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那些年西游的兄弟 >

第539部分

那些年西游的兄弟-第539部分

小说: 那些年西游的兄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南伯侯鄂崇禹可没这个底气,他的实力跟北伯侯不过在伯仲之间。崇侯虎本就被姜桓楚骂的弊了一肚子气,这会儿刚好找到了撒气的人。

    就这样,两大镇诸侯在酒桌上对骂了起来。别看崇侯虎脾气冲,鄂崇禹也不是个吃素的主。非但跟崇侯虎对骂毫不含糊,即便是跟他动起手来也不落下风。

    只不过他俩这一打倒是给姜桓楚和姬昌找点儿事儿干,一个拦着崇侯虎,一个拉着鄂崇禹,好不容易才把他俩分开。

    其实鄂崇禹说的一点儿没错,他这人本就是个直肠子。说话从来不会拐弯抹角,为此他也没少吃亏。不过他刚才说那些也是为了崇侯虎好,劝他少多点儿缺德事儿难道有错么。劝他以后多为百姓着想难道有错么?

    他说这些可都是地地道道的大实话,而且也的确是为了崇侯虎好。不过他却忘了崇侯虎是什么人了,从来都是只听好的不听坏的。莫说是他跟鄂崇禹没啥交情,就算是关系不错他这么说崇侯虎照样急眼。

    姬昌喊来崇侯虎的随从将其扶回房间休息,而后三大镇诸侯继续推杯换盏。而就在这个久别重逢的美好时刻,姬昌却隐约听到这么一句。

    “诸位郡侯今夜在此传杯欢会饮,岂不是明日便要鲜红染市曹。”

    姬昌闻言一愣,四下张望寻找是谁在说话。可他找了半天没见着人,于是便差人将驿馆小吏喊了过来。驿馆小吏不知实情,最终被姬昌套出了言说此语之人。

    姚福本是后宫小吏,因为将皇后之事深感恐慌,所以才从后宫调来了驿馆。既然是三位诸侯要问,他当然不敢有半点儿隐瞒。

    于是乎,姚福把这段时间皇宫所发生的一切全都说了出来。一开始姜桓楚和鄂崇禹还不以为意,只不过越往后听他俩就越是感到愤怒。

    从姜环刺杀纣王,到纣王命人审讯姜皇后。从黄贵妃劝说姜皇后招认,到纣王下令剜去姜皇后一目。还有馨庆宫的杨妃在宫中自缢,上大夫赵启在九间殿被炮烙。老太师杜元铣被斩,上大夫梅伯受炮烙之刑。

    最后的最后,便说到了前不久撞死在九间殿的老丞相商容。这些事儿大部分都是姚福亲眼所见,还有一部分是听别人说的。

    姚福告知三位诸侯,他虽身份卑微,却也不希望百姓横遭祸事。故而想提醒三位诸侯,此次纣王召他们前来一定另有目的。

    三位诸侯写过姚福,并送姚福盘缠让其离城。而后姜桓楚几次哭晕过去,直到此时他方才知晓女儿已经惨遭不测。

    想当初,若不是先帝极力撮合,他姜桓楚又怎么会将女儿嫁给还是太子的寿王。他乃一方诸侯,女儿对他而言远比掌上明珠更为珍贵。他曾发誓要让女儿一生幸福,绝不会让女儿受半点儿委屈。

    若按照他的想法,给女儿寻一个知冷知热的夫君,一辈子安安稳稳便就好。有他东伯侯在,谁也不敢欺负他的女儿。

    可如今呢,只知道女儿成为国母,跟纣王相敬如宾。可姜桓楚那里知道,女儿竟然会被纣王逼死。若不为女儿报此深仇,他姜桓楚有怎能对得起那死去的女儿呢。

    鄂崇禹和姬昌一直在劝姜桓楚,明日就要面见纣王了,希望他可以在这个时候保持冷静。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当务之急便是派人去打听两个孩子的下落。待明日觐见纣王,方可当面问清此事。

    与此同时,费仲趁着夜色进了皇宫,去觐见正在寿仙宫等他的纣王。这主意是他给纣王出的,这会儿四大镇诸侯都已经到朝歌了,他也该告诉纣王下一步该怎么做。

    费仲说:“大王,明日早朝四位诸侯一定会联合上奏,多半是为了姜皇后和老丞相商容。您且不可翻看奏折,而是要在他们一起上奏之时把他们全部推出午门斩首。切记不要翻看他们的奏本,不然就没机会了。”

    纣王疑惑道:“就算是他们在为姜皇后和商容鸣冤叫屈,可本王才是一国之君,难不成他们还敢威胁本王不成?”

    群号:487339425

    (本章完)

第903章 0036,燕山雷震(四)() 
    费仲说:“大王您难道忘了,梅伯和杜元铣,赵启和商容,他们那一个不是对您以死相逼呢?他们死了倒是一了百了,还能落下一个忠臣的好名声。可到您这儿呢?百姓们都会说是您把他们给逼死的。”

    “恩,言之有理!”

