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完美时代 >

第1080部分

重生完美时代-第1080部分

小说: 重生完美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威廉当即点点头,说:“需要怎么做,您直接吩咐,我一定全力配合。”

    李牧说:“既然这次给你的定位是私人身份造访,所以我们第一前提是避嫌,所以我希望你能够以个人的身份,去和英国几所顶尖的大学聊一聊,牵条线,看看他们愿不愿意参与到这个大学生交流的事情上来,如果他们感兴趣,那么每个大学每年给华夏一定的交换生名额,来促成年轻人之间的交流,让两个国家的大学生联系的更加紧密一些。”

    说着,李牧又道:“当然,华夏高校的整体实力,比英国还是要差一些,所以,你可以帮我跟这些高校沟通一下,只要他们能够在交换生以及学术交流上,为华夏提供更多的资源,那未来,我会用牧野科技跟这几家高校签订定向招聘的协议,每年向他们承诺一定的就业岗位,用这些就业岗位来回报他们,而且,这些就业岗位将遍及全世界,不只是欧洲,还有北美以及华夏。”

    李牧上辈子虽然没读什么好大学,但是对教育事业是非常尊重的,也非常认可教育对年轻一代的重要意义,所以他很希望能够把更多的国内大学生输送到欧美发达国家,让他们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尤其是更发达的西方世界,这对他们自己格局的提升,以及未来的提升有很大的重要性。

    李牧把学生送出去,是希望提高学生的眼界、用东西方融合的教育,培养出更好的人才,也希望这些有机会留洋的学生,能够最终返回国内、为国内的企业以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所以,李牧也想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把更多的华夏学生送出去,就像他想把华夏足球运动员也送出去一样。

    而且交换生和留学生不一样,交换生是放风筝,放出去还能拉回来,但留学生就不是了,留学生是放卫星,从点火发射的那一刻开始,谁也不知道他未来还会不会回来。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李牧更希望促成交换生合作,而不是留学生合作。

    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源自于李牧一直以来对人才外流的惋惜。

    上辈子,李牧以前关注过一个很小的细节,高小松曾经在自己的一档脱口秀节目里,提到过一个触目惊心的事情,他说,清华大学在美国加州的校友会,竟然有上万人!

    光一所清华大学,这么多年流失到美国加州的高材生就有一万多人,流失到全美的估计达到数万人,这么多年清华大学一共才培养了多少高材生?

    清华流失了这么多,那燕京大学又流失了多少?华夏科技大学、人民大学以及复旦这样的高校又流失了多少?

    而且,还有一个更触目惊心的数据。

    高小松说,他们一个班里的同学就有17个人在加州,一个班一共才多少人?正常大学里,一个班4、50人就已经非常多了,就算是50个人,那么一个班级的人才,流向美国加州的比例,就达到了惊人的4%,流向全美的比例,应该在50%以上,那么,流向整个海外的比例,应该至少在70%左右。

    管中窥豹,从这一点点数据上,就能看得出,高端人才流失有多么可怕。

    如果能采用交换生的方式,把大批的华夏大学生送出去一年,最多两年,然后再让他们回来继续完成学业,同时在这个基础上用更长的时间,去加强对他们的引导,这批学生未来留在国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很多。

    李牧觉得,不只是要把华夏的学生送出去,还要想办法把已经出去的学生带回来。

    正因为如此,李牧一直还在积极地做着海外人才回流的工作,意图让更多流失到海外的人才能够通过牧野科技,回到国内企业的怀抱,甚至返回国内发展。

    一旁的威廉并不知道李牧真正的动机,他只是觉得李牧这个大佬做事极其讲究,他为自己做事的时候,完全不求回报,而他找自己帮他做事的时候,提前就把回报先抛了出来,完全不会亏待自己。

    感动之余,威廉也连连点头,对李牧说道:“牧野科技的就业岗位,对这些大学以及他们的学生来说,应该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牧野科技一旦在纳斯达克ipo,很可能立刻成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而且又是高新企业,这样一来,对高校生来说吸引力太大了。”

    威廉说的没错,就算是后来世界市值最高的苹果,也从来没有给过任何一所大学招聘的名额,斯坦福、哈佛、mit的学生削尖了脑袋都想进苹果,但真正能进去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所以,未来的牧野科技,对高校生的吸引力,将完全不亚于后世的苹果,甚至远超苹果,如果哪一个大学有固定的招聘名额,这确实是一件能够拿出去大吹特吹的事情。

