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627崛起南海 >

第385部分

1627崛起南海-第385部分

小说: 1627崛起南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去了之后他反而越加糊涂了,劳工们把碎石堆叠起来,再在上面埋设一段段的枕木。然后抬来长长的铁制轨道,铺设在枕木上面。肖老三也问过乔志亚好几次,不过每次乔志亚都是故作神秘地笑笑,只是让他再耐心等等。

    直到某一天,肖老三在城头上听到城外远处传来阵阵轰鸣声,很快便看到一个黑漆漆的大怪物冒着白烟沿着这条碎石铁轨道路从海边飞驰而来。肖老三的眼珠子差点都掉到地上,他从未想过世间居然还有这种奇怪的玩意儿,海汉人花费如此之大修筑这么一条奇怪的道路,原来就是为了要让这个大家伙能够在旷野之中快速通行。

    肖老三也顾不得让人去通知县太爷,自己下了城楼便径直出城去了工地,打算要近距离看看这个大家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等到了近处之后,肖老三才发现这东西远比自己想象的更为复杂,光是看到那几个大铁轮子的传动辐条,就让人有点头晕目眩。而这个大铁家伙后面还拖着两节只有底盘的车皮,上面装的全是捆扎好的枕木,密密麻麻堆得如同小山一样。

    肖老三围着这大家伙转了好几圈,也没有看到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拖着或者推着它前进。最后还是乔志亚站出来解答了他心头的疑问:“你看到车头后面堆的煤了吗?这个车就是靠用煤烧水来推动它前进的。”

    “用煤?烧水?”肖老三只觉得越听越糊涂,用煤烧水倒是不稀奇。城里的海汉铺子一直都有很廉价的蜂窝煤出售,用来烧水做饭比烧柴方便多了。但这件事是怎么跟眼前这个大铁疙瘩联系到一起的,肖老三仍是百思不得其解。

    “你不用想那么明白,你只需要知道,等我们修通了这条路之后,从这里到内陆的石子峒,乘坐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只需要一个时辰左右就能到达了!”乔志亚也明白这种科学知识很难几句给肖老三这个大老粗说明白,当下便只说用途。不谈原理。

    石子峒在什么位置,身为昌化县最高军事长官的肖老三还是很清楚的,从昌化县城出发,沿着昌化江一路向西行进,大约六七十里的行程,就抵达了黎人山寨石子峒的势力范围。脚力好的人差不多一个白天就能走到,然而乔志亚却说这种大铁疙瘩能够把这段行程缩短至一个时辰左右,这让肖老三再次大吃一惊。

    作为一个受过基础军事训练,掌握一定军事理论的低层军官。肖老三很清楚机动能力在作战当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海汉所制造的这种怪物显然具有极高的机动能力,而且还可以运载大量的货物——或者是全副武装的海汉民团,要是这玩意儿被用在战时,那还真是一件可怕的工具。

    不过海汉人似乎并没有这种打算,而且这个东西的运行路线也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光是修筑这条供其通行的特殊道路。就得耗去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修了两三个月也才不过修了十来里路而已,想把这个东西用来打仗肯定是不切实际的手段。当然了,昌化县城这地方也并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海汉人花这么多心思,肖老三对这一点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唯一可以下定论的是,海汉人花费如此之大的工夫来修筑这条通往石碌的道路。显然不只是为了帮助当地的黎人把家园迁出山区而已。

    肖老三心中的疑惑在近期注定得不到答案,昌化地区除了穿越者和石子峒的峒主黄三木之外,也只有寥寥可数的归化民干部才知道这条道路所通往的地方究竟埋藏了什么样的宝藏。而知情人因为涉及到自身的利益,也绝对不会对外泄露石碌的秘密,等外界得知其中的真相,大概得要等到石碌铁矿投产前后了。

    被安置在昌化地区的民众,包括被划入苦役营的战俘在内。他们在这里的使命并不只是修筑轨道而已。近万人生活在这里,所需的生活补给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这里的基建工程可能会随着石碌铁矿的开发而持续好几年,而民众的补给如果长期依靠大本营的输送,无疑要占用相当多的运力,这对于更倾向于把海上的有限运力用在对外贸易上的执委会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能够尽早地实现基本生活本地补给,分配到昌化的劳动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承担了开荒种地的任务。由于昌化县的居民较少,县城外的无主荒地就成为了开垦的目标。这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与隔海相望的安南红河三角洲非常相似,农业部认为十分适合大面积种植水稻作物。仅开工的头两个月,劳工们便在农业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在昌化江畔开垦出了三千多亩水稻田,一千余亩菜地,田间地头还种植了不少从大本营移栽过来的各类果树。

