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那些年西游的兄弟 >

第455部分

那些年西游的兄弟-第455部分

小说: 那些年西游的兄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栈伙计带赵政离开客栈,赵丹和夏玉房紧随其后,赵高自然是跟着赵政。一条街七八家客栈,全都跟赵征所住的这家客栈一样。大门敞开柜台无人值班,基本上跟赵征所住的那家客栈一个情况。

    这条是商业街,除了客栈就是各种商铺,商铺的门全都是虚掩着的。一推就开,没有一家商铺的门是上了锁的。

    再去第二条街,这条街属于住宅区,家家户户全都开着门。落针可闻的街道,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赵政一行人走在街上,也只有他们这几个人还在街上。桃花镇有个规矩,子时之前街道通明,子时之后鸦雀无声。

    相信很多人都应该知道,子时指的就是晚上的十一点到一点。也就是说,在十二点多将近一点的时候,桃花镇就彻底进入了沉睡。在此之前桃花镇的街道上全都点燃着灯笼,不是官府筹办的,而是各家各户自觉自愿去那么做的。

    这次是真让赵政开了眼咯,不过他脸上并无半点儿异样表情。大步流星走回客栈,赵丹和夏玉房不多时也回到了客栈。等她俩回到客栈之时,赵政早已经跟客栈老板道过歉了。以前他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在知道事情真相之后他理应道歉。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赵政又不是那种小肚鸡肠之人,怎么会吝啬跟人主动道个歉呢。不过他这一道歉不要紧,客栈老板倒不好意思再指责他了。不过还有件事客栈老板是必须办的,因为他知道赵政是秦国人,所以他希望让秦国人知道赵国人是什么样的。

    第二天一早,赵政一行人跟随客栈老板去了府衙。客栈老板是去旁听审案的,这件案子已经发生好几天了,只不过官老爷一直没有判决。

    案子是这样的,家住桃花镇的刘姓妇人状告自己的儿子不孝,希望官老爷给她做主。官老爷接到此案之后马上命人将刘姓妇人的儿子张旺带到府衙询问。

    官老爷一问之下心生疑惑,只见那张旺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而且他还有功名在身。是桃花镇上出了名的老实人,心地善良众所周知,除了准备参加考试之外,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教镇上的孩子们读书识字了。

    这样一个乐于之人的书生怎么可能不孝呢,可官老爷问话时张旺亲口承认此事。他说,既然吾娘说我不孝就是不孝,我没什么好说的,请官老爷按照赵国律法判决便是。

    听到这儿时赵政皱了皱眉,他从小在赵国长大,虽然从未接触过赵国律法,不过他好像听人说过,赵国对不孝之罪定刑颇重。

    赵政问:“若官老爷真按不孝之罪判决,张旺该当何罪?”

    未等客栈老板说话,一旁的赵丹轻声道:“按赵国律法,但凡有父母状告儿女不孝,查实之后应当杀头!”

    赵政闻言心中一惊,不过他很快就明白过来,为何客栈老板要带他来府衙了。赵国人最重孝道,赵国律法对不孝之人定罪最重。但凡父母状告儿女,查证属实一律杀头。

    到了府衙,门口早已是人满为患。很多人都在为张旺感到不值,甚至有不少孩子在一旁嚎啕大哭。张旺是他们的先生,不仅教他们读书识字,而且还教他们如何做人。要求他们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刮风下雨他们不便去先生家上课,先生就会冒雨去他们家里授课。

    孩子们是最简单的,他们不会有任何功利心,他们只知道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谁好。既然先生对他们那么好,他们就不许有人欺负他们先生。

    官老爷高坐堂上,众衙役分站两旁,一声威武一记惊堂木,嚎啕大哭的孩子们顿时止住了哭声。官老爷黑着脸询问张旺,又命人将刘姓妇人带上公堂。

    这件事他不会就此结案,因为官老爷已经找到了新的线索。此案当事人本只有两个,可如今官老爷让人带上了第三个人。

    有人认出了此人,正是住在张旺家隔壁的老王头。年纪跟比张旺的娘亲大不了几岁,张旺爹爹死得早,他从小跟娘亲相依为命,那会儿老王头嗜赌成性,是桃花镇上人见人烦的讨厌鬼。谁见了他都躲着走,但是他这个人本性不坏。

    自从张旺考取功名之后,他便时常接济老王头。但是他做梦都想不到,其实老王头早就跟他娘亲好上了。

    老王头被带上公堂,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竹筒倒豆腐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他说的自然正是官老爷想要知道的,不过他说的这些话惹恼了跪在一旁的刘姓妇人。刘姓妇人猛地起身冲向老王头,掐住老王头脖子不肯撒手。

    四个衙役上前阻拦,好不容易才将二人分开。刚才是老王头检举揭发,把所有责任全都推到了刘姓妇人身上。他说状告张旺都是刘姓妇人的主意,因为刘姓妇人怕张旺不同意他俩在一起,所以她想让官老爷处死张旺,然后俩人远走高飞。

