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90部分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90部分

小说: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的田产,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地主富农。

    由此可见形势户是宋朝统治的基础﹐皇帝依靠朝臣治理国家,依靠地方官员和形势户管理国家﹐维护统治百姓。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无论是轮差还是自愿投名,多无雇钱。实施募役法后,如推司等吏多支给俸禄,但标准很低,而多数公吏如拦头、斗子等,仍是不支雇钱。且吏人缺乏考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政策,出职入仕的机会较少。因而充当胥吏,被上户们视为沉重的负担。

    这些胥吏所承担的事务繁重,一有过犯责罚也较重。而待遇又微薄,他们便多设法苛取,利用办差的机会营私舞弊,或辅助长官作奸犯科,从中谋利。因此为吏者他们一方面是上级官吏的勒索和凌蔑对象,甚至有为此倾家荡产者。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权力舞法弄权,鱼肉乡里,这两方面的现象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基层行政的特色。

    大家想不通的地方可以脑补下《水浒传》,宋江便是出身上户,被官府征发服役充当衙门中押司。其是没有工资的,但他生活的很好,还有闲钱养外室。遇到‘英雄’有难,动辄几十两银子的资助,在江湖上赢得了及时雨的大名。可以想象一下,他的上司——知县,月工资不过是三十贯左右,他哪里来的那么多钱,只凭家里百亩地的收入恐怕经不起他挥霍的,想想来钱的道儿也只有一途——以权敛财,搜刮百姓。

    晁盖是宋江的同乡,也是一个小吏,但他地位更低,只是一个保正。神宗时,推行保甲法,规定每五户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五百户为一都保,分别设保长、大保长和都保正、副保正。他管着一个村估计是个都保正,专司催款派工、缉捕盗贼的职责。即便如此小吏便能在村中呼风唤雨,可以役使村民到其家中免费帮工,领着乡兵随便抓人,甚至他犯事儿了还能胁迫一批人跟他杀官造反,由此可见这官实在不大,但能量实在是不小啊!

    有人说中国现代是就是人情社会,其实在处于农业社会的大宋朝更甚,如此一来开后门讲关系的事儿总免不了的。而这些处于行政体系底层的吏员掌握着收取税赋,派款派工的权力,有些人则会豁免亲朋好友服徭役,收礼后也会给对方开逃差的小绿灯。大家乡里乡亲的谁不知谁怎么回事,此种不公平的事情时有发生,便会让其他人产生看法,转而消极对抗,甚至是直接对抗。

    另外,在这个以人力为主,缺医少药的时代,无论是作为乡兵还是民夫接受征调都是有生命危险的,有可能去了便回不来;再有服徭役不仅要自己出钱出力,还常常会损失牲畜和工具,可损失也只能自己承担;再有服徭役不仅工作颇为辛苦,且可能耽误农活,可以说费力不得利;最后便是一旦接受征调便会背景离乡,对于喜欢在家门口打转转的小农如何愿意。

    所以赵昺觉得百姓有逃避倾向也实属人之常情,但自己不仅要守住琼州,而且以后要建设琼州,离开民众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因而必须有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有着强大的控制力与动员效能,方能调动起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可单凭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有时是无法实现的,这就要求重新建立起严密的基层政权体系。现在根源找到了,怎么才能解决才是关键……

    如今琼州官场的整顿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那些站着茅坑不拉屎的,手到处乱伸的,吃饱没事等死的都已经被清理。而赵昺知道主官好只是开端,他再能干可也不可能事事躬亲,否则累死他也完不成,因而大量的具体工作还需要借助上通下联的吏员去做。但如果不做出改变,依然采用旧例征用吏员,结果便是好不了几天仍然重蹈覆辙,所以必须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

    关键点现在也找到了,要如何做才能建立起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胥吏队伍呢?他知道吏员们之所以工作不积极,甚至消极对待,违法乱纪的现象不绝,无外乎几个原因:一者工资太低,或是没有,使他们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所以恶吏便以权谋私敲诈勒索百姓,好些的消极对待或是撂挑子不干;二者是吏员多无编制,也就是说他们是临时工,工伤、战死没有抚恤,退休没有养老金,干的好没有奖金;三者便是上升渠道被堵死,想要转干难比登天,所以难免生出干好干坏都一样,多捞一点是一点的思想……(。)

第174章 图治() 
♂,

    “殿下,下官马上前往各县,亲自督促,严令各衙门在三日内征募到足额的民夫到府前听命,若再有延误不用殿下说,下官自己摘了乌纱帽。  ”众人见殿下表明歉意后,皱着眉久久不语,似是十分忧虑。而赵与珞更觉是自己失职,于是上前保证道。

