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则天大全集 >

第317部分

武则天大全集-第317部分

小说: 武则天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天还没亮就攀上龙尾道,汇聚到贞观殿前。有资格上殿观审的人很少,只有宰相以及秋官尚书李怀远、秋官侍郎张柬之、司刑少卿袁恕己,其他人都在殿阶下窥伺情况,却又怕惹女皇生气不敢议论,气氛甚是紧张。

    女皇卯时登临宣政殿,张昌宗、张易之紧随左右,坐定后立刻传令提人犯。魏元忠、高戬早被带到金吾仗院,圣命一下立刻带入。眼见魏公披头散发、身披锁链被士兵押解而来,群臣忍不住拥上前探问。魏元忠却谁也不理,只是低头苦笑——老夫这辈子跟死罪有缘,这是第三回啦!前两次蒙恩不死,今日还能逃过此劫吗?唉!事到如今听天由命吧。

    高戬紧随其后,更是臊眉耷眼——生死且放一旁,现在我跟公主那点儿风流韵事闹得天下尽知,这几日连狱卒也拿此说笑,今日就算不死我这官也没脸当啦!

    两人都未发一语,被侍卫架着膀子押上大殿,随即又见高延福走出殿门,高声宣布:“圣上有谕,传凤阁舍人张说!”

    传凤阁舍人张说……传凤阁舍人张说……

    宦官一声接一声把命令传下去,隔了好一阵子,才见张说低着头自龙尾道走来——这么大的事儿几乎满朝文武都来了,而他身为重要证人却赖在凤阁,直至女皇宣召才来,太不像话了吧?

    无怪张说迟缓,他心里有愧!

    张说字道济,祖籍涿州范阳,现年三十六岁,这等年纪就官居凤阁舍人自然有不凡之处。其实他迈进仕途那天就很不凡,永昌元年是武氏代唐的最后准备阶段,武曌为邀取天下读书人之心亲自举行殿试考查考生,正是在那次科考中张说策论第一夺得状元!先任东宫校书郎,迁左补阙,又升著作郎。张说不仅学识优异,处理政务的水平也很高,只是资历稍浅,女皇又把他搁在沈佺期、杜审言这帮人里,一直未能大显身手。前几年编撰《三教珠英》,名义上的总编官是二张,可他们哪有这么大学问?伺候女皇也没有空闲,真正出力最多的是张说和徐坚,因此事后晋升凤阁舍人,这其中也托了二张点儿人情。

    但是欠下的人情总要还,魏元忠案爆发,武懿宗审而不判,张易之意识到事情可能要坏,私下找张说作证。张说甚感头疼,自己根本没看到魏高有何交往,这分明是作伪证嘛!可是一来他升官多蒙二张美言,二来他兼职奉宸府内供奉,张易之是他上司,哪儿敢得罪?只能千方百计推脱。怎奈张易之不许,执意叫他出头,许诺事成后可以帮他坐上侍郎之位。威逼利诱之下张说终于心动,答应陷害魏元忠。

    不过张说虽然下定“要官不要脸”的决心,事到临头还是有点儿犹豫,其实他也早就到了,眼见宣政殿前人山人海,又不声不响溜了——见面后同僚问他话,他可怎么答复啊?

    这会儿女皇召唤不能不到,他只能强打精神前来。朝廷里聪明人有的是,见他这副怵怵忐忐的架势就猜到怎么回事,无缘无故张易之岂会找他作证?大伙明白魏公凶多吉少,纷纷摇头叹息,唯有几名心向二张的人暗自窃笑。

    张说本就惴惴不安,见众人纷纷投来怨愤、失望、鄙视的目光心里越发不是滋味,跟任何人都没打招呼,低头朝大殿走去;忽觉一个绯袍身影挡在面前,抬头一看——宋璟!

    此时宋璟已晋升御史中丞,不再任职凤阁,他平素不苟言笑,今天却显得很和蔼,拦在张说面前,语重心长道:“你我共事时间虽不长,但相处甚睦,愚兄很敬佩你的才学,有几句话或许多余,但还是想嘱咐你。”说着他拍了拍张说的肩膀,“名义至重,神道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今日之事即便犯颜流贬也可流芳,事有不测我当上殿力争,与贤弟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

    “这……多谢宋兄。”张说心里明白——宋璟这是给我留脸啊!明知我与张易之串通却不戳破,用暖心的话感化我,真难为你这片苦心!可是二张逼迫忒甚,我若违拗必遭报复,我也得为前程考虑啊!宋兄,无论如何我念你这份心意,小弟对不住啦……

    刚想到此处,又听背后有人呼唤:“道济贤弟!”张廷珪从人群中挤出来,“圣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大丈夫生于世间,当立身行道求正求真,一步迈错关乎荣辱,徒留余恨。今日之事孰是孰非,贤弟心中自然清楚,千万慎重。”

    张说心头一凛——张廷珪官职虽不高,可他是东宫属臣,是太子的心腹啊!我今天把魏公害了,明天就能官升侍郎,可终有一日女皇晏驾太子登基,那时我又是何等下场?

