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战长空 >

第737部分

龙战长空-第737部分

小说: 龙战长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一看“镰刀”的距离,他很快斟酌考量了眼下的敌我态势,选择了一条迂回航迹,同时在心里默默计算一下时间,打算在俄国王牌遭遇“slammer”攒射、被迫转身脱离时发动一次果断的掠袭。

    对付“镰刀”这样的敌人,掠袭,是f…14战机擅长的一种战术,同时也是一种风险较小的选择。

    虽然在此前的bvr阶段,肖恩*菲尔普斯的座机是拿“镰刀”没办法,但除了超视距以外,所谓“目视空战”可并非只有格斗这一种模式,既然担心在盘旋缠斗中占不到便宜,那么打了就跑的策略就很值得一试。

    确定了行动方式,接下来,菲尔普斯中校嘱咐皮尔逊留意周遭空情,让他调动雷达盯住俯冲突进的那一架“侧卫”。

    驾机接近对手时,中校一边操控战机、一边看着代表敌机的光点在平显上一点点移动,无线电里传来飞行员们发射“slammer”时的“fox_three”呼叫声,双方交战距离大约在三十海里。

    果然,也许是“超级大黄蜂”们投射的aim…120b数量着实不少,攻击也进行的毫无遮掩,就连“死神”也要忌惮三分,如同泥鳅般狡猾的俄国“侧卫”在频繁换位,接下来,更一下子从雷达显示屏上消失,显然又在进行对抗pd模式的高g机动,中校连忙嘱咐搭档更改雷达工作模式、以免打草惊蛇,自己则继续驾机潜行,准备在“镰刀”一转身时就发起攻击。

    “麻雀”m,好不好用且不论,这种距离上也只有用这一种货色了吧!

    从敌人后半球悄悄接近,肖恩*菲尔普斯的判断基本接近事实,驾机俯冲准备袭击美国海军攻击机群时,龙云的白色二十号很快成了f/a…18e/f们眼中唯一的目标。

    短暂应答过程中,其他滞空战机的iff都有响应,这架疑似“侧卫”的战机却一点回信儿都没,结合“鹰眼”发出的警告,“黑骑士”中队的人们才大概搞清楚,刚刚坠海的vfa…103的战友们没说谎,那的确就是“死神”的座机,众人的开火拦截意念也相当强大,一批细长的灰白色利箭激射而出,拖着稀薄的推进器尾焰向前扑去。

    从中高空到低空,驾机俯冲、迫近美国人的攻击机群,战斗机雷达能看到的空域只是一个圆锥型的部分,按“黑骑士”中队的计划,直奔美军攻击机队而来的“镰刀”会一下子冲进好几架“超级大黄蜂”埋伏的空域里,现在主动开雷达、投掷aim…120b发起攻击的只是伏兵一部。

    等这家伙再飞近一点,大家再万弹齐发,一大批“slammer”的舍身扑击,就算打不下“镰刀”,也能让俄国佬手忙脚乱好一阵子。

    这样一来,等他从导弹的攒射中挣脱,就别想再追上跑远了的“大黄蜂”们!(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一二八一章 全方位照射() 
在不利的战役形势下,仍旧准备了一个口袋阵来对付“镰刀”,指挥官命令一下,合众国飞行员们的士气随之而有所好转,毕竟没有人喜欢被撵着屁股痛打,哪怕只有一线希望翻盘,总好过面对敌人而无所作为。

    在无遮无拦的天空战场上,设置伏兵,听起来似乎有一点天方夜谭,实际上却是经常出现的寻常战术。

    看一看眼下的情形,海面上战机无所遁形,f/a…18e/f本身也不是一种雷达隐身战机,在迎头态势下怎么说也会在一百公里外被“侧卫”发现,“伏兵”一说就显得很无稽,然而考虑到战斗机雷达的工作模式,除非对手根本不想打仗、只是开着vs模式来观光游玩,否则只要进入导弹制导的工作模式,机扫雷达就不可能在一心照射目标的同时兼顾整个视场的扫描刷新。

    战斗机上的雷达,工作原理和人眼完全不一样,前者在任一时刻只能看清一个张角很小的锥面、后者却可以同时看清整个视野(准确说也不尽然,人眼只能看清黄斑上的投影图像,所以在看书时目光还是要一行行的移动),如果不持续的周而复始扫描整个视场,就没法得到全面的空情讯息。

    明确了这一点,空战中的所谓“伏兵”就不难理解。

    单机出动的白色二十号,在接战之前,还可以凭借雷达扫描而发现前半球的每一簇敌机,但是既然是打仗,那么总要发射导弹、并进入制导流程。这时候机载雷达就会变成“管中窥豹”一般。紧紧盯住目标附近的一小片天空。其他空域什么情况就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这时候,如果其他探测手段跟不上、目视观察又不可行,专注导引的战机就不知道其余敌机的动向,也不会知道周围是否有其他敌机在接近。

