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宋英烈 >

第220部分

新宋英烈-第220部分

小说: 新宋英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第三嘛,既然兄弟我费了那么多的力气才得以跟着大家来到这里,那自然要发挥兄弟我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兄弟我想向诸位兄弟求个情,希望诸位兄弟能给我一个机会,一个去和杨业单独见面,劝他撤军回营的机会。

    第四,如果兄弟我能够说服杨业撤军,届时还希望诸位兄弟能网开一面,放愿意撤走的北汉军队一条生路。”

    杨新的这一表态明显的分成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可以看成是他向钱远山、唐cháo等人所做的让步,而后半部分则更像是在作出让步后向对方提出的条件。也就是说,他前面的那些许诺是建立在后面条件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

    可以说,无论是钱远山、唐cháo还是穆特尔,乃至加入团队时间不长,在军事部说话份量还不够重的辛飞宇,从内心里来讲都不愿意接受杨新的这几点要求,因为杨新与杨业进行单独谈话结果如何谁也说不准。万一杨业真的撤兵走了,前方指挥部就会陷入两难境界――追吧,有违自己的承诺。不追吧,兵士们的士气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从而使得这次准备良久、耗费巨大的行动不得不提前结束。

    不过,尽管心里多少有些不情愿,但最终钱远山、唐cháo等人还是同意了杨新的这几点意见。众人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因为在出发之前,李俊武、王崤峻、张维信等人曾经和军事部的几位兄弟单独谈过话,希望他们几个人能够理解杨新这样做的缘由,在不损害团队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照顾一下杨新的情绪。另一方面,从几个人对杨业这个人的了解――主要是从张维信以及前世所听的评书,所看的电影、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来看,他这个人是个极度忠君、骁勇善战、智谋出众的将帅。杨新想单凭自己的一张嘴就说动他回去,基本上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然任务不可能完成,那么以此来换取杨新对作战行动的不干预也未尝不可。

    诸位兄弟如此痛快的答应了自己的请求,令杨新多少感觉有些意外。不过,此时他的心思都在如何救杨业身上,也没有多想,而是仔细琢磨着如果有机会见到杨业,自己应该如何劝说他回返雁门。

    杨新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军事部的几位兄弟就开始讨论迎敌的办法。由于汉军距离大堡戍不过十几里,“飞龙军”再想出堡埋伏,在半路上给敌人一击是没有可能了。现在,摆在钱远山等人面前的只有两个方案,一是据城固守,以自己这边的先进武器为基础,以火力抵消掉敌人数量上的优势。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后,再考虑是否趁胜出堡,追击敌人,进而借机再占几处汉军城市或者据点。

    另一个方案则是堡外列阵,与汉军进行面对面的厮杀,以便在充分利用先进武器杀伤敌人的同时,还能锻炼队伍的近战、白刃战能力。这个方案与上一个保守方案比,显得更加激进、更加冒险,同时也更加能够锻炼队伍。只不过,这样的作战方式也有弱点,那就是以新兵为主的“飞龙军”兵士很可能会因为心理紧张、惧怕而出现崩溃。那样的话,“飞龙军”这两千来人能否全身而退,安全返回辽国就很难说了。

    因此,虽然出堡列阵厮杀显得更加刺激、更加有血xing,但前方指挥部最终的决议还是执行第一种方案――据堡固守。

    得出了决定后,钱远山等人立即通过电台将相关方案报给了委员会。而委员会的回电很简单――此决策甚为稳妥,诸位兄弟可照此执行。另,前线形势瞬息万变,若非牵涉团队核心利益的问题,前方指挥部可自行决定,不必事事请示委员会。

    委员会电报中的这几句表述,基本上就是彻底的向前方指挥部放权,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拿主意。这样一来,钱远山等人就能更好的把握战机,更从容的指挥作战。

    计议已定,一道道命令也随之发了出去,沉静了好几天的大堡戍立时热闹了起来。最先行动起来的是把守城门的十多名汉军降卒。他们在几名负责监督他们的“飞龙军“兵士的指挥下,将大堡戍的南北两座大门紧紧关闭,并找来一些砖石土袋堵塞在大门内侧的门洞当中,作为阻碍对方撞破大门的防御措施之一。

    紧接着,其他各处的“飞龙军”兵士也都有了动作。他们有的登上堡墙,小心戒备着堡外。有的将堡zhong yāng的一块土地平整了出来,改造成了炮兵阵地,将这次行动所携带的所有迫击炮的一半――十五门――布置在了那里,以便根据战斗情况能够随时调整角度,对需要支持的那而堡墙提供支持。其余的迫击炮和所有六门前装炮都被放在了堡墙之上,负责对某一面敌人的打击。还有的“飞龙军”兵士则负责维持堡内的治安,以免开战之后有泼皮无赖趁机犯jiān作科。更加的兵士则在认真的检查自己的武器,以便在开战之后多打死几个北汉军兵。