    当然了,光吃素食肯定是远远不能满足重体力劳动的能量补充所需。仅仅依靠昌化渔村原有的几艘小渔船显然无法满足现在的状况,海运部从大本营调来了十艘排水量在50吨左右的新式渔船,每日在昌化港近海进行捕鱼作业,捞上来的海产除了供应给海汉属下的近万人口之外,偶尔还会有多余的产能可以供给昌化县城里的民众。另外农业部也派来专员指挥修建了牲畜饲养中心,从大本营运来了牛、驴、猪、鸡、鸭等禽畜,不过像牛奶、鸡蛋之类的紧俏商品,一般也只会供应给本地的穿越者干部们食用。

    除了基本的膳食供应之外,执委会也在设法逐步完善昌化这边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常设民政管理机构。如医院、学校、警察局之类的机构,都正在修建或是已经进入到运行阶段。而昌化港管理委员会的筹建工作,据说也已经提上了执委会的议事日程。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前期在这里有优异表现的乔志亚极有可能将会被任命为昌化地区的行政一把手。尽管他本身还兼着军职,但就目前的人员状况来看,昌化地区暂时也找不出比他更适合这个职位的人选了。

    几个月之前乔志亚提出申请要调离化工实验室的时候,大概也没想过自己会这么快就得到升迁的机会。虽然昌化这地方地广人稀,生活条件比较差,但未来石碌铁矿开发之后,昌化地区还要修建配套的煤铁产业,未来成为这个岛上的工业枢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发展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乔志亚本身就是出自汽车城底特律,对他来说一个纯粹的工业城市反倒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也是他当初在第一时间就相应了执委会的号召,愿意来昌化这边常驻的原因之一。(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四百六十章 文化渗透() 
在昌化县城以东十里,距离昌化江不到一里的旷野中有一个高达六米的凉棚。这个凉棚由碗口粗的圆木搭建而成,地板距离地面足足有近四米高,要通过一具扶梯才能上去。此时乔志亚便在这间凉棚里,端坐在一张藤椅上,手里拿着望远镜观察周围工地上的情况。这附近的地形十分平坦,在凉棚这个并不算太高的地方就能把周围数里的状况看得一清二楚。

    乔志亚放下望远镜,一伸手便有身后的侍从将水杯递到他手中。杯子里是新鲜的椰汁,不过椰子并非本地所产,而是从三亚大本营运过来的。这地方原本是没有椰树的,海汉来开发了昌化之后,才开始在这附近的海岸线大规模种植椰树,但结出果实却不是一时半会能实现的事。

    乔志亚在穿越前是汽车行业的五金技工,当兵期间是工程兵专业,因此他对于民政管理工作其实并无太大兴趣。有空闲的时间他宁愿待在工地上当监工,虽然没有刘山夏专业,但毕竟当过工程兵,土木工程他多少也懂一些,比起那些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归化民工头可强多了。至于民政方面的具体事务,他更愿意将其交给民政部的人去打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所有的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

    依照现在的工程进度,到年底的时候有望完成一半的筑路工程,这与建设部所预计的修建速度基本相符。当然也并不是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苦役营有好几千的奴工苦役可以压榨,唯一的问题是如果人员损耗率太高,可能就不太好向执委会交代了。

    虽说苦役营这些劳动力得来容易,在工地上往往被当作易耗品使用,但说到底这也是穿越集团的资产之一,正常的折损率大概在每月5%…8%之内,超过这个数字,乔志亚这个临时项目主管就不得不写书面报告向执委会解释原因了。相较于压榨现有的劳动力,乔志亚更倾向于想办法继续增加本地的劳动力数量。来加快工程的进度。至于说计划外的廉价劳动力从何而来,乔志亚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

    一名民兵来到乔志亚身边,俯身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乔志亚点点头道:“让他上来吧。”

    不一会儿一名肤色黝黑的黎族少年便来到了凉棚里,乔志亚指了指旁边空着的藤椅道:“坐下说。来人,给黄少爷来一杯椰汁!”