    纣王很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觉得费仲说的很有道理。他先前最担心的就是东伯侯姜桓楚,既然姜桓楚并未带兵前来,那就证明费仲给他的消息是准确的。姜桓楚还不知道自己女儿的事儿,只要他进了朝歌,知不知道就不重要的。

    这事儿当然绝不能拖,拖一天就多一份危险。所以他决意采纳费仲的建议,明日早朝就把四大镇诸侯给办了。

    命人送费仲出宫,纣王迫不及待的喊来妲己。饮酒作乐自然是不能少的,不过他今天不用妲己为他献舞。

    他只想提醒妲己,既然她已经成为皇后,那就要帮他管好后宫。这后宫之事可不像国事,出半点儿差错就会连累到很多人的身家性命。

    这事儿纣王挂在心上,自然也要让妲己知晓其中的利害。后宫之主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想要一碗水端平就更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在此之前,纣王还要另外提醒妲己。姜桓楚已经到了朝歌,明日便会上殿面君。她可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出幺蛾子,不然连他也护不住她。

    妲己躺在纣王怀中,撒娇道:“难道那姜桓楚长了三头六臂不成?”

    纣王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那倒没有,不过你不知道他的厉害。”

    在整个大商知晓姜桓楚实力的不足五人,其中便有闻太师和商容,还有两人是西伯侯姬昌和亚相比干。纣王对姜桓楚了解甚少,多半都是听闻太师跟他说的。闻太师屡次提醒纣王,切不可怠慢了皇后姜氏。

    若非商容知晓东伯侯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他也不会再知晓姜皇后惨死之后返回朝歌。拥兵百万良将过千,外行人根本就不懂这八个字所蕴含的真正威力。

    若是姜桓楚倾巢而出前来攻打朝歌的话,不出十日朝歌便会城破。不过这种情况基本是不会发生的,毕竟姜桓楚还需要留兵守护东鲁。他可是沙场宿将,却不会干那种不惜一切代价的蠢事儿。

    听闻妲己还在嘲讽姜桓楚,纣王似是有些不满。将妲己从怀中推开,而后径直走到窗前。他当然不是木偶,不会如此轻易任人摆布。但是他需要弥补之前所犯下的错,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当前局势。

    只不过他却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儿,想要掩盖一件错事,就需要做更多错事用于掩盖。如此周而复始,错事只会越做越多,越错越多。

    次日早朝,本来说四人一起递交奏本的,可姜桓楚却莫名其妙的第一个交了奏本。纣王按照先前费仲教他的法子,不看奏本直接让人把姜桓楚给推出去砍了。

    至于理由就更简单了,姜皇后派人意图刺王杀驾,幕后其主使者就是东伯侯姜桓楚。给他扣上一个谋反的罪名,这可要比其他任何理由都管用的多。

    闻听纣王要将姜桓楚斩首,其余三大镇诸侯一同出列上奏。纣王先是让人将三个人的奏折收了上来,然后以三人跟姜桓楚为同党之名将三大镇诸侯也给绑了。把四大镇诸侯全部拿下,纣王下令马上把他们推出去砍了。

    无缘无故擅杀大镇诸侯,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儿。一个搞不好的话,四大镇诸侯的手下是会叛乱的。

    这一点身在朝堂上的群臣都很清楚,所以他们已经做好了向纣王谏言的准备。可还没扥很高他们出列启奏呢,已经有两个人先一步走出了朝列。

    看到费仲和尤浑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列,众位大臣的心都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他们当然不会认为费仲和尤浑有那么好心,会在纣王面前替四大镇诸侯说情。

    “启奏大王,北伯侯崇侯虎乃我成汤有功之臣,不应该受此牵连,往大王三思!”费仲一本正经的对纣王说道。

    尤浑所说之言跟费仲差不多,俩人的目的就是要保北伯侯崇侯虎。这事儿本来就只有姜桓楚一人,鄂崇禹跟姜桓楚关系那么好,要杀姜桓楚就不能放过鄂崇禹。终于西伯侯和北伯侯,纯粹是怕他们跟着闹事罢了。

    崇侯虎不同于其他三位诸侯,这些年他可是没少给纣王办事。寿仙宫是他督造的,摘星台也是由他监造的。没错不管纣王下什么命令,崇侯虎都是第一个响应和服从的。

    比如上次讨伐冀州侯苏护,西伯侯姬昌迟迟不肯出兵,而他崇侯虎直接带上五万兵马把冀州给围了。虽然最后解决问题的人是西伯侯,但是也少不了他的功劳和苦劳。

    若不是满朝文武都很清楚崇侯虎的为人,恐怕他们也会相信费仲跟尤浑刚才所说的那番话。他俩已经把崇侯虎称之为成汤不可或缺的大忠臣了,若是纣王杀了崇侯虎就会寒了天下百姓的和八百诸侯的心。

