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565部分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565部分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暗卫小队虽在侍卫营的编制下,但并不与他们一起训练和生活,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赵昺几乎是一致,只要他出现的地方,都会有暗卫的身影,只是难以为外界察觉。而他们也会根据任务不同分成若干小组,独立或与侍卫营相互配合完成保护任务。他们的队伍比较稳定,只有身体无法承受或是年纪大了才会被替换,去向多是事务局或留在宫中养老。

    如此可见没有点儿本事是难以统领这些骄兵悍将的,倪亮作为头任首官,可以说是这支队伍的实际缔造者,又兼管多年,上下无人不服。而陈墩资历上虽然差点儿,又有些油滑,但与赵昺自幼厮混在一起,且自身实力并不弱,加上脑子好使,驭下有术,也能够管理好这支队伍。

    可选谁接任陈墩,让赵昺有些为难了,想了几个人不是岁数不合适,便是与自己不投脾气。侍卫营统领其实就跟自己影子一般,出了后宫便时时跟在身边,不仅要保卫自己的安全,有时还得充任保姆照顾他的起居,打理日常生活,甚至充当出气筒和玩伴儿。所以还得有眼力见,做事有原则又有适度的灵活性。而当下侍卫营中也没有合适的人选。

    “去将倪亮找来,朕有事问他”赵昺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的朋友圈越来越小,接触的人除了朝臣,便是身边的这些侍卫和内侍,过去在帅府他起码能叫出半数人的名字,说出指挥使以上军官的性格和特长及任职情况,现在真成了孤家寡人。

    “陛下,何事相召”武学刚刚开学,倪亮作为负责人之一,自然也要忙上一阵,恰好皇帝也在这里,便也跟着吃住在此,听到皇帝相召,时间不长便赶来了。

    “坐吧,喝茶”赵昺有些不满的看看倪亮,这小子还是那么没眼力见,没见自己正发愁啊,连个安慰都没有,他指指对面的座位道。

    “陛下,属下还不渴”倪亮拿起杯子又放下道。

    “好茶”赵昺听了有些哭笑不得,这家伙真是一点儿没变,客气话也不会说,这让他不由的觉得放走陈墩是不是错了。

    “属下不渴”

    “朕调陈墩到武学任职了”见这小子还是如此不解风情,赵昺只能直言道。

    “属下知道,他已经开始熟悉情况了,干的很起劲儿”倪亮又点点头道。

    “那你以为由谁接任侍卫营统领为好啊”赵昺已经无语了,只能继续问道。

    “陛下怎生问属下,此前皆是陛下直接任命的吗不过吾是管不过来了”倪亮脸上露出丝诧异,愣了会儿才言道。

    “你放心,即便想干,朕也不让你干了”赵昺简直被气晕了,不由的站起身点着其说道,“朕只是让你推荐一位能胜任者,哪里这么多废话”

    “陛下”倪亮这时好像才搞清楚情况,眨巴眨巴眼睛道,“属下觉得谭飞可以胜任”

    “谭飞,老营的谭飞吗”赵昺想想问道。

    “正是”

    “这小子行吗朕记的他是跟陈墩一起入府,小时候时常害病,他娘在匠作局,总是到府中讨药。后来朕去崖山从老营遴选侍卫,他因为身体不好落选,还哭哭啼啼的不肯走,最后还是他娘找朕说情才勉强入选的。”赵昺有些疑惑地道。

    “陛下,我看行”倪亮却是坚定地道,“谭飞小时候身体是不好,可那是很久时间以前的事情了。其入了侍卫营后虽然身体弱,但很有韧性,也有进取心,事事不甘落于人后。组建新军时其就是第一批通过选训的,在新训旅也是以分队长的身份完成学业,少数的全优学员之一,陛下难道都忘了。”

    “嗯,是这么回事,结业后朕记的他是去了陆战旅吧”赵昺点点头道。

    “是,谭飞到了陆战旅一旅,先是担任集训队副队长训练骨干,协助一旅完成了换装,然后转任二团副统制,后来参加收复江南之役中因功升任陆战一旅副统领兼任旅司马。这都是陛下签署的诏书,难道都不记得了吗亏了其还时常挂念陛下,每每相遇还让吾代为请安。”倪亮言道。

    “如此说来,谭飞还是很有能力的”赵昺苦笑着点点头道。心想自己签署的诏书不知凡几,怎么可能都事事记的,而看倪亮的样子似乎还有埋怨之意。

    “当然,谭飞不仅作战勇敢,且精于谋略,且做事仔细稳妥,组织协调能力很强。另外他又出身于老营,对陛下一直感恩不尽,又在侍卫营多年,熟悉情况,又知晓宫里的规矩。拳脚虽然差些,但营中高手众多,一般也轮不到他动手”倪亮言道。