    李牧这时笑着对威廉道:“这个固定的招聘名额,算是我私底下返给他们的利益,为的是他们在明面上要给你面子,答应与华夏高校进行长期的学术交流以及学生交换。”

    威廉说:“大部分的高校都是私立,我们家族与这些高校的拥有者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这点您大可放心。”

    李牧满意的点了点头,说:“在人大做演讲的时候,你可以亲口把这个消息公布出来,这样的话,在华夏民众看来,这是你投桃报李的行为,能很大程度上增加华夏年轻人对你的好感。”

    “好的!”威廉说:“我回酒店之后就跟国内联系一下,尽快把这件事情确定。”

    威廉在随行人员的护送下回到酒店房间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给自己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

    此时,英国正值下午,威廉造访牧野科技的新闻正在英国铺天盖地的大规模传播,媒体和民众,都对这个年轻的王室成员给予了极高的认可。

    威廉的形象与人设不断得到大幅增强,温莎家族喜出望外,女王一整天都乐呵呵的,每一篇关于威廉的报道都要亲自看一遍,看得多了,便开心的合不拢嘴。

    威廉打来电话的时候,他的父亲查尔斯正在网络上看一篇美国媒体对威廉的报道,这家媒体称威廉年纪轻轻就能心系教育以及国内的高新企业发展,为此甚至专门到华夏拜访牧野科技的创始人李牧,并向李牧争取资源,这种责任心,是全世界君主立宪国家新一代王室成员的榜样。

    正开心着,威廉的电话便打了过来,查尔斯急忙接通,开口便问:“威廉,在华夏感觉怎么样?”

    威廉说:“挺好的爸爸,李先生对我很照顾,我刚跟他一起吃过晚饭回到酒店。”

    查尔斯笑着说道:“李牧真的是在尽心尽力的帮你造势,你一定要听他的吩咐,跟他做好配合。”

    威廉说:“我打电话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先生刚才跟我说,希望我能主动提出加强两国大学生的联系,这需要我提前做好英国几家大学的交换生资源。”

    “交换生?”查尔斯问:“李牧的意思,是想让英国的大学和华夏的大学多一些交换生往来?”

    “对。”威廉解释道:“李牧希望通过我,能把两国年轻人的学术交流带起来,所以这需要多所院校的交换生资源,得您帮我解决一下。”

    查尔斯当即说道:“这个没问题,全英格兰排名前十的大学,我都会帮你沟通好,每所大学每年向华夏开放几十个交换生,这个数量应该够了吧?”

    威廉说:“总之是越多越好了,而且李先生生的意思,他也会从其他方面给这些大学提供一定的补贴,比如牧野科技的就业岗位,如果这些大学给他提供更多的交换生资源,他也会给这所大学更多的就业岗位。”

    查尔斯当即笑道:“这就更好办了,我这就去联系,有消息了第一时间通知你。”

    威廉感谢道:“那就辛苦你了爸爸。”

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抓住互惠互利的机会() 
查尔斯挂了威廉的电话,便立刻开始着手分别与英国排名前十的高校取得联系。

    作为在英国活跃了很多年的老王子,查尔斯在国内的人脉非常强大,英国几所顶尖综合大学的负责人都与他有交情。

    有意思的是,英国毕竟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虽然王室已经不再执掌政治权利,但他们依旧执掌荣誉权利,对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来说,最大的荣誉就是王室赋予的,所以他们与王室的关系非常密切,也非常给王室面子。

    查尔斯一个一个的沟通,每一个话术都是一样的,先与对方相互问好,然后再询问对方是否有兴趣与牧野科技展开合作。

    一般情况下,当查尔斯聊及牧野科技的时候,对方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这其中不光是因为要卖查尔斯一个面子,也是因为牧野科技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太过知名。

    确认对方有兴趣之后,查尔斯便会进一步说出合作的具体细节:

    牧野科技的诉求,是希望这些学院能够每年向华夏提供一定的交换生名额,这些名额要尽可能的多,而且要尽可能覆盖更多的学科;

    而牧野科技给予的回报,是为这些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直聘岗位,比如剑桥,如果李牧每年给剑桥20个直聘岗位,那么每年就一定会从剑桥招聘20人。

