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完美时代 >

第560部分

重生完美时代-第560部分

小说: 重生完美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中梁贸易集团拥有左右两栋十二层的高层写字楼,而这两层高层写字楼之间整体链接着一座六层建筑,至少可以容纳数千人在这里办公。

    赵贤良身为中梁贸易集团的董事长,在这里拥有一个专属楼层,甚至拥有自己的专属电梯,仅仅是他的办公室,实际面积就超百米,简直可谓是奢侈至极,这也让李牧真正意识到实体企业家和互联网企业家的最大区别,那就是前者是真正的有钱人,身边堆砌的全是真金白金;后者如自己这种,只能算是数字先生,虚的厉害。

    因为一路走的都是赵贤良的特殊通道,一直到坐进赵贤良的办公室里,李牧都没有真正看出这家企业的人员规模,只是在心里暗自推算,这么庞大的办公场所,塞五千人进来根本算不得什么,互联网企业人均办公面积不超过五平米,如果用那个密度来算,这基本上能把半个中关村都塞进来。

    赵子秋此时跟着妈妈谢芸去了她的办公室,两个女人这么做,也是为了给两个男人留出私下聊事业的空间,赵贤良从自己办公室的冰箱里取出两瓶进口的气泡水,把其中一瓶递给李牧,问他:“你猜这个总部基地里有多少人在常驻办公?”

    李牧说:“看这个规模,少说几千人吧?”

    赵贤良微微一笑,说:“五百多人。”

    李牧听完几乎眼珠子都快掉了:“五百多人??那两三层就足够了吧?”

    赵贤良点点头:“是啊,如果正经安排,三层足以,不过整个中梁贸易集团在全国范围的员工数过万,但是大部分都分散在全国各地。”

    说着,赵贤良大概介绍道:“中梁贸易集团大部分的业务是煤炭和钢铁,煤炭方面有自己投资或者占股的煤矿、选煤厂以及煤矿自建电厂,同时还衍生投资了电解铝生产企业;钢铁方面,我们也投资和入股了一些民营炼钢厂、铁矿,同时也做铁矿石进口。”

    李牧听的咋舌,他之前对赵贤良的产业规模并不了解,今天才知道,原来他所从事的行业竟然这么庞大,全是能源和钢铁相关。

    不过,李牧心里也诧异,杭城可不是一座资源型城市,为什么会有中梁贸易集团这样的能源、钢铁产业集团?

    按照李牧对华夏经济的粗浅理解,华夏的煤炭产业以及钢铁产业绝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南方占比较少,因为自家从事的就是煤炭行业,李牧知道长江以南几乎没有什么大型煤矿,大部分的煤炭都集中在华北地区,少量集中在西南地区,华东无论是煤矿数量还是煤炭储量都非常低。

    而且钢铁产业也是一样,华东只有一个宝钢而且在沪市,杭钢小的可怜,在整个华夏钢铁产业里的占比微不足道。

    所以,整体看来,像中梁贸易集团这样的企业,更应该出现在华北地区,而不是出现在这里。

    赵贤良似乎也看出他的疑惑,笑着说道:“你肯定想问我,为什么会把中梁贸易集团放在杭城,对吗?”

    李牧说:“您这么做肯定有您的考虑,我对实体行业了解不多,不敢胡乱揣测。”

    赵贤良笑着说道:“其实说白了,就是取巧。”

    说着,赵贤良接着道:“我并不是对杭城有什么特殊的感情,非要把事业扎根在这里,而是因为很多的客观原因。”

    “首先,我这么多年在杭城经营的关系放在这里,在杭城乃是整个浙省,我做事情会有很多的便利;”

    “其次,中梁这样的企业,放在北方稀松平常,但是放在杭城就显得非常少见,中梁的产业虽然遍及全国,除了当地企业的营业税是在当地申报之外,所有牵扯到贸易上的税收都是从杭城申报,对杭城市政府来说,中梁贸易集团是少有的能源企业,又是纳税大户,各种政策优惠也就非常好操作。”

    “除了这两点,剩下的就是她们娘俩更喜欢杭城,我也觉得杭城更加宜居,留在这里生活,比在北方要舒服得多。”

    李牧点了点头,看来赵贤良就是把杭城当做大本营一样去经营的。

    赵贤良这时又说:“就拿这个总部基地来说,当初是按照容纳一万人的规模设计建造的,地是杭城市政府以极低的价格作为优惠政策批下来的,那点价格相对于实际价值来说,基本上就相当于免费。虽然总部只有几百人常驻办公,但是中梁贸易集团确确实实有过万员工,我按照这个规模建总部基地,谁也不敢说什么。”

