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南明当皇帝 >

第106部分

重生南明当皇帝-第106部分

小说: 重生南明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功上报到皇帝朱由榔那里后,朱由榔欣喜之色溢于言表,高利勋和他的镇海水师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他当即下旨令吏,兵二部派发好足够的赏功银牌、勋阶告身,宝刀利剑等奖励军功,还大笔一挥,从缴获到土贼和海寇的六十多万两金银珠宝中划出了一半作为一万五千余水陆官兵的赏赐。

    等赏功使者将升官的告身和白花花的金银分到每一位将士手中后,全军跪谢皇恩,一个个士气大振,恨不多再多剿几个匪盗,好吃个盆满钵满!

    焦琏和高利勋水陆两军一面在达濠驻军休整,一面借大胜余威,遣派使者飞檄各地,招抚那些称霸一方的豪雄归顺大明,接受朝廷整编。

    澄海杨广、海山朱尧等豪雄自知无法与朝廷的大军相抗,先后率部归顺大明,接受朝廷整编。

    但是盘据潮阳鲎湾的海寇张礼却不见棺材不落泪,拒绝了朝廷的招抚。总兵高利勋即亲率七千水师前往鲎湾剿杀,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和装备,一天之内连破海寇两个水寨,杀死杀伤海贼数百,毁船数十艘,迫使张礼俯首称臣,率众投降。

    焦琏和高利勋奉圣谕剿抚相济,不到一月就基本荡平了盘据在潮州各地、不明不清的豪强势力,剿获金银三百多万两,粗细粮食十六万石有余,大小海船三百余艘,纳降上万,潮州境内各路贼匪非死即降,割据势力为之一空,治安空前良好。

    大军进军潮阳后。潮阳知县常凤打开城门亲自出迎。

    潮阳百姓蜂拥而出,夹道欢迎朝廷大军进驻潮阳。大明将士八人一行,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焦琏,高利勋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进潮阳。

    潮阳县历史悠久,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年〕即置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是有名的富裕之地。看到潮阳这方富庶宝地,焦琏众将的心情很不错,在知县常凤的陪同下,频频向沿途欢迎的百姓拱手表示感激。

    崇祯十七年间,北方各省各路虽然打成了一锅粥,地处粤境东南部的潮阳却始终未曾遭受战争的蹂躏,百业兴旺,市场繁荣,无论是粮食还是其它物品,都十分丰盈。

    然而,随着清军南下攻取广东,战火逐渐向潮阳蔓延过来,潮阳百姓居安思危,对矢志抗鞑的天子亲军十分支持。

    大军驻扎潮阳后,焦琏等人一面飞章报捷,一面招纳整编降军俘虏,得水陆兵员七千有余,因为镇海军对水师营兵的选拔要求十分严格,各方面都满足要求的合格兵员不到一千,其余六千降兵都充实到了李元胤部的厢营里去了,致使李元胤麾下的兵力一下子从不到四千膨胀到了一万。

    缴获到的金银和钱粮除了截留下的两成作为诸军的赏赐,军饷军粮和整编兵员,淘汰老弱的费用外,余者奉圣谕派海船全部押送行都。

    因为金银和粮食的数量实在太多,高利勋用了整整五十多艘海船才堪堪装满,他似乎已经能够看到户部尚书严起恒看到那么多金银和粮食后的眉色惊变的神情了,这绝对是一笔让他和朝廷都意想不到的巨额浮财!(广东境内的豪强和海寇都大量参与沿海走私,东西洋贸易,多年下来积累的财货显然数量匪浅,剑客这里还是往保守的数据上说了)

    朝廷兵马在潮阳驻扎还不到三天,好消息再次降临!。。

    焦琏,高利勋两位统兵大将惊喜的收到了原南澳岛总兵陈豹派使者归附永历朝廷的消息。

    南澳,广东、福建交界处的一个岛屿,由南澳岛及附近3个小岛屿组成,陆地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

    距离潮州陆地不到五十里的水路,东接分水关,西皆潮阳县。

    南澳内宽外险,有腊屿、青屿环抱于外,仅一门可入,而中可容千艘。历史上,南澳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至明朝已发展为“海上互市之地”,与此同时也沦为走私和盗寇集团的渊薮。

    南澳岛地处东南沿海要冲,介于粤东与闽南之间,是军事要地,所以一个小小海岛竟划分由广东和福建共管,中间由雄镇分水关做为分界线。为加强海防,明万历三年(5年)设南澳镇、置副总兵,统领福建和广东水师。

    崇祯十三年(40年),郑芝龙就任南澳总兵,四年后升任福建都督,总兵一职由其部将忠勇侯陈豹接任。数十年间,郑芝龙的郑家军一直是东南海上最有实力的控制者,基本上独揽了通洋之利,南澳也成为其海上贸易的重要基地。

