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

第95部分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第95部分

小说: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腊梅却摇着头说:“不知道。白头发老奶奶光告诉我准备好了,我连见都没见过。”

    嘿!看这小谎话说滴!

    景焕改想了想,自作聪明地说:“还须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玉米面就是这样,过去我们一开始没动过,用的时候也就凉了。”

    腊梅心中暗笑,把马惠恩叫到一旁,小声说:“干娘,还得你们给队长说去。白头发老奶奶是给你们的,这样做,也显得你们厚道!”

    “我去说!”王长锁高兴地说:“白头发老奶奶对咱家太好了,这五百多斤玉米面儿,咱全交给队上,让一队上的人都沾沾白头发老奶奶的光!”

    王贵兰闻听也很高兴:五百多斤玉米面儿啊,一队上的人吃一天富富有余。有这一天的纯粮饭食,十一队的人又能挺几天。

    于是,一个家庭的私活儿,变成了一个生产队上的活动。除了几个半劳力和辅助劳力应付队上的农活外,其余的全参加了脱坯!

    昨天晚上就闷好了一堆土,是预备给六个人用的。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人,大伙儿只好又重新推土、担水、铡麦秸、和泥。

    原来,脱坯的泥是要提前闷上的,便于土充分吸收水分,第二天和起泥来也容易,“熟”的快!。

    时间紧,劳动力多,大家只好分成几组,现起土、铡麦秸、担水和泥。

    按照常规。把土、麦秸、水掺到一块后,闷一会儿,就用三齿刨着来回倒腾。从这边倒到那边,再从那边倒到这边,倒几个个儿,泥也就和熟了。

    由于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早饭只管了提前说好的六个,其他人的早饭都是在食堂喝的稀粥、一个刚够塞牙缝儿的窝窝头。再加上长期缺乏营养,刨了几三齿,就大大汗淋漓了,一三齿刨下去,入泥不到一半儿。

    “我们踹吧!”有人提议说。

    “行!”众人迎合。

    于是,人们纷纷脱了鞋,挽起裤腿,下到泥里踹起来。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人们知道,已经没几个人轮得动三齿了。用脚踹就不同了,用的是自身的重量,一脚一脚踹下去,也能把泥和熟。

    脱皮和泥是关键,必须把泥和熟和均匀了,不夹生了,脱出来的坯才结实。

    然而,人们低估了踹泥的艰辛(其实是低估了自己身体的虚弱程度),一脚踹下去。麦秸草根扎脚不说,要想把脚从没小腿肚的稠泥里抬起来,得使出浑身的力气。

    踹了几下,就气喘吁吁了,身子也晃动的厉害。人们为了防摔倒,就两个或者三个人互相摽着膀子,一起踹。

    腊梅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直怀疑自己鼓动父亲脱坯是错了。只想到了让人们卖力气吃顿饱饭,没想到人们的体质已经很虚弱,根本承受不了这么艰辛的劳动!

    人已经发动起来了,后悔也晚了,唯一补救的措施,就是给人们吃东西——补充能量!

    食堂里的窝头得中午才能蒸熟,这个指望不上。那就去前世现代买馒头。

    前世现代的王店村有馒头房,这个点儿已经蒸出来了。

    腊梅从空间通道来到前世现代。

    还好,王贵永的三轮车还没送回去,推着来到馒头房。

    馒头是机器做出来的,大小样式一模一样,四个一斤。

    腊梅要了五十斤,装了满满十塑料食品袋。

    腊梅经常赶王店集,也断不了与人们见见面,人们都知道她是王贵勇家住房的孩子。

    馒头买的又多,老板十分高兴,塑料食品袋都是用的双层,亲自给腊梅放到三轮车上。

    腊梅不敢直接把馒头放到工地。与玉米面一样,放在母亲马惠恩的家里,然后把母亲叫回来,让她用小推车给脱坯的人们送去。

    马惠恩心领神会,知道这是白头发老奶奶送来的,也知道脱坯的人们都在饿着半截肠子给自己脱坯,哪里还敢怠慢,立马把馒头放到了自家的簸箩里,用小推车推到工地。

    还从伙房送去了一桶白开水。两大摞吃饭碗,让大家边吃馒头边润嗓儿。

第二百一十章 脱坯(三)() 
    人们没见过整齐划一的圆馒头(现实中的人工馒头都是方形的),又雪白雪白的(肯定加了增白剂),感到很惊奇。

    一想到这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白头发老奶奶是神,神家的东西自是与凡间的不一样。馒头可是供品呀(民间有用馒头上供一说),泥腿泥脚的老百姓能以吃到,真是上了神龛里了。

    王大饭量大,又迷信,对着馒头簸萝磕了三个响头,才开始吃。

    人们先是拿了一个,一咬,很暄,三口五口就能吃一个。再拿,就不是一个了。

    王贵兰怕有的吃得多有的吃得少闹意见,吩咐说:“每个人先吃五个,剩下的再一个一个分着吃,直到吃完为止!”

