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宋英烈 >

第133部分

新宋英烈-第133部分

小说: 新宋英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县。找矿队准备在那里过一夜,第二天再过易县,然后沿着金陂关、飞狐县、灵丘古道这条路,经由灵丘进入北汉的代州。因为途中到穿越太行山北麓,所以道路并不是很好走。按常生俊的说法,大家估计要花上十几二十天才能到代州的雁门。再加上在当地找矿及返回的时间,这趟行程只怕要近两个月。

    听说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往返,于文德不由得有些着急。如今材料科的高炉和平炉都已经开始按照他提供的图纸在施工,虽然炉子即便建好的,也肯定要等他回来后才能真正点火使用,但作为炉子的设计者,他自然不希望在这两座炉子建好的时候自己不能参加揭幕仪式。

    因此,除了在范阳县休息的时候,不得不花少量时间去钟员外府上拜访了一次外,找矿队基本没在任何一处城镇停留超过一夜的时间。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他时间都在马不停蹄的赶路。他甚至打算要求找矿队每天的行进距离不能少于四十里,只要不够数,就是遇到镇店也不住下,直到完成当天的限额才能休息,那怕是要露宿荒野也无所谓。

    只不过他的建议太过死板,完全不考虑沿途的情况以及露宿荒野的危险,所以遭到了此次远行安保负责人曾志林和杨新的强烈反对。于文德虽然是三哥,但是由于这次外出的行程需要听从曾、杨二人的安排,所以于三哥的建议最终并没有被执行。

    曾、杨二人根据常生俊的建议,宁可绕些远,也要沿着官道前进。而且只要在天黑前无法到达下一处镇店,那么无论天sè是否已晚,曾、杨二人都会让队伍停下住店休息,绝不会冒着露宿野外的危险继续前进。除了不冒险赶路外,曾、杨二人还坚持执行出发前委员会定下的规矩,每天早、晚固定时间都通过电台与“清园”进行联系,报告当ri的计划和实际行程,这既能让在家的兄弟们放心,又能借机检验一下手里的短波电台通讯距离到底能有多远。虽然按照鲁悦和钟涛的说法,短波无线电的传播距离相当远,团队的这种车载台配合上足够长的天线,传个千儿八百公里也是可能的。但这毕竟是理论值,实际使用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这次出行虽没有上千公里,但二、三百公里还是有的,正好可以实验一下。除了曾、杨二人的谨慎外,作为副手的常生俊,凭借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对前进道路的熟悉,在此次出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杨二人的小心谨慎,常生俊的仔细jing惕,再加上由胡知县给开具的官凭路引,使得找矿队虽然走的不是很快,但在辽国境内却也是一路平安,没出什么差错。在离开“清园”十天后,众人到达了瓶形砦,也就是前世著名的平型关。此处已经是北汉境内,再向西南走一百多里,就能到繁峙县,由繁峙县往西数十里就是此行的目的地雁门县(代州治所)。

    众人过瓶形砦又走了一天多的时间,在三月十九中午进了瓶形砦与繁峙县之间的一处军事堡寨大堡戍。因为此处是军事要塞,找矿队不能在此地过夜。所以,大家在略做休息后,便按照寨子里兵士的指点,继续西行,去离寨子十多里远的一座较大的村庄投宿。这座村庄叫李家庄,村子里有近二百户人家,村民大多数都姓李。找矿队到达村子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因为怕赶不到下一处村庄,所以杨新决定在这里住上一晚,第二天再赶路。

    第二天一早,杨新起床之后,从借宿的老百姓家出来,发现天sè有些yin沉,似乎是有要下雨的迹象。于是,他将曾志林、于文德、宋飞扬以及常生俊找了来,打算和他们商量一下,是否看一看天气变化再走。

    不多时,几个人就聚到了杨新借宿的这户百姓的家里。大家各自找地方坐下后,杨新把自己的担心说了一遍,然后就希望众兄弟发表意见。

    头一个开口的是于文德,他说道:“我不同意老二十五的看法,这天虽然略有些yin,但怎么看也不像是马上要下雨的样子。咱们这一路上已经走了十多天了,照这个速度,只怕还得走上四、五天才能到雁门。再加上找矿的时间、联系当地商贾的时间,甚至可能还要加上组织开采的时间,这样一算,只怕得花上个把月时间。咱们返程再走十几二十天,那回到良乡得到什么时候了?哥哥我在上个月找到铁矿之后,可是向大哥他们拍胸脯保证过,三个月内一定把钢给炼出来。可按咱们现在的进度,只怕到了我保证的期限,咱们都未必能回到良乡,更别提炼钢了。到时候,我说了半天大话,结果做不到,你叫哥哥我这脸往哪儿搁。”