    郑芝龙降清后,他部下不愿沦为清奴的官兵有不少人就流落到南澳,走私谋生。

    如今在南澳执掌兵权的陈豹虽是郑芝龙的老部下,可他反对降清,由他管治下的南澳名义上还是奉的大明隆武政权,对于新生只有两年多的永历政权一直态度不明。

208 听宣不听调() 
    之前金砺率三万大军攻打分水关的时候,陈豹坐拥郑氏余部水陆兵马近万,大小海船战舰数百艘,既没有帮李元胤从水路抵抗金砺的兵马,也没有帮金砺合谋攻击李元胤的分水关,态度很是暧昧,关起门来做起了割据藩镇,俨然一方大佬,超脱于各方势力之外逍遥自在的姿态。

    此刻突然放弃割据,派使者前来表示愿意归顺,也许是看到了潮州境内那些豪强海寇武力对抗朝廷后的悲惨下场,清楚的认识到了新生的永历朝廷所拥有的实力和整顿清理地方割据的决心,摄于朝廷的兵威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是这样,无疑说明焦琏,高利勋等将敲山震虎的剿贼行动很成功,大大减少朝廷在军事上的内耗,缺陷是陈豹的归顺行为是摄于时势被迫的,双方互相猜忌,未必真的是一条心,以后抗清的关键时候可能会出纰漏,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也许是在朝廷秀出了足够的肌肉后,开始看好永历政权的未来,看好行都内的那位大明天子的能力,觉得新皇有希望驱逐鞑虏,收复河山,这才诚心归顺,在势力错综复杂的海上为自己重新找个强大的靠山。

    没了海贼王郑芝龙的数十万大军在背后庇护,他在海上的日子也不好过,贸易不稳导致粮饷供给不及时,在东西洋来来往往的红毛番和佛郎机人都拥有坚船利炮,各个都不是好惹的主儿。

    孤悬海外的南澳岛内宽外险,有腊屿、青屿环抱于外,仅一门可入,只要一夫当关,几乎万夫莫开,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如果无需用兵就能为朝廷拿到这块地势极其重要的风水宝地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焦琏和高利勋吃不准陈豹归顺大明的诚意有几分,不敢擅专,便上书请示朱由榔如何处置,朱由榔和内阁诸臣经过一番紧急商议后,决定派遣同是郑芝龙旧部的闽系将领,镇海军副将黄廷前去接洽归顺事宜,同时试探一下陈豹归附的诚心。

    黄廷,原郑芝龙嫡系中军营参将,年二十九岁。脸庞是圆的,眼鼻俱小,皮肤黝黑,高七尺八寸,身子有些瘦弱,其年纪虽轻,在郑氏部属中却是个老资历,战功卓著,为人机智狡黠,有勇有谋。

    在原本的历史上,永历二年李成栋反正归明后,其遭到排挤,遂率余部加入黄廷的抗清义旅,从此成为黄廷的得力干将之一,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

    清顺治十八年(年),率部随黄廷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康熙三年(4年),随着永历政权的覆灭和黄廷英年早逝,黄廷有感反清复明无望,率部十万余众归顺清廷。

    清康熙二十三年(4年)从征黑龙江,血战雅克萨;清康熙二十七年,从征武昌夏逢龙兵变;清康熙二十九年(0年),从征蒙古准葛尔部;一生战绩卓著。以九十七岁高龄薨于邓州。。。

    任务分配下来后,黄廷知道表现自己能力的时候到了,自随李成栋归顺大明后,一直坐享膏腴,只能看着其他明军在湖广和江西与鞑子厮杀,不停地立功升官,而他和他的手下的兄弟们却只能呆在行都每日点卯应差,除了之前在剿匪中立了一点功劳,其他几乎没有作为。

    这让才三十不到,有着一腔雄心壮志和强烈功名利禄之心的黄廷内心很是郁闷,所以格外珍惜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日,黄廷仅仅点了数百兵丁作为随从,便乘坐海船开往了南澳岛。

    听报永历朝廷派了黄廷充作使者前来南澳,陈豹也正想从黄廷身上摸一摸朝廷的态度,遂亲自点兵带将赶往码头,把黄廷一行接进衙署。

    宾主坐定后,因俩人与郑芝龙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交谈自然避不开这个话题。彼此寒暄了几句客套话后,陈豹长叹一声,语调沉痛地说道:

    “唉!太师一生精明过人,算无遗策,陈豹钦佩至极。又有谁会料到,太师竟会一时糊涂,误中鞑子奸计,自投罗网,如今被博洛裹挟入京,生死未卜。真是亲痛仇欢,令人嘘唏不已。”

    黄廷一脸赞同的附和道:“当初,太师如能听从众将的劝阻,鞑虏奸计岂能得逞?只怪太师刚愎自用,听不进逆耳忠言,误国误民,害人害己!”

    稍稍寒暄了几句,彼此言谈有些热络后,陈豹不再绕弯弯,直接开门见山的道:“自古忠义不能两全,国难当头,小弟已随李军门(李成栋)反正归明,矢志抗清,不知陈帅的意思?”