    没办法呀,大饥荒之年,一口干粮也是好滴。

    人们边吃边夸馒头白、好吃。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很享受的样子。

    这又让腊梅心里暖暖的,庆幸选对了方式。人们能以吃到食物,还享受了神的待遇,心情必定大好。

    饿肚子的年代,让人有个好心情,也是一种鼓舞啊

    吃完馒头,塑料食品袋又成了人们的抢手货。

    这个时期现实中还没有塑料包装袋,人们觉得新鲜,又知道这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是神物,有神气儿,都想拿到家里显摆一下,让老婆孩子开开眼。

    人就是活的机器,只要上了油,就能运转。

    几个馒头下肚,没了饥饿感。人们的干劲儿比先前大了很多。

    这时已经有和好的泥了,于是人们分成两拨儿,一拨儿继续和泥,一波儿开始脱坯。

    十六个人分成四组,每组四人,其中一个抹模子的师傅和三个供模的。

    抹模子的师傅蹲在地上,手里拿一个木头的土坯模子,有点儿像“井”字,长方形的,左右两边都拴着铁丝做的把手;旁边搁一桶水。

    供模的拿着四股大叉,在泥堆上叉足泥,端着奔到自己的师傅跟前,一叉又一叉地把泥倒进坯模子里,循环往复。

    泥倒进坯模子后,抹模师傅就麻利地从水桶里捧出一捧水,均匀地洒到泥上,迅速用拳头将泥往模子的四个角锤,为的是让做出来的土坯有棱有角。

    泥多了就捧出来,放到下一个坯的位置。不够了再添,特别是中间多放一些,比木模稍稍高出一些,用手压实了,再在上面用手蘸水抹一下,整得溜光水滑。

    接着撅起屁股,握住木模的把手左右稍微晃动一下,一屏气,一使劲,往上一拔,木模就“脱”出来了,一块土坯就成了。

    脱坯要数抹泥的辛苦,整个过程都得蹲着操作。抹好以后,还要撅起屁股提模子。整个人在蹲下、撅起中折腾。

    王大肚、王贵兰、王长水、王长凯四人,主动承担了抹坯的角色。

    王大肚早起在王长锁家吃了顿饱饭,半晌午又垫补了一顿白面馒头,高兴的不行,身上就有了使不完的力气。三个五大三粗的壮劳力,供不上他的手“从和泥的那里再叫过两个人来!”王大肚吼道。

    于是,又过来了两个强壮劳力,王大肚才觉得手上紧了些。

    就像插秧似的,脱坯也是往后倒着移动的。稍微往后挪动一下,先将木模伸到水桶里清洗,因为木模里边会沾一点泥,清洗掉是为了下一块土坯“脱”出来的时候快捷一些、省力一些。这桶水不一会就得换,因为水桶的下半截很快就会变成稀泥。

    供泥—锤泥—抹面—脱坯;

    蹲下—撅起;撅起——蹲下,周而复始,没完没了。

    腊梅在脱坯现场看了一会儿,很为人们的拼搏精神感动:人们为了一顿饭,简直是泼了命地干活。虽然有白头发老奶奶这个“神”罩着,但也是为私人劳作呀!可见这个时期的社员心地多么纯洁,丝毫不计较“报酬”的有无,拼命的干活就为了一顿饭。

    腊梅也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知道今天脱坯,头天中午多收了一家餐厅的剩菜,给家里留了几塑料兜剩熏鸡熏猪脚,一小盆混肉菜。现在要管一队人的饭,可就是杯水车薪了。

    今天的混肉菜得等到晚上才能吃,中午呢,一队的人都参与了脱坯、和泥,泥水汗水满脸流,难道就喝白开水吃窝头?

    去城里是来不及了,腊梅只好来到前世现代的王店村,就地解决问题。

    还好,今天正好是王店村大集,腊梅买了十斤鲜猪肉,几捆菠菜,一捆大葱。回来后交给母亲马惠恩,让她拿到食堂里去。就说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让中午给人们做肉片菠菜汤。熏鸡熏猪脚则犒劳给脱坯、和泥的整壮劳力。

    上午因为现和泥的缘故,没脱多少坯。

    下午可就突飞猛进了,水光闪闪的泥坯,就像主妇切馒头一样,“噼里啪啦”,一眨眼功夫,就能摆一大片。。

    太阳西斜,脱成的坯一排排,一行行,整齐有序地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

    这时,抹模师傅的腰已经不是自己的了,感觉折了一样,直不起来,成了“罗锅”。过了好久,才慢慢的挺直了腰板。

    虽然大家都累的不行,每人都是一身汗水一身泥点儿,却没有一个咳声叹气的,二十几个壮劳力哼着小曲儿,漫步回到生产队的食堂,共进晚餐。

    ……………………

    接下来就是孩子们的任务了。要像看护恐龙蛋一样,守在坯田旁边,不要让鸡鸭鹅跑过来。因为坯还很软,家禽上去都会留下足迹。要是猪牛羊马奔跑进里面,就更惨了。

    王晓华和姐姐王晓玲,很荣幸地承担了这个工作。

    人们都知道粮食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王长锁的,属于私人粮食。按理说他只管脱坯人的饭就可以了。

