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工业霸主德意志 >

第147部分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147部分

小说: 工业霸主德意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埃里克的伞兵师唯一一次实战是进行城市空投,抢占机场,却缺少野战经验,也缺乏进攻使用的重型武器。

    共计24509人第1步兵师从斯普利特港上岸的当天(即5月8日),总理施特雷泽曼电令萨拉热窝军民全线放弃抵抗,打开四门,放希腊军队入城,中午时份,萨拉热窝城基本沦陷。可是,政府的号召没有被一小部份仇视希腊的塞尔维亚军民遵从,他们一直不肯放弃抵抗,不断组织零星阻击,给刚刚进城的希腊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但也同时遭到了希军无情的狙杀。

    连继多日激战的希腊军队,脾气也非常暴躁,因为塞尔维亚人零星的抵抗给希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希军大部队进城后,随即对城内抵抗军民进行了地毯式大搜捕,抓住参与抵抗的人后,不分男女老少,统统拉到中心广场实行了枪杀。

    很不凑巧的是,在萨拉热窝城里还有一些留在当地的记者,他们有没来得及撤离的,也有不急于离开的,希军进城后的一举一动全在他们的镜头里,也同时拍下了希腊军枪决平民的照片。

    由于这些国外记者中有不少来自英、美、法等国,希腊军队虽然非常骄横,但也不想一概全部得罪,甚至对于有德国身份的商业人士都只是临时关押,准备拿来当做谈判的筹码。

    内政部长汉斯·路德对于打仗是个门外汉,至于前线的战斗,他根本操就不到那份心。同一天下午,正打算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陪老婆孩子,电话铃突然响起,是总理施特雷泽打过来的。

     ,我很遗憾地告诉你,今天的下班时间可能会延后,你现在要做的是通知各大报社,结合美、英、法等国记者在萨拉热窝看到的一切,把有关希军的暴行向全世界进行大力披露,激起各**队反击希军的正气。”

    “好吧总理阁下,我现在就去办。”汉斯说完,立即出门行动起来了。

    战争机器开动后,霍夫曼也便成了全德国最忙的将领,就如埃里克的规定那样,内阁看似以施特雷泽曼为首,实际的掌权者却是埃里克。因为战事由统战部管辖,国防部现在转由统战部指挥,诸如交通部,粮食部,农业部等都需要听从统战部的统一调遣。这样的做法有利也有弊,利于统筹安排,支前效率倍增,但也让总参谋长霍夫曼有了调动全国力量的机会,而且,弊端不尽如此,如果换成一位心存野心的总参谋长,只需稍稍德高望重,统战部就成了自家“幕府”,就算是埃里克自认总司令也没有用,因为军队只认从军令,所有其他政令全都不管事了。

    军政大事涉及到许多条条框框,宪政体制真要做到面面俱到,埃里克自问办不到,总理施特雷泽曼同样办不到。行军打仗不是政客擅长的事情,瞎指挥,玩微操的下场只会是军政敌对,激化矛盾,因此,只能交给有能力又信得过的人去做,在埃里克心中,霍夫曼就是这样的人。

    第二支登陆的部队是国防军新成立的第53工程师,但这支部队不隶属于德国陆军,而是第1航空军的编制,随后的是在维也纳匆匆整编的一支克罗地亚预备旅,番号是第112克罗地亚预备旅。

    第1航空军的地面部队有三个师,分别是第112克罗地亚预备旅,第51防空师,第53工程师,航空作战部队则有2个航空团组成。

    由于巴尔干西部地区多山,地形崎岖,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大规模展开行动,霍夫曼没有让第1装甲师深入战场,仅作为拉练,加上新的装备还需要多磨合,一时间没法实战。

    第112克罗地亚预备旅是一支一战老兵组成的,全部德械化,由于时间的关系,这支部队没有区别与一般德军的标志。

    除了这支由克罗地亚组成的部队之外,还有塞尔维亚的第113、第114预备旅,都是一战老兵筛选后组建的,没有编入进攻作战的序列,仅作为保护空军的地面基地和重要港口,用来防御作战。

    进攻要求有很高的契合度,语言不同是一个大麻烦,埃里克知道,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时间来消磨,也许通过强化学习,等到下一代人参军入伍,语言沟通的问题能够大幅减少。

    第53工程师登陆后的第一要务是建立空军基地,并担负构建容纳后续部队进驻的防御营地,之所以要以单独的师来编制,主要是因为人数实在太多。通过这次的问题,德军又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机械化程度再高的部队一旦遇到交通条件恶劣的地方,其效率便会大打折扣。于是,一份申请建立后勤保障队伍的文书又递到了埃里克的桌上。