    “赵知府的诚意本王晓的,但靠强征总是治标不治根之策,也与帅府规矩不合。咱们还要想出一个长久之计。”赵昺点点,他知道赵与珞的办法就是靠行政命令一级压一级,到了最后便是一级逼一级,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全都绑了来。

    “殿下,下官也知如此必会惹得天怒人怨,但不如此那些驽吏怎肯用心,刁民怎肯听命!”赵与珞叹口气道,显然他也清楚当前的办法只能应急,可形势已经形成,他也无力改变。

    “话虽如此,但我等厉兵秣马是为何呢?”赵昺问道。

    “当然是为君守土,保境安民,复兴我大宋!”赵与珞马上答道。

    “此话也不错,但我们终了还是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如此扰民便与本意背道而驰了。”赵昺轻笑道,不过他自己也觉自说的好笑,愿望总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干的。可这也是他曾为一个小民的追求的梦想。

    “殿下爱民之心令下官佩服,但愚民鼠目寸光不知殿下是为他们好,不肯应募真是蠢笨之极,可当下工程却耽误不起啊!”赵与珞拱拱手道,但心中失望之极,都说小王爷虽小颇有能力,可现在看来却非如此。先是其府中翊善领兵出走非但不派兵镇压,反而派人送去银钱。而今刁民不肯应募却只是威逼自己,他却摆出副怜天悯人的样子不肯用强,如此行事这琼州看来没有希望了。

    “殿下,赵知府所言不错,民不识大体,更不明殿下苦心,若不果断处置以后怕是更难!”潘方作为转运司的负责人,征调民夫、筹集军资正是他份内之责,自己的任务完不成一样也要受到惩处,但殿下如此瞻前顾后无论如何也难以办成啊,因而也起身帮腔道。

    “哼,果断处置?!要如何处置,派兵将他们绑来吗?它处本王不管,也管不着,但琼州决不允许此种事情生!”赵昺冷哼一声道,“诸位可曾想过,琼州如今面临的不仅是外患,还有内忧。俚硐不稳,海寇猖獗,且百姓苦于各种正税杂捐,心中皆愤然,若是再强征服役,你等就不怕他们揭竿而起,鞑子来时将你们绑了献城而降吗?”

    “再有,本王虽未生于乡野,尝过民间疾苦,见过恶吏肆虐,可也读过几本书。人会欺人,史不欺人,其中所载:所谓乡亭之职,至困至贱,贪官污吏非理征求,极意凌蔑;期会追呼,笞箠比较,至于破家荡产,不能自保;上之人既贱其职,故叱之如奴隶,待之如罪囚。下之人复自贱其身,故或倚法以为奸,或匿贼以规免……等等,不绝于史,难道尽是胡言?”

    “恶吏胡为,难道没有尔等之过,又可曾尽到职责,担得起父母官之称?”赵昺余怒未消地吼道,“而恶吏如此,各位可曾想过为何如此?他们每日衙前听命,若无谋到有俸禄之职则要靠它业养家糊口,即便有薪俸者也是少之又少,又有多少精力从事公务,怎肯安心服役!加之其为主官附庸,又有几人肯听他们说话,动辄恶言辱骂,棍棒加身,视为尔等仆役一般,这让他们又如何肯为尔等用命!”

    “当然事情恶化如此也尽非各位所致,正所谓积弊难返,但尔等兼负有监察之责,可曾尽心尽力、可曾想过图治?”赵昺言罢,众人皆低头不语,他又言道,“而百姓所求也无非是能图个温饱,有个安居之地,但现今课税如毛、恶吏横行、劳役繁重,他们有些怨言、抵触也是人之常情,怎能概以愚民、刁民视之!”

    “殿下所言句句切中时弊,下官等汗颜!”众官见赵昺又喊又叫,拍桌子瞪眼的,显然是真急了。不过他们也知殿下所言皆正中要点,佩服之余也暗道惭愧,齐齐施礼道。

    “圣人言: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今大家既知根由,如何改之呢?”赵昺擦擦汗说道,而心中暗道不给他们点儿厉害真当自己是小孩呢!

