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皇上,请您雨露均沾 >

第1023部分

皇上,请您雨露均沾-第1023部分

小说: 皇上,请您雨露均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且,目下妃位上所有人,包括颖妃在内,全都没有所出啊!

    哪儿像她呢,她有十公主啊!

    可是……她怎么都没成想,苦等了十年,到了这一天,皇上竟然又什么都没赏给她,还是跟十年前一样儿,又只是赏给她三百两银子,对付了事!

    她一腔的怨恨无处发泄,当天宫里奴才们送来的合了份子钱给她进的寿宴,她也没心思吃,当场还砸了两个盘子去。

    也是眼前这些人看着都不顺眼。观岚被她打死了,听雨又出宫嫁给和耍缃窆镎剖露木褪翘纭

    只是资历最老,却根本不是贴心、合用的人。

    这些年过来,她偶尔也忍不住想起观岚来——倘若观岚还活着……

    倘若,她当年不是为了那个莫名其妙的胎,而承受不住发了疯去……

    后来回想起来那件事,她并非没有怀疑过听雨。

    只是听雨后来足岁出宫去,嫁给了和H缃衽黾蓿攵铈獾母星椴⒚挥邢胂笾心敲春茫銮液瞳|那么精明,和笳镉心敲炊嗟囊棠铩阆胱牛么跤刑暝冢么跆昊鼓芗亲糯忧暗那榉值幕埃够鼓芑ぷ排欢

    便也为此,她就也打掉牙齿和血吞了,生生不再追究当年那件事,只叫打死官女子的罪责自己背着也就罢了。

    她就是……总是忍不住想起两年前,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的时候儿,皇上下的那道旨意。

    “传养心殿东耳房之次间,系惇妃炕一铺,于本日(乾隆五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即熏用木柴六斤。”

    “自今后看天气凉热熏用木柴。其余耳房、围房炕七铺,仍照旧例于十一月一日到次年二月一日熏,每日每铺用柴十斤……”

    那一道旨意,将她在后宫的地位推到了最高去。

    不仅仅是别的内廷主位的炕要到十一月才熏,而她的提前了一个多月就烧炕了,足见皇上对她独一份儿的疼爱去。

    更重要的是,皇上是将她的炕定在了养心殿东耳房啊!

    ——尽管是东耳房的次间,不是梢间,也就是白日里坐坐,不是夜晚过夜的那一间;也由烧柴的斤数,只够她白天在那坐坐,晚上还是回自己宫里去。

    可那里也终究是养心殿后殿东耳房,跟皇后、令懿皇贵妃的住处,就差一墙之隔了啊!

    却怎地,原来那一刻,竟都是白高兴了么?

    该不是她的,还不是她的。

第2726章 十卷 70 传位() 
乾隆六十年七月,皇帝下诏,给郑亲王改名。

    郑亲王还是个孩子,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一年前袭封亲王爵的时候儿,虚龄才十七岁,今年这也才十八岁。

    郑亲王的原名叫佛尔果崇额,皇帝亲自改名为“乌尔恭阿”。

    郑亲王别看年纪小,可是郑亲王的爵位却是大清的八大清帽子王之一,世袭罔替的。

    第一代郑亲王,乃是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第六子济尔哈朗,故此郑亲王家在八大****里,位次也仅低于太祖皇帝次子和硕礼亲王家,而位居第二。

    故此虽说这乌尔恭阿还是只是个十八岁的少年,皇帝却也慎重地亲自为之改名,自也是在情理之中。

    乌尔恭阿的嫡福晋,乃是福康安的女儿。

    皇帝如此重视年轻的郑亲王,前朝后宫自然以为皇上是因为重视宗室之故,毕竟郑亲王家乃是八大****第二位。

    不过自然,也还是会因为乌尔恭阿福晋的身份,推以皇上示恩给福康安——此时的福康安正在外,与和琳一同,平苗人之叛。

    在阿桂年老之后,福康安承继了九爷傅恒的遗志,成为朝廷在外领兵的不二人选。此时皇上施恩给福康安的女婿,也自是合情合理。

    时隔二十年,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乾隆四十年皇贵妃薨逝之时,册谥为令懿皇贵妃之时,册封正使——简亲王丰讷亨就是乌尔恭阿的祖父。

    郑亲王的爵号本为“郑亲王”,后曾经改为“简亲王”,就是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皇帝下旨“以和硕郑献亲王茂着壮猷克昭骏烈,其原封爵号应永绍嘉名,勿令改易,特旨令现袭简亲王仍复号郑亲王”,故此简亲王的爵号,才又恢复为郑亲王。