    这会儿刘姓妇人也开始招供了,她把所有责任全都推给了老王头。供词刚好跟老王头相反,内容一致只是人名换了。

    没说几句俩人又要动手,官老爷命衙役将二人用木棍架住,然后翻出了他搜集而来的证据。口说无凭铁证如山,官老爷早就给把证据给准备好了。

    官老爷当堂宣判,将刘姓妇人和老王头乱棍打死,然后将二人合葬与桃花镇后山。

    老王头跟刘姓妇人不服,因为赵国律例有这一条。父母状告儿女不孝,查证属实子女当杀。父母诬告儿女不孝,查证属实批评教育。

    官老爷无权判他俩死罪,因为赵国律法就没有这一条。看着俩人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官老爷取出一个卷轴交给衙役,让衙役送至二人面前过目。

    老王头只看一眼便跪倒在地,刘姓妇人则是嚎啕大哭,一个劲的说自己是鬼迷心窍希望官老爷网开一面。

    赵政等人离得远,压根就看不到卷轴上写的什么。不过那个卷轴赵丹很眼熟,不用看她都知道出自何处。

    普通百姓岂会知道,其实那个卷轴乃赵国王族专用。多半是赵国国君批复奏章所用,那上面只会写下几个字。臣子奏章请求国君批复,准或不准只是几个字的事儿。

    老王头和刘姓妇人的确很嚣张,不过他们看完那个卷轴就嚣张不起来了。因为在赵国不仅有律法还有国君,国君的话就是律法。

    赵丹哼着小曲跟夏玉房走在前面,赵政跟客栈老板跟在后面,赵高跟几名侍卫走在最后。今日之事比昨天之事受到的启发更大,而且今日之事让他们对赵国刮目相看。

    以前他们总听人说起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直到今天他们才算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一定跟这个国家的百姓密不可分。一个国家的百姓到达何种高度,就足以证明这个国家已经达到何种高度。

    赵政不想说话,尤其是在看到一蹦一跳的赵丹之后,他心里憋着一股子气。说不出是憋屈还是闷气,反正他说不出来。这种事在秦国不会发生,因为秦国没有这样的规矩。照搬照抄是没有用的,这种东西放在秦国根本就不适用。

    不过,赵政可以综合脑子里的所有知识,把这些东西全部结合到一起。不求最好只求适合,适合秦国的就是最好的。

    取长补短才是王道,赵政想到这儿心情好了不少。不过回到客栈的他还是直接回了房间,告诉赵高任何人不准打扰他。

    每次遇到问题,赵政都需要让自己身处一个安静的环境之中。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思考问题,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桃花镇给了赵政不少启发,他也希望有一天秦国也能出现桃花镇。或者说不是希望,而是他要努力让秦国也有桃花镇。虽然长路漫漫任重道远,但是他完全有信心可以做到。

    当然了,前提是他能够顺利接手秦国大权。既然是三界出现混乱,说不定还有别人来跟他一样呢。

    (本章完)

第716章 0023,文武和睦(上)() 
赵国曾经有过称霸中原的实力,那时的赵国实力远胜现在的齐国和秦国。但赵国从未想过要称霸中原,所以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便赶超了赵国,让其失去了优势。

    即便如此,赵国依然是秦国的劲敌。赵政之所以第一站选择赵国,除了要来见夏玉房之外,还要见三个人。

    一个是蔺相如,一个是廉颇还有一个是李牧。此三人都是赵国大才,赵政并不奢望能将他们请回秦国。但他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取长补短才是王道嘛。

    此三人在赵国地位颇重,冒昧拜访肯定是要吃闭门羹的。幸好他们有赵丹随行,在赵丹的引荐下,赵政终于见到了廉颇将军。

    说到廉颇就不得不再次提起齐国,当初战国七雄并驾齐驱,尤以齐国最为强盛。强齐是谁也惹不起的主,所以其余六国对齐国都要客客气气的。齐国自恃兵强马壮,总喜欢找别人的麻烦。

    那一年,齐国出兵二十万攻打赵国,扬言要一直打到赵国都城邯郸。消息传到邯郸群臣都给吓坏了,赵王速速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而后廉颇请命愿意带兵对抗强齐。

    当时的赵国国君为赵惠文王,赵惠文王派丞相乐毅出使其余四国,最终五国联合一起抗击齐国。廉颇将军率领赵国大军抵御齐国大军,接连数仗连连告捷,一口气吃掉了齐国的晋阳。

    正是因为这一战,廉颇不仅在赵国出了名,而且也在整个战国时代打出了名气。强齐不敢再轻举妄动,也不敢再小看赵国。

    自古能人异士都有不凡之处,即便是再普通的平常人也是如此。廉颇之所以能一战成名,自然是跟他极其规范的作息时间是密不可分的。

    赵丹第一个偶进廉府,而后是夏玉房跟赵征赵高,最后是那些随行侍卫。廉颇老将军本想出门迎接,没成想公主等人来的那么快。廉颇早就听说了赵丹公主外出游历的事儿,不过他也是为数不多知晓和赞成此事的人。

