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627崛起南海 >

第811部分

1627崛起南海-第811部分

小说: 1627崛起南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儋州作为海南岛上的文化教育中心,书院着实不少,如果要一家家地挨着参观一遍,那估计一周都未必看得完。宁崎的时间有限,所以张新也就只安排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间书院。眼下参观的这间书院名叫琼西书院,意即琼州之西。书院的山长和教师也是早早就守候在了大门外,恭敬地等待宁崎一行人的到来。范迪门本来还待跟宁崎探讨几句,但停车之后看到外面这景象,当下也只能叹口气把话先咽回肚子里了。

    相较于先前参观的白鹿书院,琼西书院所走的路子明显不同。如果说白鹿书院是比较传统的旧式书院,那么琼西书院可以说是新时代下按照新模式运作的新式书院。当然了,这座书院本身并不是新成立的,其历史也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嘉靖年间。但其经营水平和规模远不及出了好几十名举人的的白鹿书院,过去在儋州也顶多只算是二流偏下三流偏上的水平,并没有什么名气可言,招生对象也主要以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为主。在过去的三次大明乡试会试当中,琼西书院连一名举子都没有出过,在科举成绩方面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

    但张新为宁崎的考察日程安排了琼西书院这一站,却并不是搞错了对象,而是这间书院目前的经营状况的确有其独到的地方,可以作为教育部门的参考。

    琼西书院的山长名叫张金宝,听起来完全是个暴发户或者乡下财主的名字,人也是胖乎乎的更像是养尊处优的富绅,而不是管理一间书院的老学究。不过这张金宝在社交方面的能力显然是要强过了白鹿书院山长范长逸,在书院大门外打出了“欢迎三亚首长莅临指导工作”的红布横幅,而且还净水泼街黄土垫道,将书院外面的一截道路也拾掇得非常干净。这张金宝也是个自来熟,见到宁崎等人下了车便主动上前热络地打了招呼,作了自我介绍之后,便邀请众人入院参观。

    “自打崇祯三年年底那会儿,民团军进了儋州打跑了海盗,在下便认准了这保境安民还是只有海汉靠得住,后来上头发文让书院改制,增加实用科目教学,在下便迅速着应当为海汉多培养些匠人才是,所以便停了原来的课,让书院转型教学生们实用技能。”张金宝一边前面带路一边介绍道:“如今书院有冶炼、航海、造船、医护、烹饪等十多个专业,学员三百多人,等开了年准备再招一批生,争取今年能把学员规模扩大至五百人。”

    琼西书院的特色之处,便在于这里是儋州第一家响应海汉号召,开班兴办职业培训教育的书院。从1631年开始,琼西书院就作为海汉在儋州地区的职业培训试点书院,引入一些海汉比较急缺用人的专业,为海汉定向培训技术人员。一开始仅仅只是培训一些水手船员,教会他们掌握海汉话的听说读写,同时传授一些简单的航海技能。

    因为书院的位置紧邻儋州湾,张金宝租了两艘旧船就把这个专业开办起来了。这个专业所面向的招生对象大部分都是附近渔民子弟,为了能让心存疑虑又不愿掏学费的家长们能把孩子送来就读,张金宝甚至是提供了免费入读,学员就业才结算学费的方式来吸引生源。结果首批学员二十五人,经过三个月的短训班课程之后就全部送入了海汉麾下的船行就业,每人每月工钱一两银,这报酬可比当渔民强多了,于是接下来第二期的招生便立刻爆满了。

    当然了,这种好事被别家书院看在眼中,迅速就模仿起来,分走了琼西书院不少生源。不过张金宝的确脑子好使,并没有把精力全放在这一个项目上,尝到甜头之后,没过多久便开了别的培训班。几年下来,陆陆续续也为海汉输送了千名上下的专业人员,而且在去年和前年都被儋州管委会评为“儋州先进书院”,可谓是名利双收。

    这种运作模式在这个时代的儋州自然是十分新鲜,不过在穿越者眼中,其实也就是职业培训学校而已,在穿越前那个时空见识过蓝翔新东方这样的大型技校,儋州这种书院式的经营规模只算得上是小打小闹而已。但利用民间师资力量为海汉定点定向培训专业人才,这个路子的确是为文教部门省下了大量的资源。

    这个时代的人虽然不懂什么叫做“社会化办学”,什么是“教育产业化”,但头脑正常的人都能很快意识到这种职业教育中所蕴含的利益和商机。能在完成学业后进入海汉属下机构工作,这样一个就业机会对于本地贫苦出身的学员们拥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且这种职业培训的培训目标只是最基层的岗位,往往学习周期不长,不会像考科举那样经过数年寒窗苦读才能看到希望,较短的回报周期也是这种职业教育吸引学员的一个主要原因。

