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国风云之秦时雨 >

第6部分

战国风云之秦时雨-第6部分

小说: 战国风云之秦时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豹笑看着自己这最疼爱,也最出色的小女儿,连忙招呼她到身边来坐下。

    “阿父清减了许多,也苍老了许多啊。还望阿父放下操劳,多多休养身体。”

    “哎。国事艰难,眼看秦军东侵之势,一日快过一日,一步步逼近邯郸,为父焉能安坐啊。只可惜老身,没有安邦之才,强国之能啊。”

    “君父!”赵姫一时不知如何安慰父亲,如何劝阻父亲。

    “呵呵,好了。为父身体,你不必忧心,时间紧迫,先谈正事要紧。看你样子,阿政没事了吧。”

    “夏师医术,承自扁鹊,自然是药到病除。只一晚,阿政现己恢复如初了。还要谢过父亲能将夏师留在府内为客,不然我真不知如何是好了。”

    “吉人自有天佑。不过,你要更加小心了。政儿关乎我等谋划之成败,切不可有丝毫大意,丝毫疏忽。不然,我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将赴之东流了。”

    “嗯,阿玉知道。”她面色沉重地点了点头。

    赵豹看着美丽娇弱的女儿,心中略有些不忍。“玉儿,真是难为你了。都怪老父无能啊!只能行此下策,让你作此牺牲。说着这些,想到以往和将来,赵姫吃过的那些苦,将要面临的重重困难和考验,赵豹心中愧疚不己。”

    “阿父不必如此。玉儿现在生活的很好。”

    “哎。自平王东迁,春秋以降,天下渐乱。到现在,天子威严尽丧,列国征战日频,天下百姓难以聊生。身为公卿之女,这是你们的宿命啊。赵氏存亡,将来就指望你和政儿了。我走之后,你首先要安排夏师等人和一批孤儿,逐步去到政儿身边服侍。其二。多放政儿出去玩耍,让他体验一下赵民的生活苦乐。其三。对子楚留在政儿身边之人,要多加留意。自孝公开始,秦国历来重视对族中公子的培养。五代秦君,莫不贤能英武,自有其因。除派有各类教师之外,每位取得勋位的公子身边都派有黑衣秘士,记录他的一言一行。若非子楚无意提及,在这一点上,我们险些暴露,前功尽弃。所以,你也要小心在意。其四。对政儿的培养,你要亲自掌握。除秦国教师之外,还要有我们赵国的人。在军、政、修身各方面都要有。这关系未来之成败,切勿疏忽。而这些人,也是你将来入主秦宫最大的助力。其五。以后非我召唤,你不得与赵氏再有任何牵连接触。外人皆知,我因讨厌你的母亲,早在七年前就赶你出门了。象今日这般直入府门之事,不可再有。其后,我会赶你出府,你我要演好这一出父女绝情之戏。以后在人前,你对我,对赵氏要有恨意怨言。你与子楚之事,除我与你兄长之外,知情者甚少,但也要小心堤防。在外,多认为你是吕氏的外宅妾妇,你不必承认,也无需否认。就说这些吧。以你之聪明,当知如何去做。”

    “君父。”想到以后将与家人如仇寇般相处,赵姫泪如雨下。

    “玉儿。”赵豹也不禁老泪纵横,但为了赵氏存亡,不得不狠下心来。转身不再看赵姫,轻声说道:“你走吧。如无意外,你我父女永无相见之日。”

    “君父!”赵姫闻言,哭伏于地。知道将来,再难尽孝于人前,她又庄重地向赵豹行了三个扣首磕头之礼。这是子女祭天祭祖,所要行的重孝之礼。或者污辱敌人,降服外族,要求他们所行的求生求存之礼。后来蒙古灭宋,将辽金加给他们的这些辱人之礼还给了华夏,成为了日常之礼。

    赵姫率十余骑士哭奔出府,这一出父女绝别的戏码,根本无须去演就无比真实。

第七章 世家公子初露面 八方英才汇邯郸() 
邯郸城西,秦国质子府。府外一队赵兵分成两排,庄严肃立。他们怒目圆睁,狠狠盯住紧闭的府门,恨不得直入府内,杀光里面的秦人。一名骑士策马而来,远远勒住彊绳,下马急奔而来。

    他行至领军的百将身前,肃立顿首为礼。同时,取出一枚虎符,交给他道。“奉上军将赵胜之令,请田百将立即率众撤回军营,解除奏国质子府之禁。”

    田百将拿着两枚虎符反复核对,最终无奈地领受了命令,收起虎符。他脑怒地大喊大叫,集齐了队伍,带着众军士颇不情愿地慢慢离开。不时有军士回身怒视府门,唾上一口,再咬着牙回头,低声咒骂几声秦狗不得好死之类的话语。

    质子府内,十余名秦人男女聚在中间堂屋之内。几名女子安坐于席塌之上,面色平静地做着些女红缝补之事。几名男士,身披甲衣,手持利剑,头发斜束发髻,围坐门前,严阵以待。左右窗前几名身着紧衣短衫的武士,双目微闭,手握弓箭放于膝前,默然静坐。席塌边上,两名头戴巾冠,长衫广袖的文士,手扶短剑对坐于桌?两旁。