    。

    这一年,皇帝驻跸避暑山庄回銮的日子又做了改动。

    往年多是在十月前后才从避暑山庄回京,也唯有在如皇帝乾隆五十五年八十岁万寿大庆等特别的年份,才会提前回京。

    今年,皇帝是在避暑山庄过完了万寿,便立即启程回銮。

    八月二十七日才回到圆明园。

    就仿佛,要特地守候一个特别的九月。

    。

    回京第六日,九月初三日,皇帝在圆明园勤政殿,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入见。

    宣示恩命:“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庆元年。”

    皇帝在谕旨中再度提起这些年立储的历程:

    “践阼后,亦何尝不欲立嫡。以皇次子为孝贤皇后所生,曾书其名,遵皇考之例,贮于正大光明扁上。不意其蚤年无禄,不能承受。”

    在这里,皇帝正式地公开说明,孝贤皇后所出的永琏,是承受不起天命的~

    皇帝还说道:他五十岁以后,曾经与皇太后说起执政六十年即让位之事。皇太后彼时还坚持,说皇帝即便执政六十年后,也不应该让位……

    皇帝不忍违拗圣母,便曾默祷上苍,由上天来决定:如果皇太后能活到一百岁,那他就听从皇太后的懿旨,六十年后也不让位。

    可是结果呢,皇太后没能活到一百岁,距离还有十几年呢就崩逝了。那上天的意思已经明白,让位是必须的。

    ——皇太后她老人家的拦阻,结果终究的结局不是拦住了皇帝让位,反倒让上天紧着将她自己的寿数给提前终结了。

第2727章 十卷 71 从未忘记当年的誓言() 
这世上若论心细如发,没人能超得过皇帝去。

    尽管,他已经八十五岁了。在外人眼里,已经是个耳聋眼花、颟顸迟钝的老人家。

    皇帝既然提到当年也曾因皇太后的懿旨,并非没有动过念头,想改了执政六十年却不让位的心思去——然则,这话若被有心人听去,必定对皇太子十五阿哥颙琰有所不利。

    故此皇帝在谕旨中特地指明了一个时间点:“朕年五旬后”,也即是说的是皇帝五十多岁的时候儿,也就是在乾隆二十五年至乾隆三十五年之间。

    而十五阿哥颙琰被秘立为皇太子,是乾隆三十八年的事儿。也就是说,皇帝即便曾经也动过更改初衷的心思,那却都是在正式秘立十五阿哥颙琰之前啊~

    皇帝就是要晓谕天下,他的寿数之高,古来帝王所仅见,所以他这明明还在世,却要禅让皇位之事,许多宗室王公、文武大臣都曾谏阻,皇帝不想公然驳了他们的颜面去,故此皇帝索性抬出自己的母亲来。

    你们看啊,皇太后她老人家福寿双全吧,可是就因为说了这个事儿,结果上天明察,将老太太都给先带走了——你们还打算继续说不?你们谁自问比皇太后更得上天眷顾的,也想试试上天怎么待你们的,是不?

    故此皇帝举皇太后一例,丝毫不是说为压制皇太子,反倒是借这一件事,便堵住了宗室王公、文武大臣的悠悠众口。叫那些谏阻皇帝禅让的心思,都只能烂在他们自己的肚子里。

    皇帝的谕旨里,一切事立即执行,并不延迟:“俟朕长至斋戒后,皇太子即移居毓庆宫,以定储位。”

    皇帝还特别谕令:“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着赠为孝仪皇后,升祔奉先殿、列孝贤皇后之次。其应行典礼,该衙门查照定例具奏。”

    婉兮生前并非皇后,故此皇帝完全可以等到皇太子登基,由储君来追封生母为皇后;可是皇帝却不,他在正式宣告储君的谕旨里,一并下旨,立即将婉兮的名分定下。

    皇帝还亲自给婉兮定了位次——是在孝贤皇后之次。

    那么中间曾经出现的继后那拉氏,便已经永远永远不可能再横亘在婉兮之前了。

    皇帝还特别言明,立即升祔奉先殿,丝毫不准耽搁——因为大清不是没有过获得皇后名号,却不系帝谥、不祔庙的。而奉先殿是爱新觉罗家的内庙,婉兮的神牌正式升祔奉先殿,又在孝贤皇后之次,一切的一切便都已经稳妥了。

    这些原本该交给储君登基之后去做的事,皇帝却都亲自下旨来完成——尽管,此时距离储君继位,不过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哪怕就是三个月,皇帝也等不了啊。

    哪怕就是他们两个亲生的儿子,他也不想将这个为九儿将后事都料理好的机会,让给儿子去啊……

    他要亲自来完成,在他八十五岁高龄,在他——遇见了她的,一个甲子,六十年后。

    这是他对她的承诺,她是他的妻,是他在这个世间,要从头护到尾的人儿啊。

十卷 72、所有的字,都在说着“我想你”() 
在这道谕旨中,皇帝更是公布了他亲自为婉兮所取的名号为“孝仪皇后”。

    婉兮在薨逝之后,皇贵妃位分上的谥号是“令懿皇贵妃”,以“懿”字为谥号;追封皇后之后,将“懿”字改为了“仪”字。

    这样做的缘故,一是因为大清前朝已经有过“孝懿仁皇后”,那是康熙爷的第三位皇后。

    皇后名号不可重叠,故此婉兮的名号自应更改。

    二来,以“仪”字替代“懿”字,更是内涵上的绝大提升。

    《易经》中说:“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为阴阳。”

