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驾着威龙战机去抗日 >

第114部分

驾着威龙战机去抗日-第114部分

小说: 驾着威龙战机去抗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日军士兵数量非常多,所以也有一些趁着夜色成功突入200师将士们中间的鬼子,他们用三八大盖上的刺刀狠狠地刺向了200师的官兵们,日军的刺杀技术的确不赖,再加上他们的“三零式刺刀”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刺刀,这种刺刀原是为日本自行研制的第一种使用无烟火药的弹仓式步枪—三零式步枪所配备的,但在著名的友坂三八式步枪上,仍然沿用这一配备。三八式步枪全长为1276mm,上刺刀的全长为1659mm,其长度可以保证在白刃战中占据一定优势。

    三零式刺刀全长50mm,由刀柄、刀身、护手、卡环及连接机构组成;此外还包括刀鞘、挂件等辅助配备。其刀身为当时流行的下单刃式样,其两侧铣有宽血槽。刺刀护手的上端为枪口卡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卡环内径比枪口外径稍大,可与刺刀座配合固定刺刀;护手钩在当时的步枪刺刀上其实并不少见,在拼刺时还可起到钩挂对方兵器的作用,但是这样往往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

    这些日本鬼子疯狂的刺杀的确也造成了不少官兵的伤亡,不过鬼子们一般只能刺杀一两名士兵就会迎来一梭5。8毫米子弹,所以尽管有不少鬼子成功突入200师官兵的队伍里面,但是很快就被消灭了。

    矢野武一看这情形,只怕要不了多久自己的联队就要完蛋,这个时候他也顾不得了,连忙命令手下的迫击炮兵和掷弹兵,使用迫击炮和掷弹筒向200师的冲锋队伍投掷迫击炮弹和轻型反步兵地雷,虽然在这样的混战当中,这些炮弹也会杀伤自己人,但是矢野武已经明白只能玉碎了,哪怕就是自己的联队士兵全部战死,也不能后退。

    日军装备的八九式掷弹筒口径是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八九式也是日军二战中主要装备的掷弹筒。靠调整掷弹筒的角度,来确定发射距离瞄准目标,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掷弹手,才能准确地击中目标。随着兵器的发展,掷弹筒渐渐被准确度高的枪榴弹、火箭筒和迫击炮所取代。

    不过现在,已经完全不需要瞄准,只需要将蝴蝶型反步兵雷抛到对方的人群之中就行。一枚枚迫击炮弹和反步兵雷不停地落入双方混战的区域,剧烈的爆炸让双方的士兵都伤亡不少,日本人真的疯狂了!

    200师的火箭兵再次发挥起他们的作用,对于日军的掷弹兵,他们要以牙还牙,一枚枚带着复仇火焰的云爆型火箭弹迅速飞向日军炮兵发射阵地,随着云爆型弹头的爆炸,那些掷弹兵和迫击炮兵纷纷毙命,一些外围的鬼子也被气溶胶沾上衣服,他们惨叫着在地上滚动,却怎么也无法扑灭身上的大火。这样的场景,看得那些悍不畏死的鬼子也害怕了,虽然他们不怕死,但是面对同伴这样的惨状,还是对方威力巨大的武器,他们也退却了,鬼子也是人,是人就会害怕。

    鬼子们如同潮水一般退却了,他们转身就开始逃跑,但是200师的官兵们却不会就此放过如此大好良机,手中的龙舌突击步枪不停地喷吐着火舌,向逃跑的鬼子们舔去,每一梭子弹都会带走两三名鬼子兵的生命。

    两名联队长眼看大势已去,现在战场上的士兵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了,虽然执法队也枪杀了几十名逃兵,但是这显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那些逃跑的士兵根本管不了那么多,明知道冲上去是死,他们怎么可能还傻傻的往前冲,倒不如逃得一时性命,至于以后的事管他呢!

    戴安澜这里的战斗也进行的差不多了,命令一边追杀日军的溃兵,扩大战果;一边组织师主力部队继续向北撤退,他知道如果动作不快点,日军的增援部队就要来了。当然,对于这两个联队的溃兵,200师的官兵们也不会傻到一直追到底,只不过能尽量扩大战果,能多杀些鬼子就多开几枪罢了,现在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进行战略撤退。

    很快,除了那些跑得没影的鬼子,整个战场上就只剩下无数的尸体和伤兵,当然那些尸体和伤兵,绝大多数都是日军,200师在这次战斗中只付出了几百人的伤亡作为代价,但是却消灭了近三千日军,还有一半多的鬼子当然是跑了。对于那些受伤的鬼子,200师的官兵们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他们都挨个把这些受伤的鬼子补上几枪,让他们彻底死亡,这才是叫做除恶务尽呢,这些鬼子哪个不是手上沾满鲜血的恶魔,绝对不会杀错。