    张说越思越恐,心里也隐隐打起退堂鼓,可圣驾等候不得迟慢,只得拱手与二人作别,哪知一足刚踏上殿阶又见左史刘知几站出来,高嚷道:“张说!无污青史,为子孙累!”

    这区区八个字,张说听来如迅雷霹雳一般——刘知几,字子玄,彭城刘氏之人,他哥哥刘知柔乃是昔日讨灭徐敬业的功臣之一,现已官至文昌右丞。而刘知几的发迹与兄长关系不大,他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进士及第,担任获嘉县主簿时上书女皇,谏止酷吏构害之事。他的劝谏女皇一句没听进去,文笔和胆识却印象深刻,于是召他入京中任官,后晋升著作郎,兼职内供奉,参与编纂《三教珠英》。但刘知几的性格与沈宋之流格格不入,对二张也不甚殷勤,因而书编成后没再参与奉宸府后来的事,而是接替东方虬担任左史,一门心思都用在撰写史书上。(唐中宗景龙年间,刘知几撰《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系统阐述史书的各种体例和编纂方法,并提出修史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提倡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

    刘知几本人不足为虑,可他手中攥着史笔呢!闻听“无污青史,为子孙累”这八个字,张说心急如焚——陷水可脱,陷文不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昔日房玄龄动一动笔,玄武门之事便黑白颠倒,许敬宗动一动笔,天皇私通庶母就成了太宗赏赐;刘知几若在史书上记一句“张说构害社稷之臣”,我岂不要遗臭万年?连子孙后代都跟着丢脸啊!

    宋璟、张廷珪、刘知几这“三通鼓”打下来,张说只觉自己脑袋都要炸开了,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真不晓得该怎么办了,简直想转身逃出这是非坑。上面的高延福早等得不耐烦,连声催促:“张舍人,你快写吧!圣上候着呢。”

    “是……”张说无可回避,只能硬着头皮登阶上殿,迈进殿门大礼参拜,抬起头见女皇面沉似水端坐龙位,魏元忠、高戬垂手跪在下面,唐休璟、宋璟、张柬之、袁恕己乃至二张等人列立两旁,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他身上。

    武曌没半句客套之言,开口便问:“张易之言魏元忠、高戬讪谤之时你从旁窥见,可有此事?”

    听到女皇严厉的质问声,张说乱糟糟的脑子霎时一片空白,紧张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魏元忠冤屈至极,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起身大呼:“张说早与二张串通,欲编造伪证害我!”

    看到魏公悲愤无助的神情,张说心中一沉,方才宋璟等人的话不断回响耳畔,但女皇在侧丝毫不敢迟疑,立刻反唇道:“魏公身为宰相,理当自尊自贵,奈何似市井小民般听风便是雨?您有何证据说我与他们串通?”

    张易之冷冷一笑,高声道:“张说,你何必与他逞口舌之能?快把你那日所见所闻禀报圣上。”皇帝问案他一旁插言,甚是无礼。

    武曌却不介意,也跟着催问:“你到底有没有见到他二人勾结,从实讲来。”

    张说把心一横,深吸一口气故作镇静道:“没有。”

    大殿之上霎时宁静,所有人都被这意外的一幕惊住了,连武曌也怀疑自己听错了,又问一遍:“你说什么?到底有没有?”

    “没有。”话已出口张说反倒沉住气了,又重申一遍,“臣从未见到魏公与高戬有何勾结。”人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谋长远,更不能只爱富贵不惜名誉!张说权衡再三,终究还是守住了底线。

    魏元忠如在梦中,好半天才缓过气,身子一晃瘫倒在地——险矣!苍天有眼,老夫又一次死里逃生!高戬更是已忍不住落泪,张柬之、袁恕己等人面面相觑,险些欢呼出来。

    张昌宗、张易之的脸却涨得通红——费劲巴力教唆张说,万没料到“临阵倒戈”,这样一来非但害不死魏元忠,他俩的诬告行径也等同被揭穿,女皇会不会反过来治他们的罪啊?张易之恨得咬牙切齿,却无法把话挑明,难道直接问“咱串通好作伪证,你为何改口?”情急之下顾不得详思,张易之气急败坏嚷道:“张说撒谎!他与魏元忠同反!”

    宋璟、唐休璟等人悻悻然瞥他一眼——这可应了民间那句俗话,胡打官司乱告状!证人是你找的,现在不肯作伪证,又反过来告他。谋反之罪岂是儿戏?在皇帝面前大呼小叫,你想告谁就告谁?还有没有点儿体统?

    已经撕破脸,张说当然不能吃这个亏:“举证之事是张监所提,您现在说我参与谋反,又有何证据?”

    张易之一时无言可对,又羞又恨,那张英俊的脸变得格外狰狞。张昌宗却迅速接过话茬:“有证据!我曾听闻,张说曾喻魏元忠为伊尹、周公。昔伊尹流放太甲,周公摄成王之政,张说专以欺上权臣为喻,岂不是有反心?”

