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之我是慈禧 >

第253部分

重生之我是慈禧-第253部分

小说: 重生之我是慈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天津巡抚的位置已经让了出来,新任的直隶总督又是官文,娘娘素来是不喜欢官文的,按理,这尚书的位置也可以给穆扬阿,不过户部的位置实在是紧要了些,若不是拿出去多点东西,怕是军机处不肯。”

    “不肯就不肯,”慈禧太后走了出去,“也没什么相干。”一行人又逛起了杏花春馆,高心夔又说起一件事:“昔日有一位故友,来了京师之中,微臣想着,请太后的旨意,去见上一见。≈≈ 。。”

    “你的故友,你自去见成了,怎么还要请旨,”太后笑道,突然又问:“见的这个故人还和我有什么关系?”

    “是当年一同在肃顺府里为幕僚的故人。”高心夔不卑不亢,微微低头说道,他感觉到皇太后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自己,似乎过了许久,皇太后才轻轻得说道,“是吗?昔日京中号称肃门五君子,你见的哪位故人,想必是其中的翘楚吧?”

    “太后圣明,此人学识才干均在微臣之上,微臣想着此去,若是能劝得他出仕,也是为太后的大业助一臂之力。”

    “恩,如此甚好,你去吧,若是此人真的有伯足你说的如此大能,我自然不吝封赏。”

    高心夔转了身子告退,太后虽然骤然听到肃顺此人微微不喜,但还不到发飙的程度,转过头问德龄,“他要的见的人是谁?”

    “是王辏г恕!

    皇帝到了钟翠宫,还没进正殿,就被檐下一个怯生生的小丫头吸引住了,满脸青涩和不安,站在檐下,双手扭着手帕,等到皇帝临近身了,这才勉强行礼跪下,皇帝摆摆手,“起来吧,”这会子梅馨也迎了出来,皇帝颇有兴趣得盯着那个小丫头,那小丫头红着眼低头也不敢抬头,皇帝正想说什么,梅馨就笑道:“皇上,娘娘在里头候着了。”

    同治皇帝这才进了殿内,见到慈安在炕上捏着针线,含笑看着自己,等不到皇帝行礼,慈安就一把拉住皇帝,拉着他上了炕,用手连忙抚摸同治皇帝的面颊,又问饿了没,渴不渴,一叠声得叫宫女太监把茶水点心拿上来,又亲自夹了一个豌豆黄喂给皇帝吃,皇帝笑吟吟的在炕上吃了几个糕点,笑着和慈安说道:“额娘这是绣的什么呢?”

    “前些日子我瞧见你的荷包来来去去都是那么几个样式,所以想着给你做一个。”

    梅馨递上了绣着金龙的热毛巾,插嘴说道,“娘娘为了皇上的这个荷包,可是叫内务府翻开了历代的花卉水鸟名画,跳了十来天,又亲自选线选料子,之前作废了好几个,如今这个才上手绣呢。”

    “要你多嘴。”慈安太后嗔怪得说了梅馨一句,皇帝听了大为感动,“就知道额娘是最疼儿子的。”皇帝握住慈安的手,“只是这尚衣监会弄这些东西,额娘还是别劳累了,若是眼睛不受用,或是伤了神,那就是儿子不孝顺了。”

    “你说的哪里话,”慈安太后笑道,“成日里头都没事儿可做,这园子里,横竖就咱们几个人,来来去去无非也是听戏,逛园子,如今正经有点事儿干,怎么会伤神,刚好打发日子。”

    皇帝又问:“听说今个承恩公进园子了,怎么不见人?”

    “他一个外臣,来过也就让他出去了,”慈安太后正色说道,“到底是不算方便。”

    “这有什么不方便的,陈胜文,”同治皇帝叫陈胜文,“你去把承恩公请回来,今个我也在这里,陪额娘一起用膳。”陈胜文搭钱出去传旨,慈安太后无奈摇头,“你啊你,这是干什么。”

    “额娘久居宫中,承恩公又常年在外地为官,如今入京了,得了空,自然要多多见面,不然额娘不是太过无聊了。”同治皇帝笑道,随即若无其事的继续说道,“对了,怎么额娘这里多了几个生人?”

    “你倒是眼尖,”慈安说道,“有几个之前的宫女儿放出去嫁人了,我说不用再补了,可内务府巴巴得把人送来,我也只好收下了。”

    ,:

七、以退为进(完)() 
“额娘这里能调教人,”同治皇帝恭维了一句,“内务府自然就巴巴送过来了。”

    “皇帝的嘴啊,是抹了蜜一样的,听听,”慈安太后笑道,满室的太监宫女无人不抿嘴微笑,慈安看了一眼梅馨,梅馨就把太监宫女都带了出去,只留下母子二人,慈安说道,“我听说你那个二姨妈家里的事儿,皇太后那里,心里肯定是不好受吧。”

    “谁说不是呢,”同治皇帝说道,“这些日子,好不容易才有个笑脸。”

    “这倒罢了,听说,”慈安太后顿了顿,“冯县君也在里头有干系?”