    说的那叫一个忧国忧民,到最后连纣王都被这些话给感动坏了。这件事费仲之前可没跟他说过,不过这会儿他心里已经做好了决定。

    纣王当堂采纳了费仲和尤浑的谏言,下旨让人给北伯侯崇侯虎松绑。理由是北伯侯崇侯虎受奸人挑唆,并非为奸人同党。

    纣王免了北伯侯崇侯虎的罪,费仲和尤浑这才心满意足的站回朝列。正当纣王想要退朝之时,亚相比干连同七位亲王一起上奏。

    他们八人力保剩下的三大镇诸侯,希望纣王可以网开一面。若真要治他们的罪,还希望纣王可以拿出点儿证据。

    既然说人家意图谋反,那就该拿出点儿人家谋反的证据。即便身为一国之君也是如此,不能平白无故就判人死罪。

    亚相比干和七位亲王说的句句在理,可他们说的再占理纣王不听。他今天是铁了心要杀姜桓楚了,杀姜桓楚就不能放过鄂崇禹。毕竟他俩关系那么好,万一鄂崇禹怀恨在心怎么办。

    所以,七位亲王和比干说了那么多大道理,最终也没能劝动纣王放过东伯侯姜桓楚和南伯侯鄂崇禹。

    群号:487339425

    (本章完)

第904章 0037,羑里囚昌(上)() 
    其实这会儿姜桓楚甚是暗恼,悔不该在驿馆不听那姚福的话。若按姚福直接所说,他便该马上离开朝歌返回东鲁。然后率兵前来讨要说法,到那时主动权就在他的手里。

    如今不仅没能帮女儿洗刷冤屈,到最后自己也给搭进去了。一想到此处姜桓楚就心如刀绞,只可惜天地下没有卖后悔药的。

    七位亲王和亚相比干的谏言没有白费,纣王虽然不同意免除姜桓楚和鄂崇禹的罪,不过他同意免除西伯侯姬昌。

    纣王见众位大臣还想再谏,一声令下命侍卫将姜桓楚和鄂崇禹推出午门斩首。这次众位大臣都没有上前阻拦,而是眼睁睁看着两大镇诸侯被斩首示众。

    微子启问比干:“丞相,如果这事儿传回东鲁,姜文焕会怎么做?”

    比干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跟王爷想的一样!”

    姜皇后惨死宫中,姜桓楚无辜被杀,身为姜皇后的哥哥,姜桓楚的长子,姜文焕当然不可能忍气吞声。

    东鲁拥兵百万良将过千,到时候一定会兴兵讨伐。而南伯侯鄂崇禹无故枉死,他的儿子鄂顺也不会善罢甘休。若照此推算下去,八百诸侯转眼就要反了一半。

    但这些都不是他们能做得了主的,毕竟纣王心意已决。他们身为成汤大臣,却只有向纣王提议谏言的权利。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纣王手里,毕竟成汤江山是从纣王祖上延续下来的。

    既然姜桓楚和鄂崇禹已杀,如今再说什么也都是废话了。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亚相比干向纣王谏言,恳请纣王恩准西伯侯姬昌返回西岐。

    比干的想法很简单,若是反了南伯侯和东伯侯,就一定会用得上西伯侯和北伯侯。崇侯虎本就难堪大任,今后成汤就要指望西伯侯鼎力相助了。若是能在这个时候放姬昌返回西岐,一定能安抚西岐百姓的情绪。

    纣王没猜出来比干这么做有什么目的,不过他没有直接答应比干,而是喊来费仲帮他出主意。纣王让费仲帮他分析,如今的局面该不该放西伯侯返回西岐。

    费仲细琢磨了一下,然后给纣王支招。西伯侯回西岐是没有问题,他这会儿回去一定是利大于弊。毕竟四大镇诸侯死了两个,八百诸侯一定会有所不安。先不管东伯侯和南伯侯,至少西伯侯和北伯侯的辖境不能出乱子。

    只不过,姬昌向来以仁义立世,如果今天把他放回西岐,他日若他反了又当如何处置呢。所以费仲给纣王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以答应西伯侯返回西岐。不过在此之前要先试探一下西伯侯。

    如果他没有反心,那便可以安心放他离开。若是他有反心,那就要神不知鬼不觉的把他杀掉永绝后患。

    与此同时,返回驿馆的姬昌已经收拾好了行李。不过他并未急于离开,来之前他已经给自己卜了一卦。此行必定有七年之灾,若是他现在走了恐怕这灾就变成别的了。

    而且,既然是亚相比干替他向纣王求情,想必纣王也不会太为难于他的。毕竟他可是坐镇两百诸侯的西伯侯。天下之大不过八百诸侯,而他一人便统领两百,可谓成汤江山的四分之一。

    等了许久也不见动静,西伯侯不得不开始吩咐手下去准备马车。而在得知西伯侯要返回西岐之后,朝中百官一起来到驿馆为西伯侯送行。

    离姬昌最近的是七位亲王和亚相比干,按理说七位亲王不该来送姬昌。但是他们都很担心姬昌回到西岐之后会生变数,所以他们特意前来为姬昌送行。当然也有再劝劝姬昌的想法,劝他不要记恨纣王更不要做出格的事儿。

    七位亲王的心思姬昌当然清楚,不过他这会儿最关心的不是这个。既然注定有七年之灾,他这会儿最关心的就是灾从何来。

    正当姬昌准备坐上马车之时,费仲和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