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完美时代 >

第759部分

重生完美时代-第759部分

小说: 重生完美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年》刚上映不久,盗版商确实靠这个发了一笔小财,原本五元一张的盗版盘,因为电影热映,《那些年》的盘售价十元还都供不应求,甚至有一些专门租碟片的店铺老板一口气就买十几二十张,一天全都能租个干净,其他电影盘一天一块,就它一天两块,也还是秒空。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得了几天。

    当《那些年》电影票房过亿的时候,各地工商部门就接到一个命令,全面打击与《那些年》相关的盗版产品。

    有关部门知道李牧的影响力,他的第一部大电影上映,如果真被盗版坑的损失惨重,到时候李牧万一在媒体面前向工商部门发难怎么办?这个大包谁来抗?与其这样,不如主动让下面搞一个专项行动,把跟《那些年》相关的盗版产品都打了,自然也就没了剩下的风险。

    这可苦了那帮盗版小贩,平时工商根本不管,没想到现在工商和城管一起稽查,看见卖《那些年》的盗版盘就抓住把所有碟片都没收,搞得盗版商人心惶惶。

    最可气的是,当盗版商开始刻意躲着工商城管的时候,工商和城管开始了便衣执法,说是便衣执法,其实更像是钓鱼执法,一般就是派一些年轻姑娘,穿着便衣到盗版摊贩那里,一脸人畜无害的询问:“老板,有《那些年》的盘吗?”

    老板只要说有,然后把盘掏出来,立刻就会从四面八方杀出一大票便衣执法的工商和城管,把所有的碟片抄个干净,如果摊贩不配合,直接扭送派出所行政拘留三天。

    这么一搞,几乎所有的盗版商贩都在《那些年》上折过戟,有的甚至折过不止一次。

    几次三番下来,国内各地的盗版商贩基本上都不敢兜售《那些年》了,虽然市场需求极其旺盛,但他们依旧不敢进货,更不敢上街兜售,这可苦了那些盗版光盘制作商,这些人常年拉着设备在全国各地流窜生产盗版盘,遇见热门电影、热门专辑,立刻马力全开,恨不能用200%的产能疯狂生产、大赚一波,可是这次真是撞墙上了。

    一个此刻在粤省某地农村开工制造盗版盘的商人,正对着自己仓库里十几万张《那些年》的光盘发愁。

    他这批光盘所用的片源,是市面上最好的盗录版本,亮度高、色彩好、画面稳定,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盗录时影院里的人素质很高,没人大声喧哗,更没孩子哭闹,所以这位商人花两万块的高价买下了一份拷贝,回来之后就拼命生产制盘。

    一开始的三万张被下面的分销商抢购一空,他一看这利润太大,毫不犹豫的加大马力,一口气生产了二十万张,可是这二十万刚出去一半,就立刻被分销商退了回来,搞得他丈二摸不着头脑。

    这他妈可是市面上最好卖的盘啊!你们怎么都给我退回来了?

    分销商纷纷表态:“大哥,这盘是好卖,可是也容易出事儿啊!不少分销商因为倒卖这部电影的盗版盘,连他妈老窝都给端了,人也进去了,我们想赚钱,可不想吃牢饭。”

    “我日,往年你们卖日本那种片儿也没这么害怕啊!这《那些年》里难道有鬼吗?”

    盗版商虽然不解,但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同时对所有退货照单全收,没办法,将来还要靠这些分销商赚钱,如果这次惹恼了他们,以后生产出来的光盘就得自己上街卖去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几次之后,整个盗版产业链里都明确了一个宗旨,想好就别碰《那些年》……

    不只是盗版盘产销产业链受到冲击,就连盗版盘租赁业务都收到了工商和城管的大力管控,凡是有《那些年》的碟片租赁店,第一次没收碟片,第二次直接关门。

    跟那些在街头摊位售卖的盗版商贩不一样,碟片租赁是有固定店面的,没办法流动作案,所以被工商和城管这么联合起来一打,立刻就乖乖认怂,谁也不敢再打租赁《那些年》的主意。

    正因为如此强大的盗版打击力度在后端做支撑,《那些年》的票房增长势头才能达到完全停不下来的效果。

    将近四亿的票房对华夏商业电影来说,绝对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且这个数字对行业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在这之前,谁都不敢想象,一部电影的票房竟然能够突破两个亿、三个亿甚至有可能突破四个亿,他们原本还以为华夏用户不喜欢花钱看电影,但没想到的是,李牧就有自己的办法,让这些用户都涌入到电影院里来。

    媒体一直在跟踪报道《那些年》的票房奇迹,影评人开始猜测这部电影最终的票房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业内人士一边看着《英雄》的惨死,暗暗发誓以后不能跟李牧对着干,一边琢磨着既然校园青春类型的电影这么有市场,那自己为什么不多拍几个?