    “而且,这里建起来、放在这,随着地价的不断增长,它本身的价值也在不断提升。煤炭和钢铁是两个非常复杂的行业,行业变化快,而且朝令夕改、朝不保夕。但是,不管怎么样,这儿都是一个成本极低、上升空间很大的不动产,未来如果我退无可退了,单单是这个总部基地,足够我给子秋她们娘俩一辈子安稳。”

    李牧对赵贤良颇为佩服,实体产业想做好不容易,全程重资产发展,无论是行业风险还是政策风险都非常大,在这种行业里能够做到如此规模已经是非常牛逼的一件事了,更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格外敏捷且周全,能够居安而思危。

    赵贤良不禁提醒李牧,道:“趁现在你的淘宝网这么受政府重视,你也应该尽量向燕京市政府争取一些有利资源,最好是要一块地先把总部基地建起来,在燕京那个寸土寸金的城市,一块地再加上写字楼,将来恐怕就是十亿级别的资产,趁着现在国内互联网企业冒头少、你是一枝独秀,赶紧争取些资源到手囤积起来。”

    李牧受教的点头说道:“您说的对,我本来是想抽时间跟燕京市政府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给我的两家主要企业解决一批燕京落户指标,听您这么一说,我才明白,我的胃口实在是太小了……”

    赵贤良笑道:“胃口一定要大,不管好吃难吃,先吃到嘴里再说。”

    “你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在欺骗侵占国家资源,作为一个有目标、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你理应得到政府的支持并且利用政府的支持把企业发展的更好,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惠互利、相互协作,你如果不想办法争取,大量其他的企业会挤破头争取,甚至为了政府支持而弄虚作假。”

    李牧赞同的说:“这倒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就靠着拿政府补贴生存。”

    赵贤良说:“这种事情太常见了,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为什么高新技术这个概念会这么火爆?不就是因为沾上边之后就能让地方政府高看一眼,从而申请到更多有利资源吗?你现在两家互联网企业,都是国内顶尖,把这两家企业的招牌利用起来,多找地方政府,跟地方政府多示好、多沟通、多哭诉,如果地方政府能给你两家企业各批一块地,你转头找银行,稍微动用一点关系就能贷出钱来,然后找合适的施工方帮你把写字楼建起来,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吃得越多长得越快,这一点千万不要忘了。”

    李牧在看到赵贤良这个总部基地、听他说完这一席话之后确实很受启发,毕竟是二十年的商人,赵贤良在从商的经验上要比自己强得多,而他传授的经验也确实非常实用,自己早就有建写字楼的计划,之所以一直没有上马,就是因为写字楼自用的话,拿地和建设成本太高,太占用现金流,但是经他这么一提点,李牧才想明白,原来有一个不花钱建写字楼的途径,只是自己一直都没有去深入研究了解。

    于是李牧格外感激的对赵贤良说:“谢谢赵叔叔提醒,这次回去之后,我就想办法跟燕京市政府沟通一下,争取给两家企业各申请一块地皮,先把总部基地建起来。”

    赵贤良一脸孺子可教的模样,轻轻点了点头,说:“互联网行业发展快,但是发展速度越快,泡沫就越大,我虽然不懂互联网,但是也能想得出来,你们大部分的人力物力都在集中发展虚拟产品,上百人对着电脑忙活几个月,几百上千万资金砸进去,换回来的只是一些网络上的虚拟产品,如果产品有市场还好说,如果没市场呢?这么多的投资最后岂不就剩下一堆电脑了?”

    李牧听了不由连连点头:“您说的很对,我们的钱和精力都变成了互联网上的虚拟数据,如果产品失败,这些虚拟数据将变得一文不值,有些互联网企业砸了几千万甚至更多钱进去,一段时间之后破产清算,连几十万都算不出来。”

    “所以才要居安思危啊。”赵贤良感叹一声,认真说道:“赶紧和燕京市政府多接触,现在国家刚给了你这么多利好政策,燕京市政府恐怕正盼着你上门提要求呢!”

