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

第66部分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第66部分

小说: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把铁锅端到堂屋,把锅外的玉米穗儿也拾进来。拿了一个香炉放到天地地下,点燃了三炷香,冲着香炉磕了三个响头,然后跪着祷告起来:

    “白头发老奶奶,是你可怜我们孤儿寡母,给我们送来了铁锅和玉米,还有孩子们的饼干。你这是来救我们的命呀!

    “孩子半夜饿醒,哭着给我要吃头,可我什么也没有,连口热水都给不了他们。望着饥黄面瘦的两个孩子,我真想带着他们一块儿找他们的父亲去,让他们的父亲管他们一顿饱饭。

    “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敲门了。我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你当坏人,不三不四地骂了你一顿。我有罪,我有罪啊!”

    说着,“啪啪”打了自己两个大嘴巴。然后双手放在地上,头拱在手上,跪趴在地上“呜呜”哭了一气。

    哭完又说:“白头发老奶奶,我知道你心肠好,可怜天下的苦命人,傻梅傻的什么也不知道,你就罩着她,不让她受人欺负。

    “我瞎了狗眼,黑了狗心,为了自己方便,竟然出心要把她弄出队部去。我说要把她沉坑塘,只是一时气话,并不是真心要她性命。

    “白头发老奶奶,你是神仙,看的最明,我确确实实是图嘴上痛快,才这样说的。白头发老奶奶,你原谅我吗?是我不对了,呜呜呜

    “白头发老奶奶,我真的过不下去了,我知道我的错,我不该和陈会计做那事。可我是个女人,我只有二十九岁啊!抬身怕儿女们受气,不抬身,漫漫长夜,我实在难熬。

    “自从出了铁锅事件后,我们就暴露了,人们用异样的眼神看我,背后指脊梁骨,我真想一死了之。

    “想想两个没成年的孩子,我又割舍不下。白头发老奶奶,告诉我,我该怎么办啊!啊呜呜呜

    “白头发老奶奶,我知道你心最善良,你要让我们孤儿寡母活下去,希望你像罩着傻梅那样罩着我们,让我也看到一点儿希望,我我真的一点儿活路也没有了。”

    腊梅见她祷告起来没完没了,屋里的两个孩子,一口不撂一口地把饼干都吃了一多半儿。饥饿中的孩子,肚肠都薄,吃多了很容易撑出毛病来。

    心里一急,又往她的铁锅上扔了几穗玉米。铁锅里的玉米本来就冒着尖儿,扔上去的全掉到了地上,发出“咚咚”的响声。

    乜寡妇听见声音,忙爬起来进屋观看,见又多了玉米穗儿,知道祷告起了作用,连屋门也没顾得出,在门口冲着外面磕起头来。

    腊梅一看这招不行,还是不能把她引到屋里。又在灯影里闪身出来,往簸箕里扔了几颗糖果。

    “娘,娘,又有糖果了!”王贵坤惊喜地冲门外喊道。

    乜寡妇闻听,忙起身来到屋里,簸箕里果然有几颗糖果,而饼干却下去了一多半儿。

    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小肚子,梆硬梆硬的。

    “天爷,你们吃这么多,非得撑破肚子不可。”

    赶紧把簸箕收起来,一个孩子给了一颗糖果,但不让剥开吃。然后一手领着一个,在庭院里溜起弯儿来。直到都屙出一泡屎,才放心地让他们回屋睡觉。

    这是民间的偏方:吃撑了不能喝水,也不能躺下,要一直溜弯儿,直到溜得屙下一泡屎,生命才有保障。乜寡妇婆家娘家都是农村,自是知道这个道理。

    第二天早起打饭的时候,人们都顶着个熊猫眼,但说笑声明显比原来高了很多。人们照例打的是稀粥,照例到腊梅的屋里要一茶碗馒头干儿,然后美滋滋地端着粥回去吃。

    有那勤快的,或者家里存着野菜的,已经在家里煮好了野菜放在家里,等着领了队里的粥回去掺着吃。

    始终没见乜寡妇来要馒头干儿。腊梅借打饭的工夫,问了问王馒头,原来还没来打饭。

    乜寡妇昨天晚上折腾了多半宿,直到头明才睡着,睁开眼一看,太阳已经大高了。知道开饭钟已经响过,急忙忙抹了一把脸,便跑来打饭。正好与打饭出来的腊梅碰了个正着。

    “西伯母,馒头干儿。”腊梅冲她笑笑,简短地提醒了她一下。

    乜寡妇一怔,才想起昨天晚上对一双儿女的许诺。

    正犹豫去不去要,腊梅端着一茶碗馒头干儿来到了伙房门口,冲着她笑了笑,把馒头干儿举到她面前。

    “谢谢你,腊梅。”乜寡妇说着,一手端盆儿,一手撑衣兜,让腊梅给她倒进去。

    乜寡妇是噙着两眼泪走出队部的。看来是自己多虑了,白头发老奶奶并没有怪罪自己,也没有把自己那晚上说的话告诉腊梅。

    要不然,腊梅决不会主动给自己馒头干儿。以后还得多接近她,不冲别的,就冲同是白头发老奶奶罩着的人。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四十六章 铁锅的烦恼() 
近水楼台先得月,腊梅给了自己家里两只中号的铁锅。母亲马惠恩一只,奶奶王张氏一只。