    于是,在2002年12月的下旬,不少影视公司都开始立项,准备投拍一部校园青春爱情剧,甚至有动作快的已经开始拍摄了。

    而就在那些年票房达到3。9亿,即将突破4亿大关的时候,李牧忽然收到消息,好莱坞大名鼎鼎的哈维竟然来了华夏,在燕京等着跟李牧见面。

    李牧对哈维略有耳闻,知道这是个在华夏人的价值观看起来,人品极渣的行业败类,他大老远跑华夏来,还要见自己,那八成是奔着牧影票务系统来的了……

第1134章 斯皮尔伯格来华() 
李牧其实对哈维没什么好印象,总觉得这种人有些违背他的主流价值观,哈维是一个特别喜欢彰显权威的人,而且又毫无节操可言,善于玩各种潜规则、灰色交易、暗箱操作,甚至不乏为了钱去做一些坑蒙拐骗、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跟这样的人别说合作,就连交个普通朋友都有些隐隐担心,总觉得一扭头就会被他卖掉。

    哈维想见李牧的态度非常诚恳,他知道李牧的情况,也知道自己与他的差距,如果人在美国,就直接联系李牧说要见面,那实在是太不够礼貌也不够有诚意了,所以他只能先来,来到华夏之后,再说自己已经到了,万里迢迢过来只为与李牧见一面,看李牧会否看在这个份上见他一面。

    李牧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几乎没有任何纠结便直接拒绝了哈维的见面请求,原因是这个人对李牧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大用处。

    如果李牧想去好莱坞开影视公司,找导演、找演员、拍电影、赚票房,那么找哈维基本上可以一站式解决所有问题,他毕竟是行业老油条,整个行业三教九流他基本上都无比熟悉,但是李牧可没准备自己去好莱坞从最基本的内容端起步,这种事情直接打包收购现成的影视公司就可以,他真正想要做的,是掌控好莱坞!

    李牧对未来好莱坞的规划就是,先用票务系统把票房份额揽入自己怀中,然后再通过票房资源,拓展下游,也就是自己投资、收购院线,把院线也攥在手里。

    等票务系统和院线成了气候,联合起来的影响力就已经不容小觑,到时候也就可以向整个上游释放影响力,如果能吃透上游,再搭配资本上的操作,直接把控住整个好莱坞。

    在这个庞大的架构下面,即便哈维在好莱坞影响力很大,但是在李牧眼里,他依旧与自己差了十万八千里,完全不是一个理想的合作对象。

    万里迢迢赶到华夏的哈维,没想到李牧竟然直接拒绝了自己的见面请求,一时间有些进退两难,他没有李牧的联系方式,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牧野映象联系,继续传递自己希望能跟李牧见面的心情。

    不过对牧野映象的员工来说,只要李牧说了不见,他们就绝对不会再问李牧第二次,所以无论哈维怎么找他们帮忙、好说歹说请他们传话,他们都只当成耳边风。

    哈维眼见没有任何效果,心里顿时焦急起来,之所以大老远跑过来拜码头,为的就是能够拿到牧影票务系统,没想到人家李牧连个拜码头的机会都不给。

    可是,哈维又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放下一切工作跑到华夏来,如果见不到李牧,他绝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于是他左思右想,思考有没有人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帮自己在李牧之间斡旋一下,事情能不能成先不说,起码得让自己跟李牧见一面。

    哈维想了半天,自己认识的人里,能够替自己去跟李牧斡旋的,恐怕也就只有斯皮尔伯格一个人了,毕竟他曾经成功邀请李牧参加他的晚宴,这一点就证明他跟李牧是有一定私交的。

    一想到这,哈维立刻给斯皮尔伯格打电话,而这个时候,晚了哈维一步的斯皮尔伯格刚刚在燕京落地。

    斯皮尔伯格落地的那一刻,就立刻先给李牧打了个电话,刚好把哈维的电话避开。

    李牧之前在斯皮尔伯格的慈善晚宴上与他格交换了电话号码,但是自从回国之后,两人并没有联系过,眼看手机上的提示,李牧立刻会心一笑,接通电话。

    没等斯皮尔伯格开口,他就已经知道斯皮尔伯格打这通电话的目的了,自己之前给他介绍过牧影票务系统,不过他可能是没有听的非常明白,也可能是自己说得有些抽象,当时看斯皮尔伯格并不是真的很有兴趣,不过这次李牧借着牧影票务系统被几十家影视公司针对的事情捅了出去,搭配ben。clarkson的海外宣传策略,让牧影票务系统短时间内便在西方收获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可,斯皮尔伯格肯定也不会例外。

    所以李牧觉得,斯皮尔伯格这次打电话,一定也是为了牧影票务系统。

    李牧笑着问道:“斯皮尔伯格导演,你怎么有时间给我打电话?”