    书院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赚取了学费,而且也能借此与海汉相关部门建立起协作关系,在时机合适时谋求更大领域内的合作。类似琼西书院这样的机构,在获得海汉的认可之后,就可以得到官方的帮助和技术支持,比如将书院讲师派往三亚进修深造,学习更新的知识,甚至是从三亚的职业学院中请来客座教师作短期教学指导。此外开辟一些技术含量高,就业待遇好的专业课程,也需要得到海汉官方的认可,比如张金宝就打算让书院在今年新开设一个蒸汽机操作及维修养护的专业。

    尽管张金宝自己并不了解蒸汽机的原理,但在白马井码头见识过蒸汽机的工作效率之后,他便认准了这玩意儿的发展前景值得投资。但蒸汽机的制造和使用目前都是属于高度保密的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接触和学习其制造、使用、维护的技术,相关的技术工人也只能在三亚进行培训。想要在儋州开设这个专业的培训班,张金宝所要做的事情可不仅仅是开班招生那么简单,相关的教学资质许可,师资力量的来源,场地器材的要求,都得由海汉这边提供足够的支持才行。

    正好这时候宁崎来儋州视察,张金宝听到消息之后自然不肯放过这样一个可以当面公关的机会,在宁崎到来之前也是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力争要趁着这个时候把项目拿下来。

987。第987章 职业培训() 
琼西书院开设的职业培训课目中,与航海相关的专业因为开设时间早,积累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算得上是书院的优势项目。张金宝首先带领宁崎一行参观的便是造船专业,当然这里的师资力量相比三亚的胜利港造船厂只是入门水准,所谓的专业技能也主要就是木匠手艺和基本的船体构造知识。类似海汉自行建造的帆船,因为船体结构和建造方式上与传统的中式帆船存在一定差异,工匠也都是在进入海汉治下的造船厂之后,才能接触到这些有保密要求的先进技术,这些东西在培训船匠的书院里是肯定学不到的。

    不过因为琼西书院是最早跟海运部签署人才输送协议的教育机构之一,海运部对琼西书院还是有一定的扶持措施,比如每年都会派出专业工匠到这边来上指导课,让这些学员在培训阶段能为之后进入造船厂工作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这在技术层面上也保证了琼西书院教出来的学员都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海汉造船厂的要求,从而让书院在招生时也得以具备了更大的优势。

    张新向宁崎介绍道:“琼西书院的教学成果不错,所以从去年开始,海运部已经把这里列为了航海专业教学示范点,毕业生不但分配到海南岛本地的船行和造船厂,还有一些也分派去了海外殖民点效力。”

    张金宝在旁边搭腔道:“本专业上一批毕业的学员,便有一半人被派去了安南金兰港。”

    宁崎当然也知道安南金兰港那边有一间已经投产的船厂,其职能主要是为今后驻扎在金兰港的南海舰队服务。据说海运部为其规划的造船能力是与三亚、高雄、舟山等几个地方的大造船厂齐平的,对于专业船匠的需求自然也为数不少。类似这种海外殖民地的船厂想要得到足够的专业人员,光靠海南岛上的造船厂来培训是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像琼西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所开办的培训班,的确是为海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术人才培训规模不够的难题。

    不过宁崎对造船技术的了解只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操作水平连普通的木匠都比不了,所以对于师生们展示的木材加工教学也只能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顶多再说几句鼓励的话,倒没法像先前在白鹿书院那样有问有答了。当然了,张金宝也不会不识趣地拿这些匠人的手艺活去考校首长的水平,压根就没在参观过程中安排类似的交流环节。

    接下来宁崎又参观了书院的冶炼专业,这个专业可不是单纯地培训铁匠,而是传授基础的冶炼技术,让学员掌握从矿石到生铁的基本冶炼过程。冶炼专业的对口接收单位便是田独和昌化两地的冶炼厂,今后的去处可能还得加上台北的金瓜石金矿,以及在南洋邦加岛、勿里洞岛一线的锡矿,用人单位对冶炼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大明南方的钢铁冶炼行业本就发达,所以师资力量方面倒是十分充足,从大陆来到海南岛的移民中多有从事冶炼行业的人士,其中大部分都进入了海汉治下的冶炼厂工作,也有少量流落在外的,便有人受聘加入了琼西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当起了传教授业的老师。这里讲课的两名教师,以前均是佛山炼铁作坊里的炒铁师,年纪大了身体条件下降,也没法再在第一线劳作了,在书院里带带徒弟倒是轻松自在,还能混一份不薄的收入。