    机械扫描雷达的这一特点,或者说就是重大缺陷,平行世界里的战斗机基本上都得忍受,哪怕是像an/apg…71、n011之类的先进雷达也不例外,区别只在于照射目标的时候能不能“顺便”扫描一下附近空域。

    但是机械扫描的天性。决定了这种“一心二用”不能成事,总体上讲,只要装备机扫雷达,战斗机的作战状态就只能在搜索和攻击之间二选一,所以现代空战的参与规模至少也要两架,这样在发动攻击时,可以安排至少一架战机处于搜索模式,不至于大家全都变成紧盯目标的睁眼瞎。

    基于这样一种特性,认定俄国人的机载雷达没那么先进,“镰刀”又总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美国人自然会在这上面想办法。

    必要时,u。s。navy甚至不惜安排诱饵吸引“死神”的注意力。其他方向的战机则高速迫近,这样也许就能制造一些机会,甚至可以让这家伙手忙脚乱、继而狼狈脱离接触——是的,美国人的奢望仅限于此,指挥官们根本没把“击坠‘镰刀’”考虑在内,概率为零的目标是不能用来指导作战的!

    当然,这么一种考虑,只能是指挥机构内部的秘密,传扬出去的话又会打击一线人员的士气。

    在军心萎靡的危急时刻,泄露负面消息当然万万不可。

    面对孤身来犯的“镰刀”,挂载agm…84的一群“大黄蜂”急忙趋避,高空护航的f…14d已经在用aim…54c导弹头前开路,远方天空的红海军su…27k同样爬升到优势高度、使用r…27系列导弹拦截低空来袭的敌机,双方的海空较量已经拉开大幕,包围“镰刀”的作战也到了紧要关头。

    使用两架f/a…18e/f前出诱敌,等到机载rwr截获了n011系列雷达的连续照射信号,驾驶诱饵的美国飞行员立即发出暗号,同时双机转向加速脱离,以一种十分标准的诱敌战术去尝试迷惑“镰刀”,给其他方向跟进的友军战机制造机会。

    面对正前方来袭的两架敌机,白色二十号果然选择了照准攻击,还先后发射了两枚r…77。

    驾机孤身迎敌,对任何挑战者都一视同仁,天空中的灰白巨鸟动作十分迅速,在打出两枚导弹后并未减速、而是继续开启加力保持超音速状态,火控系统指挥雷达牢牢盯住那两个目标,一边为滞空的导弹提供修正指令,座舱里的年轻人两眼扫视周遭天空,一种直觉在告诉他,狡猾的美国人现在肯定又在耍什么花招。

    这些美国海军战斗机,之前刚领教过了一次“死神”的厉害,想必是不可能堂而皇之的正面接战,却不知是有什么诡计?

    敌人在不断接近,龙云也在驾机突袭,美国人的打算是多机包围打一场伏击,vvs王牌却没心思和这些杂鱼比拼空战技巧——指挥中心的命令是“拦截美军攻击机”,现在眼前就有一群,与其和美军的护航机打一场慢腾腾的盘旋空战,还是冲下去痛杀那些毫无还手之力的“大黄蜂”更痛快。

    有了这样的念头,占据高度优势的白色二十号主动提速,看上去似乎是一心要追杀调头逃跑的两架f/a…18e/f,n011雷达的照射信号也一直锁在目标上,双方距离不断拉近、三九线方向的u。s。navy战机也在快速跟上来。

    然而过了一小段时间之后,美国人就发觉不对劲。

    平显上,目标旁的高度数字一直在变,“镰刀”在加速爬升,这根本就不是一副上钩的样!

    出于保护攻击机群的需要,vfa…154的“大黄蜂”们都布置在两万英尺以下空域,伏兵的安排也是如此,结果现在这些飞机都和“镰刀”有一万五千英尺以上的距离差,即使想伏击也根本做不到,aim…120b的射程倒是足够,可是逆势蹿升几千米去打击目标,面对“死神”的话基本上就是挠痒痒而已。

    为拦截俄国王牌而准备了一个口袋阵,熟料目标的行动与期望并不一致,几架f/a…18e/f里的飞行员忙着呼叫中队长,看应该采取一些什么对策。

    眼见俄国佬如此行动,经过短暂的思考,带队长官很快命令两架充当诱饵的“大黄蜂”进入爬升,一方面继续尝试诱骗,另一方面也尽量缩短两方的高度差,避免遭遇“侧卫”的导弹袭击。

    至于中队的其他几架“超级大黄蜂”战机,既然“镰刀”一直在高空行动,“黑骑士”中队长就招呼几声,除留下一组双机继续为vfa…27、vfa…102攻击机队护航外,所有人都一起爬升,准备接近到一定距离后发射aim…120b尾追攻击,用密集的导弹攒射驱赶可恶的俄国疯子。