    斯皮尔伯格的声音传来:“李先生你好,我打电话是想问候一声,最近一切还顺利吗?”

    李牧笑道:“最近挺好的,你呢?”

    “我也很好。”斯皮尔伯格笑道:“我最近在筹备一场新戏,可能会在华夏取景,所以我亲自过来看看,正好想着很久没见你了,所以想跟你约个时间,见一面叙叙旧。”

    “噢?你在华夏?”

    “没错,我现在就在燕京。”斯皮尔伯格说完,又补充了一句:“对了,新戏我准备让安妮来担任女主角,所以这次她也跟我一起过来提前熟悉一下华夏环境,顺便感受一下中文的魅力,正好她也说想见见你。”

    斯皮尔伯格说完这话,心里一阵发虚。

    他真不想撒谎,尤其是拖着一个二十岁的小姑娘跟自己一起撒谎,但是这件事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只能用最稳妥的办法,因为他对李牧也并不熟悉,不确定李牧当初说的合作模式是出自真心还是顺口说说,现在自己想跟他合作,如果直接在电话里沟通,一旦对方合作的心不那么强烈,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在电话里搪塞过去,而当面聊的话,谈成的机会就要大得多。

    斯皮尔伯格不想自己来华夏的动机暴露的太明显,所以才用勘察取景这么一个借口,假意顺便和李牧叙旧,见面后再聊牧影票务系统的事情。

    而带着安妮·海瑟薇过来,斯皮尔伯格也有一层考虑,当时聊及这套系统的时候,安妮·海瑟薇也在现场,如果自己当着安妮·海瑟薇的面跟李牧提起这件事情,现场有她在,李牧一个男人绝对不好矢口否认或者出尔反尔,带着安妮·海瑟薇在身边,绝对有一种buff的功效。

    导演为自己的电影取景、实地勘察,这种事情在影视圈很正常,而且勘察取景的阶段,是电影的筹拍阶段,这个过程还是电影项目启动的初级阶段,外界也很少会听到风声,就算听到风声,也未必会了解具体的剧本以及拍摄计划,所以斯皮尔伯格的这套说辞也算是没有问题。

    就算是最后没有在华夏拍电影也不要紧,只要说一句取景的时候发现了更好的选择,所以放弃了华夏,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而且斯皮尔伯格也想好了,如果李牧真的能把牧影票务系统拿出来,在北美与自己合作的话,那自己就真来华夏拍一部电影,而且这部电影拍的时候还要拉上李牧以及李牧的牧野映象共同合作,这样才能相互加深合作关系、相互捆绑。

    如果不是李牧上辈子对斯皮尔伯格一直非常关注,他这套说辞,李牧勉强能信一半,但因为李牧对他很了解,甚至可以说是他的粉丝,所以李牧对他的话一点都不相信。

    原因很简单,李牧知道斯皮尔伯格除了再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华夏拍过一部《太阳帝国》之外,后续根本就没有在华夏拍过电影,他现在已经拍完了《猫鼠游戏》,下一部电影是2004年才上映的《幸福终点站》,这里面跟华夏也没有半点干系,所以斯皮尔伯格现在说有新片要在华夏取景,那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这就是重生者的优势,李牧甚至比斯皮尔伯格还要了解他自己接下来的许多动向,这时候斯皮尔伯格跟李牧说谎,李牧一眼就可以识破。

    识破他的谎言之后,李牧便意识到他这次来华夏,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牧影票务系统。

    北美的电影市场那么成熟,互联网也那么成熟,但惟独缺少能够将互联网和影视行业穿起来的产品,所以一旦牧影票务系统在北美投放,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功,斯皮尔伯格本来就不只是一个成功的导演,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所以他一定能够看出这套系统背后所蕴含的利润空间。

    虽说这么大年纪了还撒谎,这让李牧多少感觉有些无奈,但总体上来说,他还是更倾向于跟斯皮尔伯格这样的人合作,因为他不但有商业头脑,还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艺术造诣,整体也没爆出过什么黑历史,跟这样的人合作比跟哈维合作要让人放心得多。

    于是李牧也没戳破他的谎言,笑着说道:“你们都来华夏了?那可真是太好了,我一定得按照华夏的习俗给你们接风洗尘。”

    说到这里,李牧话锋一转,感叹道:“不过斯皮尔伯格导演,我现在人没在燕京,你可以先忙你的正事,等你忙完了咱们再聚。”

    听李牧说要给自己接风洗尘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心里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