    “殿下,臣下以为当前之计要借整顿吏治之际,清除不法胥吏,对恶吏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同时征募有德才者充任。”邓光荐倒是很给自己学生的面子,见殿下问计先起身说道。

    “嗯,先生所言极是!”赵昺点头赞许道。

    “殿下,属下以为可以给胥吏授官。乡村上户愿为吏也是想借此能得个官身,升为官户,朝廷虽有法度,但实授者寥寥无几,因而使得被征募者不肯用心公事,敷衍了之!”蔡完义也上前献策道。

    “这个也可以考虑!”赵昺想想也不是不可以。古代人想出头当官无非是参加科举,但那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便是科举取士最多的宋朝,以其人口基数来说比例也是极小的,如果多个出路必然会提高积极性的。

    “殿下,胥吏弄权敛财无非是没有薪俸,属下以为可由官府适当贴补,以补其劳,借而养廉。”赵孟锦随后进言道。

    “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个也不错!”赵昺颔道。不给钱还搭钱的事儿除非有那个经济实力或是爱好,否则谁也难以做的长久的,光叫马儿跑不给马儿草,时间长了畜生都不会干。

    “殿下一心图治是好,但若是诸多胥吏皆授官亦有冗官之害,给其放薪俸也必会增加州县的负担,怕最终受害者还是百姓。”陈则翁犹豫了下起身道。

    “诸位大人,此事在堂上一时也难以议定,便请各位将所想列一条陈,待殿下审阅后再行集议!”应节严见殿下有急于求成之势,不等众人说完起身说道……(。)8

    <;/br>;

第175章 变通() 
♂,

    应节严紧急叫停了会议,随着殿下来到书房,他瞅着一脸忧郁的殿下久久未语。网  ﹤他觉得殿下是好孩子,做事有条理,有远见,还有激情和干劲儿。但是毛病也很多,学习时喜欢偷懒,玩儿起来没边儿,不过这些都是小孩子的通病,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时常敲打便好。而殿下最大的毛病,不,已经不能称之为毛病,而是致命的缺点——不守规矩。

    大宋自立国以来,少年皇帝也出了几个,但都是在太后垂帘,重臣辅佐的情况下听政,往往都要等待成年才会撤帘亲政。而殿下以七岁的年纪开府设衙,主政一方在大宋朝却是独一无二的,而打破了亲王不能参与政事和领兵禁忌的是除高宗皇帝以外的第二人。更令人诧异的是他居然能无师自通的亲理事务,自己这个受命辅佐的师傅更像是个傀儡,而殿下却是帅府一系列行动的实际操纵者。

    此后殿下整编府军,废除了军中旧规,制定了新律。接着又跨界打下了广州,破坏了大家约定成俗的规矩,将抄没的财物分给百姓。离开时再次违背了官场的潜规则,不用迎送悄声离开。到了琼州也依然如此,看到不顺眼的便要改,可应节严知道有些无伤大雅的东西可以改,但有些规矩是不能动的,轻则引起官场动荡,严重的便有僭越之嫌了。

    今天殿下因为各州县未能按时足数征募到所需的民夫便要修改管制,而应节严却知道官制乃是立国之根本,绝不是因一时意气便能改的。而吏治**这个事儿当然也不是此时才有的,历朝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肯定也是知道的,但大家为何都不说改呢?因为是有前车之鉴的,熙宁变法、庆历新政,哪一出到最后都是无疾而终,以改革者或死或贬而终场。

    而殿下还与其他主张变法革新的朝臣不同,他不仅出身皇家,还顶着亲王的头衔,身份过于敏感,其言行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尤其是他以少年之身镇抚地方,掌握着军政大权可谓是一方诸侯,而其最近行事又风头太盛,大有功高盖主之意,若是再行变法没有事情也有事情了。要是引起太后和陛下的猜忌,就不仅仅是贬窜那么简单,很可能便是以谋逆论处,帅府也将随之风消云散,留下的只是传说了……

    “先生,今日为何终止集议,不肯当堂做出定论呢?”赵昺却是一肚子委屈地道。他稀里糊涂的来到这个世界本就想保住自己的小命,可他现自己只是拔了个橛子,谁知后边牵扯出了一头牛,忙着保命的同时还得承担起照顾这头牛的义务。管着它吃喝不算,又得给它建牛棚遮风挡雨,寻块宽敞的地撒撒欢,小心伺候的同时还要担心它不高兴顶自己一家伙,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殿下,事有可为,又可不为。”应节严捋捋胡子道,他知道殿下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的,自己要如何才能说服其呢?

    “先生,如今琼州吏治糜烂至此,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有何不可为?”赵昺反问道。

    “此制我朝自立国起便实施近三百年已成定制,不止琼州如此,举国皆是如此,不是说变便能变的。”应节严和言道。

    “先生,正是因为如此,才致使举国沦丧,我们若不改,琼州怕也难保,非常之时要用非常之法啊!”赵昺笑笑回应道。

    “殿下变法之事却不止是琼州之事,那要涉及全国,牵扯甚广。且更改官制之事乃是朝廷的责任所系,不是殿下可以轻易触碰的。”应节严当然知道事实如此,但他却避过不谈,转而言道。

    “先生,我又不想搞那么大,只在琼州施行便可!”赵昺嬉笑着道,他清楚改革绝不是温文尔雅的事情,那是动辄血流成河的,前有商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