    在大气稀薄的高空,战机保持平飞的速度也要提升,在同一速度指标下的稳盘、瞬盘能力都会下降,空空导弹的攻击难度也会低一些,这也是美军指挥人员的考虑之一。

    算盘打得还算不错,几架引擎全速运转的f/a…18e/f纷纷拉起进入一条最大爬升率航迹,去追击高空中的“侧卫”,双方水平距离还在一点点拉大,垂直方向的距离则在缩短,“大黄蜂”的机载火控系统一直在尝试解算,雷达信号一起投射到白色二十号的方向,座舱里rwr的尖锐鸣响格外刺耳,驾机突袭的龙云立即提高了警觉。

    低头看一眼仪表板上的告警仪灯盘,方向指示有点混乱,这到底是几个辐射源呢?

    su…27m2k,龙云的限量版座驾是从s型大改而来,su…27s座舱里的一大堆仪表被多功能显示器替代了大半,既然是一种试验机型,m2型的座舱水平也就和m型差不多,至于红空军战机标配的雷达告警系统,不论接收机、还是显示装置都没什么变动,小灯泡密布的rwr灯盘可以指示威胁程度“最大”和“第二大”的辐射源方位,在照射源多于两个的时候也只能显示截获功率最大的两个。

    这样一套系统,对vvs、pvo战机来说基本够用,倘若一架普通战机在空战中遭遇了“两个以上方向的火控雷达照射”,那基本上就只有被击坠一条路。

    不过对纵横长空的维克托*雷泽诺夫来说,全方位的火控雷达关照简直就是家常便饭,rwr有时候就会有点“迷糊”,比如现在,龙云盯着灯盘看了一两秒钟、也猜不出美国人的战斗机究竟都从哪些方向来袭,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这些追击自己的“大黄蜂”恐怕都挂载了aim…120,否则在这么远的距离上进入持续跟踪就有一点多余。

    su…27系列战机上的rwr,只能提示辐射源波段、截获功率和大致方向,其他信息一概欠奉——其实其他战机上的雷达告警仪也差不多,关键的距离信息只能让飞行员凭借经验去推测。(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一二八二章 雄猫的偷袭() 
经验这种东西,龙云可一点不缺,他只要聆听告警仪的“滴滴”鸣响程度就大概猜到,这些合围过来的“大黄蜂”已经挺近,大概也就二十多公里的样子了。

    除了方位信息外,灯盘还提示照射源在座机下半球,按照“slammer”的尾追射程,考虑到眼下是在一万米左右的高空,龙云意识到他的白色二十号差不多就在aim…120b导弹的攻击包线边缘,如果他一直保持超音速状态、追杀那两架放风筝一样的“大黄蜂”,那么后面的追兵是奈何不了自己,但这样一来他就会离战场越来越远,那么——

    哦,还不止“大黄蜂”,身后又出现了一个新尾巴!

    驾机一路狂奔向南,su…27m2k没有什么后向探测手段,然而关闭雷达静默接近的一架美国海军舰载机还是被龙云察觉,无影无形的意识窥探在发出警讯,他从视野良好的座舱里转头回顾,就一下子看到了天空中的一抹灰影。

    距离尚远,从轮廓上看不出机型,集中精神状态下的意识窥探却很快有了答案,年轻人在护目镜后扬起了眉毛。

    居然是“菲尔普斯”,u。s。navy头号王牌,居然碰到了这么一个家伙?

    肖恩*菲尔普斯,此前在高加索、黑海一线狭路相逢的美国海军飞行员,暗蓝海面上空的激战,在龙云脑海中只有一些寻常记忆,毕竟他以维克托*雷泽诺夫身份经历的空战已多到数不清、不会刻意去记住一场无甚特别之处的战斗。

    不过出于飞行员、特别是王牌飞行员的职业习惯。闲暇之余。他自然也一直在关注战争中涌现出的精英飞行员。包括红色帝国一方、或者北约一方的都有。

    在这其中,宿敌美国海、空军的飞行员当然是他的关注重点,这样,在空中遭遇北约ace时,龙云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在击坠敌人后,也能更客观的总结分析每一场战斗,更好的在战火纷飞中成长、磨砺。毕竟对技术顶尖到无人能敌的维克托*雷泽诺夫来说,也只有和敌方王牌飞行员对抗才能多少有一点收获,然而随着残酷战争的进行,这样的机会也已是越来越少了。

    置身于一场世界大战中,从中欧、高加索再到远东,维克托*雷泽诺夫的战绩在持续攀升,击坠的北约王牌飞行员数量也越来越多。

    不过真扒拉一下,这里面大部分都是usaf飞行员、还有包括埃里希*鲁道夫在内的北约成员国ace,美国海军的王牌还真没有几个——这也是因为战争的性质所知,忙着往陆地上扔炸弹的u。s。navy并不频繁参与制空权争夺。本身给飞行员们创造战绩的机会就比usaf要少,王牌飞行员的数量也赶不上后者。

    现在呢。凭借超能力来做了一点弊,“肖恩*菲尔普斯”的名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