    众人听了皆感不屑,连武曌都蹙眉摇头,这罪名实在太牵强。张说更是不禁窃笑——你这小白脸,诗写得倒还凑合,学问终究还是不行。若把“周公”换成“霍光”,张某倒还畏惧三分,你既说周公,这可就怨不得我啦!

    事已至此张说豁出去了,既然已得罪二张,索性得罪到底,今日非把话辩个明白,大不了辞官而去,回家忍上几载,等太子登基再回来!他抛开张昌宗不理,拱手对女皇道:“易之兄弟诚乃小人,徒闻伊尹、周公摄政之事,安知伊尹、周公为政之道?年初魏公衣紫袍,臣随同僚前往祝贺,魏公对众人道‘无功受庞,不胜惭惧’。臣确实回了一句‘明公居伊、周之任,何愧三品?’这完全是激励之意。伊尹、周公皆至忠之臣,德才兼备,古今慕仰。陛下用宰相,乃为治国安邦,不使学伊、周,当使学谁?”

    话说到此处旁听诸臣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张昌宗也变哑巴了,急得满头是汗。张说见此情形暗自得意,索性再接再厉,跪倒在地直言道:“陛下明鉴!臣岂不知今日党附二张可得晋升,袒护魏公有族灭之危?但臣不能因一己之富贵枉害忠良……”说着他猛然抬手指向张氏兄弟,“陛下视之,在您面前二张犹逼臣如此,何况在外乎?今日当着陛下和列位宰相,臣不敢不据实以对。臣实不闻魏公有何异谋,也不愿作证,皆是张易之逼臣诬陷!”

    这算是彻底挑明了,二张阴谋尽皆败露,不禁由怒转惧,赶忙跪倒在地祈求女皇宽恕。一旁姚崇、朱敬则、李怀远、张柬之等人大喜过望——真没想到这桩冤案会审出如此结果,今日二张罪证已明,何不趁此良机劝女皇惩治佞幸?

    想至此众臣一并出班,可还未开口忽听女皇一声暴喝:“张说!你这反复小人!”

    武曌虽老却不糊涂,一见张氏兄弟那副委委屈屈的样子便是被张说耍了。倘若张说事先不曾应允作伪证,张易之焉敢提议让其上殿对质?此时她固然明白魏元忠是被诬陷,却更恨张说出尔反尔,甚至觉得满朝文武都阳奉阴违,合伙戏弄自己!她抓起案卷狠狠扔在张说身上,暴喝道:“朕当初瞎了眼,错点你这么一个状元!厚颜无耻反复无常,你还有脸在朕面前讲忠义、讲良心……来人哪!把张说连同魏元忠等人一并打入大牢!”

    “陛下……”张柬之、袁恕己等人还欲劝谏,却见女皇头也不回拂袖而去。侍卫们可不管谁是谁非,冲进殿来推推搡搡,立刻将张说连同魏元忠两人押解下去。

    张氏兄弟互相搀扶着站了起来,方才的觳觫之态早已不见,又恢复得意的神情,朝众人拱手道:“我兄弟还要侍奉圣上,不奉陪啦!”

    诸臣恨得牙根痒痒,却拿他们毫无办法……

    三。情势陡转

    魏元忠再度入狱,还搭进一个张说,这样的审讯结果岂能服众?百官顿时炸了窝——魏元忠明明是被诬陷的,此事已清清楚楚,有何理由继续关押?张说即便曾与张易之串通,毕竟最后没有欺君,就算治他的罪也得先追究二张的诬告,哪有不处置元凶拿被胁迫者撒气的道理?

    一时间群情激愤,上至宋璟、桓彦范、刘知几等敢言之臣,下至卢怀慎、王晙、萧至忠等刚崭露头角的监察御史,纷纷写奏章抗议。可是奏疏还未递上去,一向好脾气的宰相朱敬则先急了——你们晓得什么?难道女皇不明白谁是谁非?她这是赌气,你们上书争辩岂不是火上浇油?这样反倒会把魏公害啦!

    群臣不声不响把奏疏收了回去,隔日朱敬则入宫,和颜悦色对女皇道:“元忠素称忠正,张说所坐无名,若治罪他二人只怕天下人失望,对陛下名誉也不好嘛。”姚崇、李峤、韦安石也都劝女皇消气,一个个软言软语活像哄孩子,至于二张构陷之罪谁也不敢再提。众人反复劝说下,九月九日女皇下达最后判决——魏元忠贬为连州高要(今广东肇庆)县尉,张说、高戬流放钦州。

    是非对错在武曌看来已不重要了,她顾忌的是面子、是权威。她是一个即将油尽灯枯的人,以苍白的余威苦苦维持这个快要走到终点的王朝,难道最后一丝尊重都不能保全?而今对二张的纵容不过是一时快意,将来朕不在了你们爱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难道朕还能从陵墓里跳出来阻止?你们偏这时计较个没完,就不能让朕安享晚年吗?

    魏元忠固然是忠臣能臣,其所作所为都是为国家,但魏元忠的亢直一再扫武曌面子;张说的“两面三刀”更是让武曌觉得愤怒——你戏耍的哪里是张易之,分明是糊弄朕!难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