    说完目光直视着陈豹。似乎想从他的面部表情中看出点什么来。

    陈豹没想到黄廷如此直接,被打了措手不及,好在他确实有归顺的心思,且心中早有谋划,所以仅仅稍稍犹豫了一下,便态度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虏寇猖獗,蹂躏中原,僭位京都,残我百姓,身为赳赳汉儿,何人不愤慨?

    当此之时,太师虽有恩于俺,俺也只能舍小忠,取大义了,黄将军立志为民,不畏艰危,铁肩担道义的勇气令俺十分敬佩,俺也随将军归顺大明,助圣上兴复大明,成就中兴伟业!”

    “有陈帅这句话,小弟就放心了,如今百业惟艰,圣上又是求贤若渴,陈帅此番归附,直如雪中送炭,来日必定富贵可期,前途不可限量啊!”听到陈豹这么说,黄廷心中稍稍松了口气,顺带着也表明了一下朝廷的态度。

    陈豹闻言内心欢喜,心中已大致有底,他呵呵一笑,说道:“黄将军年少有为,文武皆备,前程无量,今后你我供奉大明永历为正朔,志同道合,来日圣上若有差遣,俺必定通力配合,尽力而为!”

    一句“通力配合”而不是“奉旨遵行”定下了听宣不听调的基调。

第209 意外突来() 
    黄廷闻言眉头微皱,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也不是朝廷想要的结果,正打算说服陈豹放弃听宣不听调的想法,接受朝廷整编彻底归顺大明。却被衙署外突然传来的喧哗声打断。

    陈豹很敏锐的观察到了黄廷皱眉的表情,朝廷的限度在哪,心中已大致有底,听宣不听调已经是他的底线,他不想再让步了,自老郑投鞑,所部四分五裂后,这些年他总兵盘踞在南澳威福自操惯了,已经受不得拘束,见黄廷似要劝说的样子,便想岔开话题,没曾想刚瞌睡便来了枕头,听到官署外有喧哗声,忙做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道:

    “是谁如此大胆,目无法纪,竟敢来本镇衙署撒野!”他转过头,吩咐在旁陪座的亲兵牙将苏岷:“你带人速去查看,把闹事者统统拿下,押入大牢!”

    苏岷领令带上亲兵匆匆外出,陈豹压下怒气,苦笑着对黄廷道:“黄将军也许不知,南澳这地方蛇龙混杂,走私贩子数不胜数。这些人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动辄刀剑相向,俺也只能勉力而为,让黄将军见笑了。”

    黄廷刚到南澳,不了解实情,因此没有出声附和。陈豹也没再说话,场面冷了下来。事发突然,黄廷感到不便告辞,陈豹也不好开口送客,宾主双方均感到有点尴尬,只好借着喝茶静待苏岷回来禀告处理的结果。

    片刻之后,外面的喧哗声就消失了,紧接着苏岷独自一人急急而回。事情处理得如此迅速,显然大出陈豹的意外,因此苏岷进来后尚未开口,他就迫不及待地问:“外面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你抓捕的人呢?”

    “禀大帅,外面并非闹事,而是太师的旧部要见黄将军。守卫见他们都穿着家常衣服,怕是贼寇盗名滋事,想要驱散他们,因用语不妥双方就起争执,各不相让,若不是末将去的快,险些酿成灾祸。此事该如何处理,末将不敢擅作主张,特来请将军定夺。”

    陈豹想起刚才对黄廷说的话,神色颇不自然,迁怒道:“你没见黄将军和本镇正商讨大事?去,要他们速速散开,改日再求见黄将军,否则别怪俺不客气。”

    听见事情涉及到自己,黄廷不能不开口过问。

    “陈帅,可否容小弟问苏将军几句话?”

    “黄将军请便,勿用客气。不过,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俺的意思黄将军最好还是别理睬他们。”

    “苏将军,不知你是否问过他们为何事急着要见我?”

    “这个末将急于回来禀告,一时疏忽,尚请黄将军谅解。”

    “如此说来,陈帅,小弟想还是出去见见他们为好,以免误事。”

    陈豹被落了面子,有些不悦,说:“黄将军要去见他们,俺就不奉陪了。俺已在后院摆下酒宴,为将军接风,请黄将军速去速回。”

    “恭敬不如从命,若无意外,小弟即刻就回。有劳苏将军带路。”

    黄廷一行人随苏岷步出衙署,见到门口站立着四、五十个大汉,为首一人身材魁梧,满脸虬须,外表十分粗鲁。黄廷尚未开口询问,他身旁的苏岷已出声叫道:“李斌,见到黄将军还不下跪!”。。

    “郑老将军降鞑害苦了大家,黄将军当初也跟着郑老将军一道降鞑,如今却是以大明钦使的身份来南澳,如果黄将军真的决心抗鞑,不再朝三暮四,俺李斌就给他下跪。否则,不骂他已是俺客气了,下跪?想都别想!”

    “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