    “这是谁写的?”埃里克看着报告中的落款不是人名而是单位,写的是第14装甲掷弹师。

    “瓦特上将写的。”勃劳希契说。

    埃里克只是稍微看了一下就清楚了瓦特的意思,他想重启一战时用过的一款“武器”,尽快解决交通困难的问题——空艇。

    用空艇吊挂一些武器装备,飞过无法从地面行进的地段,例如断桥、河流、山区、湖泊等。

    教导师确实有这样的义务,通过前线传回的情报整合,然后自行演习了很多遍,找到解决其中某个问题的办法后,再演习,再找,直到初见成效后编辑成文书递到了国防部。

    “需要多少研发经费?”埃里克知道勃劳希契过来,就意味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然哪里需要总统亲自点头。

    勃劳希契见埃里克没有反对,悬着的心落下大半,然后说道:“预计第一次研发经费是140万马克。”

    这是国防部与设计方沟通后的价格,其中肯定还有一些水分,这是申请经费的惯用套路,说是140万马克,一般都是翻了一倍,好讨价还价。

    埃里克真是庆幸现在的德国并不穷,虽然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但是,这点小钱还是拿得出来的。

    “这样吧,我同意拨款300万马克,但是规格再高一点,因为这支部队费了天大的劲却只是运点轻武器,吊门大炮,实在是太寒酸了。”埃里克确实很看好空艇的一些能力,但是,仅仅投入经费研发一些小空艇,肯定会因为装备的重量加大逐渐不够用。

    “要多大?这么大还不行吗?”勃劳希契指着策划案的数据说。他觉得这个方案已经很不错了,能够运载4辆装甲车。

    “再大点,我要的是能够运载大型坦克的空艇。”埃里克偏了偏头,找来支笔,将申请报告里的经费划掉,然后用红笔覆在上面写下300万马克。

第279章 宝马公司新任务() 
    空艇运载大型坦克的事,瓦特还没有认真想过,勃劳希契部长更加没有想过,就连埃里克本人之前也没有想过。不过经由瓦特这么一提醒,埃里克脑海里蹦出很多的好东西,其中一样装备首先进入了他的脑海——Me323。

    &n323的印象不够深,那么“巨人”应该就是非常眼熟的了。(这款运输机是二战战期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地运输机)。不同于福克和容克合作开发的323的翼展就达到了70米,机长40。25米,看起来就非常威武大气。大容积、低底板的货舱,可开放的机头门扉,多轮起落架更是后世军用运输机的参考模板,甚至有人认为它将是运输机之鼻祖,这是后话,因为历史还没有翻开那一页。

    &n323目前的容量也不是太理想!”,埃里克摇了摇头,否定了自己刚刚的选择。显然,埃里克知道Me32323的改造和功能提升,就算不是为了眼前的需要,日后也一定用得上。

     323运输机,毕竟由于提升的限制太多,而且发动机性能也是一个极大的阻碍。只不过Me323既然有优点,就应该让它继续成熟,埃里克喜欢对任何设备进行优化。

    不久前,由于AFW990发动机被国内几家大型企业收购了产权并加以改进后,动力有了更大的提升,这让埃里克生了打造更大型运输机的计划,如果两款飞机同时改进,虽然花费不少,但却能提高德国制造的整体实力,为后世留下巨大的知识财富。

    埃里克是个想到就要做的人,当着勃劳希契的面,他直接让安娜塔派人去找宝马公司的新老板之一,甘美路·卡斯丁哥尼,想听听专家的想法。

    奔驰公司合并成功后受到了陆军的亲睐,陆军的武器载具升级改造和研发工作几乎全部都交给了奔驰公司,反倒是宝马除了继续造车外,却把更长远的眼光投向了航空事业。

    之前,宝马公司和容克公司几次合作研发的发动机都获得成功,让其在BF…10战斗机上大放异彩,后来,由于容克公司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汉莎1号”上,而宝马又是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老板,埃里克只得找来卡斯丁哥尼,商讨下“巨人”的方案。

    甘美路·卡斯丁哥尼从1919年才接手宝马公司,这得益于德国在一战中的大量部队订单,吉斯坦·奥托比其历史上晚了两年退休,直到1919年宝马已经在德国占据了重要的一席,这才将生意交给新的两位接班人,其中一位就是卡斯丁哥尼。

    卡斯丁哥尼也是一位德国非常有名的飞机设计专家,而且对经营之道也十分擅长。

    正在办公室里忙碌着的卡斯丁哥尼突然接到了前台的电话,说楼下有位国防军少校找他。卡斯丁哥尼以为陆军司令部有事,思考了一下最近的军售订单,发现没有什么问题,才起身下楼准备迎接。

