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宋英烈 >

第358部分

新宋英烈-第358部分

小说: 新宋英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盟,又有实力——北平军拥兵应该不下五万、经由幽云一战所获战马更是达到六七万匹之多。以这样的实力加上足够的动机,想要派遣一支上万人的骑军南下襄助伪汉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只是,正所谓“形势比人强”。面对这样一个称得上恐怖的对手,上一次在幽州城外,柴荣就算再不甘心、再不情愿,也不得不忍下这口气,不但不能制裁这些目无朝廷、欺君罔上的逆臣贼子,反而要和颜悦sè的善待他们,给他们高官厚禄,默认他们对北平军十六州事实上的割据。而这会儿在太原城下,北平军又一次强行出手,硬是要在大周与伪汉之间横插一刀,使得原本势在必得的伐汉之战变得扑朔迷离,局势也一步步向不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尽管柴荣对这样的结果同样非常不甘心,并且他在前些ri面对太原守军可能得到北平军暗中支持的猜测时倔强而执拗的坚持不撤围、不班师。但当他意识到北平军对保全太原城、保全伪汉朝廷非常看重,并为此一步步升级自己的行动,甚至不惜出动上万骑兵南下,对周军的粮道进行袭击时,他的立场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考虑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既让自己完成伐汉大业,也不至引起朝廷与北平军之间的直接冲突——毕竟柴荣是经历过上一年的幽云之战的,他很清楚一旦朝廷与北平军彻底交恶,不得不在战场上面对面的兵戎相见时,自己这十万大军不但几乎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而且能有多少大臣、兵将活着回到开封都很难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对于赵匡胤的说法,柴荣并没有感到很突然、很震惊,也就不会因此大发雷霆。

    然而,不发怒归不发怒,该如何接赵匡胤的话头却是非常有讲究的。置之不理显然是不行的,那样既没有道理,也会显得他柴荣惧怕北平军。可要直接接过赵匡胤的话头,就得下旨调查北平军通敌之事。到时候,若是调查发现此事属实——这种可能xing在九成以上——不但会使朝廷与北平军立时成为仇敌,而且也会令自己和朝廷颜面扫地。

    就在柴荣思忖着该如何回应赵匡胤时,意识到官家处于两难境地的宰相范质连忙出班,问赵匡胤道:“赵大人所说可有什么真凭实据?”

    “这却没有。”赵匡胤如实回答道,“赵某所奏乃是根据北平军以往的种种表现、其通过襄助伪汉朝廷可能得到的好处,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实力等等情况所做的推测。”

    范质闻言点了点头,转身向柴荣奏道:“陛下,臣以为赵大人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且方才几位大人认为契丹人得以南下乃是得到北平军默许的说法也不是没有可能。然则,诸位大人御前军议并非御史弹劾官员,不可捕风捉影、风闻奏事。况北平军乃我大周北方重镇,负有保边安民、钳制契丹之重任,无凭无据之下似不宜仓促下旨申斥或直接派朝廷官员前往查缉,以免造chéngrén心不安、边境不宁,从而给契丹人以可乘之机。

    依臣之见,不若由朝廷下一道旨意,以敌军骑兵袭扰伐汉大军粮道、妨碍伐汉大军攻克太原为由,命北平军速速派兵南下襄助朝廷,护送朝廷伐汉大军所需粮草辎重、剿灭这支来路不明的敌军。若北平军遵旨而行,则可证明其既无与契丹人暗通款曲、放其南下之举动,亦不是团柏谷伐汉大军辎重被劫之罪魁祸首。若北平军不愿遵旨,则可以由此做实其暗通敌国、欺君罔上的罪名,从而令朝廷有理由在时机得宜时对其进行处置。”

    “范大人此法似乎不妥。如今朝廷手中虽无确凿证据,但暗助伪汉守太原城、团柏谷袭劫伐汉大军辎重之事十有仈jiu为北平军所为。若如此,那么即便其遵旨派出护送、征剿大军,恐怕至多也只会虚张声势、做一做表面文章,绝不会真个去和自己的人马火并。到时候,那一万多骑兵不仅不会受到任何损失,反而会让后来的北平军兵马有了分功的机会。”张永德在一旁提出了异议。

    “不错,事情很可能会确如张大人所说,那北平军无论接不接受朝廷的旨意前来清剿自家骑兵,都不会真的允许自家骑兵遭到任何损失。”范质解释道,“但也正是北平军不可能自相残杀,所以由其负责来押运粮草辎重才是最安全的方法。”

