐渐返回家园,并且其中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到一号基地的工地上打工——于家父子带回家的白米精盐可是让村里所有人的眼睛都红了。于家父子能卖体力换粮食,难道别人就卖不得?

    于大山因为“从龙”较早,表现得也比较老实听话,直接就被执委会任命为工头,专门负责指挥渔村的几十号劳动力。而每天穿着迷彩作训服来胜利港“上班”的于小宝,更是已经被穿越众们视为了第一个归化民,负责文教工作的宁崎已经表示,在接下来要开办的第一所本土学校中,会将于小宝连同其他几名渔村儿童一并收入,专门办一个土著儿童班,将领先这个时代数百年的各种理念逐步灌输给他们。

    能得到短毛老爷们的如此重视,于大山多少还是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要知道方圆数十里之内可都没有能让孩子读书的地方,想要读书识字那就得把孩子送去几十里之外的凤凰镇,但高昂的费用却不是他们这种渔民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如今短毛老爷们说要办学,而且还不收取学费,简直就是天降喜讯。于大山感激之余,便找到执委会的人主动献计,称有办法缓解目前劳动力奇缺的状况。

    于大山的办法其实并不复杂,便是外出招工。胜利港这附近人烟稀少,是因为近年来每逢季风期就有小股海盗来此作乱,很多不堪其扰的人都逐渐搬离了此地。但在崖城到这里之间的百余里沿海平原,却是有数个村镇,居民数千。特别是后世三亚市区一带,因为有三亚河、临春河两条大河及数条支流,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所以在沿河两岸有不少的村落存在,只要出得起工钱报酬,从这些地方招一些劳动力完全不是问题。

    于大山的献计立刻得到了执委会的重视,在经过短暂讨论之后,执委会便委托了渔村这边派出数名乡老组成招工队,出发去稍远的地方招工。按照乐观的估计,半个月之内大概能招到两三百劳动力,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目前的用工压力。不过要长期雇佣这么多人,原本并不着急解决的粮食问题就必须要立刻提上议事日程了。好在田独东岸的两处农业用地开发都比较顺利,赶在谷雨前播种第一批农作物还是能做到的。负责禽畜养殖的袁秋业也已经在东岸考察好了地段,准备把禽畜养殖基地从目前简陋的临时安置地转移过去。

    1627年4月9日早上,深入到田独地区开辟临时营地的先锋组联系一号基地指挥部,称有黎人在营地附近出现,但因为语言问题无法进行联系沟通,希望指挥部尽快派出专业人员支援。

    要说起和黎人打交道,目前穿越众里首屈一指的专家就是周恒行了。周恒行本身就是黎族人,穿越前在儋州市文化馆的工作就是专门搜集研究古时海南黎族相关资料,对黎族的民风民俗最为了解。现在执委会要成立黎区特别工作组,周恒行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组长。

    黎人源于古代百越,而“黎”这一专有称呼始于唐末,早在汉代以前黎人先民就渡海而来,作为第一批居民开发了海南岛,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数次派军民进驻海南,设立了珠崖、儋耳两个郡。之后的历朝历代中,黎人也一直被纳入到中央王朝治下,黎人生产的珍珠、玳瑁、香料等物品向来都是琼州的“贡品”,元代的时候中央政府甚至直接就给海南黎人各个峒的峒首授予世袭“千户”“万户”的官职。当然这么做的后果也造成了黎人内部阶级矛盾的激化,从那时候起黎人与汉人之间的关系便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而对于穿越众来说,这些半开化的黎族山民无疑还属于非常危险的交往对象,但如果利用得当,黎人山寨的人力同样也可以为己所用。对历史比较熟悉的宁崎指出,明正德《琼台志》中就有记载,永乐年间崖州地区的黎峒就达近百个,整个海南岛地区的黎峒数量达到惊人的1200余个,这么多大大小小黎人村寨的人口加在一起,少说也有二十万上下了,绝对是一大笔值得开发的人力资源。因此执委会对于黎区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为了这个工作组,几乎是将各个部门的精兵强将全部都调集到了一起,力图要在海南内陆地区开辟出一个新的人力来源。

    除了周恒行这个黎族专家之外,特别工作组包括了矿业、农业、建设、通信、商务、军警、文教、医疗等部门的人,执委会委派了相对清闲一点的宁崎作为决策把关,整个队伍浩浩荡荡足有四十来人,其中还不乏像大胡子约翰逊这样兼具军警医疗两职的能人。而交易的物资早在穿越前就已经准备好,主要是以食盐和大量的铁制农具为主,这也是在内陆山区居住的黎人最需要的东西。

    为了保证前方有足够的医疗力量,北美帮的另一名专攻心血管疾病的医生摩根也被征召入队。另外还有搞化工专业的乔志亚,这家伙也跟王汤姆一样,是在美国出生的ABC(Ameri…Bornese),连中文都还说得不太利索的正宗香蕉人。乔志亚加入的原因是化工部的三酸二碱生产基地也同样规划在了田独矿区附近,他此行的主要目的还是代表化工部实地考察项目规划实施地点的可操作性。

    约翰逊、摩根和乔志亚三人在穿越前都曾经有过在美军中服役的经历,特别是乔志亚曾在波多黎各的美军布坎南堡陆军基地服役,对于热带雨林环境非常熟悉。将这具备军事经验的三人调到特别工作组,在很大程度上也缓解了军警部的护卫压力。