    “他成家了吗”赵昺又问道。

    “谭飞年长陛下八岁,如今陛下都大婚了,其还能不成家,孩子都两个了。且还有老母在堂”倪亮没好气地道。

    “好,那朕就下诏调其到侍卫营赴任。不过人是你举荐的,若是其不能胜任,你便还来当侍卫营统领”赵昺被倪亮连连抢白,又不能拿他怎么样,只能恨恨地道,结束了话题

    经过接连两日的商议,江钲和赵孟锦两人根据小皇帝的意思制定了以攻代守拒敌于江北的作战计划,而水军董义成部也完成了出航准备,请旨出征。这等军国大事当然要与执宰们商议,虽然这种临门一脚有些像只是打个招呼,但是赵昺以为还是很有必要的。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已经是近现代政治家们的共识。赵昺也十分清楚这个道理,一场战争比拼的不仅是军力,也是综合实力,从物资的准备、调集到后备力量的动员,都不只是军队可以解决的,这都需要文臣们的协助。而一场战争始于何时,又在何时结束,到达什么效果,也同样需要政治家们进行全盘考虑。

    赵昺虽然贵为皇帝,但亦需要众臣们的辅佐才能将一道道诏令付诸实施,尤其是在朝廷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的时刻,他也需要进行评估,一旦大家都不同意,且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对抗,那么他也只能停止军事行动。而这次他不得不将收复淮西作战,变更为一场以攻代守的小规模战役就是政治条件不允许的结果。此次集议,赵昺并没有安排的在宫中,而是仍在武学,他这样做也是便于在不明之处,可由众将进行解释和说服。

    次日,诸位宰执应诏前来时,可还是发生了意外。知枢密院使张世杰昨夜突发重疾,卧床不起,集议只能暂时停止。赵昺急命太医诊治,并命文天祥前去探视。一个多时辰之后,文天祥返回复旨称经两位太医诊治后,以为张世杰乃是中风,虽无性命之忧,但也需要长时间的静养,怕是短时间内无法履职。

    赵昺听了脑袋仁儿只疼,大宋的宰执一般是指两省一府的主官,也就是左、右相和参知政事,及知枢密院使和副使。有事也会让各部尚书参加,但这属于扩大会议了。而此次商议的是军事问题,枢密院要负责审查作战计划,指挥作战,并调动各部力量,可当下主官缺席,这会还怎么开。

    另外,赵昺知道中风就是现代常说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梗塞或是脑出血之类的疾病,这玩意儿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即使抢救过来,也很难不会留下后遗症,何况张世杰也已经不年轻,也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即便身体强壮,将来不划圈就是好的,恐怕难以在担此重任了。

    但是当下枢密院副使赵孟锦兼任江东制置使,枢密院佥事刘师勇调任长江水军防御使,只有刚刚赴任的枢密使同知韩振在朝,其虽然熟悉军务,但也需一段时间磨合和学习才能上手,现在尤其挑起重任显然不行

第936章 亲掌枢密() 
    张世杰的突然生病让场面变得有些诡异起来,赵昺也不由的紧张起来,暗自攥攥拳头,才发现手心都是汗。按照大宋朝的惯例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中书门下为政府,管理政务;枢密院为枢府,主管军事,二折同为中央政府机关。

    枢密院设枢密使及副使时,其主官称知枢密院事,佐官则称同知枢密院事,或简称知院、同知院。以士人充任,副职间用武臣。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宰相因不带枢密衔而不得预军事。在元丰改制时,有废枢密院、还军政于兵部之议,神宗以为“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遂留之。

    在庆历年间,宋对西夏用兵,一度由宰相兼任枢密使,开启了政府兼管军事的先例。在宁宗后,宰相兼任枢密使已成为惯例。直到蒙元攻陷临安,行朝建立时仍由左相陈宜中兼任枢密使,而转机出现在陈宜中出走之后,为了平衡权力,陆秀夫升任右相,以张世杰为枢密使,但是陆秀夫威望不足,朝政也被其把控,这种情况一直维系到赵昺继位。

    崖山之战后,赵昺在张世杰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发力,一举夺回了权力,陆秀夫和文天祥分任左、右相,又以应节严和刘黻为参知政事,才算稳定了朝政。而又出于平衡权力,牵制二省的考虑下,他仍然以被剪除了羽翼的张世杰为枢密使,从而实现文武并治的局面。

    这些年来其实张世杰更多的是扮演‘影子’角色。赵昺从保护自身和政治上的需要将军队一直置于自己的绝对领导之下,后来又成立军机处几乎将枢密院的权力全部剥夺。而从能力上面考虑,他也感觉到张世杰在军事思想上已经落伍了,难以跟上自己对军队改革的步伐。