    同治皇帝的脸僵了一僵,“是有这么回事,不过具体怎么样也不甚清楚,”皇帝闪烁其词,打着马虎眼,“横竖是外头的事儿,也跟我没什么干系。”

    “我瞧着武云迪这日子也不好过,皇帝不是一直跟着他学骑射吗?不如===3。==也让他入园子来,”慈安太后说道,“一来散散心,二来么,外头的事儿也不用太理会,皇帝你说是不是?”

    “是这个理,”同治皇帝之前只是淡淡的,过了一会,似乎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额娘说的对,晌午我就让皇额娘下旨去,不,我这就去。”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什么,等到用了膳再去也成。”

    梅馨指挥着几个太监把食盒抬了进去,里头穆扬阿,慈安,同治皇帝已经在说说笑笑了,梅馨却没进去,对着在洒扫的那个小宫女深深得看了一眼,走了过去,那个小宫女瞧见梅馨,连忙行礼,“你叫什么名字?”

    那个小宫女抬起头瞥了梅馨一眼,连忙回话:“回梅馨姑姑的话,我叫秋莲。”

    第二日,恭党的态度就明确得表示了出来,雪花般的弹劾折子堆满了内奏事处,就连前一日穆扬阿赐宴的时候说了几句玩笑话逗乐了皇帝,都被弹劾为“御前失仪”,更有不少人把目标也放在了远在上海的李鸿章,大有两地巡抚均要免除之势。太后见了这些东西却又笑了,“叫起吧。”

    军机们到了勤政殿,一开场,太后就说道:“宝洌У牟钍禄故羌绦鲎虐桑Р坷氩豢!

    大家都有些莫名其妙,太后又说道:“可穆扬阿也该安置,你们给我找一个尚书的位置出来,自然,还要和他的擅长之处相适应,像他这样的人,去翰林詹事府自然是不成的,搞学问不行,且那里也没有他的位置。”

    “太后,军机处的意思,”恭亲王被太后果断的语气有些弄懵了,听到太后提出条件,就连忙说道,“不如入直军机。”

    “不妥当,”珠帘之后的皇太后轻轻摇头,“他不过是任了一任巡抚,怎么能入直军机,且不说议政王你历练了许久,就说这曹毓瑛好了,昔日在先帝时候就久在中枢,熟稔政务,这么多年才能入直军机,他就算再有大功,也不能入直军机,视作宰辅,军机处乃是一国中枢,非老成谋国,意志坚定之人不可为之。”

    恭亲王等人却发了愁,如此以来,怎么安置?难不成还真的把文祥的吏部尚书让出去?那还不如把户部尚书让出去,一时间殿内寂静无声,李鸿藻原本是极乐意穆扬阿入阁,分了恭亲王的权柄,这样才好,只是自己尚未出口附和,就已经被太后阻止,一时间瞠目结舌,突然又想到可能是文祥的吏部尚书拿下,脸上不禁露出微笑来,只有贾帧一人半合着眼,也不说话,伏在地上一动不动,“怎么了?没法子?”

    文祥硬着头皮说道,“回太后的话,六部尚书都已满员,这里头怕是选不出了。”

    “那看来也只有本宫自己个儿想办法了,诸位臣工,不如听听我的,”皇太后准备许久的话也长篇大论得讲了出来,“如今天下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且和外国之间交往日趋频繁,国朝事务繁杂纷多,军机处有诸位操持,本宫自然是放心,可六部已然不够,旧日吏部、户部新增二司,亦是忙乱,故本宫决定,新设一部。议政王,六部尚书自然不能轻动,那就新设一部,来安置穆扬阿!”

