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则天大全集 >

第328部分

武则天大全集-第328部分

小说: 武则天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椿故俏バ牟斡氲脑颉

    “阿弥陀佛……”想到此处他的心终于渐渐平和下来,“贫僧这些年为俗事所误,耽误不少修行。待我将佛骨送还法门寺,便专心弘法授徒,钻研八十华严,不再过问世事,咱们就此别过,列公各自珍重吧。”说着他双手合十还了一礼,随即转身而去。

    “国师……”

    崔玄暐还欲再言,却被张柬之拦住:“不必强人所难,他毕竟不是我辈中人,由他去吧。”

    法藏穿过永泰门,走出应天门、端门,不禁回头望了一眼金碧辉煌的朝廷。那一刻他又想起前辈高僧道安的那句名言——不依国主,则法难立。

    这话说得不错,若非女皇相助他焉能重译《华严经》,并开创华严宗,成为一代贤首宗师?虽说万法圆融,但何为因、何为果?初衷绝不能忘!现在是回归本源的时候了。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要守住初心就必须离开这个被权力和富贵扭曲的地方!

    不知不觉间法藏的心情竟然好起来,他大步走过天津桥,融入来来往往的百姓之中……

    是谁?

    连武曌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怎么还不死呢?明明已经老迈疲病,明明已经众叛亲离,半生心血开创的武周王朝也轰然崩塌,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曾几何时武曌有过设想,如果某一天她失去皇权,必将似离开水的鱼儿,迅速干枯死亡;可当这一天真的降临时她却没死,完全出乎预料——人啊,真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生灵!无论对自己有怎样的设想,若不亲身经历一番,永远都不晓得会发生什么。

    上阳宫是软禁她的地方,却不失为一个绝佳的养老之地,楼台殿榭景致优美,其实挺温馨的。或许是出于良心的亏欠,看守她的李湛管得也不甚严,只要不走出这座别宫,仙居殿、甘露殿、观风殿、芙蓉亭、浴日楼、洞元堂……宫里所有地方任由她逛——本来嘛!一个八十多的老妪,走路都蹒跚费力,还能闹出什么花样?想吃什么给她做什么,御医也是随叫随到,李显每隔十天探望她一次,说几句嘘寒问暖的话,无论这种探视是出于真心还是故作姿态,对于一个被迫退位的前朝皇帝而言,这种待遇就算不错了,至少比李世民对待李渊的态度好。从名分上说她不是太上皇,依旧是皇帝,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可这个名号实在不伦不类,究竟是周朝皇帝还是唐朝皇帝?若说她是周朝皇帝,武周王朝已不存在,何来皇帝?若说是唐朝皇帝,大唐岂有外姓之皇?好在此乃李显钦定,朝廷上下没人计较这问题。

    即便如此武曌的心情可想而知,她时常呆坐在庭院,一言不发度过一整天。上官婉儿当然已不在她身边,高延福也被打发到掖庭,仅留的几个宦官宫女伺候起居尚可,却不敢轻易和她说话,倒是李湛时不时跟她提起外间的事,她却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就连李显来探望她,她也是爱搭不理。

    任谁看一眼她那衰老憔悴的样子,都认定她命不久长,随时都可能倒下。然而从春芽初绽到夏虫争鸣,从秋叶纷飞到冬雪飘零,她竟然在这冷清的宫苑里熬了将近一年,那双深邃而干涸无光的眼睛默默注视着万物生息、草木荣枯。是回忆往昔的辉煌,还是品味如今的凄凉?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

    转眼又到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之时,上阳宫也是一派萧索景象。这么冷的天不便再到外面活动,武曌索性床也不起,裹着被子躺在仙居殿中——仙居殿,何等嘲讽的名字?世上岂有被禁锢的神仙?她常常背对殿门侧卧,命宦官在她面前点一盏油灯,就那么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灯火,甚至还会喃喃自语。渐渐地大家开始怀疑,昔日威风凛凛的女皇已经痴呆了……

    夜静更深,万籁俱寂,连宦官宫女也休息了,偌大的仙居殿只武曌一人,兀自眯缝着眼睛,注视着眼前的孤灯,似是要从微弱的光明中寻找一丝温暖;在那幽幽火光中她看到了那个已不复存在的王朝,也看到了她早已逝去的青春。

    恍惚之间她听到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奇怪的是门却未响,但她觉得浑身乏力,实在懒得回头看看,只是低声道:“你怎么来了?好像还没到日子吧?”

    那人很诧异:“您并未回头,怎知是我?”

    “朕熟悉你的脚步声,总是那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实你小时候不是这样走路,是从房州回来后变成这样的。”说到这里武曌不免有些自责,“平心而论朕待你们兄弟确实薄情了些。”

    那人似乎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跟着叹息。

    “深更半夜你怎么突然跑到这儿来?”