    200师撤退得非常迅速,等到日军的主力到达这里时,只看到遍地的尸体,而那支战斗力强大而且行动迅速的支那军队早就没了踪影。饭田祥二郎得到这个消息,只得命令他的部下停止追击,现在已经占领了同古,就没有必要冒险去追击,饭还是要一口一口的吃,他相信那些支那军队迟早会折在他的手里。

第253章 新一轮攻势() 
饭田祥二得到的是一座空城,等到他的部下进入同古城,发现200师什么也没给他们留下,这是一次失败的占领行动!日军内部无不这样认为,不过对外却不能这么宣称,于是在日本公开发布的新闻里,就和实际情况完全不同了。3月30日,日本联合通讯社报道:大日本帝国军队在缅甸取得大胜,歼灭英缅军两万余人,支那军五千余人,顺利推进到卑谬和同古,占领了这两座英缅甸军和支那军控制的重要城市。是役敌军望风披靡,我军所向无敌!

    华夏方面和英国方面对外宣称的结果却又各不相同。华夏的中央通讯社向全世界公开报道:“我国远征军首战缅甸,取得伟大胜利!200师不愧为我国王牌部队,在守卫缅甸同古的战斗中,充分发挥新型武器装备的优势,击毙击伤日军一万余人,而自身伤亡仅五百余人,创造了一个奇迹!虽面敌十倍于自己的敌人,200师和暗刃特种大队没有退却,他们坚持战斗,为英国盟军的撤退提供了有力支援!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英国人的报道却不是这样,他们是这样报道的:“英缅军在华夏远征军的共同配合下,实现战略大撤退,两军合力歼敌一万余人,令日军闻风丧胆!”

    虽然各家报道不尽相同,但几乎都是为自己说话,不过这也是必须的,新闻媒体起着鼓舞本国民众和军队士气的巨大作用,如果报道称自己的军队大败,是绝对不能容许的。所以外界对于缅甸之战的情况,也无法了解到真相,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拿下了同古城之后,饭田祥二便开始计划着下一步的进攻行动。缅甸必须要速战速决,这是军部的要求,如果战局被拖延,他也吃罪不起!因此,尽管他的15集团军对远征军还有着心理上的阴影,但却不能阻止他发动进一步的攻击。当然,饭田祥二郎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捡软柿子捏,这个软柿子自然就是英缅军了。

    在跟英缅军作战的过程中,日军也发现了这支军队战斗力之弱,简直可以说是弱爆了,连最开始在华夏遇到的支那军都不如,所以他们才能够如此顺利的推进。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华夏远征军的出现打乱了他们的进攻步伐,尽管只是交战了一个回合,但是饭田祥二的军队真是再也不想在战场上遇到那支可怕的远征军了!对他们来说,宁愿跟美军打,也不愿意跟远征军打。那支军队装备先进,训练有素,也不知道支那人的远征军战斗力是不是都那么强?所有的日军都在想。

    因此,饭田祥二知道,现在要实现占领缅甸全境的目的,最大的突破口就是英缅军。只要他们不断地进攻英缅军所镇守的地方,就一定能攻不无克,战无不胜,这样支那远征军即使是战斗力再强悍又如何?不怕有个神一样的对手,只怕有个猪一样的队友!饭田祥二心里暗自高兴,支那远征军,有意思!

    饭田祥二召集部下开了个紧急会议,他的作战方针得到了所有军官的赞同,那就是在缅甸战场上,绝对不能去跟支那远征军硬碰硬,而是从英国人那里打开突破口,只要拿下了英缅军,支那远征军再强也没有用。所以接下来的行动,日军就计划继续从西路进攻,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拿下英缅军退守的仁安羌!那里的大油田正在向他们发出召唤,有了这些大油田和炼油厂,大日本帝国的对外战争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按照中英协定,英军负责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防务,布防在普罗美一带,保卫仰光至曼德勒铁路和仁安羌油田地区。现在英缅军丢掉卑谬后,便退守到了仁安羌。即便如此,英缅军仍然是惶惶不安的,他们知道日军很快就会进攻这里,因为仁安羌有日本人最想要的大油田,还有英国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炼油厂!亚历山大也知道仁安羌只怕是难以守住,因此他一方面要求华夏远征军给予英缅军一些支援,一方面命令仁安羌的英缅军做好撤退的准备,同时在撤退时一定要炸毁油田和炼油厂,不给日军留下宝贵的战略资源。

    而在东线战场,还在3月底同古保卫战未结束时,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的两个联队就试图攻击东线,好在暗刃特种大队及时到达纳山,利用纳山山脉险峻的地形,以及自身装备和作战能力的优势,进行了顽强的阻击,边打边撤退,并且不断破坏了公路和桥梁,迫使日军不得不放弃摩托化输送的方式,改为徒步行进,这样就会远征军的主力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并进行布防争取到了时间。

    同古失陷后,委员长便亲自飞赴缅甸腊戌视察,李宗人率远征军高级指挥官陪同。接着,委员长和李宗人又到梅苗进行视察,并在这里举行了紧急会议,在会上委员长指出:“现在同古完全失陷,我们便在平满纳附近与日军进行决战。平满纳会战十分重要,必须鼓励将士一举击破日寇,进而收复仰光。万一日寇后续部队增加,我军也不要勉强决战,退一步准备曼德勒会战,或把住这个山口与日寇进行持久作战!”

