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207部分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207部分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呵,陆相太乐观了吧,可听说过一句乡间俚语——最是无用乃书生!”赵昺暗自摇头,其难道也生活在那什么中,干笑两声说道。

    “陛下,此言臣不敢苟同,若对臣有异还请明示,万不能如此轻视天下士子!”陆秀夫有些恼怒地道。

    “陆相,陛下此言话糙理不糙,在我们乡下那些读书人若是不能考取功名,离家做官,又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种田禾韭不分,锄把子都攥不住。也有的为了读书将家里的田地都卖了,只能给人家做账房或是收几个蒙童聊以糊口,所以乡下人教训小孩子都会如此说的!”倪亮这时傻乎乎地插言道。

    “这……”陆秀夫听了张口结舌地不知如何作答。

    “十年苦读只为做官,这话听着不大顺耳,可朕想这其实是大多数读书人的真实想法,只为能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不过也是人之常情,谁都想活的好一些,大可不必深究。而这些人学了半辈子经史,只为能取得功名,可也再无所长,不让他们在官场谋职便等于砸了其饭碗,。前一阵陆相赋闲之时,想也知道其中艰辛吧!”赵昺暗叫答的好,因而不但没有喝止倪亮,反而又踩了两脚。

    “臣汗颜,离朝之时家无余财,只能靠朋友接济才得以苟活!”陆秀夫脸一红道。

    “陆相出仕也有二十余载,位居执政,可一旦罢职却还需要朋友接济才得以渡过难关。而这些臣僚为国抛家舍业,甚至毁家赴难,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闭门著书,他们不需要吃饭吗?。耕读传家,他们又有几人能开荒种地,会扶犁耕田?陆相罢职尚可有亲朋相助,可琼州海外之地又有几人可以投亲靠友,难道让他们靠卖儿鬻女苟活吗?”赵昺连连发问道。

    “臣以为他们饱读诗书定知大义……”陆秀夫被陛下问的面红耳赤,但仍觉的陛下顾虑太多,吭哧着道。

    “孟子云衣食足而知荣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尚能谈大义者天下有之,但数千年以来又能有几人?”赵昺听其仍如此说,当下打断他的话道。

    “唯圣人尔!”陆秀夫低头想了想说道。

    “然也,既如此切不可妄言裁撤,否则定然会人心浮动,朝廷震荡,上下离心,让天下士子寒心!”赵昺心道你也明白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若天下都成了圣人,又哪里还有这些麻烦事。

    “臣受教了,但如此多的官员又怎生安置?”陆秀夫是被陛下说服了,可根本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只能向陛下请教了。

    “朕不如此以为官员过多,而是以为太少了!”赵昺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说道。

    “太少了?”这回不仅是陆秀夫以为陛下疯了,其他人也以为陛下是不是傻了,齐齐惊问道。

    “对,朕也知当前冗官严重,但这只是因为集于琼州一地而言。我们若放眼世界,想只我大宋便号称八百军州,所需官员又何止万千,你们说是多了还是少了!”赵昺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当时也是如陆秀夫一般的想法,可细想之下自己的眼光太短浅了,他是要征服星辰与大海的,怎能鼠目寸光呢?可现在一看,还不止自己一个人有这种想法。

    “哦,陛下圣明,是臣等固地自封了!”刘鼎孙反应过来了,躬身施礼道。想大宋官员最胜时以百万计,现在行朝之中大大小小吃皇粮的都算是也不过几千人,与之相比连零头都不够,若是复国后这些人就像一把种子散在万顷地中一般。

    “是了,陛下高瞻远瞩,臣佩服!”陆秀夫也不得不说小皇帝的怪论有理,其是想将这些官员作为储才之用,以备将来收复失地时即刻能赴任,这眼光让人不能不服。

    “若天下士子知陛下之言,定然会纷纷来投,琼州必会能者云集,朝中人才济济!”龚行卿也赞道。

    “好啊,朕就是要筑起招贤台招揽天下士子,只要肯赴琼朕都会妥善安置,有才者必加以重用!”赵昺兴奋地道,他清楚有元一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是十分严重,自己要承担起复宋的重任,还应做汉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承者……(。)

第444章 应急之物() 
陆秀夫听了小皇帝的心愿十分欣慰,起码一个有志向的皇帝比之一个庸愚的皇帝要好的多,但他佩服其想法的同时又觉得十分天真。保留众多官员的身份对于稳定朝局是十分有利,可同样会被朝廷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琼州那点税赋养兵都十分困难,靠着原有的积蓄根本撑不过一年的,同时还要供养如此多的官员从哪里来钱,所以小皇帝想的是不错,招揽天下人才于阶下为其效力,不过却没有考虑兜里又有多少钱。