    见三哥有些着急,宋飞扬连忙劝道:“三哥您别着急,老二十五这不是在跟大家商量嘛,也没说就一定等天气变好再走。况且,您这次来北汉找矿,也是为了团队出力,也不是您成心耽误炼钢的时间。兄弟觉得,大哥他们也肯定能理解您,不会怪您说话不算数的。”

    “就是,就是”曾志林也开解道,“二十二哥说的没错,都是自家兄弟,谁还能埋怨您不成。况且,二十五哥这也是为了保险起见。咱们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多些小心也是应该的。”

    于文德听了却一摆手,说道:“你们老是说小心、小心,可咱们这一路上走来,不要说什么山贼强盗了,就是那些官军对咱们都没有怎么刁难过,根本就是一帆风顺嘛。昨天我也听本地的村民说过,此处离下一个村庄不到二十里,离繁峙县城也不过六十多里。咱们走得快点,天黑之前就能到繁峙了。即便走得慢些,或者中途真下起雨来,咱们也完全可以在下一座村庄歇脚,完全没必要在这里傻等。”

    看得出来,于文德这次是打定主意一定要继续前进了。这与他此前的表现完全不同,此前他对曾、杨二人的行程安排从没发表过什么意见,无论心里是否愿意,都能遵照执行,从来没有端过当哥哥的架子。今天之所以会一反常态,一来估计是压抑的太久,需要发泄一下。二来,杨新的提议确实是有些过于保守了,也难怪一向好脾气的于三哥会不满。

    由于于文德这番说辞听着也有些道理,再加上他是三哥,有些事不能太过拂他的面子。但找矿队的安全又不能不考虑,所以杨新和曾志林此时都有些为难。因此,两个人都很想听听常生俊的意见,都希望他能凭借自己的经验,为二人提供可靠的建议。

    于是,曾志林问道:“常队长,你在这方面比我等有经验,依你之见,咱们是走是留?”

    见曾、杨二人一同看向自己,曾志林更是直接提问,常生俊知道他们是想征求自己的意见。从常生俊的本意来说,他是支持杨新的建议的。以他多年的经验,现在这种天sè,十有仈jiu都会下雨,而且雨还不会太小。

    可是,他虽然被叫来开会,而且还是游骑兵小队的头儿,但他终究还是个下属。在他看来,几位爷之间无论怎么争论,那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争论完了,人家还是结义兄弟。可自己这个下属要是掺合到中间,可就要犯忌讳了。尽管这位于三爷在“清园”兄弟中不是什么领军人物,但毕竟在众兄弟中排行老三,除了李大爷外,其他几位主事的爷见了面都得恭敬的称他一声三哥。可既然其他两位爷要征求自己的意见,自己也不能不说话。更何况,这位曾爷是他的顶头上司,不回应对方的询问是不行的。

    因此,他略一思忖,便打定主意把话说得圆滑一些,只讲路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不给出结论。他向曾、杨等人一抱拳,说道:“属下刚才也看过天sè,以属下的经验,恐怕今天还真有可能会下雨。当然,到底何时会下,会下多大,属下就说不准了。至于队伍是否现在就上路,属下一切都听各位爷的安排。”

    常生俊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曾、杨二人明白他作为一个下属,不敢随便说话。因此,二人也不再难为他。曾志林想了想,说道:“我看,不如这样。反正离这里二十里还有一处村庄,就算半路下雨,咱们也应该来得及到村里避雨。所以,咱们一会儿还是继续赶路,只是出发之前,让大家都做好防雨的准备,以免被淋坏了。”

    “好吧”杨新见事已至此,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得同意。

    随后,找矿队的所有成员都行动起来。一面准备车马,一面准备防雨的各种用具。杨新还特别叮嘱宋飞扬,一定要注意放在他乘坐的马车上的电台,千万不要让雨给淋了。这东西可是宝贝,一旦坏了,那可就耽误事了。

    经过一番收拾,找矿队出了李家庄,向下一站进发。结果,走出来不过十来里地,天sè就变得越发的yin沉,不多时就下起雨来。开始的时候,还只是毛毛细雨,但很快就越下越大,最终变得了瓢泼大雨,并且还伴着阵阵冷风。

    尽管众人都带着毡帽、披着蓑衣,曾、杨二人穿得还是现代的雨衣,但在如此大雨面前,除了坐在车里的少部分人外,其他人还是很快就浑身湿透。此时虽已经是yin历三月、阳历四月,但在这个没有温室效应的年代,天气还不暖和。再加上,冷风这么一吹,那滋味实在是让人够受的。就连坐在车里,裹着毡毯的于文德都有些受不了,更别说那些骑马的人了。