    可是人家慷慨,不占为己有,而是放在食堂里管一队人的饭,这可是大饥荒之年啊,粮食比金子还金贵,人们对王长锁一家感激的不行,大人孩子都高看一步。

    小孩子也知道感恩,吃饱喝足以后,都涌到坑塘边帮着王晓华姐妹看坯。

第二百一十一章 护坯() 
    腊梅也来了。好不容易有个与王晓华及孩子们相聚的机会,她自是不愿意错过。

    只要有腊梅在,郑存梁必定来。而且还是个贪。听说白头发老奶奶又给了玉米面,让管十一队全队人的饭。母亲瞿希景又来给腊梅的干娘帮忙,中午便来找腊梅。腊梅不在,被王晓华留住吃了一顿蹭饭。

    “我们摔泥巴炮吧,这样坐着多没意思。”郑存梁建议道。

    “对!比赛摔泥巴炮!”大家都热烈响应。

    于是,一人捧来一捧泥,在大柳树下面摔起泥巴炮来。

    摔泥巴炮顾名思义,就是摔泥巴做成的泥巴炮,那泥巴炮不是炮,没有一点大炮的影子,只是有个响声而已。

    泥巴炮的样子像个平底的泥巴碗,把泥巴碗朝土地上使劲一摔,随着一声清脆的类似鞭炮的响声响起,泥巴炮也四散开花,这个泥巴炮就摔成了。

    有响声也炸开,并且响声越大,炸开的面积越大,泥巴炮做的才是最成功。乡下孩子玩泥巴炮,就是比这响声和炸开的面积。

    如果声响炸开的只是泥巴碗底部一个眼儿,是二等泥巴炮,声音小或者没声音只是一团泥巴,那手艺可就该学徒了。

    每人手捧着一块泥巴在手里揉捏,待泥熟了,有劲儿了,便开始塑炮。有的像平底儿的碗状,有的像窝窝头儿。一般是圆形,也有方形的。

    郑存梁别出心裁,像母亲包饺子一样,把泥巴搓成一条长条,盘起来,像条蛇,再把它们捏在一起,形成个空心的圆筒。

    再拿泥做张饼,盖在圆桶上边,反正面稍稍抹点水,当泥饼(弹片)飞起来的时候,更有杀伤力,也更响亮。会崩得围观的人一脸泥皮,那叫过瘾。

    比赛开始了,孩子们一个一个的来。摔的时候,把平底的泥巴碗口朝下,用力向平展的土地上狠命一摔。

    泥巴炮的响声,也取决于摔的技术和力气,所谓的用力要达到狠、准、猛的要求,最好把吃奶的气力都使出来。

    在“乒乒乓乓”的泥巴炮响声中,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谁也不在乎往身上、衣服上迸溅的泥点儿。

    摔泥巴炮是个重复玩儿的过程,这遍炮声比拼完,大家会麻利地把四分五裂的泥巴拣起来,重新揉重新捏,捏好新的泥巴炮再重新比响声比炸裂程度。

    大柳树底下,不时响起“叭叭”的泥巴炮声,冲起来的泥巴满天飞,落得人们身上到处都是,一个个成了真正的泥猴!

    这边光顾了比赛摔泥巴炮了,却忽略了自己的职责。等腊梅想起来抬头望去时。坯田里有两只鸭子,在大摇大摆地在里面行走。

    这里是坑塘,附近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常常买几只鸭子放养在里面。之所以看坯,主要也是看它们。

    “坏了,鸭子进坯田了!”腊梅惊呼一声,所有的孩子都停止了手里的动作,把视线望向坯田。

    王晓华、王晓玲一见鸭子急红了眼,飞快地绕着水湾向坯田跑去。

    大柳树就在坑塘边上,离着坯田很近,一眼就能看清坯田的全貌,也是看坯田的最佳位置。

    但中间有一个小水湾,不能直着过去。绕过去路就远了,何况就是走到了那里,人一撵,鸭子必定跑,不知道要踩塌多少泥坯呢!

    接下来的后果腊梅早已想象得到。也顾不得许多了,趁人们的视线都望向坯田的时候,闪身进了空间通道,从水湾里直奔过去。

    空间是非物质的,腊梅在里面对外也是非物质的,可以直接穿越任何物体,在水上行走如履平地,踏在泥坯上,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腊梅在空间通道里伸出手把鸭子逮住,然后在空间通道里走出坯田,把鸭子放到坑塘的水里,再从坑塘来到大柳树底下闪身出来,依着大柳树向坯田张望。

    王晓华和王晓玲还没跑到坯田,鸭子就不见了。所有孩子也都看到了这一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