第841章 要亲近资本() 
来之前李牧也没想到,赵贤良能够推心置腹的跟自己传授这么多经验。

    淘宝网靠着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领域的潜质,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可,从而也得到了不少宏观的利好政策,包括“电脑进城”,也包括企业税收减免、车辆进口购置税减免以及用地征地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不过这都是经贸委代表国家给予的支持,李牧还从来没找地方政府讨过奶吃。

    宏观的利好自然需要国家至少也是部位来制定,但是类似土地这种事情,还是要跟当地政府沟通,毕竟地方政府才是企业的父母官。

    李牧想起上一世看到的一些趣闻,有个别连年亏损的上市企业公布财报,当年竟然意外的实现盈利,盈利的原因竟然是公司卖掉了在燕京的某块地皮或者某些高价房产,这个新闻虽然让人觉得有些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也确实很给人启发。

    后世燕京一套稍微大一点的房产动辄都要上千万,如果是学区房,一套小户型买一两千万都不是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有多少企业能够实现年利润过千万的?除了极少数赚钱如印钞一般的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看起来规模极大,但是在维持整个盘子照常运转之后,能做到少盈利或者不盈利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卖一套房产就是上千万的利润,在财报里自然格外显眼。

    李牧虽然也借着万盈渗透进了房地产领域,但是这一切跟自用办公并无关联,趁着燕京中关村还没发展到五环外,赶紧找市政府在五环内要两块地,不但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办公场所问题,还能给企业固定资产添加浓厚的一笔,要知道燕京地价将来可是捆着火箭往上窜的,现在开口,燕京市政府没准还能多给一点,等价高之后再开口,怕是燕京市政府自己也肉疼。

    打定主意,李牧心里对赵贤良多了几分敬佩,过来人就是过来人,很多领域的经验比自己要深厚的多。

    此时,赵贤良见李牧主要都是听自己在说、自己很少说话,也几乎没有发表什么个人观点,便忍不住问他:“对了,你对煤炭和钢铁未来的发展怎么看?”

    李牧谦虚的说:“我对这两个行业了解不多,煤炭多少还受到一些父母的耳濡目染,知道从去年开始煤炭价格开始回升,其他的也就不怎么清楚了,至于钢铁,我是一窍不通。”

    赵贤良笑着说:“不需要你很懂,你只需要按照你现有的认识,大概分析一下这两个行业的前景即可。”

    李牧想了想,说:“那我觉得整体上来看应该还是相对乐观的吧,毕竟这几年国内的经济形势整体发展势头很好,能源需求量肯定也在不断提升,而且房地产行业这么火爆,再加上基础建设遍地开花,钢材需求量一定是越来越大的,如果不考虑国家调控的层面,整体应该会越来越好。”

    赵贤良点了点头:“这倒是,大家都是对行业整体走势看好,但是政策层面就有些摸不透了,这两个行业的宏观调控都非常复杂,而且一旦调控,力度很大。”

    说着,赵贤良又道:“相比之下,钢铁行业比煤炭行业还要复杂,咱们国内的煤炭储量大、开采量也大,几乎全是自给自足;但是钢铁就不同了,咱们国家是铁矿少,品位低,整体依赖进口,除了国家的调控,还要受制于铁矿石供应方,整体非常被动。”

    李牧忽然想起上辈子非常知名的铁矿石谈判事件,华夏连续六年在与铁矿三巨头的谈判中败北,整个华夏钢铁行业因此多付了至少七千亿元成本,李牧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但大体上记得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华夏钢铁行业在三巨头面前话语权的缺失。

    想到这里,李牧好奇的询问:“赵叔叔,如果想操控铁矿石的价格,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力?”

    赵贤良笑道:“成为三巨头,或者控制三巨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李牧忍不住问:“您说的这个三巨头有这么厉害?”

    赵贤良点点头:“三巨头是指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以及英国力拓集团,其中必和必拓是去年由bon合并成立的,这三家企业不但把控着大量的铁矿石产能,最重要的是,他们长期把持铁矿石国际贸易的定价权,只要定价权在他们手里并且不被削弱,我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李牧问他:“有没有收购三巨头的可能?”

    赵贤良笑道:“理论上有,但是实操难度极大,先不说这三家企业自身净利润空间巨大,最重要的是他们背后能够撬动的资本规模能达到万亿美元的规模,根本不是任何个体、企业能够撼动和干预的,这三家巨头企业的背后,有全世界的资本参与其中,华尔街首当其冲,高盛这种有强大操控能力的企业尤其可怕;除此之外,还有强大的日本财阀、澳洲、巴西财阀及政府在其中,背后的利益博弈早就已经跳出了企业能够驾驭的范畴。”

    说着,赵贤良又介绍道:“其实华夏很多钢铁企业都动过干预铁矿石价格的念头,有的企业甚至尝试过入股铁矿石公司,不过没用,这种入股等同散户炒股,只是最基础的投资占股,最多能干涉一下企业运营,但是对铁矿石定价,没有任何话语权可言。”

    李牧兀自点点头,玩笑般的说道:“那这么看,想控制铁矿石,还得先控制华尔街……”

    赵贤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