    同治五年四月初四,皇帝诏书明发天下,新设交通部,位居诸部之末,兼管太仆寺,天津巡抚穆扬阿为第一任交通部满尚书。

    ,:

八、铁路纷扰(一)() 
同治五年算是较为热闹的一年,连绵西北边陲叛乱达五年之久的陕甘回乱宣告平定,一时间京城内又有许多红顶子的军官出没;三月的春闱选出了大清朝破天荒第一个旗人状元——崇绮,殿试时候太后朱笔举棋不定,询问军机处并内阁,诸臣反复辩论,最后得出结论:“但凭文字,何论满汉”,于是崇绮成为二百年第一旗人状元;派出了第一批留洋的学生,这批学生均是年满十八岁,在同文馆学习过基本的外文,再去美、法、英三国留学的,奕劻弄出的条例规定“八旗子弟不服兵役、不当差者选派出国”就这么一条条文就已经闹得满城风云,奕劻被堵在府里几乎出不来,可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在八月十六日过了中秋的时候在天津扬帆出海了;交通部新设,可到了同治五年的年底,交通部还是拿不出什么具体的工作来,只是修了北京城到圆明园的御道,再派了几个人到了英国去,说是什么考察,北京人素来是嘴上不饶人的,早就编了一个顺口溜:“交通交通,狗屁不通,瞌睡吃饭,打打秋风。”

    到了同治六年的二月,沉寂半年之久的交通部终于生出了事端。

    “什么?”李鸿藻刷的站了起来,不敢置信的问着内管家,今个恰好是休沐的日子,一早就请了倭仁、翁同龢几个同在弘德殿当差的同事,准备喝茶清谈消磨一日,没成想,坐下来没有说几句话,就得到了如此一个让人不高兴的消息。

    “穆扬阿要建铁路??!?”李鸿藻刷的站了起来,满脸铁青,“胡闹台!”

    中国人认识铁路,大约是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的。息力在英国论略中介绍道:英国“又造(车力)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郭实腊在贸易通志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西方的铁路情况,并提出铁路“亦中国所当法”。洪仁谧收缕刑岢鲂拗返募苹骸跋扔11省通11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

    “铁路一成,对洋人入侵国土长驱直入有利,洋人可瞬息直达城下,这可是资敌啊。”翁同龢捏须慢慢说道,“正是这个道理,除资敌之外,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李鸿藻面无表情得说道,“这铁路,修不得!”

    留着山羊花白胡子的一个老头声色俱厉得说道:“礼记云,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这铁路且不说别的,单单一个改地貌,震动天下龙脉,穆扬阿就免不了去菜市口剐上那一刀!”

    说这番话是徐桐,他顽固守旧,嫉恶西学,他家住在东交民巷,与各国使馆相近,他就在大门口贴上“望洋兴叹;与鬼为邻”的对子,来表示自己对洋人的憎恶。还有一事,他对这两个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海上强国,颇为不解,曾有过这样一段议论: “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可谓之贻笑大方。

    倭仁自从上次同文馆之事受挫,一直都是萎靡不振,如今得了这样的消息,不免也是大怒:“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别的不讲破土修建铁路那是要破“龙穴”的;坏大清风水的事;决然不能做,这穆扬阿还到底是不是八旗子弟了?减灭国运的事情,哎,他真是该死。”

    李鸿藻叫管家把穆扬阿上折子的抄本拿进来,对着在座的几位说道,“年兄们,请宽坐,我且看看他说了什么。”

    翁同龢脸上是淡淡的,徐桐发了好些火,又说了好多牢骚话,喉中干渴的紧,转过头拿起茶几上的茶盏就准备喝茶,看到翁同龢的样子,便开口问道:“叔平,你的意思呢?”

    “诸位前辈在前,小子怎么敢多说话,”翁同龢微笑说道,如今他不过才三十五六,就已经是帝师了。

    翁同龢之崛起, 自然得益于其父翁心存。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自此,翁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 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在道、咸、同、光四朝, 翁氏两代累任高官。当咸丰六年翁同龢以27 岁中一甲一名进士后,便擢任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又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

八、铁路纷扰(二)() 
故翁同龢有此一说,徐桐撇撇嘴,倭仁和煦笑道:“大家如今都是同事,且不说辈分,你不妨直说。”

    “下官只是这样想的,如今可比宋哲宗高太后垂帘时期。”翁同龢就这样说了一句话,也就不言语了,殊不知,这短短的一句话十几个字就在几人心中引起了滔天巨浪。

    正在细读穆扬阿折子的李鸿藻一拍大腿,“好啊,这个穆扬阿,如今可是要四面楚歌了!”

    。。。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釐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惟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趋,相机策应,虽万里之遥,数日可至;百万之众,一呼而集。且兵合则强,分则弱。以中国十八省计之,兵非不多,饷非不足,然此疆彼界,各具一心,遇有兵端,自顾不暇,徵饷调兵,无力承应。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驻防之兵即可为游击之旅,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刘蓉合上报纸,“这是陈孚恩前日上的折子。”

    江宁府里的曾国藩半眯着眼,对着打了半日的围棋苦苦思索,“这个陈孚恩,如今是什么话都敢讲了。”

    “这也是他大司马的本分,”刘蓉笑道,“再者,如今十二镇大军在手,他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