    见到廉颇将军,赵丹笑嘻嘻跑过去挽住老将军的胳膊。赵丹小时候可是跟廉颇老将军学过不少知识呢,廉颇老将军算得上赵丹公主在军事方面的启蒙老师呢。

    公主突然造访让廉颇猝不及防,不过幸好他最近并未出去巡视边境。若非如此,恐怕公主只能扑个空了。

    廉颇打量了一眼赵政,听赵丹给他介绍,只说此人乃秦国人氏,是夏玉房的发小。廉颇自然没有深究,毕竟对方是赵丹公主的朋友。既然赵王能够让赵丹公主跟着此人游历,说明赵王已经知道了此人的身份。

    看到已经变成大姑娘的赵丹,廉颇老将军心中不免感叹。他这辈子没啥遗憾,要说他最想做的一件事,莫过于赵丹公主能够嫁个好人家。

    身在帝王家是万幸也是不幸,万幸的是不用为衣食发愁,不幸的是婚姻大事不能自己做主。别看如今赵国实力颇强,可如今的赵国早已强不过秦国了。赵国若想继续过安逸生活,就必须想办法缔结盟友。

    这道理不仅廉颇明白,赵丹心里也很清楚。

    廉颇是赵丹公主的第一位武将出身的老师,也是第一个传授赵丹兵法的将军。廉颇很喜欢赵丹,不是因为赵丹乃赵国公主,而是因为赵丹的心地善良和聪明伶俐。唯一让廉颇感到遗憾的,莫过于赵丹公主是女儿身。

    赵丹从小喜欢骑射,六岁便可骑乘小马驹穿梭于沙场之上。飞驰在沙场之上还能百步穿杨,即便是军中老卒也少有人能够做到。

    赵丹在军事上天赋异禀,很多老将军见识过她的骑射。那怕是赵王亲临照样拍手叫好。赵国不仅是礼仪之邦,而且还全民皆兵。但凡是赵国百姓,从小就会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长大后若是投入军营,没有战事三五年便可退伍返回家乡。

    当兵吃粮吃粮打仗,赵国每年都有不少人离开军营。他们并非贪生怕死,而是赵国国情需要。需要他们离开军营回到家乡,然后利用他们在军营所学到的知识,提升全民的军事素质。

    少年强则国强,全民皆兵则举国可战。

    虽然有些冒昧,不过赵政还是想证实一下。先前在秦国时他曾听人提过,赵国文臣之首乃蔺相如也,武臣之首非廉颇李牧莫属。先前廉颇跟蔺相如不对付,在背地里经常骂蔺相如没本事。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因为廉颇发出话要收拾蔺相如。蔺相如便开始躲着廉颇,上朝时一左一右,下朝后马上离开大殿。若是在其他地方碰上,蔺相如都会吩咐下人避开廉颇。

    为此事廉颇大为不以为然,觉得蔺相如也不过如此。老子有今天是靠战场浴血奋战得来的,你一个文弱书生凭什么跟老子平起平坐。

    再后来,蔺相如府上诸多门客相继离开,有人返回原籍有人投奔他处。其中有几人很不甘心,走之前找到蔺相如想要当面问个明白。

    他们问:“我们之所以来投奔您,是因为您胆识过人,可您竟然被廉颇将军吓成这样,真让我等失望至极。”

    蔺相如说:“你们觉得,廉颇将军跟秦昭王那个更厉害?”

    众人答曰:“当然是秦昭王更厉害了。”

    蔺相如说:“当初我敢在秦国朝堂之上怒斥秦昭王,你们觉得我是因为怕了廉颇将军所以才躲着他么?”

    众人不解愿闻其详,蔺相如很少就此事跟人解释,不过这次他破天荒说出了原因。

    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当其冲为齐家,对于一个百姓而言齐家乃家庭和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齐家便是文武和睦。若是他跟廉颇将军发生矛盾,倒是赵王一定会责罚廉颇将军,到那时不仅廉颇将军受罚,也会降低赵国的战斗力。

    如此得不偿失的一件事,他蔺相如是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发生的。所以他要避免这件事情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躲着点儿廉颇将军。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廉颇将军的耳朵里,廉颇听完深感惭愧。故而有个流传后世的一桩美谈,叫负荆请罪。这件事的主人公便是廉颇跟蔺相如,本意便是想化干戈为玉帛,蔺相如又岂会跟廉颇将军发生冲突。

    (本章完)

第717章 0024,文武和睦(中)() 
自此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