    已经两个院儿里住了,母亲这边儿又盖着房,用锅的时候肯定多。一家一只,省的啰嗦。

    没承想,却在家里引出一场不小的风波。

    王张氏见自己家和二儿媳妇家都给了铁锅和玉米穗儿。心里就有了小算盘:

    现在吃食堂,有铁锅也不是一天做三顿饭,何不与二儿媳妇伙里用一只,把另一只给大女儿王翠淼。大女儿那里也把铁锅收走了。

    大女儿已经有三个孩子,大的九岁,小的三岁,一家五口,只凭着生产队食堂里的那碗稀粥过日子,大人孩子,都已饿的皮包着骨头。

    大女儿每次回来,都哭诉饿的难受,孩子直哭。给她一只铁锅,再给她几穗儿玉米,也好煮煮野菜,做个面糊菜什么的。

    玉米穗儿金黄金黄的,招人喜爱。这个时候粮食短缺,花多少钱也买不了来。送给媒人,让其在女家多多美言,好把三儿子的婚事定下来。

    三儿子不娶媳妇,也不敢让二女儿出门。否则,妹妹先哥哥结婚,三儿子被隔了过去,媳妇更难说了,打一辈子光棍的可能性都有。

    再一个就是,白头发老奶奶每天都给老二家送干粮,打夯时还给了五十斤玉米面。他们有白头发老奶奶接济着,也不会饿出毛病来。

    她直怀疑白头发老奶奶给的多,二儿媳妇送给自己的少。要是在一个锅里吃饭,老二家想瞒也瞒不住自己了。她虽然不出工,挨饿的滋味儿也不好受。

    王张氏心里这么一想,便三步并作两步走,急忙忙来到东院儿,在两间小破棚子里对二儿子夫妇说了两家伙里用一只铁锅的打算,别的,却没好意思提。

    马惠恩不同意,对她说:“既然已经搬出来了,白头发老奶奶又给了一家一只,那就各儿过各儿的。

    “这边孩子小,东西又不多。大人可以多吃一些菜,尽量让孩子吃的好些,别影响了发育。”

    “其实也还是分着吃。”王张氏振振有词:“还是各家打各家的饭,就是煮野菜的时候,用一只锅。你要不愿意在一块儿煮,可以分着,自己煮自己的。

    “我把锅支在南棚子里,你们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过去。这边地方小,以后你们也可以在那里吃饭。”

    王长锁这一回没站在母亲一边,但又不敢直接违背母亲的意愿,便委婉地说:“白头发老奶奶既然给了两份儿,说明她也知道我们分开过了。咱就把锅都安上,别辜负白头发老奶奶的一片美意。”

    王张氏瞪了儿子一眼:“你们连个饭棚都没有,往哪里支?我是考虑到这点儿,才来给你们商量的。”

    王长锁:“我在东厢房后面搭个棚子,能做饭就行。”

    王张氏:“这里连个院墙也没有,大敞四开的,让贼偷了怎么办?这个时候锅金贵,不知多少人盯着你的锅哩。”

    “我买把锁锁上。”

    “一把锁就能挡住贼?”

    “贼要是撬锁,有院子也挡不住。”

    见二儿子夫妇两都不同意。王张氏也不好发作,因为这事她本就不占理儿。

    王张氏就是王张氏,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脸色一阴,泪珠儿就“啪嚓”“啪嚓”掉了下来,哽咽着说:

    “实话对你们说吧,我是想咱两家伙用一只锅,把另一只送给孩子他大姑。

    “翠淼那里的情况还不如咱这里,我们有白头发老奶奶的照顾,好赖一天能吃到个粮食干粮。他们是光指望着队上食堂里的那碗照见人的稀粥了,三个孩子饿的直哭。

    “又没有锅,挖点儿野菜还得到食堂挨个儿去煮。我想给他们一只锅,再给她几穗儿玉米,让他们煮点儿面糊菜,多少见点儿粮食。

    “你们兄弟姊妹五个,就她吃不上白头发老奶奶的食物。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我想也让她沾沾光。”

    见母亲说出这话来,想想大妹一家五口,也确实够难的。王长锁没再言语,扭头看了看妻子。见马惠恩在流泪,知是不舍。便劝道:

    “我们好赖两家有一只,大妹那里,就像咱以前那样,有点儿野菜也得到队上的食堂里挨个儿去煮。

    “给了她吧,我们有白头发老奶奶的照顾,已经是万幸了。再紧紧手,也能过。”

    马惠恩:“我不是舍不得。我是说,咱这里正盖着房子,用锅的时候肯定多,不如盖好房子以后再给她。”

    “用锅多怕什么,做什么东西你就去那院儿里,你忙不过来,说给我一声儿也行。我又没别的用项。你们尽管用,与在这边有什么区别?”