    来人正是石子峒的黎人代表黄雀,这个少年在几个月之前被石子峒峒主黄三木指定为代表。跟着海汉人走出了石碌大山,去三亚参观海汉人所夸耀的“海汉式生活”。虽然在三亚只住了二十来天。但这个少年的三观在此期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虽然曾在昌化县城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大体也知道汉人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子,但海汉人治下的地区与昌化县城的差异实在太大了。

    那个地方人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书念,汉、黎、苗、安南乃至金发碧眼的西洋番人居然能和谐地在同一个地方生活。那里没有令人厌恶的大明官府,所有人都在海汉执委会的管理之下辛勤工作。收入也远胜过黄雀所知的普通百姓。在当地年收入水平超过百元的归化民比比皆是,而大明治下的普通民众想要年入百两完全就是妄想,更别说地处深山的石子峒了。相较于艰苦的山中生活,海汉治下的三亚地区对黄雀来说简直如同人间仙境一般,如果不是记挂着山寨的亲友,他真是在三亚住得有点乐不思蜀了。

    去过三亚之后,黄雀才明白石碌之外的世界究竟有多大。而当他带着一脑子的见闻和想法回到石碌的石子峒,就已经变成了最忠实的海汉价值观的鼓吹者。黎人要过上好生活,要赢得尊重和汉人平起平坐,那就必须先得从大山中走出去——这是黄雀在三亚期间被反复灌输的观念之一。

    相较于大明官府对黎人一直以来的防范态度,海汉人无疑友善得多,他们主动向石子峒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方式。以协助黎人走出这片大山,迎来新的生活。

    最主要的方式自然是在临海平原上为黎人修建新的聚居地,为此建设部专门抽调了一批劳工,在昌化港以东,昌化县城以北的一片山岭地区建了一片船型屋,并且还派来了农业部的专员,辅导黎人在这片地区种植一些茶叶、剑麻、油棕等经济类农作物。以维持他们今后的生计。

    当然了,种植农作物是长期计划,短期内暂时是看不到什么收益的,而在此期间也不能坐视黎人们坐吃山空,因此乔志亚向石子峒提出了另外一个补充方案,那就是让黎人来工地上做工。管吃住每个月还给发工饷,虽然工饷并不多,只是与初级劳工齐平,但肯定要好过他们过去靠着打猎卖山货所能获得的微薄收入。

    这个计划一旦得以实施,今后还可以向石碌周边的其他黎峒苗寨进行推广,尽可能多地吸纳这些朴实的山民进入到海汉的社会体系当中。乔志亚并没有亲自去与黄三木商议,而是将这个责任交给了最近经常来工地的黄雀。黄雀当下就拍胸脯给乔志亚打了包票,保证会将事情办妥。

    在此之前军委曾经专门来这边搞过一次面向本地黎苗山寨的募兵活动,当时乔志亚也是找了黄雀协助宣传。后来在为期半个月的募兵当中,军委从石碌地区募得了三百多名合格兵员,也算是收获不小了。毕竟这一地区的黎苗两族人口加在一起,也不过才两三千人而已,一次自愿性质的募兵活动就带走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青壮人口,已经算是相当理想的结果了。

    而这个过程中负责在山区宣传造势的黄雀功不可没,在募兵活动结束之后,乔志亚还专门代表军委向黄雀颁发了“特别贡献奖”的奖章和奖品——一把阳江出产的卡巴1217军刀。虽然只是仿货,不过放在这个时代来看,已经算得上是难得一见的利刃了,一向也只有荣立军功的归化民军官才有机会得到这样的奖励。黄雀自然也是对此爱不释手,把这宝贝一直挂在腰间,想起了便会拿出来炫耀一番。

    黄雀摘下头上的遮阳帽,抹了一下额头的汗水。一屁股坐进了藤椅里,然后接过侍从递来的椰汁,咕咚咕咚灌了半杯下去,这才开口叹道:“乔哥,还是你这里舒服,不用晒太阳,还有现成果汁喝。要做什么事说一声就有人跑腿,小弟真是羡慕得紧!”

    乔志亚摇摇头道:“这有什么好羡慕的?你光看到我享福。没看到我背锅的时候。之前工地上有一批苦役逃跑进了昌化城,我带队进城把人抓回来了,抓捕过程中我杀了几个负隅顽抗的家伙,回来之后给执委会写了整整五页纸的行动报告。要是事情交代不清楚,又或是解决得不圆满,我这个小小的芝麻官估计就会被执委会给撤了。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你懂吗?”

    黄雀一脸似懂非懂的表情,他在三亚期间只看到了海汉的种种风光。富足和有序是他脑海中对三亚最深的印象,而海汉的官僚体系、规章制度,他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这究竟跟大明的官制有什么样差异。至于说杀了几个逃跑的苦役,黄雀认为这纯粹就是乔志亚职权之内的事务。当然了,如果他当时也在现场目睹了事情经过,面对乔志亚的态度大概就会跟县城那位肖把总一样恭谦了。

    “你以后慢慢会懂的。”乔志亚也知道黄雀涉世未深。未必能理解自己所说的话意味着什么,当下话锋一转道:“让你回峒里招工,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