    与这些战兵相比,来自后勤营的兵士虽然神情上比战兵要轻松一些,但身体上的辛苦却是一点也不少。这些后勤营的兵士一面将各种补给物资――弹药、食物――送到战兵手中,一面派人ri夜不停的守在“飞龙军”堆放各种物资的房屋,以防有人搞破坏。

    要说在诸营之中最闲的,就是被约束在了大堡戍之内,除少数侦骑外,其他人则不能摘自离开大堡戍,除非得到了前方指挥部的书面命令。只是,虽然穆特尔、常生俊等人对骑兵部队不能出堡迎战有些微辞,但考虑到“飞龙军”目前的情况,面对堡外的上万汉军,只有百十人的游骑兵小队确实心里没底,因此,出城冲杀的念头也就不再提了。

第七十章 杨业的忧虑() 
大堡戍外,率军赶到的杨业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他一面安排手下监视堡内敌军并在堡外安营扎寨,一面派人去和从东北方向赶过来的瓶形砦守军联系,命负责带队的瓶形砦将领到自己的中军帐来议事——杨业的地位决定了他是这次夺回大堡戍、驱逐进犯辽军行动的总指挥。

    傍晚时分,城外汉军的营垒基本建设完毕,令负责看守堡内动静的汉军暗中松了一口气。大家都踏踏实实的回到营垒之中,准备吃晚饭。与此同时,瓶形砦守军副将也与杨业就瓶形砦守军统一由杨业指挥的问题达成了共识。

    随后,杨业与这名副将以及自己的手下一起出了中军帐,登上一座高大的望楼向大堡戍中看去。

    由于大堡戍只是一座规模不是很大的军事要塞,所以其堡墙虽然坚固、厚实,实际的高度却比不上像繁峙、雁门这样的县城城墙,只有两丈多一点,大概六米左右的样子。而杨业大营中望楼的高度也差不多是这样,所以当杨业等人登上望楼后,基本上可以把大堡戍堡墙上的情形都看在眼里——虽然望楼与堡墙的距离不算近,而且现在的光线也不像中午时那么明亮,但以杨业的眼神还是能看出个大概情况的。

    仔细观察之下,杨业却是越看越觉得奇怪,越看越不能理解堡中敌军的意图。以往,辽军南下“打草谷”虽然也会进攻一些防御薄弱、城池残破的城市,但当他们面对像大堡戍这样城池坚固,其中又布署有上千守军的堡砦时,通常都是绕城而过,直接去抢掠城外的百姓,从而避免进攻坚城给自己带来过多的损失。

    可堡中的那支所谓来“打草谷”的辽军却完全相反,他们不但进攻并占领了城池坚固的大堡戍,而且也没有在堡砦四周抢掠,而是全部都龟缩在堡内,似乎是打算据堡自守,与自己这边的大军较量一番。可据之前派出的探子多方打探,堡中的敌军数量也就两千左右。如果再刨去骑兵和厢兵,战兵最多也就一千五百人。以这么少的兵力,即便是依托坚城,要想和自己这一万五千大军相抗衡也是没有任何胜算的——毕竟一比十的兵力对比摆在那里。

    就在杨业对大堡戍中敌军的战法百思不得其解时,几名从堡墙垛口处露出大半个身形向自己大营这边张望的敌军士兵引起了他的注意。

    不过,引起杨业注意的并不是这几名士兵从垛口后面露头观望的行为,而是对方在观望了一阵后,其中一名士兵举起了手中的一件样子比较奇怪,估计是某种兵器的物件,将其抵放在了自己的肩膀上,向着汉军大营这边乱指。

    尽管这名士兵只是象征xing的做了一下这个动作便重新伏身到了垛口下面,但他肩膀上抵放的那件奇怪兵器以及他的动作却使得杨业心中一动,想起了在两年前的三月底,就在距大堡戍不远的石台村,自己也曾见到过与对面敌军手中的这种奇怪武器样子差不多,同样也是抵放在肩膀上使用的特殊火器——按照自己结义大哥杨新的说法,这种武器叫做燧发枪,而使用那种火器的人正是义兄手下的那些护卫们。

    一念及此,杨业不由得愣住了,难不成对面占据大堡戍的敌军与义兄杨新有什么关联。可转念一想,杨业又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有些荒唐。义兄杨新乃是辽国的一名普通员外,虽然家中薄有资财,并且手下的护卫使用了燧发枪这种奇怪而威力强劲的武器,但就算他再有钱、再会制造各种奇技yin巧的武器,也不可能组建起一支近两千人的队伍,更不可能通过辽国境内的重重关隘进入汉国境内来主动挑衅。