    见王张氏把话说到这份儿上,马惠恩也没别的说的了,便没再言语。

    王张氏见夫妇俩都不说话了,忙说:“那就这样定了,我把这锅和玉米穗儿端到那边去,你们忙,安锅尅玉米你们都甭管,我让孩子他爷爷把锅安上,我尅玉米。”

    说完,把铁锅连同锅里的玉米穗,都端到她那边去了。

    怕二儿子夫妇改主意,立马让老头子垒锅灶安锅,让小儿子王长柱给大女儿送铁锅,并给了王翠淼半锅玉米穗儿。

    剩下的玉米穗儿也只是尅了一小部分,轧了一碾底儿。其余的全放了起来。对王长锁夫妇说玉米在穗儿上不生虫儿,好放,吃几穗尅几穗儿,留着吃个长远。

    内心里却是给媒人留着。一旦有人上门给三儿子说媒,就给人家一些,先哄媒人喜欢。

    腊梅听说以后,肺都气炸了。原本是想一家一只,从此彻底分开过。不承想半路杀出程咬金——被王张氏给送人了。

    你们以为白头发老奶奶手里有聚宝盆呀,要多少有多少!!!

    知道不?“白头发老奶奶”是我虚构的,手里的东西也有数。你们不要给个芝麻粒儿就想榨油,是个人就想来揩一手指头!

    对这个大姑,腊梅没有一点儿好印象。前世里这个大姑没少欺负母亲。

    尤其父亲去世以后,更加肆无忌惮,每次回娘家,都指责母亲这不是,那不是。

    东西本来就少,还吃着的拿着的,老实巴交的母亲敢怒不敢言,有泪往肚子里咽。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四十七章 各方反应() 
有一次,小孩子们闹口角,她把与自己同岁的谷希娟打哭了,大姑大打出手。她吓得跑了,大姑却照着母亲撒开了恶气。把母亲的头打破了,缝了好几针。

    母亲病了一大场。后来母亲咬牙盖房子,也有这个原因。

    重生以后,见过王翠淼一面,喊了声“大姑”,王翠淼连哼也没哼,根本没把她这个小傻妮儿放在眼里。为此,听说她来了,腊梅就远远地避开,尽量不与她碰面。

    好在现在都是吃食堂,过集体生活。生产队不让没事闲走亲戚。再说,没事在娘家住闲,去食堂吃饭也会受到白眼儿。

    所以,王翠淼也不经常回娘家。一般都是傍黑来,住一晚上,第二天吃了早饭就走,腊梅很少赶上。

    父母已经默认,铁锅已经送走,腊梅也没有别的办法了。见母亲没了玉米穗儿,只好又拿出几斤玉米面,让她做面糊菜。

    哪知情况还远不止这些。

    分了锅没两天,王张氏的娘家弟弟张全禄,拖着两条肿腿,领着同样有些腿肿的七岁孙子张留根投奔了来。

    原来,清明节的时候,王张氏回娘家上坟,为了显摆自己,把白头发老奶奶以及对自己家的照顾,一字一板地说给了娘家人。

    张全禄听在了心里,现在饿的实在坚持不住了,又怕断了后代根,便领着小孙子来了。

    张全禄见姐姐家有铁锅,每天能吃到面糊菜,还有一个玉米面窝头。在大饥荒之年,这可是走到哪里也找不到的好吃头。二皮脸儿一抹,竟然不走了,爷孙俩就住在了东厢房里。

    腊梅可发了愁:撵吧,人家是至亲,又是父亲的亲娘舅,何况一老一少饿的浮肿着腿也够可怜的;少给吧,这给的已经是最少的了,再少一家人全跟着挨饿。

    又不能指明少给谁,只好狠狠心,又往外多拿了两个窝头。添了两个人,仍然是一人一个。

    腊梅也给了郑存梁家一只四印铁锅,多半锅玉米粒儿。

    锅是分完十一队上的以后富裕出来的,玉米粒儿是自己用做买卖的钱买的。也就是从给父母家人留的那一千多斤里出。

    在这方面腊梅绝对做到了公私分明:玉米穗是队上的,她就只分给十一队上的人们;玉米粒是自己做买卖的钱买的,就只给父母亲和郑家这门干亲。

    这事虽然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天知地知。重生的她迷信,相信神明的存在。走错一步,心里歪一点儿,都将会受到神的惩罚。

    十二队还不如十一队,从过了年,就一直喝稀粥。一家人之所以没有饿肿腿,是因为腊梅隔三差五就给他们送一兜玉米面窝头。虽然不能吃饱,总算见到了粮食干粮,多少垫垫饥。

    有了铁锅以后,瞿希景高兴的了不得:总算能在家里煮野菜、做面糊菜了。拽着郑存梁,到腊梅屋里又是烧香,又是磕头。

    但她不敢在白天推碾子,煮野菜也不敢拉风箱,还嘱咐家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