    “陛下,行朝迁到琼州后,开支将增加数倍,又将如何维持?”陆秀夫知道皇帝是管花钱的,自己是为国敛财的,国库出了亏空还要自己来背黑锅的。既然小皇帝烤自己,那么他也看看其有何破解之法。

    “陆相节流之法不失为一手段,但是只靠从百姓嘴里抠出些余粮,臣僚手里拿些俸禄,朕和太后减少些花销都是一时之策,难以维持长久,只会越来越穷。因而节流不如开源!”赵昺猴精猴精的,一听话茬就知道陆秀夫同样在考自己,使得一场闲聊又变成了君臣斗法,都不能好好聊个天。而这也表明其对琼州的经济并不看好,并没有解决财政问题的良策。

    “陛下想是已经有了计议,臣愿听教诲!”陆秀夫有些惊愕,听其话中之意显然早有腹案,做好了应对今日形势的准备,不过心中还是有些不服气,觉得一个小孩子在军事上是奇才也就罢了,对赚钱上还有良策真成了妖孽了。

    “齐地面山背海,周时尚是荒芜之地,陆相以为春秋时的齐国又何以成为霸主之一呢?”赵昺笑笑问道。

    “姜尚乃是当世奇才,其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诸国来朝,齐遂为霸主。”陆秀夫也是大儒,对于姜尚治齐的手段当然知晓,言罢猛然醒悟道,“难道陛下要效仿姜尚经营齐地之策?”

    “不错,据《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不假于今日琼州,而姜公自齐国初建便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着力推行冶炼、丝麻纺织、渔盐等,促进发展壮大;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百姓有重商之俗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之策。正是这种“农、工、商”并举的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海之滨大国富国。”

    “琼州之地虽未开化,但随着行朝的迁入必会移风易俗。其地不分四季,没有寒暑,江河遍布,稻普遍两熟,甚至三熟,土地利用率大为上升,一亩之田便可有三亩之产。只要开荒辟野,兴修水利,招民耕种,便可供百万人之食,不需几年便可积粮百万石!”

    “如今在吉阳已发现铁矿,昌化有煤,有煤铁便不愁无兵器可用。而琼州四面临海,煮盐捕鱼乃是土民生活之道,只是规模尚小。且西藩和东南诸国往来大陆皆需途径琼州,补充给养,采购特产,其地所产棉布价比黄金,这些皆可成为我们生财及获得所需之道。”赵昺一气说了许多,才停下喝了口茶。

    “陛下远谋非臣等所能及!”江铭听了叹道,“当时父帅以为陛下一意前往琼州,曾怀疑陛下是借守住前往占城水道之名以逃避敌军的追击,原来并非此意,而是陛下早知今日之事,实为寻找复兴之地啊!”

    “嘿嘿,你们才知晓啊!”陈任翁笑着接过话道,“当日陛下打下广州后,却又执意离开前往琼州,我便曾问过乃兄。其就言陛下绝非池中之物,弃广州富庶之地而前往琼州贫瘠所在定有深意,虽然一直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但陛下只在琼州一年便做出了这许多大事,打通了琼州各州府陆上通路,建设了完备的海防,打造出一支铁军,将东南沿海的敌水军尽灭,不过属下也总算明白了陛下的心意!”

    “陛下,恕臣愚钝,竟未能领会圣意,实在惭愧!”陆秀夫面带愧意道,当时陛下要离开行朝远走琼州之事,朝中无人不晓,但是观望者多,理解着少,而自己也以为是一班弄臣想挟持其自立为王,进而冷眼相看,现在想来多半都是陛下自己的主意。只刚才其能不假思索的便能引经据典说出姜尚治齐之事,就可知陛下涉猎甚广,绝不是三个师傅短短一年间能教出来的,显然是早就读过,且早在甲子镇之时的朝会上陛下就说出过一番道理,可叹自己虽留意过却没有深究,以致对陛下误会日深。

    “诸位爱卿再夸,朕就要无地自容了,这只是些小聪明,当日还是借殿帅之力,得几位师傅的谋划,府中众人的协助,军中诸将拼死效命,才得以有了琼州今日,朕可不敢独领功劳!”赵昺知道越这个时候越要表现出谦恭,功劳要算在大家头上,千万不能独领,这样大家才能有干劲,当下拱拱手笑道。