    “孩儿思念您老人家。”

    “思念未必,我看是心中愁烦难以入眠吧?”

    “嘿嘿……”那人憨然一笑,却与白天在朝堂上的笑容迥然不同,透着一股苦涩。

    武曌开门见山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这个皇帝当着并不顺心吧?也难怪,这皇位与其说是你争取到的,还不如说是张柬之、崔玄暐等人替你夺到的,如今他们五人皆居宰相之位,声望隆重手握大权,你缚手缚脚受制于人。是不是?”

    “张公等人也是出于一片好意……”

    “固然是好意,从古至今哪个皇帝不想乾纲独断?况且权力能移人心性,纵是正人君子、社稷之臣,一旦握有权势就未必了,更何况他们与禁军诸将关系密切,倘有异谋不可设想。五人中张柬之是个地地道道的纯臣,崔玄暐也还算正派,其他三人就未必了。虽皆是狄仁杰所荐,十个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齐呢!就说贬谪张昌宗同党一事,你觉得他们做得公平吗?韦承庆推卸怕事是实,可他真是二张党羽吗?至于房融更是才当宰相几个月,何来大罪?贬谪他们倒也罢了,毕竟他们身处相位,复辟李唐只好拿他们作法。而其他人呢?听说李峤、阎朝隐甚至崔神庆也被贬了,可有此事?”

    “是。”那人无奈应了一声,显得很苦闷。

    “李峤不但是当朝文臣翘楚,也是很能办事之人,资历也很老,他和二张不过是面子上的事,何至于此?阎朝隐更是没什么过错,贬他该不会是因为嵩山献祭,太忠于朕了吧?至于崔神庆,不仅精于政务颇得民心,也是你东宫潜邸最重要的僚属。从来潜龙之臣便是新朝储相,而你的东宫班底却弄得重臣被贬、七零八落,该不会是他们五人故意为之吧?朕不否认他们几个是善于治国之人,但党同伐异也是事实。这世上许多事问题并不在于如何做,而是在于谁来做。”

    那人终于不再遮掩:“所以孩儿……”

    “来向我这前朝皇帝问策?”武曌笑了,“何须如此?该怎么办你心里不是很清楚吗?当初你父皇怎么除掉长孙无忌的?就算你真不懂,照猫画虎也会了。许多人说你糊涂,他们才是真糊涂,你从来就不笨,当年你被废只是初掌大权不知轻重,现在大不一样了。”

    “唉!真是什么事都瞒不过您,孩儿确实已在着手提拔武氏之人和皇后亲党,甚至想赦回一批贬谪之人,共同对付五人。只是……”

    “只是你心怀忧惧,怕斗不过他们,你缺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之所以拉这么多人入伙,不仅是为对付他们五人,更是给自己壮胆。我说的对不对?”

    “是……”

    “《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寻常人交朋结友,其实不过是觅些护身的毛、体面的皮,事到临头终究要靠自己。何况皇帝是这世上最孤独的人,那些帮你的人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利益。试想五大臣谋划政变也是帮你,到现在如何?你又怎能保证现在帮你对付他们的那些人将来没有非分之想?如果你始终这么怯懦畏惧,始终是因人成事,结果全是一样的。”

    “可是孩儿实在不想……”

    “朕知道,有些事你不忍,其实说穿了还是惧怕。但没办法,世道便是如此。如果有一天这世上人人平等、彼此相敬自是最好,可如果办不到,依然有杀戮、有野心、有统治……”说到这儿武曌的声音变得狠厉起来,“记住!那就要勇于去争、去斗、去夺!宁可你奴役别人,也不要让别人奴役你!”

    又是谁?

    半寐半醒之际,又有脚步声响起。武曌睁开眼看着面前的孤灯,打着哈欠道:“他刚走,你又来了,真是兄友弟恭啊。”

    “您猜到是我?”

    “嗯。”她并未回头。

    “孩儿思念您,故而来探望。”

    “不对!你根本就不想来,但是不来又觉得未免不孝,所以就耐着性子到这儿走一遭,随便说两句就离开。是不是?”

    那人无言以对。

    “知道朕如何猜到是你吗?”

    “孩儿不知。”

    “是脚步声。你走路的样子从小就这样,端端正正、四四方方,恐怕拿尺去量每一步长短都一样。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你注定是个平凡之人。”

    那人似乎被这话刺痛了,沉默好一阵才再次开口,语气却还是那么平缓:“您何以如此断言?”

    “因为你太循规蹈矩。虽说你才学不低,也不乏聪明之处,但只要有此一点缺陷,终究难成大事!比如你来看我,其实你真的思念我吗?平心而论朕又给过你什么好处?软禁你这么多年,一直把你当成傀儡,连你的妻妾都杀了,含辛茹苦度日如年,最后皇位竟没给你。你心里能不怨恨我吗?”