    查尔斯第一个联系的就是剑桥大学的校长亚历克·布罗厄斯。

    亚历克·布罗厄斯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是澳大利亚人,在剑桥求学,读电子工程学,然后加入了ibm,在ibm服务了将近二十年之后,以ibm首席科学家的身份返回剑桥成立实验室,并在1996年担任剑桥校长。

    亚历克·布罗厄斯在社会企业中的职业生涯,几乎全部奉献给了ibm,而ibm本身又是全球知名的商业计算机硬件以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所以他对互联网非常了解也非常重视。

    不过,这年头的英国,本身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互联网创业氛围,英国虽然有几家老牌的高薪技术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一般围绕芯片为主的硬件,对产品为主的互联网行业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英国几乎没有能拿出手的、真正的互联网企业。

    亚历克·布罗厄斯本人对英国的互联网发展是非常焦虑的,他甚至觉得,剑桥有必要替英国提升整个国家在互联网方面的实力与水平,所以他一直在推动剑桥周边建立“硅沼泽”园区,吸引跨国互联网公司,以及本土互联网公司进驻。

    不过,亚历克·布罗厄斯虽然有这个心,但是却没有盘活整个大盘的能力。

    不仅英国互联网企业没什么发展,而且剑桥的学生对互联网好像也都不是非常热情,他们对未来的就业规划一般都在欧洲,而欧洲本身就不是一个拥有互联网根基的土壤。

    差不多有一半剑桥的学生,会选择在毕业后留在欧洲发展,少部分则选择返回祖国,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才会决定前往北美发展,而且,由于剑桥一贯的发展情况,前往北美的学生几乎全都去了华尔街,极少有人会选择去硅谷。

    不选硅谷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对硅谷不感兴趣,而是他们觉得,自己想进硅谷的难度,要比进华尔街大得多。

    别看这些剑桥、牛津以及帝国理工这些大学牛气得很,但是在这个年头,因为身处欧洲、远离互联网行业的中心,所以这些大学的学生,真正能够进入互联网核心圈的机会很少,更别提牧野科技这样的顶尖企业。

    如果牧野科技不给他们直聘岗位,那很可能一年到头一个剑桥的也不会招。

    原因倒不是因为剑桥哪里不好,而是因为,硅谷的公司,更倾向于招聘本土员工,以及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华夏、印度员工,对养尊处优的欧洲大学生来说,他们天生就有些排斥。

    更何况就算是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接近互联网圣地的美国高校,其学生想进牧野科技也没那么容易,更何况欧洲这些远离互联网战场的学生。

    对英国这些高校来说,他们也意识到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所以也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突入互联网核心层、突入硅谷的好机会。

    现阶段,硅谷远没有十几年后那么国际化,现在硅谷的从业者里,七成以上毕业于美国的大学,剩下的多数来自华夏和印度。

    欧洲大学出来的学生进华尔街还算容易,进硅谷可真是没那么轻松。

    此时的欧洲,和日本有些相似,他们都有很强的经济基础、很强的工业以及学术基础,但是唯独没有强大的互联网基础。

    日本没抓住互联网产业,欧洲也是一样,再过十几年,世界互联网公司市值前二十名,会被美国企业与华夏企业瓜分,欧洲、日本以及其他的国家,无一有缘。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除了美国和华夏,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创造出真正的互联网产业氛围。

    这些问题,欧洲的高等学府在早就已经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对任何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学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术成就以及学术建设,而是毕业学生在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开枝散叶,李牧把这一点总结为学术殖民。

    在李牧眼里,学术殖民就是一种文明手段的垂直渗透,而且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

    如果清华有几个毕业生进了硅谷,并且在有影响力的工作拿到了有影响力的职位,那么后续硅谷的清华毕业生一定会越来越多,甚至最终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同学会;

    如果交大金融学院的学生能够在华尔街站稳脚跟,那么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交大毕业生在华尔街扎根。

    一所院校尚且如此,如果放大到一个国家,那学术殖民的规模和意义就更大更深远。

    学术殖民,就像是种族迁徙一样,只要先驱者能站稳脚跟并取得成就,后来人便会前仆后继。

    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大学,都希望在高新it领域有所建树,如果把他们的学生送到硅谷、送进全球最好的互联网企业,就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这时候,李牧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跳板,对这些学校来说,意义非凡。

    所以这些学校一个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