    “你好,尊敬的卡斯丁哥尼先生。”少校穿着国防军的少校制服,但来人的长相却让卡斯丁哥尼感到非常疑惑。

    “哦,这一点都不奇怪卡斯丁哥尼先生,我是罗兹人,当然,也是德国人,因为我们都属于德意志联邦。”少校看着卡斯丁哥尼疑惑的目光,赶紧解释了一下。

    “不好意思尊敬的少校先生,本人并不是因为您的身份而惊愕,之前和我接触的另有其人,所以才觉得有些奇怪。”其实卡斯丁哥尼心里非常疑惑,波兰人怎么会在德意志联邦国防军当上了少校,但他不敢说出来,因为种族偏见问题在联邦国是属于禁忌,可卡斯丁哥尼本身带有种族偏见。

    “请问卡斯丁哥尼先生今天有别的工作安排吗?”少校的德语说得不错。因为卡斯丁哥尼的身份不低,是个商人,更是国会的议员,这是有钱人掌握政治资本的途径,一战结束后,商人的地位增高了许多,少校不得不客气。

    “如果国防部找我有急事,我会考虑改变其他日程安排的少校。”卡斯丁哥尼说的是心里话,毕竟国防部才是他们最大的买家,是他的衣食。

    “不!不是是国防部,卡斯丁哥尼先生,是汉莎宫,您是知道的,德国只有一个汉莎宫。”少校连忙告诉对方,免得对方发生误会。

    “啊?少校先生,您说的是汉莎宫?总统府?埃里克总统?”卡斯丁哥尼一连串地发问。先是有些不解,然后才急忙问道:“总统先生为什么要接见我呢?我和汉莎宫里的主人没什么交集啊。”

    “好了尊敬的卡斯丁哥尼先生,去了您就什么都明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出发吧。”少校知道埃里克是个急脾气,不想耽搁。

    卡斯丁哥尼与汉萨宫确实没有什么交集,就连总理府也没什么交往,虽说自己是议员,可汉莎宫里的人物也不是他卡斯丁哥尼随意可以交往的,因为那是比总理府权力还要大得多的地方,府里一名小小科长就能和外界的上校平起平坐,实权也大得惊人。就现实而言,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总统府一个部门主任便可以代表埃里克与地方州长扯谈。

    “对!卡斯丁哥尼先生说的没错,是总统先生亲自接见您。”少校说完后看了下对方的表情,错愕,茫然,都有。

    “那行,我正好有空,现在就走吧少校先生!”卡斯丁哥尼确实还很激动,能够见到名声满天飞的埃里克,对他来说真的是太荣幸了。谁都知道埃里克识人善用,能有幸被他赞誉一番的人,没有一个不出名的,容克斯的容克公司正是因为埃里克的亲自点名,组织“汉莎1号计划”而名声大噪,同时获得了政府上百亿马克的资金扶持。因此,卡斯丁哥尼倒真有些急不可耐了。

    虽然卡斯丁哥尼不清楚政府到底给了容克公司多少支助,但也多少打听到了大概数字,这几乎等于宝马公司成立以来获得的所有订单价值总和。

    很快,两人就乘坐统的专车直奔汉莎宫,路上,卡斯丁哥尼还暗自拿自家的汽车和政府标配的奔驰吉普车比较了一下,悔恨当初吉斯坦·奥托怎么不早点结识埃里克总统,那样宝马或许就能成为政府标配,而且他还知道吉普车是埃里克总统亲自设计给陆军使用的,最后因为价格便宜,结实耐用,成了政府的最爱,几年来,政府大量采购,结果因为研发改造,价格越来越低,让宝马丢掉了不少国际市场,甚至包括国内市场。

    好在有失必有得,奔驰抢占了大量的政府订单,却因为产能不够而丢掉了不少民营市场,宝马趁机和奥迪、保时捷抢占相当份额的民营市场,获得了不少市场好处。

    尽管联邦政府对汽车方面的税收一直不低,但是贵在对外销售量不断攀升,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也让成本也降低不少,加上军政两界的订单,德国国内的汽车行业依旧很有市场。

    德国的原有国土面积以及新并入的领土同样也是市场,这是德国能够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扩张步伐越快,地盘就越大,市场也越大,经济效益会更大。商人能够从中获利,支持国家扩张的**也越来越强烈,反过来,国家扩张的步伐也会随着国内民意而无限膨涨。

    不过,国家扩张若是操作得当,这就是利益的循环,若是操作不当,或无法掌控局面,“崩盘”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德国的国防军还在不断地登陆,可是,战斗还没有打响,甚至连希军的影子都还没有看到,国防部和统战部就已经发现了很多“问题”。

    平常的演习没法探明的“雷区”、“错误”、“缺点”,现在都一一暴露出来了,这就是演习和实战的区别,不大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