    听到府外隐隐传来的噪杂之声,屋中气氛不由一紧。众人将目光看向席上那两名文士。两人中,靠左侧为首那人,内穿褐色短衣,外着青衫,面色沉稳,一缕黑须,约三十许年纪。他一手扶剑,一手扶着桌案,闭目养神,不为所动。另外一人,身穿白衫,面色苍白,细眉短须,双眼游离,一手紧握短剑,一手来回端杯自饮,额上汗湿如雨。见众人望来,白衫文士更是紧张地不知所措,连忙颤抖着呼唤对面之人。

    “进兄,进兄。快醒醒。府外噪杂喧闹,该不会是赵人要杀进来了吧。”

    青衣文士没有理会,依然安坐不动。哼。几名武士见他如此胆小,不屑地转过头去。

    一名持弓武士站起说道。“白师,吾出去看看。”

    “也好。”青衣文士微睁双目,轻声回应。看武士打开房门,持弓而出。他看了看对面这紧张慌乱的同僚一眼,轻笑着说道:“吕兄,不必担心。我看这多半是赵军要撤走了。长平战败,赵国必急于求和,更加不敢得罪我等。况且,你一个赵人,担心害怕个什么?”

    白衣文士闻言一喜,深松一口气,将剑扔在一旁,两腿伸于身前,双手撑于身后,仰头长笑。不理会他人的嘲讽,兴奋地说道:“好,撤兵了好。他们真杀进来,哪还管什么秦人、赵人。况且自公子返秦,你我被困此地半载有余,虽衣食无忧,却己快闷死我了。倘若果如进兄所料,赵军撤围,我请诸位到杏楼吃酒,随意欢饮。哈哈。美人啊美酒,我吕熊又要回来了。”闻听此言,房内气氛一松,众人皆轻笑不己,再看他时,也不觉得那般讨厌了。

    此时,赵姫奔驰回府,之前早将眼泪擦干,换上一幅淡淡的笑容,轻声走入府内。她不愿将悲伤带入府内,带给阿政。对她现在而言,孩子就是她的一切,也是她的希望和未来。

    每日午后的一个时晨,是儿子赵政进学的时间,由几位师父轮流教导他礼仪规矩和文武知识。今日应轮到贤者李同,来教阿政贵族礼仪和言行规矩。

    李同是老子李耳后人旁支,就学于儒学传人子思、孟轲一派弟子。子思为孔子嫡孙,孟轲即后人尊称的孟子,两人所传一向被贵族世家视为儒学正统。而且赵国李氏,宿为军功世家,许多人在军中任职为百将或千人长。李氏子弟中最有名望的就是李牧和李同。得知赵姫要为儿子请蒙师,叔父平原君赵胜便向她推荐了门客李同。通过儿子半年多来的学习效果,赵姫对李同很满意。看了看沙漏时刻,估计今日课程己毕,赵姫手提食盒,里面装着些酒水糕点,轻声慢步走入书房。

    对于李同,现名赵政的秦自强十分敬重。虽然他的授课内容是按对三岁孩童的标准来讲的,这对拥有两世记忆的赵政而言实在是无聊。但自幼养成的儒家涵养功夫,让赵政表现出听得无比认真模样。其实在赵政心中,一直在默背论语,特别是色难。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一堂课上,他将这两句话,心中默念了不知几百遍。色难,保持恭敬之态,还真是难。不违如愚,明明懂得却装作不懂,还要认真听,不反驳,还要装傻,这还真是难得糊涂啊。但一方面,他前世时自幼随爷爷学习的家传儒学就是子思、孟轲一派。李同可谓他祖师的不知多少代祖师了。另一方面,熟悉历史的他知道,在一年后,艰苦卓绝,震惊天下的邯郸之战中,李同为激励邯郸军民奋战到底的决心和士气,帅三千勇士直扑数十万秦军的大营。三千勇士无一生还,直逼秦军退却数十里,成为邯郸之战胜负的转折点,也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壮烈一幕。

    李同很年青,只二十余岁的年纪,身材高大健硕,面相英武儒雅,头须整净,身穿青色长衫儒服,头戴儒冠。他对赵政这个小弟子可是十分满意。赵政聪慧,可闻一知十,什么样的礼仪、规矩都只需说做一遍即可。赵政沉稳,从无自得骄傲之态,面色恭敬,言语文雅,行为举止一丝不苟,远非普通幼儿可比。正所谓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他小小年纪却己掌握了礼的精髓,殊为难得。

    师徒二人授课己毕,正要收拾桌案,相互见礼道别,却见赵姫手提食盒,扣门而入。

    赵姫近前,将食盒放上桌案,微行一礼,笑言道:“李师辛苦。”“李同见过夫人。夫子常言,能得一英才而育之,平生之快事。政儿早慧,闻一知十,吾担心才薄,不必多久,便无可教之了。”

    赵姫闻言大喜,对坐于席上,将糕点拿出,摆放在李同案上,斟满两杯水酒,递与李同一杯,自己端起一杯说道:“若非李师教导有方,政儿哪得能开蒙智。玉,敬先生一杯,谢李师对政儿尽心爱护。”