    北美帮六人组这次一半人被纳入到了特别工作组当中,为此军警部和海运部不得不重新协调人手,将原本的两艘双体帆船巡逻体制暂时缩减为一艘执勤,一艘待岗。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现在海运部人手太少,能独立驾船出海的人就那么几个。好在缴获的海沧船现在已经投入正常巡逻当中,有十名明军水手的协助,勉强还是可以维持每天两艘船轮流出巡的规模。

    为了节省路途上的时间,执委会专门把“新世界号”上的几艘救生艇放了下来,装运特别工作组的人员。这四艘救生艇都带有小排量柴油推进器,具备一定的自航能力。另外还从渔村调集了四艘小木船,分别挂在四艘救生艇后面装运二号基地所要使用的建材物资。然后众人鱼贯上船,船队以大概不到五节的航速沿着田独河逆流而上,朝远在内陆的营地缓缓行去。

    离开胜利港大概两三里之后,河道就开始逐渐变窄,从出海口的数百米宽收缩到仅仅十余米。河岸两边都是平坦而宽阔的土地,只是目前还被郁郁葱葱的林木所覆盖着,虽然伐木队已经将数十名本地渔民纳入旗下,每日奋力砍树开路,但想要打通陆上通道恐怕还尚需时日。在船上闲着无事,宁崎便让周恒行给大家说说黎人的情况,提前做一下科普。

    周恒行笑道:“那大家想知道什么?”

    “先教我们说几句黎族话吧。”“对啊,免得见了黎族小姑娘不会搭讪多可惜!”众人七嘴八舌地回应道。

    “黎族话可不是那么好学的。”周恒行耐心地解说道:“黎语按不同的地区分为侾、杞、美孚、润、塞五个大种,每个大种里还有不同的小语种方言,比如三亚这一带的黎人,说的是侾方言,但侾方言下面还分了罗活、哈炎、抱显等等,发音各有不同。”

    “这么复杂,看来泡黎族妹子希望渺茫啊!”有人惋惜道。

    “现在这个时代的黎族妹子可没你们在电视里看的那么有民族风情,事实上黎人妇女自古就有文面的传统习惯,这一是为防止被外人掳掠,二是代表了对感情的忠贞,这个习俗可是解放后才慢慢消失的。另外黎人都喜欢吃槟榔,所以嘴唇牙齿都是黑乎乎的,这离你们印象中的美女标准恐怕差距很大。”周恒行毫不留情的泼了一盆冷水。

    原本还抱有一丝艳遇幻想的成员们脑补了一下满脸纹着黑色花纹的姑娘,一张嘴两排黑牙,顿时心思就灭了。有人立刻就质问起了宁崎:“执委会在穿越前可是一直宣传说会安排民族风情游,有无数的少数民族妹子等着我们娶回家,说好的漂亮妹子呢?”

    宁崎义正辞严地回应道:“不要擅自改词啊,我们宣传的时候从来都只说了妹子,可没加过‘漂亮’两个字。放心吧,娶不娶是你们的自由,执委会绝对不会包办婚姻强迫你们成亲。”

第26章 黎人(二)() 
不少人报名参加特别工作组的时候,心里多少都存着那么一点猎艳的心思,但现在梦想已经被周恒行的一番话完全扑灭了。明知这是被执委会坑了一把,至少短期内在黎峒开发女仆项目之类的构想看起来还不具备可操作性,但大家哀叹完还是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了。出于安全考虑,执委会在田独的临时营地和这次派出的特别工作组中都没有安排女性成员,所以大伙儿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只能暂时过和尚日子了。

    大约两小时以后,前方河道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分岔,带队的船向后打出信号,示意二号基地的临时营地便在前方不远的河岸上。继续行进约莫两分钟之后,前面的河道变得稍宽了一些,可以看到从上游而来的河水在这里被分为两股水道,原来从此处到刚才所见的河道分岔点之间,河道分为左右两股围住了河中间的一大片土地。

    这里就正是能源部和建设部所规划的田独河上游第一水电站选址,利用这里一分为二的天然河道,施工者只需将河水导入其中一边,便可很方便地在另一边排干的河道上进行筑坝施工了,而且天然双河道的地势也能让水电站在雨季的排水压力减小很多。

    小小的栈桥码头上堆放着数个直径两尺的钢筋混凝土管道部件,这是建水电站所要用到的压力水管,根据能源部的规划,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经造好,毕竟这个时空的生产能力有限,像这样的专用部件还没办法在短时间内造出来。而把这些沉重的家伙用小船一个一个从下游运来,穿越众们可是花了好几天的时间。

    船队抵达码头栈桥的时候,正好看到岸边一群人坐在地上用锤子噼噼啪啪地敲着石头,灰头土脸的样子就跟后世采石场里的农民工一般无二,但看到这一幕的新来者们没人能笑得出来,因为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也得在这里敲石头。这是一号水电站底部基座必须要用的碎石砂浆混凝土材料之一,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得服从执委会的工作安排——包括敲石头在内。

    临时营地目前只临着河岸起了一圈稀稀拉拉一人来高的木栅栏,外围用蛇腹式铁丝网拉出了隔离带,然后便是几个行军帐篷和一个堆放物资的大棚。现在这里驻扎了三十多个人,临时负责人是建设部二把手刘山夏,为了这个田独河上游的水电项目,穿越前的半年时间里他可是在云南广西跑了不少地方的小水电站,虽然还没实际操作过,但建小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