    “倘若北平军内外勾结,利用押运粮草辎重之便,故意将我军运粮队引入己方骑兵的埋伏圈,那朝廷这般安排岂不是成了送羊入虎口的举动。”张永德质疑道。

    范质闻言摇摇头,说道:“不错,北平军确有可能如张大人所言内外勾结、劫夺粮草辎重,但范某以为此种情形出现的可能xing极小。毕竟,以北平军那谈笑间便将契丹三十万大军杀得溃不成军、几近全军覆灭的强悍实力,若是其押运的粮草辎重被当初的手下败将契丹人劫夺,那其去年凭借幽云一战而建立起来的赫赫威名只怕就要毁于一旦了。名声受损、威望不再,这对其掌控刚刚归顺一年的北平军十六州却是相当的不利。与能不能帮助伪汉朝廷保住太原城相比,范某以为北平军更看重自己的根基之地。

    况且,上一年还杀契丹大军三十万大军如砍瓜切菜一般的北平军,如今面对不过万余的所谓契丹骑军却败下阵来,这样的蹊跷事漫说朝廷不会相信,只怕三岁的孩童都欺瞒不了。以北平军诸人的聪明才智,又怎么可能会使出这般低劣的招式。

    所以,范某以为,除非北平军在接到旨意后立即便反,否则其必然会遵旨而行,派兵南下护送粮草辎重。如此,虽不能令北平军对自己人下手、打击那支团柏谷袭劫朝廷伐汉大军粮草辎重的骑军,但至少可以令其骑军偃旗息鼓,无法再对朝廷伐汉大军粮道造成威胁,从而保证朝廷伐大军能够顺利拿下太原城。至于北平军会因此分去一些功劳,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如果不给北平军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又怎么能够使其放弃帮助伪汉的初衷呢。况且,让给北平军些许利益与朝廷平灭伪汉的收获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无需考虑。”

    尽管范质所言是以北平军不会即刻反叛为前提的,但包括柴荣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认为在朝廷尽可能忍让、包容的情况下,北平军还会反叛。因为如果北平军反叛朝廷的企图真有那么强烈,也就不会为了帮助伪汉朝廷而如此煞费心机的进行各种安排与布置,只怕其早就直接挥军南下,来与朝廷进行面对面的争夺。

    只是,尽管范质说的很有道理,但这件事毕竟关系到此番伐汉之战的成败。因此,柴荣虽然有些意动,却尚未下最后的决心。他在给群臣留下一句“此事事关重大,容朕仔细思之”后,便起身离座,往后帐而去。

第四十二章 战太原(完)() 
由于自己的决定关系着伐汉之战的成败、关系着朝廷的威仪、官家的颜面、更关系着太原城下近十万将士的身家xing命,再加上确实不甘心自己再次屈服于北平军的威胁之下——去年在北平城虽然也是被迫将北平军十六州交于“清园”兄弟之手,但那一次“清园”兄弟毕竟还有斩杀、俘虏契丹军近三十万人马的功劳在,论功行赏将北平军十六州封给他们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自己心里也能好接受一些。可这一次北平军毫无道理的横插一手,陷自己、陷朝廷大军于进退两难之地,实在是一点能够宽慰自己的理由都找不出来,叫身为大周皇帝的柴荣又怎么能够甘心。因此柴荣一时之间难以做出抉择,他需要时间去考虑、去权衡、去说服自己。可是,在御关军议之后接二连三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根本不容他去考虑、去权衡、去说服自己。

    显德七年yin历八月初一,也就是在御前军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太原城南侧正在修建中的长连城突然发生垮塌事故,数十步长的土城毫无征兆的突然倒下,将数十名正在墙下忙碌的士兵和役夫埋于厚厚的黄土之中。虽经其他士兵和役夫奋力抢救,但仍然有十余名被埋的士兵和役夫丢了xing命,其他被埋者亦尽皆带伤。

    长连墙垮塌事故对后周军带来的影响还未散去,紧接着在显德七年yin历八月初二,用于引晋水入汾水的堤坝便发生了溃决,数百名正在堤坝周围做工的士兵和役夫被决堤的河水卷走、死伤惨重。

    这边的两起施工事故还没有调查出个头绪,显德七年yin历八月初三午前,当“神机军”在向已经筑好的西侧长连城上运送火炮、准备对城内进行轰击的时候再出纰漏。两门重逾两千斤的火炮在向土城上搬运过程突然失去平衡,轰然坠落,砸死砸伤兵士和工匠数十人,其中八人伤重不治。

    接二连三的事故令原本就因为太原城久攻不下,以及辎重粮草被劫而有些人心惶惶的后周军的军心更加不稳。不少的士兵、役夫乃至军官都在私底下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这些事故绝非偶然发生,而是老天对朝廷伐汉且yu用“水火夹攻”这等违和之法甚是不满,降下天遣来惩罚后周君臣、兵将;有的人认为这些事故是城内的伪汉朝廷请来的得道高人所施的法术造成的,此战均是凡夫俗子的后周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还有的人认为柴荣在潜邸时,曾经先后被周太祖封为太原郡侯和晋王,太原城实乃柴荣气运之所在。柴荣如今围攻太原,实际上是对自身气运的一种破坏、是自己与自己在斗法,结果无论谁输谁赢,都是对大周国运的损害。