    可是,如果不是自己的义兄杨新,或者是义兄在辽国的那些兄弟率兵而来,那么对面敌军士兵手中的燧发枪一样的武器又怎么解释——杨业虽然对燧发枪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有一点他却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像燧发枪这样jing巧而又复杂的武器,绝不是中土的匠人能够想到并制造出来的,也只有自己那位来自海外,见识远超中土人士的义兄以及他的那些同样来自海外的兄弟们能够造的出来。

    想到这里,杨业的脑海里却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来自汉国派往周国的密探传来的消息——在去年及今年周国皇帝柴荣进攻唐国江北淮南之地的战争中,曾经多次动用过一支名为“神机军”的禁军部队。而这支部队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威力最为强大的武器便是火药包和火炮。由于这两样东西杨新也曾经简单的向杨业介绍过,是以杨业在得到探子传来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便猜测那名率领周国“神机军”,为柴荣攻城拔寨的副都指挥使会不会就是自己的义兄杨新。如果是的话,那就说明自己的这位义兄已经投效了周国朝廷,那么总有一天作为汉将的自己会和作为周国“神机军”实际创立和指挥者的杨新在沙场上相遇——汉、周两国乃是誓不两立的仇敌,在其中一方彻底失败之前,双方的战争将不会停止。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杨业对自己可能会和义兄杨新兵戎相见很是焦虑。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杨业不愿兄弟相残,另一方面他也是出于对汉国安危的担忧——周国“神机军”在淮南的表现摆在那里,对于与周国仇怨更深的汉国的大将来说,杨业自然会想到如果周国在与汉国交战时用上“神机军”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虽然,随后传来的消息——那位副都指挥使的名字叫做徐绍安——推翻了杨业的猜测,也打消了他的焦虑,使杨业暂时不必担心结义兄弟战场相见的难题,但他对汉国安危的担心并没有就此消除。因为杨新在与他的交谈和书信往来中,曾经说过,在自己的结义兄弟中,就有一个叫徐绍安的人。此人在“清园”兄弟中排行第八,在海外时便是一名军人。

    同样的姓名,再加上周国的那个徐绍安能够把使用火器的“神机军”训练指挥的那么出sè,杨业可以断定此徐绍安便是彼徐绍安。杨新虽然没有出现在周国的军队之中,但他和他的那些来自海外的兄弟们投效周国却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

    好在柴荣在占据了淮南之地后,既没有对唐国采取更进一步的进攻行动,也没有掉过头来攻打汉国,而是在稳定住了淮南的形式后结束御驾亲征,班师回朝。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柴荣此次罢兵不过是暂时停手,为的是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为下次战争做准备,但期间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不会再发生大的战事——正因如此,杨业才会离开太原返回代州边镇,重新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经常南下sāo扰的辽军身上,从而才会在大堡戍被占之后,率领大军前来应战。

    既然由对方士兵手中的武器联想到了徐绍安麾下的周国“神机军”,杨业此时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攻占大堡戍的敌军可能来自周国,并且很可能就是那支大名鼎鼎的“神机军”。尽管一时还想不明白这样一支周军是如何闯过重重关隘来到大堡戍的,但杨业依然没有马上否定自己的这个推测,而是决定第二天一早进行一次试探xing攻城,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推测是否能够成立。

    打定主意,杨业便带领手下众将爬下了望楼,回到中军帐继续议事,而议事的重点也从大军的统一指挥问题转移到了该如何与大戍堡中的敌人进行作战的问题。

    出于对自己的推测尚无绝对把握的考虑,杨业并没有向众将说明自己对堡中敌军来历的看法,只是向大家表示,由于对堡中敌军的战斗力以及身份来历尚不明了,因此对大堡戍的进攻不宜仓促发动,而是应该谨慎为上。大军在正式对大堡戍发起进攻之前,可以先行派出一部分部队,对大堡戍进行一次或者几次试探xing进攻,待摸清敌人的底细后,再正式攻城。

    作为这支大军的最高统率,杨业提出的这条非常中规中矩的建议自然没有任何人会反对,众将纷纷表示赞成。随后,杨业又指定了一名来自雁门关的副将负责第二天的试探xing进攻。那名雁门关副将虽然心里并不情愿去做这种前途未卜的试探进攻,但嘴上却不敢表露出分毫,而是装出一副非常坚决的神情,向杨业领命。

    安排完了第二天试探进攻的事情,天sè已经黑了下来。杨业与众将一起吃过晚饭后,便回到了自己的臣帐之中,准备好好休息一晚,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