    在指挥上张世杰是步军出身,对水战战术十分生疏,焦山水战和崖山水战的两次大败就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琼州三面环水,缺乏战略纵深,只有依靠水军才能拒敌于外,保住最后的落脚点。另外由于火器开始在宋军中推广,已经使战争的形式发生了改变,需要新的战术和战法。而张世杰却对此接受缓慢,甚至持怀疑态度。因此他不能放心的任其指挥。

    再有从战略上看,赵昺发现在经历一系列的失败后,张世杰已经丧失了进取之心,只希望能够守住琼州这一隅之地,对反攻江南,乃是收复中原缺乏信心。以致在军事理念上日趋保守,他担心由其掌军会将这种颓废之气带给将领们,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只能继续以其为枢密使,以阻止士人插手军务,虽然其是挂起来的。

    后来赵昺为了提高武人地位,压制日益不安分的士人,决定实施军改,将军政归于兵部,军令归于枢密院,同时确立了以武人为枢密院使,士人为兵部尚书的架构。在军改后,出于同样的目的,赵昺依然以张世杰为枢密使,但是仍然没有放权,将兵部和枢密院都控制在自己手里。

    经过这么多年,朝中看似已经接受了武人主管枢密的事实。不过赵昺知道这依然是表面现象,士人们对于军权旁落始终是耿耿于怀,只是慑于形势而不得不暂时接受现实。果然在行朝迁回临安后,便有人上书要求以文臣接管枢密院,虽然没有得逞,却也不能不让赵昺时时警惕……

    现在战事将起,张世杰突然抱病,又无合适人选接任的情况下,赵昺不免担心有人会借机发难。眼前的几位执宰应节严、江璆、刘黻这是自己人,不会反对自己。王应麟曾经担任过参知政事,此次在花甲之年复相,其也心知肚明,是小皇帝出于权力平衡的考虑才将自己提了起来,以调和与江南士人间的矛盾,填补吴家失势后的政治空间,其亦应该不会明确反对自己,最多处于中立。

    此刻两位掌握权柄的左、右相陆秀夫和文天祥的态度便成了关键。赵昺以为无论处于士人特有的矜持,还是其脾性,他以为陆秀夫是不会毛遂自荐的,虽然按惯例理应尤其兼任枢密使一职。而剩下的就只有右相文天祥了,赵昺猜其此刻心里一定很矛盾。

    文天祥为人公正、性格刚直,站在士人的角度上,他自然应当反对武人担任枢密使。不过赵昺对他不仅有救命之恩,还有知遇之恩。当年他正是为朝中众臣厌弃,才不得不孤军奋战,以致兵败被俘。但是在获救后,不记其过,力排众议委任其为右相,并信任有加。而他也深知小皇帝的心思,自己要是提议那就是有负君恩。

    “陛下,臣提请陛下亲领枢密院!”陆秀夫突然起身施礼打破了沉寂道。

    “这……”陆秀夫的提请,大出赵昺的意料,刚才准备好的说辞皆都失效,一时间脑子发懵,不知该如何作答,是顺水推舟应下,还是推辞一下。

    “陛下勿要推辞,如今朝野上下熟知军务的非陛下莫属,而今蒙元又欲南下,枢帅抱病,还请陛下以国事为重!”见小皇帝懵逼的样子,陆秀夫意识到自己的话有些唐突,再次施礼道。

    “臣附议!”这时江璆也起身道,“陛下少年便掌兵,组建帅府军,再造禁军。亲领大军败刘整、斩张弘范、数败阿里海牙、亲征收复江南,可谓名震寰宇,全军上下无不敬服。亲掌枢密,正是众愿所归!”

    “臣附议!”文天祥随即道,“如今大敌当前,陛下勿要再推辞了!”

    “臣附议,恳请陛下亲掌枢密!”刘黻随后奏道。

    “臣也无异议!”瞅着众人的目光皆聚于自己身上,王应麟眼看已经过了半数,自己即便弃权也是难阻止,笑笑道。

    “陛下,既然众臣所请,又是生死存亡之际,陛下还要以社稷为念!”应节严知道小皇帝对军权向来重视,绝不会轻委他人,如此平稳的接过军权,对谁都是件幸事,他自然也没有反对的道理。

    “既然如此,朕便权领枢密使,待张枢帅痊愈后再行归还!”虽然错估了形势,但是赵昺觉得如此最好,点点头应下了。

    不过即便如此,赵昺还是难以放下心中的疑虑。陆秀夫奏请自己亲掌枢密之职,无外乎是清楚当前的形势,以其的能力是无法应对的,而那些骄兵悍将皆是自己的亲信,没有他的首肯是难以调的动的。因此以其与他在此事上反目,不若顺势而为,皇帝亲掌枢密不可能长久,那么此后便仍有机会,没有必要再此时一争长短。

    但赵昺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腹黑了,在心里总是先将人设定为‘坏人’,把事情总是向最不利的方面考虑,却忘了世上还是有好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