    面对沸沸扬扬的各种传言,柴荣一面命各部将领全力弹压,严惩谣言惑众、扰乱军心者,一面大力宣扬朝廷伐汉是顺天应民、是诛除僭逆,拥有充足的正当xing、合理xing。然而,谣言又那里是那么容易就能被遏制住的。上级对谣言的弹压与惩治,虽然令兵士们不敢再在人前议论这些事情,却阻止不了大家暗中传递各种各样的说辞。而且,这种弹压与惩治,反倒使兵士们更加相信谣言所说内容的真实xing。

    而就在后周军的军心越来越不稳、各种谣言越来越多的时候,另一条消息令一直拿不定主意的柴荣没有时间再过多考虑,必须马上做出决定。因为从“神机军”火炮滑坠事故发生的当天下午一直到第二天午前,在短短不到十个时辰的时间里,接连有数批使者策马飞驰进了后周军大营,为柴荣送来了后方急报——两批辎重粮草先后被那支来路不明的“契丹”援军所劫,押送兵士及随队役夫损失惨重,辎重粮草全部被付之一炬;“契丹”援军突然出现在刚刚收复不久的沁州城外,耀武扬威。沁州守将因兵力有限、敌情不明未敢出战,只命守城兵卒谨守城池;“契丹”援军在沁州城下示威一番后转向西南,竟然胆大包天的来到作为后周伐汉大军重要辎重粮草转运地的潞州城下,继续其耀武扬威之旅。潞州守将如临大敌,一面布置兵士严加防守,一面向周围州县求援,以保潞州不失。

    接连两批辎重粮草被劫、沁州、潞州受到对方直接威胁,一系列的事件令太原城下的后周军立时陷入危险境地。且不说潞州方面在集结起足够对抗上万骑兵的护卫兵力之前未必敢再向前线供粮,就算新的辎重粮草队伍现在就从潞州启程,抵达太原城下也要八到十天的时间。而在太原城下的后周军即便将危急时刻保命用的应急粮草储备都包括在内,按照最严格的粮草控制计划和定量执行,最多也只能支持到yin历八月初八。再加上战前北汉朝廷便已经将太原城周边百里之内的百姓几乎全部迁进了太原城,并将百姓们带不走的粮食或掩埋、或焚毁,使得后周军想要在太原城下就地筹粮也办不到。因此,除非出现什么奇迹,否则的话,在新一批辎重粮草以最快的速度运到之前,近十万后周军至少会断粮四天。

    作为进攻方的军队来说,断粮四天其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而对于像后周伐汉大军这样已然人心惶惶、军心摇动的军队来说,其打击甚至可以用致命来形容了。因此,在得到这一系列坏消息后,柴荣明白自己扫平伪汉的计划已不可为。于是他便不再犹豫,将之前军议上大臣们提出来的包括命北平军清剿那支所谓的“契丹”援军在内的各种应对之法抛到一边,很快便下令停止一切攻城准备工作,即ri拔营起寨、班师回朝。同时,柴荣一面命沿途在后周朝廷掌控之下、且百姓未被迁到太原的原北汉各州县官员全力向地方上筹粮,供大军所用。一面下旨潞州守将,要其在大军回师两天后,起运新的一批辎重粮草北上,以便在与后撤大军相遇时能够补充所需。

    当然,柴荣在决心撤军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最后打击北汉的机会。他一方面下令在为大军筹措到一定粮草后,便将最靠近后周的原北汉沁州之民悉数迁往后周境内安置,以削弱北汉实力。另一方面则出于破坏北平军与北汉之间或者是真实存在、或者只是自己君臣妄自猜测的同盟关系的考虑,他还派出使者携带圣旨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北平城,命北平军即刻出兵北汉,为朝廷扫灭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僭伪之人。

    后周军撤兵,最为高兴的自然是北汉的君臣与百姓。因此,在确认周军是真的撤退而不是诱敌之计后,太原城内上至皇帝刘钧,下至平民百姓,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欣喜若狂。刘钧一面命人向城中百姓士绅派发粮米牛酒以示恩赏,一面在皇宫之中大摆筵宴,宴请朝中文臣武将,以及为守住太原城立下大功的辛飞宇及其麾下“北平军军事顾问团”的全部成员。

    酒席宴上,心情大畅的刘钧再次向辛飞宇提起要与王崤峻等人以兄弟相称,并将自己的妻妹嫁于王崤峻的话题。对此,辛飞宇却不再像上一次那般搪塞、敷衍,而是表示此事自己已通过得力人手报于北平城的诸位哥哥。而几位哥哥对刘钧双方以兄弟相称的建议只说自己高攀不上,哪里还有拒绝的道理。至于双方成就姻缘之事,五哥王崤峻却还有些顾虑。毕竟他现在已然有了两房妻子,让刘钧的妻妹过去做平妻都觉得亏待了人家,更不要说去做妾室了。而王崤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