    “陛下勿谦,臣以为行朝至琼后,开支将会激增,而发展农桑,开展贸易都需时日,恐仍将入不敷出,尚需应急之计已解燃眉啊!”陆秀夫想了想又请教道,他十分清楚财政危机很可能会演变成政治危机,届时自己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因而算是诚心请教。

    “陆相所言极是,朕在崖山这些时日也曾想过此事,为今之计可解危机的只有一物!”赵昺点点头故作神秘地道。

    “是何物?”众人都被小皇帝的话吊起了胃口,想着是什么东西能立时解除朝廷的财政危机。

    “盐!”赵昺看看众人吐出一字道……(。)

第445章 以战养战() 
盐这东西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吃饭时菜里如果不放盐,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所以,古人称盐是食肴之将、百味之祖。且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一日不摄入盐,就像车没有了汽油。在自然经济下,人们生活所需大多可以自给自足,唯有盐只在特定区域出产。若要获得盐这种相对稀缺资源,必须依赖外来的贸易供应。

    正是如此,作为十分重要的资源,谁掌握了盐也就握住了古代社会的财源。在童年时期的人类,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易得的盐十分有限,因此,盐成为了影响人们聚散的重要因素。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对盐产地和盐支配权的掌握和控制便成为一个政权霸业建立和朝代盛衰的重要因素。当时,食盐之重要远超过今天的石油。于是乎盐在古代就相当于今天的石油,是当时的‘硬通货’。

    在古代为争夺盐而发生的战争屡见不鲜。黄帝也正是因为先后战胜了炎帝和蚩尤,占有并控制着盐池,其部族才得以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中华始祖。而黄帝、尧、舜、禹所建都城都在盐池附近,显然与保卫盐池重地有关。世界上同样因为盐爆发了无数次战争,而即便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手段的提升,盐的获取已经变得稀松平常,或许不会再出现因盐而产生的战争,但它仍是我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之物,谁也不敢想象人类如果失去食盐,世界将会怎样。

    正因为盐的稀缺和必需并存,因此流动即可生财,在历史上,谁控制了盐,谁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权力。盐利收入,历朝历代,或如管仲、桑弘羊、第五琦、刘宴等推行食盐专卖,或如秦朝、东汉初、唐初等实行征收盐税,都因此解决了财政问题。而据赵昺所知在唐代的刘晏改革之初,盐利岁入才四十万缗,可至大历末便猛增至六百余万缗。所以有了“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说法。

    而北宋时期盐利在国家财政上所占份额超过了三分之一,南宋时接近二分之一。元代则更甚,据《元史》记载“经国之费,盐税为重”,“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到了明代,国家财赋也达到了盐利居半,岁入达四百万。清代盐利收入也超过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因此食盐都被历届政府视为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即便现代社会依然如此,所以盐皆被视为国之大宝、立国之本……

    “陛下,琼州人口只有区区几十万,盐税虽重,但所获依然有限,难以支持财政开支的,若是过重,则会引发民变的!”陆秀夫听了陛下的解决财政危机的应急之法是要靠盐后,摇头苦笑道,以为此策不妥。

    政府从盐中取利是采用专卖政策,将盐业的经营权收归国有,盐虽由私人生产,但收购、出售价格完全由官府掌握,其中的利差就是官府的利润,陆秀夫自然知晓其中的道理,也清楚这是盘剥百姓的一种方式。而盐税要产生巨额的利润是基于盐的必需性和巨大的需求量。而琼州人口稀少需求量必然不大,除非加大税额否则获得的财政收入就形同鸡肋,根本无法解决当前的危机。

    “陆相莫急,朕并没有说盐只行销于琼州!”赵昺摆手道。

    “哦,陛下难道要把盐卖到沦陷之地不成?”陆秀夫更觉陛下的想法不着边际,皱皱眉言道。

    “不错!”

    “陛下,这怎么可能?”没想到赵昺居然点头称是,这让众人惊愕不已,蒙古人将盐税视为根本,怎么会允许他们染指其中,连倪亮都不大相信陛下所言。

    “呵呵,怎么没有可能!”赵昺笑笑道,“当今世上产盐之地主要有山西的池盐、四川的井盐和沿海各地的海盐,而海盐占据半数之上,东南各地的盐场又据三分之二以上,可对?”

    “陛下所言不错。”陆秀夫点点头道,“沿海的福建、广南各路盐场众多,一路所产之盐便多于琼州数年所产,我们即便能卖到各处所获依然有限啊!”

    “据朕在崖山一带探访所知,因近年战乱不断,广南两路及福建路沿海盐场多有破坏,产量大为减少,甚至荒废,早已大不如前。”赵昺言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