    李同接过酒杯,双手捧樽,一饮而尽。赵政微笑着走上前,先与母亲行了见礼,便坐到一旁为两人添酒。

    赵姫看到他乖巧模样,心中欢喜不己。她轻声言笑着说道:“政儿自出生便有别于其他孩童,他从不哭闹,也不苟言笑,天生一幅小大人模样。七个多月即能走路、开言,习字学话,过耳目不忘。抓周之时,一手握剑,一手捧卷,其父惊叹后继有人,所以才敢延请诸师,令他三岁进学。我还直担心过早进学,政儿愚顿,令诸位师傅不喜耐烦呢。”

    李同哈哈一笑,举杯回敬赵姫。“政儿确实聪慧,更难得性子稳重,来日必能名动诸候,功立家国。早闻夫人才艳无双,誉为邯郸美人。想来政儿聪慧,必继有夫人血脉之功。但不知政儿生父何人,能得夫人垂青,能得政儿之福报。”

    赵姫闻言,掩口一笑,又看了看一旁服侍地政儿,轻声回到。“先生应知,吾因生母恶了君父,被赶出平阳君府。为求生计,辗转于歌舞欢场。上天垂怜,能遇政儿之父,方才生活无忧。但吾与夫君之关系,牵扯甚多,不足亦不便为外人所知,这才未婚生子,更令君父厌弃。还请李师见谅,恕赵玉有所隐瞒。”

    李同不在意地摇了摇头,将杯中水酒一饮而尽。“夫人言重了。倒是李同问得鲁莽了,还请夫人见谅。”

    赵姫也将水酒饮下,连称不敢。为免尴尬,李同稍座片刻,便起身行礼,告辞而去了。

    李同走后,赵姫将赵政叫到身前,拿出糕点给他吃。古时的糕点,不过是将米粉用蜂蜜和成面,做成各种形状蒸熟,再点上些花汁颜色而矣。上一世的秦自强可是个好嘴的,信奉孔子所云,食,色,人之大欲存焉。吃遍苏杭细点,他对这古时的糕点提不起半点兴趣。这几块糕点,用料十足,甜腻不说,个头可不小。他眼珠一转,从中拿起两块最大的,递给赵姫。

    “有酒食,先生撰。阿母,您也吃”。

    “呵呵。”赵姫搂过赵政笑言道:“你欺阿母无知嘛?后面可是还有一句,曾是以为孝乎?”

    赵姬郑重地看着赵政说道:“孔孟等齐鲁儒生,讲究修心养性,以礼掌控自身,以德外饰平和,以韧如流水来应对阻碍。用你父亲的话来评论,就是老奸巨滑。现在许多儒生能言擅辩,文过而饰非,鼠首两端。你学李师,当学其自控内心之坚韧,以礼待士之儒雅。万不可断章取义,巧言偏执。”

    “诺。”赵政闻言不由肃然起敬。赵姫虽这般教育阿政,却欢喜地与他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起糕点来。

    “嗯对了,白师有事,半年未曾来了。阿母为你又找了一位老师,明日来教你读史。”

    赵政闻言,不由哀叹。两辈子也逃不开读书学习的苦命啊。

    见赵政发愣不喜,赵姫有些误会。她拉过赵政与他商量。“我知你喜欢听白师读史。可他不是事务繁忙,难以脱身前来嘛。阿母为你选的这位老师可不简单呢!他叫姜缭,传习于鬼谷子,知兵政,明史实,本在魏国隐居。因你外祖母和她的母亲有旧,我与他自幼相识。阿母多次求请,又夸你聪慧远胜常人,他方答应来赵国看看。他还说,如你不合他意,转身即走,决不停留呢!政儿可要给阿母争些脸面。”

    赵政听闻,心中一喜。是华夏历史上最神秘的鬼谷传人吗?庞涓、孙膑,苏秦、张仪,鬼谷传人可是一个赛一个的厉害啊。鬼谷在哪里?鬼谷子是谁?历史记载,鬼谷神卦,灵异非凡,这是真的吗?为何自苏秦张仪之后,鬼谷门人如蒸发一般消失于世间?

    在上一世,人们只知秦自强是科技泰斗,却少有人知他最喜欢的确是国学。在爷爷的逼迫下,他自幼传习家学论语别注,诸子百家也多有涉猎。他智商本来并不超常,但后来却迅猛增长。用爷爷的话来讲,这叫开蒙智。历史上的神童多是如此,自学话开始,请名师讲解百家,讲读历史,但能熟记理解,便成早慧,有异常人。有的记忆超群,过耳目不忘;有的深谙事理,智计百出;有的才艺出众,诗画脱凡。

    后来,秦自强接触到西方哲学和心理学,发现它们与诸子百家相比,就象是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差别一样。诸子百家的学问,用西方逻辑学和心理学来解读,反而更能让人容易理解。于是他开始用现代心理学、统计逻辑学的知识来分析爷爷所说的开蒙智,竟然让他找到了打开智商的钥匙。与他的研究成果相比,西方宫殿记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