    此时,于文德一边发着抖,一边不住的后悔,后悔自己早上怎么就那么固执,不肯听老二十五的意见,非要着急赶路。这下可好,才走出没多远,就碰上了这么大的雨。自己坐在车里还好些,外面骑马的兄弟和手下们可就遭罪了,他们在心里恐怕已经把自己骂了无数遍了。

    于文德在车里不住的后悔,车外的曾志林和杨新却没工夫埋怨自己的三哥。这会儿,他们俩正和常生俊在商量,是就地找地方避雨,还是加快速度,赶到下一座村庄再说。

    常生俊看了看周围的山岭,又看了看依然在冒雨赶路的兵士,对曾、杨二人说道:“二位爷,依属下看,咱们还是继续赶路的好。”说着,他指了指周围的山岭,解释道:“二位爷请看,这四周都是连绵不绝的山岭,这个季节山上的林木长得也不够茂盛,这么大的风雨,咱们就算躲到树木下,也起不了多少遮风挡雨的作用。这里离下一座村庄也就不到十里路了,属下觉得不如大家多坚持一阵,等到了村子里再歇息避雨。”

    曾、杨二人觉得常生俊言之有理,便催促众人加快速度,赶到下一个村庄再找地方避雨。随着曾、杨二人的命令发出,队伍的行进速度明显加快,众人在滂沱大雨中奋力前进着,常生俊安排的哨探更是一马当先飞驰而去,巨大的马蹄踏在积水中,溅起一团团的水雾。

    大约又走了一个时辰左右,那座众人期盼已久的小村庄终于在蒙蒙雨雾中显露了出来。前出的哨探也已经回来报信,说是这座村庄比之前离开的那座小不少,也就五、六十户人家的样子,因为下着大雨,所以从村外也看不到村里有人活动的迹象,不好判断到底有多少村民,估计也就是三、四百人的样子。

    听说村里只有五、六十户人家,曾、杨二人都有些失望。之前那座村子有近二百户人家,找矿队都不得不分散居住在老百姓家里,而眼前这座村子更小,只怕大家今晚要自己搭帐篷睡觉了。不过,无论村子有多小,也总比大家在雨里淋着强。于是,曾、杨二人赶紧招呼大家进村,先找地方避雨,睡觉的事到时候再说。

第十七章 山村偶遇(中)() 
找矿队浩浩荡荡进村的时候,可是着实把村里的村民给吓了一跳。有些胆小的村民还以为是强盗前来劫掠,吓得藏进了自家的地窖里。好在有常生俊这么个行家在,他一面让众人暂且原地休息,不要造次。一面来到这小村里唯一一家门前挂着酒幌的房舍前,甩蹬离鞍下了马,带着两名游骑兵小队的兵士,推开小酒馆的门走了进去。

    常生俊和手下带着一身的水气走进小酒馆的时候,酒馆的老板和老板娘正不知所措的站在柜台后面,为是走是躲犹豫不决。这倒不是他们胆子大,也不是他们心存侥幸,而是现在他们的酒馆中还有三位客人正在饮酒。而且这三位客人看上去也是气度不凡之人,酒馆老板和老板娘虽然对突然进村的这队人马有些害怕,却又不敢怠慢了正在喝酒的客人,生怕因为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而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一时之间陷于进退两难之地。与店主夫妇俩的惶恐不同,喝酒的三位客人对常生俊等人的到来毫不在意。三个人依然坐在那里推杯换盏,喝得相当自在。

    常生俊进得门来,一眼就看到喝酒的三个人,丰富的社会阅历告诉他,这三个人虽然穿着普通,看上去也就二十多岁,但气度却不凡。其中为首的一位长得相貌堂堂,给人一种风流倜傥的感觉,绝非一般老百姓。而且从他们的行为举止来看,很像是军旅中人。不过,这三个人虽然有些与众不同,但一来常生俊此时的对外身份是商队的护卫,不便去和对方直接接触。二来这一带是汉国的边关地区,遇到军兵也是常事。所以常生俊对他们也只是多看了几眼,便不再理会,而是径直走向了店主夫妇。

    店主夫妇虽然还没弄清常生俊的身份,但见他行为规矩,不像是打家劫舍的强盗模样,心中也就稍微安定了一些。店主还迎上前来,恭敬的说道:“这位客官,您里面请,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常生俊说道:“我等既要打尖,也要住店。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件事想请店主家帮忙。”

    那店主听有事要他相帮,不由得心头一紧,生怕这几位是想让他帮些银钱,忙问道:“不知客官有何事需要小人帮忙?”

    常生俊说道:“我等是从辽国来的商队,因遇上了大雨,所以想在此地避一避雨。不过,想必是我等来得突然,人数又比较众多,让村里人产生了误会,似乎把我等当成歹人了,家家都关门闭户的,怎么叫门也不开。所以,想请店主家帮在下一个忙,去和村里的百姓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