    李宗人立即下达了作战指令,当面之敌,为日军第十五军主力,我军利用斯瓦河东西之线及以北之森林狭长地区拒止日军,以主力在彬马拉占领阵地,依我军强大火力摧毁敌人,空地协同,将敌人包围而歼之。根据布署,第41军将作为此战的主力,在同古以北、平满纳以南的斯瓦河一线逐次阻击日军。200师作暂时休整,担任机动兵团,会战的目标是将日军中路进攻部队包围于平满纳附近,加以歼灭。

    日军已经占领卑谬和同古,并控制了毛奇公路。饭田祥二决定从西向东对仁安羌、央米西和乐可等地发动新的进攻,先由第三十三师团继续北进,攻击仁安羌,消灭英缅军第一军团,然后切断支那远征军的各条通路,以形成大包围圈,进而彻底击溃支那远征军。

第254章 仁安羌之战(一)() 
集中远征军在曼德勒地区作战,从华夏的立场看,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曼德勒扼缅北之咽喉,为缅北广大地区之屏障,同时,又是华夏经缅北西向印度公、铁交通之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保卫曼德勒,既可使缅北地区充当华夏大西南地区的缓冲,使大西南地区免受日军的直接威胁,又可保住华夏经缅甸至印度的对外通道,维持获得外援的间接途径,符合华夏的战略利益。也就是说,仰光失陷后,守住曼德勒,即是华夏在缅作战的最大利益目标。同时,一旦作战失利,华夏军队以曼德勒为中心,后有密支那、腊戍等稳固据点,撤兵也较为容易。另外,从缅甸地形看,以曼德勒为界,以南多平原地区,以北则为山地,依托山地作防守战对武器配备较落后的华夏军队也显然更为有利。

    不过现在,日军也并不急于从东线和中路突破远征军防线,而是计划从西线攻占仁安羌,然后再徐徐图之,慢慢形成对远征军的包围圈。

    仁安羌位于曼德勒西南217公里的伊洛瓦底江畔,仁安羌附近盛产石油,是亚洲最早开采石油的地区之一,仁安羌在缅语里意为“油河”。就在日军计划进攻仁安羌之时,英缅军第一军团也得到了亚历山大的命令,那就是做好撤退的准备,同时也做好炸毁油田和炼油厂的准备。

    退守仁安羌的英缅军第1军团第1师,现在的兵力只有八千余人,第17师的兵力也只有一万人左右,两个师加起来的兵力不到两万人,但是他们面对的日军呢?进攻仁安羌的日军可是精锐的第三十三师团,总共有兵力3万余人,是英军的两倍多,这还不说日军的战斗力比英缅军这种由英国人和印度缅甸土著人组成的军队要强太多,更不说现在英缅军第一军团如同一支没有抵抗意志的军队。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第三十三师团,英缅军第一军团长斯立丹也有些慌了神,他一边组织自己的军队进行布防,一边准备撤退,另一边还向中缅印战区最高指挥机构提出了增援的请求,希望派出一支华夏远征军到仁安羌支援他们的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人。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旦仁安羌失守,曼德勒就彻底暴露在日本人面前,而且东线和中路的远征军也将面临日军的包围。

    不过,还没等到委员长和史迪威他们开会研究,战斗就打响了!4月2日,进攻仁安羌的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出动了分三路向英军阵地进行攻击,日军首先出动了几十架轰炸机对英军阵地进行轰炸,这一次日军不怕遇到麻烦,因为英军在缅甸的作战飞机早就让他们消灭在地面上了。而华夏空军他们也并不担心,知道英国人和支那人貌合神离,饭田祥二相信华夏空军并不会出动。

    这一次还真让他猜对了!英缅军和华夏空军缺乏有效的联络,并不能及时出动前来拦截日军轰炸机,这一点斯立丹也很清楚。等到他们发现日军轰炸机群到来时,如果再请求华夏空军支援,这个时候已经晚了,等到华夏空军到达仁安羌时,日军轰炸机早就回去了。并且,斯立丹也不敢确定,如果他请求华夏空军对他们进行空中支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