    所谓炒铁,其实就是将生铁加工成熟铁的过程,而熟铁就勉强算是含碳极低的钢了。不过熟铁要加工成真正的钢材,还得通过加热渗碳、反复锻打才行。但古人并没有把熟铁和低碳钢真正区分开来,都将其统称为熟铁。

    这些民间炒铁师所掌握的生产技术都是通过师徒、父子这样的关系代代相传,但其中原理却根本没几个人能弄得明白,所能传授给学员的主要也就是操作流程,至于很多需要量化的技术指标,学员们只能等到毕业进厂之后,才能在生产现场逐步接触和学习。而且海汉冶炼行业所使用的生产器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等等,都与传统冶炼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学员在就业之后也仍然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才能真正上岗操作。

    看完冶炼专业的授课情况,宁崎一行人又参观了医护专业。医护人员在海汉想要构建的社会形态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业,而现今海汉治下地区的医护人员比例大约只有万分之二到三,远远低于执委会想要达到的千分之一以上。当然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过去海南岛上的城镇规模有限,山区的黎苗两族在地区总人口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专业的医护人员只在汉人聚居区才有,自然数量不会太多。

    虽然海汉扎下脚跟之后便开办了卫生学校培养专业人员,但医护专业培训周期长,而且门槛也比较高,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很难学医。此外海汉自身的医护人员构成也是个先天麻烦,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护士倒是有几个,但真正的执业医师也就约翰逊和摩根两个老外。这两人除了语言文化上的障碍之外,又都是西医出身,他们所掌握的医疗方法与中医理论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用药和治疗方面也很难实施。所以后来医疗部门也陆续网罗了一批大明出身的医师、药师,开班授课带学生,最近两年开始陆陆续续毕业上岗了。

    但随着海汉海外殖民地的迅速铺开,医护人员的需求仍然远远得不到满足,类似安不纳岛这样孤悬海外的殖民地,常年驻守当地的医生不过三四人而已,根本谈不上再去细分什么内科外科产科儿科,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也远远不能达不到当地需求。面对这样的用人缺口,主管科教文卫的宁崎所能想到的应急之策,的确也只有发动民间力量这个办法了。

    琼西书院这种立足于短期培训,只灌输基础知识的培训班虽然并不能教出来合格的医生,但至少能培养出一些按方抓药的赤脚医生。他们所学的全都是民间验方、内外伤处理、接生急救之类的技能,就算治不好病,一般情况下倒也不会弄出人命。从这里学成之后,只要再去三亚的中央卫生学院接受三个月的进修,基本实就可以凑合着上岗了,而护士的培训期相对还要更短一些。

    张金宝很是骄傲地向宁崎等人介绍道:“琼西书院去年医护专业共毕业三十五人,其中医师十人,护士二十人,药师五人,全部都拿到了三亚中央卫校颁发的从业证书,也是儋州本地开设医护专业的书院中唯一一家全员合格。”

    宁崎对此倒是有些印象,因为去年的卫生系统年底总结会他也是列席人员之一,当时约翰逊在总结新人培训方面的成绩时,曾专门提到过琼西书院的毕业生质量不错。能够在约翰逊口中听到称赞,这本身就是一件低概率的事,所以宁崎对琼西书院也留了心。这时候听到张金宝自卖自夸,宁崎便随口问道:“这医护专业的教师,书院是从哪里请到的?”

    张金宝应道:“回禀首长,说起书院请的教师,这可是大有来头。本书院医护专业的三位教师,都是在下花重金从广东请来的名医,一位专治跌打损伤,一位擅长疑难杂症,还有一位是经验丰富的药师。以前在府城专给知府大人看病的盛大夫,也是其中一位的徒弟。”

    宁崎点点头赞道:“这样说来你倒是舍得花本钱,想必这医护专业的学费也不菲吧?”

    张金宝干笑道:“首长,这医护专业教学成本高啊,不但要请名医来坐堂授课,还要联系儋州官方和民间的诊所,让这些学员去打杂实习。而且这些学员大多出身贫寒,一下子也拿不出足额学费,好多都是由书院垫付,要等他们结业入职之后,才能把学费一点一点收回来,这学费收得高点,其实也是迫不得已,收得少了,书院赔本经营,这医护班也办不长久,那岂不是就辜负了首长们的信任和支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