    这“两仪”之义,可以说为八种含义: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一说为不变与变……

    统而概之,自是阴阳乾坤之始。

    这便正与帝后二人,为天下父母之意完美契合。

    更况且,皇帝的年号就是“乾隆”——乾为阳,为天;仪为阴,为地。

    在家中,“两仪”更是指父母双亲。

    故此这一个“仪”字,在国为中宫、为母后;在家,为母亲。

    皇帝笃信《易经》,他对二十五这个数字的偏爱,正是来自易经大道“天数二十有五”。故此大清受命之宝玺为二十五方,而小十五正是出生在乾隆二十五年……也故此,在小十五出生之前,甚至胎气还不知是否已经坐稳,就已经有了皇帝亲笔所书的诗句,预示太子将生……皇帝将对《易经》的笃信,已然融进了大清的命数里。

    也因此,选《易经》根基的这个“仪”字为婉兮的名号,更是皇帝穷竭心意所选的字啊。

    便是不懂《易经》之人,却也同样完全可以领会到皇帝的心意,因为只需知道那四个字——“母仪天下”,就够了。

    同样在这道谕旨里,皇帝正式公开了十五阿哥颙琰的名字改字。

    “皇太子名上一字,改书‘颙’字。其余兄弟及近支宗室一辈,以及内外章疏,皆书本字之‘永’,不宜更改。清书缺写一点,以示音同字异而便临文。”

    皇帝至此,再度揭开了一个秘密: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说,十五阿哥已经改名颙琰了。

    实则从乾隆三十八年初,尚未正式立储之时,宫内档案已经将十五阿哥的名字书写成为了“颙琰”。只是外人见不到罢了。终在这一日,昭告天下,正式改为这天下的独一无二。

    从前储君定明身份,宗亲和天下人等都需避名讳。故此有雍正爷是胤禛,其余兄弟一律改成“允”字。但是这个规矩,到皇帝自己这儿就给破了。

    他自己叫弘历,他的同辈兄弟依旧叫弘昼、弘晓……并未改字,只用缺笔或者多笔来避讳罢了。

    到了颙琰这儿,皇帝更是不用那么麻烦,直接给颙琰改了同音字去——可是就这个“颙”字,却不是随便一用,而是倾注了皇帝的心意,隐隐地再度向婉兮表达了这一生都还没诉尽的情意去。

    ——《诗经》中云“颙颙昂昂,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颙”字与婉兮曾经的封号“令”字,皆出此处。

    便是给皇太子儿子改个名字,以便令他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储君,可是皇帝却也没浪费了这个机会,继续向天上的九儿,隐隐传情啊~

    我将大清江山给了咱们的儿子,我叫儿子那天下独一无二的名字里,也全都印着你……

    你走了,你却永远都在。

第2729章 十卷 73 梦醒() 
颁完了册立皇太子的谕旨,御座上八十五岁的老皇帝,终于松了一口气去。

    眯起眼来,看这皇座宝殿,叫他忍不住想起六十一年前的这一天。

    六十一年前,也就是雍正十三年的九月初三日,皇帝正式登基,成为中国大清朝的乾隆皇帝。

    只是六十一年前的今天,他登基是在紫禁城的太和殿,在那天下都知晓的金銮殿上;而今天,他却特地选在了圆明园的勤政殿——勤政殿,依旧是秉承养心殿那“勤政亲贤”的用意,为皇帝在圆明园时处理政务之所。

    级别既不是大殿,更比紫禁城的太和殿低了许多。

    他不是不能回紫禁城,再坐太和殿来颁布这道旨意。

    他是特地这样安排,特地,将那太和殿的荣光,全都只留给他和婉兮的孩子去了。

    六十一年后的同一天,他亲自下旨,将自己的大位,将大清江山,都交给了他和婉兮的孩子。

    他终于可以卸下肩上这副重担,在他八十五岁的高龄,喘一口气,想想自己的未来了。

    不知是不是卸下重担松了一口气的缘故,还是八十五岁的他终究是年纪大了,他忽然在这一刻有些犯困。

    他便闭上了眼,提醒自己只准小小地偷一刻的闲。

    好在这御座之上,与臣工们隔着的距离不近,他这么小小闭一会眼,他们发现不了,嘿嘿……

    就这么迷瞪之际,他竟又莫名地回到了盛京老皇宫,回到了那株海棠树下。

    他看见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