    “孩儿岂敢?您老养育……”

    “说实话!”

    “您老养育孩儿……”

    “朕想听你说真话!”

    那人又顿住了,可隔了半晌再度开口仍是那句话:“您老养育孩儿便是天恩,孩儿绝不敢忘怀。”

    “哼!”武曌苦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莫说你当不上皇帝,就算真当上也一事无成。”

    这次那人似是受了重大打击,呼吸变得急促起来,然而他似乎强自压抑心情,最终只是淡淡地道:“孩儿从不敢有非分之想。”

    “别再自欺欺人了,你一直想,从小时候就想,只是你从来不表现出来。一则不敢,二则你知道有违宗法,三则你又觉得表现太积极会显得无耻,所以你就抱着一个怪念头,希望能以诚感天。殊不知人若不付诸行动,天亦不能降运随人。政变之事多亏袁恕己找上你,若不然你还在你的王府里干等着呢。你这辈子一切都靠等,可是等来的和自己争取来的终究不一样,摆脱不了被别人操控的命运。”

    “孩儿不过恪守忠孝节义而已。”

    “忠孝节义?”武曌不屑地笑了笑,“看来不怨你,怪刘祎之不是个好师父。或者说他太是个好师父了,从一开始就按臣子的准则教导你,没教你如何做帝王。宣扬忠孝节义皆是统御之道,若要当个帝王或自由的人就绝不能信那一套!忠是教人当朝廷的奴才,孝是教人当父母的奴才,节是教人当婚姻的奴才,义是教人当朋党的奴才。仅仅是让人当奴才还不够,还得论资排辈,分出谁上谁下。所谓“忠孝不能两全”,为了报效朝廷也就可以舍弃亲情啦!从头至尾皆是虚伪……”

    “可这些都舍弃,人岂非太无情?”

    “不不不,大错特错!”武曌断然道,“礼教是礼教,情是情,这从不是一回事。人若真心待你好,你自当也待人家好,这跟是不是皇帝、是不是父母丝毫无关。君若不君,臣便可以不臣;父若不父,子凭什么要子?就连孔丘不也说出一句‘以直报怨’吗?人家待你不好,你虽不一定以怨报怨,众人相待也就罢了,为何还上赶着结好人家?说穿了,图的不过是利,你看朝堂的大臣,衣冠俨然彬彬有礼,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说穿了那不过是场买卖,朕拿爵禄买他们,他们卖忠以图富贵,跟东市西市里的商贩本无不同。所以礼教皆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其实他们何尝忠诚于朕,忠的不过是权力,朕把持得住权力则一切皆顺,朕老到把控不住权力时他们不就叛离朕另谋出路了吗?所以你别再抱着那套忠孝节义不放了,莫说帝王,即便身为臣子,唯有超脱冠冕堂皇的那一套,有真性情、真魄力、真智慧才能建功于世……当然,这番话你可以信,也可不信,你觉得呢?”

    殿内响起一阵窸窣声,似乎那人作了一揖,朗声道:“孩儿谨记陛下教诲。”

    “朕是问你,刚才那番话你怎么看?”

    “母亲恩育孩儿谨记,只言片语皆是良训。孩儿一定铭记于心时时自省,以慰……”

    “够了够了!”武曌实在听不下去了,“你就不能有点儿自己的见解吗?看来你这辈子改不了啦!注定被别人摆弄,走吧……”

    下一个呢?

    第三个脚步声传来时武曌险些回头观看,因为那脚步声沉稳而又急促,仿佛夹带着一股一往无前的冲劲,无暇顾及左右,只想到达更遥远的前方。这种脚步声简直和她年轻时一样,难道世上还有另一个武曌?她盯着眼前灯火思忖片刻,终究猜到是谁,于是以半开玩笑的口气道:“你怎么来了?是侍奉汤药还是窥探消息?难道怀疑朕困在这儿还能有什么阴谋?”

    “瞧您说的!我闲来无事,过来看看您。”

    “真的无事?朕有些信不过,你可是太叫朕意外啦!朕直到现在还没想明白,有人政变是为夺权,有人政变是为谋利,你图的什么?李氏是你娘家,武氏是你婆家,谁当皇帝也少不了你的富贵,你冒着风险蹚这趟浑水利益何在?别告诉朕,你相信二张要篡位的鬼话。”

    那人呵呵一笑:“您老别逗我了,您这般精明岂会想不明白?”

    “嗯。既不是出于安危考虑,也不是为利益,那只剩一种可能——野心!你想效仿我,对不对?”

    那人没说话,似是默认了。

    武曌摇摇头:“放弃吧,你不行的。”

    “未必。”那人总算收起玩笑的口气,“试想您老不过是个木材商的女儿,而我乃两位皇帝之女、两位……不!三位皇帝之妹,论家世名望我远胜于您!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